这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不久后飘来食物的香味。
沈团长家的灶房也很热闹,正在炸各种丸子,有肉丸子、素丸子,还有腌过后煮熟的肉,准备也放锅里炸做坛子肉。
新鲜的肉顾溪有备着,所以顾远扬带回来的一扇猪肉,除了做杀猪菜的,剩下的准备做成坛子肉存着,这样能吃很久。
做好的坛子肉,到时候送一份给顾远扬他们存着吃。
一大早,顾远扬也将顾团团送过来了。
虽然孩子很听话,会帮着爸爸干活,但顾远扬知道小孩子更喜欢跟着比自己年级大的孩子玩,让她来妹妹家,有徐怀生带着她玩,她会更高兴。
接着顾远扬也在家里做各种面食,到时候端过去。
大家都在忙活,灶房里热气腾腾的,弥漫着食物特有的香味,馋得徐怀生和顾团团时不时探头看油锅里翻滚的丸子和肉块。
负责炸丸子的顾溪便拿筷子夹起不那么烫的丸子,一人塞一个。
两个姑娘吃得满嘴都是油,不断地说好吃。
顾溪也吃了一个,满意地点头,“味道不错,炸得刚刚好。”
她也给那边正在团丸子的徐愿生塞了一个,然后又给沈明峥塞一个,问他:“大哥,好吃吗?”
沈明峥是个好养活的,对食物的味道很少挑剔,能吃就行。
顾溪心里还是希望他能品尝到不一样味道的美食,美食能增加人类的幸福感,所以有时候还是很想给他做好吃的。
沈明峥眼里蕴着笑,点头道:“好吃。”
“那你再吃一个!”顾溪又夹了一个给他。
旁边的徐愿生:“……”真是够了,她还在这里呢,咋不给她也夹一个?
直到剩下需要炸的丸子没有多少,顾溪将这事交给徐愿生,拉着沈明峥去贴对联。
也没别的,因为这个家里他最高,适合干这活。
出去贴对联时,他们遇到隔壁也在贴对联的高参谋长。
高文斌夫妻今年也在部队过年,主要是孩子太小了,不敢随便在路上折腾,还是在部队里过年比较好。
看到夫妻俩甜甜蜜蜜地出来贴对联,他打了声招呼,对跟着夫妻俩一起出来的顾团团小朋友说:“小团团,帮个忙,过来帮叔叔看看对联贴得正不正。”
顾团团最喜欢帮大人干活了,听到这话,屁颠屁颠地跑过去。
她似模似样地背着小手,盯着高文斌的动作,然后伸出小手比划着,“叔叔,歪了歪了,往左边一点,往上一点……哎呀,不对,要往右边一点,再往下面一点……”
高文斌无语地看着她,拍拍她的脑袋瓜,“其实你左右和上下不分吧?”
“才没有!”顾团团很大声地为自己辩解,“我知道男左女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她比划着小手,努力证明自己能分得清左右和上下。
高文斌差点喷笑,一边利索地贴好对联,一边说:“行行行,知道了,你再看看正不正。”
顾团团看了看,一脸严肃地说:“正了!”
高文斌拿起另一幅对联,继续逗着小姑娘。
屋里头的乔慧听到声音出来,看到高文斌不正经地逗顾团长家的女儿,小姑娘人小单纯,并不知道被坏叔叔故意逗弄,居然很认真地帮他看贴得正不正,不禁有些无语,觉得这男人果然是个恶劣的,连这么小的孩子都欺负,不禁瞪他一眼。
高文斌笑道:“我和小团团配合得正好呢。”
顾团团也咧嘴笑,“乔姨,高叔叔贴得很正,你不要骂他。”
高文斌:“……”
乔慧憋着笑:“好,我不骂他!”给他个嘲笑的眼神,看吧,欺负小孩子就是这个下场。
再看隔壁那边,沈明峥和顾溪就利落多了,很快就贴好对联。
顾溪和乔慧打了声招呼,问道:“乔慧,朱姐不在,你这边忙得过来吗?”
朱姐是当地人,她肯定要回自己家过年的,昨天就回去了。没有朱姐在,孩子只能让乔慧和高文斌两口子带,还要做年夜饭,也不知道忙不忙得过来。
乔慧道:“我们家也没啥要干,只有我和高参谋长吃饭,吃得也简单。”
家里人少,这年过得也算清净,没什么要准备的。
“要不要过来和我们一起吃饭?”顾溪问道,“我哥嫂都会过来,不如你们也过来吧,人多热闹呢。”
她家里的桌子大,再加高文斌两口子也能坐下。
“这……”乔慧犹豫地说,“不用了吧,我们家自己也做好饭了。”
“没事啊,端过来一起吃呗。”顾溪又说,“高参谋长等会儿要去团部那边吧?只有你和孩子在家,不如你们也过来,大家一起热闹。”她转头对高文斌说,“高参谋长,你们也过来一起吃饭吧。”
高文斌觉得她说得有道理,下午他要去团部那边,可能天黑后才会回来,让乔慧和孩子在家,冷冷清清的,确实挺委屈的。
不如来隔壁这边,有顾溪姐妹几个陪她说话也热闹一些。
最后高文斌夫妻俩都同意了。
贴好对联后,顾溪拿出几个碗,往里头垫些素菜和粉丝,再放上大半碗丸子铺上去,看着满满当当的一碗。
接着她让徐怀生和顾团团给周围的邻居家送过去。
这一个早上,他们家也收到其他家孩子送过来的食物,有碗扣、有糖糕、有粉蒸肉……
逢年过节,邻居间会互相送一些自家做的吃食,很有人情味。
叶凤花亲自过来给顾溪送了她家做的烧肉,碗里的肉堆得满满的,都要溢出来。
她笑着说:“这是我家做的烧肉,给你们尝尝!昨晚刚回到家,就没有过来找你说话。”
顾溪收下她送过来的烧肉,问道:“嫂子,工作怎么样?累不累?”
