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香不香,除了肉香,就是配料放得香不香,沈盼睇的烧法,可能配料都比琵琶虾贵。
沈盼睇也跟本地人说话,听人提提有的人在对面有亲戚。
这事情还有个说头,“辛辛苦苦一整年,不如亲戚八分钱”,那头人有钱,当年逃过去的亲戚也发了财,这边一年挣的不如人家一个月。
“他们用的钱都是不一样的,能进友谊商店。”认识一个香江的亲戚,那都是很体面的事情。
村里头有个香江亲戚,这个人就能成为村里最发达的。
人家就是洒洒水,就能让对岸的亲戚过得好。
这事情也只能想想,说得再生动,还不是明天接着上班。
次日沈盼睇去了关外,这时候还不严。虽然拉起了铁丝网,却还没有说多少界限分明,分明的是铁丝网内大力发展,铁丝网外就跟平叶村差不多穷,看不见什么发展的迹象。
说着本地话跟人说起蒲扇,订下了几百把的蒲扇,特意选了样式,给了压了一道。
沈盼睇选的是《西游记》连环画上,芭蕉扇的模样,一把扇子两毛钱,付了二十块钱的订金,拿到货付全额。
其他村有一家本来就是做蒲扇的,材料都是齐全的,只是样式不一样,差别不大,这一家付了二十订金。
薛宣没有任何的惊讶,见过来时卖扇子的沈盼睇,就没想过沈盼睇会空手回去。
这天吃午饭就更晚了些,三点才吃上午饭,吃的牛丸虾丸,倒是没有花到两块钱,牛肉一块二,虾两毛,辣椒一毛,还从订了三百把蒲扇的人家,带回来一捆青菜,好两天都不用买青菜。
订了蒲扇后,他们又在鹏城铁丝网内溜达了三四天,每天早出午休晚溜达,隔壁许姐的孩子见着薛宣喊哥,这辈分乱得很,他喊许姐,许姐儿子喊他哥。
薛宣想了想自己也没想让人喊叔,总觉得喊叔得花钱。
还是哥好,哥便宜。
两个人还看过别人收网,看那鲜活的海鲜,别人只觉得他们碍眼。
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捡到几只龙虾,当然不是白捡,是花钱买的,三只龙虾就花了两块钱,有五斤重。
大龙虾长得狂野,吃起肉来很畅快,蒸了两只,另外一只用来做虾肉丸子,许姐的孩子吃得畅快,龙虾肉做成丸子也吃不出来是龙虾还是对虾。
两个孩子爱上了虾丸,许姐听薛宣说琵琶虾也能做虾丸后,买了琵琶虾给孩子做虾丸,还回了些丸子给他们吃。
许姐倒是有些不好意思,龙虾跟琵琶虾到底不是一个价的。
不过两个小同志并不介意这么一回事,将丸子倒在饭盒里,当了一盘菜。
许姐来的还很是时候,两个人今天是打包饭盒出门的,要去
广州一趟,米饭上盖着红烧肉,把丸子汆熟捞出,挤在饭盒里头,就坐着火车去广州。
薛宣拉着一张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海报,沈盼睇扇着跟海报上差不多的「芭蕉扇」。
很快就有小孩子伫足:“妈妈,芭蕉扇。”
穿着吊带裙的女人看了一眼海报,又看了看女孩手里的扇子。女孩很清爽,最吸引人的是哪一双眼睛,跟电影明星似的,脸上还带着笑容,让人感觉到亲切。
“妈妈我要芭蕉扇!”
《西游记》的连环画在孩子里头很火。在孩子眼里,这样的扇子就跟芭蕉扇一模一样,看它扇头上还有亮丽的红色挂须,孙悟空的芭蕉扇上也有呢!
「孙悟空!」「悟空!」
围过来的小孩不再少数,小孩子的声音喊起来更能吸引到同龄人,沈盼睇说出了订好的价格:「八毛钱……」
会给孩子买玩具的家长不差几毛钱,不会给孩子买玩具的家长,就是成本价三毛钱他们也不会打算买的。
她心里也没有一个数,但是第一次喊价定了后续的价格,要是嫌贵那就再说。
“这扇子的包边都压实了,不会刺到孩子。”沈盼睇说着扇子的安全性。
这时候的孩子也皮,孩子只要没有丢掉,家长都觉得安全的,家长心大孩子也心大。
但听女孩这样一说好像真的是这么一回事:“能便宜些不,六毛钱?”