“还好,我在厨房工作,给大伙儿做饭,其实就像在家里做饭一样,他们说我做的还挺好吃的,很多人都很喜欢。”叶凤花精神抖擞,神色明亮,“上头的领导觉得我做得不错,已经下来通知,等过了年我就能转正,领正式工的钱……”
不过一个多月,叶凤花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大变化。
以前她只是一个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整天围着家里的锅碗盆瓢和丈夫、孩子打转,是一个尽职的妻子、母亲,但也仅是如此。
如今她有了工作,人变得自信,精神昂扬,走路都像是脚底有风,说话的语气格外的自信坦然,嗓门清亮,没有丝毫的畏缩和自卑。
叶凤花从未出嫁到嫁人后,做了大半辈子的饭,做饭就是她最拿手的,总能用粗粮尽可能做出让家里孩子也能咽得下去的饭菜,将几个孩子养得很好。
所以去到造纸厂后,在几份工作中,她选择去自己最擅长的厨房工作。
选择自己擅长的才能做得更好。
起初叶凤花在厨房只是干些洗菜、切菜和打扫卫生的杂活,后来有心观察那些厨师怎么做饭,找着机会表现自己,得到一份炒菜的活,发挥自己的特长……
她勤快能干,丝毫不偷懒,态度也好,很快就和厨房的人都熟悉起来。
一个多月干下来,因为表现良好,再加上是军属的原因,上头有意照顾她,决定过完年后就让她转正。
转正后的钱不是临时工能比的,对叶凤花来说,无疑是一种对她的肯定和奖励。
现在她不知道有多感谢顾溪,感谢她给自己这份工作,感谢她对自己的支持。
叶凤花心生感慨,忍不住和她说起心里话:“其实没嫁给老苗之前,我有一个在镇上纺织厂工作的姨母,因为到了退休年纪,要将工作给家里的人,她早年守寡,没有孩子,和我比较亲近,就想将这份工作给我……”
说到这里,她的声音变得很轻,“但是后来,因为我哥要娶媳妇,我嫂子家要的彩礼高,家里拿不出来,将这份工作给我未来的嫂子抵彩礼钱,她才肯嫁过来……”
听到这里,顾溪已经明白这是她的心结。
一个乡下的姑娘,眼看着就能继承亲戚在纺织厂的工作,进厂成为城里人,吃商品粮,拥有体面的工作,抬高身价。却因为大哥要娶媳妇,家里人都逼她将这份工作让出去……
这让她如何能甘心?
怪不得叶凤花有时候说起娘家时,语气淡淡的,当初和顾溪说在纺织厂里有认识的人,神色也有些怪。
原来如此。
顾溪笑道:“嫂子现在也进厂,而且还是县城厂里的正式工,比镇上的厂子要好,不用羡慕别人。”
县城比镇上大得多,县城的造纸厂的工作肯定比镇上要好。
叶凤花眼里也带上笑意,她很少和人说这些,要不是顾溪,她绝对不说的。
她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说:“知道我要去县城的造纸厂工作后,我家里人现在对我挺客气的,上次我回去找人买鸡鸭时,路过娘家,他们又是端茶倒水,又是给我搬凳子,我嫂子甚至还给我煮了红糖鸡蛋……”
这样的待遇,还是生平第一遭。
以前她回娘家,要是不带点东西回去,家里人就会直接给她白眼,她妈也说她没本事,丈夫都是团长,居然只拿这么点东西回来。
总之左右不是人。
现在呢,就算她两手空空回去,但他们的态度已经大变样,对她关怀备至,像是要看她的脸色行事一样,简直将她当成家里的贵客看待。
叶凤花十分不自在,他们这态度让她挺慌的,总觉得他们在打什么坏主意。
-
送走叶凤花,顾溪心里叹气。
其实叶凤花这样的例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不少见,不管是重男轻女,还是嫁出去的女儿成为泼出去的水,婆家娘家都没归属感……
果然只有工作、赚钱才能使女人硬起腰板子。
顾溪突然有点想写故事,写一个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的农村女性,在扫盲班里识了字,改变了思想,努力上进,最终自学成才,为建设国家做出贡献的故事。
虽然故事老套,但很有教育意义啊。
不过这个故事估计要写得长一点,也不知道出版社会不会收。
午后,高参谋长将他媳妇和闺女送到顾溪家,还有闺女要用的尿布等,以及他们家做好的年夜饭也一并送过来。
送母女俩过来后,男人们就去了团部。
“乔姨,乔姨,我要看妹妹!”顾团团踮着脚努力探头。
乔慧将孩子抱低一些,给小姑娘看。
孩子被裹得严严实实的,睡得正香,换了个环境也没影响到她的睡眠,她穿着正红色的连体衣,是徐愿生做的,衬得她的小脸粉嫩,一张养出奶膘的小脸格外可爱。
徐怀生看得有些馋,说道:“乔姐,我帮您抱妹妹吧。”
两家经常走动,徐怀生姐妹俩时常去隔壁玩,乔慧知道她们都会抱孩子,很放心地将孩子交给徐怀生,然后去灶房帮忙。
灶房里,顾溪和徐愿生准备包饺子。
今天可是三家人一起吃饭,得做多些饺子才行。锅里已经在熬骨头汤,到时候就用骨头汤来做炖菜,放到炉子上一边煮一边吃,再将饺子放到炖菜里一起煮,这样就不用担心人还没吃饱,饭菜就已经冻成冰渣。
三人一边干活,一边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