该换的价还是要还,现在摆摊是能还价的,跟在供销社、商店买东西不一样。
女孩虽然态度很好,但是说到还价她是一口拒绝的,一旁的人刚刚没出声,见是一口价,自家孩子又想要,就拿了一把。
沈盼睇本来以为还要面对一波还价,这人耿直的态度,让她暂时都不会接受还价了。除非除了第一把,一把也卖不出去。
女人见别人买了,也不还价了,而是买了这芭蕉扇。
“八毛芭蕉,你这都是想好的价啊。”付了钱,女人反应过来这数字可真顺,「还真巧……」
沈盼睇一开始还没想这么多,听人这样说也发现挺顺耳的,自己的价格定的不错,是星期天,大人们有时间,一个小时的功夫就卖出去五十把芭蕉扇。
“我们换个位置,我来卖扇子,你拿海报,拿着海报,还能遮一遮太阳。”他们尽量找了荫底,可最重要的是要照顾到人流,得显眼。
拿着海报虽然要两只手,但是脑袋可以戴着大草帽,被遮挡了视线也无所谓,这卖扇子就不一样,得跟人交流。
“我还好,把我把毛巾浸湿,都不凉快了。”沈盼睇得脖子上趴着湿毛巾,算是给整个人降降温,而薛宣的毛巾是趴在脑袋上的。
最热最晒的时候走那么多路卖冰棍都没事,这点晒并不是忍不了,想是这么想的。在等待湿毛巾的时候,她还是到荫底里躲凉了。
“还好多瞧了一眼,还以为你换场子勒。”
家里头离得近,这不是被邻居看见了,孩子缠着也要一把,她好心带着邻居一块儿来了。
这八毛钱花得有点儿心疼,可要是邻居也买了,这一下子就觉得值了。
这一来好不是来一个人,是来两个:“这天是够热的,就站这荫底下更好。”
“瞧你这话说的,卖东西又不是享福的,在荫底下怎么不叫人待在家里头。”
沈盼睇跟人又不熟,他们卖货付了钱拿了货,说两句就走,她不用跟人挣站荫底下还是站外头的道理。
比起其他卖蒲扇的,沈盼睇更利落大方,站在那儿一点不瑟缩,笑容也好。
但是跟谄媚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不会让人联系到商店、饭店里的服务员。
在荫底下也被她卖出去十来把扇子,薛宣回来的时候,她边上还围着小朋友呢。
薛宣把海报拎出来,学生们就更高兴了。
从三四岁的到十多岁的,都是芭蕉扇的客户,孙悟空就是这样深入人心,不过主要的还是十岁以下的小朋友。
十多岁的自己来买,就是一点不还价,拿钱拿扇飞奔离去,算是最直接的客户。
薛宣觉得自己没有什么用处,这来回的火车费都要十块钱,他就是个蹭车费的,十块钱够沈盼睇雇几个人了。
沈盼睇有些疑惑。
“你这个人想得还挺多的。”
他能不想得多么,沈盼睇要来广州,还给他报销车费了,这不是一毛两毛,是整整十块钱。十块钱换成馒头,他一顿一个一个月都吃不完。
薛宣就是想说,火车费的钱,他自个出了。
沈盼睇自然是不答应,薛宣跟着她跑前跑后,是担心她的安全。
无论是到关外的各个村,还是现在到广州:“这一回我们是说好的,无论扇子有没有卖出去,车费都是我来出。四点到高第街,六点回去。说好的事情,半途反悔,那就太没可信度,咱们之间的信任关系就岌岌可危。”
八十三
薛宣:……
这真的不是在危言耸听么。
不到四点,两百把芭蕉扇销售一空,薛宣问沈盼睇,脑子怎么就这样好呢。沈盼睇一本正经说,是贫穷。
其实不是因为贫穷,而是这个念头在她脑海里盘旋了许久。
只是之前在青羊,一直没有什么机会落实,他们那边不像这边这样多蒲葵、棕榈。
会拿着连环画的海报,沈盼睇就是看《西游记》才有这样的念头,她觉得好像有这样一把扇子就跟《西游记》有了联系。
除了样式跟市场上的扇子不同外,扇子的包边跟扇柄,也比市场上卖的蒲扇要细致。
简单的挂坠,可以从扇头解下来挂到扇柄上,看个人的喜好。
两百把扇子挣了一百,减去火车费也有八十,这样看起来摆摊比工作强很多。
考上中专考上大学,是为了一份好工作,可……现在的沈盼睇摆摊一天挣了大学生一个月甚至两个月才能挣到的钱。′鸿……特?小_说加网?追最,新!章^节?
可见读书不仅仅是为了一份好工作,读书应当是为了文化、为了思想的富足,是为了自己也该是为了他人。
不然摆摊能挣到的钱,以当下看来,就是能在读书的那几年挣出工作以后的所有钱。
不过……摆摊也没有一些人口中那么糟糕,沈盼睇还听见有人教育小孩子的时候,用她当反面教材。
有的话只是说她这样不好,有的是用了脏话。
沈盼睇不会因为别人几句话,就不卖芭蕉扇,她那边还有四百把的量,甚至还打算加一些量。趁别人还没有跟风的时候,多卖出去些。
周日,高第街的人很多,本地人外地人都涌过来。
这儿离车站不远,薛宣秉持着话不多的原则,用当地话给沈盼睇交流,想多说几句都不行,一来他不太熟二来他怕露馅,在这儿还是装作本地人最好,不是说本地人不坑本地人,是最起码不会被宰得太狠。
跟不太说话的薛宣不同,沈盼睇很快就能融入到他们的话题里头去。
「你好……」
那是一个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薛宣挺直了背站在沈盼睇身边。
连你好两个字都是蹩脚的中文:“你会说英文么?”
如果沈盼睇不接话,应该就没有下文了。
这外国友人,能说两句中文,或许已经十分为难他。
洋人边上会空出些位置来,没有人粘上来的样子。
就算是地痞流氓一般也不会去惹洋人,他们很麻烦。
当沈盼睇回话后,洋人就夸沈盼睇手里的扇子好看,问她是哪里买的,在友谊商店没有看到。
沈盼睇手里的扇子除了编织更精巧外,上头还有一个「刺绣」。
在洋人眼中增添美丽的图案其实是「中国」二字的草书。
手里头的蒲扇花了很多的心思,无论是编制还是「刺绣」,或者是吊坠。这扇子跟别人的都不一样,是别出心裁的。
「是艺术品!」洋人借了沈盼睇的蒲扇看,问她能不能将扇子卖给他。
「20美元。」
男人心里没有把握,二十对他来说不多。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应该是不少的。
对于一般的中国人情况,他心里不是太清楚,不过从接触的人中知道,二十并不算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