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路两侧,开掘有两道排水沟,直连通城门地下的涵洞,素日的雨水、废水,便沿此沟排到城外的河里。
三人走走看看,连条水沟,都能把凤、珠二人惊叹不已,这还是两人头一遭出远门,一路走走看看,新奇极了。
因年岁将至,只见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悬挂些驱邪纳福的物件,诸如桃鱼符、桃枝、鬼面一类的。
有一家门前,三五成群的孩童,只见围着一簇火,火上烧着竹节,那竹节烧久了,只听的“嘭”的一声,
“喔——竹爆了——竹爆了——”
一群孩子,连季胥三姊妹都唬了一跳,孩童们却又好玩的喧嚷道。
季胥听着,倒像后世年味里的爆竹声。不过此时没有爆竹,便会烧着竹节,爆出响声来驱邪岁。
“真好玩。”季珠也跟着拍手。
“小郎,我问一下,县市怎么走?”季胥向其中散开的孩童问道。
买卖须得在市里,统一管理,像这样一条大路,是看不见商贩的。
这小郎四五岁的年纪,穿着戴臂褠的短袄,无裆绔,浑身滚的脏兮兮的,人中挂着条冻出来的鼻涕,手里还拿着根竹节要去烧。
吸溜了鼻涕,说道:“就在那边。”
朝大路的尽头方向指了指。
“你要从哪儿进?有三个门呢,最近的就是东市门,南市门和西市门得绕更远的路。”有个年岁大些的听见,走过来说道。
季胥她们沿最近的路走去,季凤扬面向她说:
“原来崔思胡说的,他们县里的也戴臂褠。”
可不是,小孩儿到处玩,哪能不弄脏衣裳的,臂褠能防着些。
说着话,这条南北大道走到了底,西边传出吵嚷的人声。
第54章
只见垣墙围绕出方正的格局,漆门高大,大隶横题“东市门”三个大字。
门口进进出出的人,看来这就是那最近的市门了。
这市门每日晨夕按时开关,门柱旁还有看守的市门卒,两个抱手,在聊闲天儿。
她们随了人流进去,两个妹妹看呆了眼。
只见里头列肆林立,有酒肆、肉肆、书肆、布革肆、帻肆、食肆、牛肆……甚至住宿的宿肆,应有尽有,南北两侧足足有七排的肆,规模比乡市大的多,店肆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每排列肆之间还有长廊相连,即使雨天来逛,也能不被淋着。
“椒酒、柏酒!买一赠一了!”
“屠苏酒,看看咯!”
这儿元日的习俗,有条件的,会和亲朋聚饮椒柏酒,食胶牙饧,眼下已经腊月了,酒肆也做起促销了。
“阿姊,那有卖胶牙饧的!”
季珠小手指着角落一家小肆道,只见那孩童,正踮着脚,从老媪那接了根小棍子沾着的胶牙饧,伸着舌头舔。
胶牙饧是种麦芽做的饴糖,因吃起来会胶黏牙齿,故而称作胶牙饧。
也就县里有卖的,因麦子价钱高,就小拇指大一块,得卖七个钱。
“阿姊别买,啧啧,金子做的贵成这样,都能买半斤肉了。”季凤一听价钱,扳了季胥到旁边道。
季珠虽馋甜食,一听这样贵,也懂事的不说想吃,只是走时还是有些眼巴巴的。
季胥便道:“来都来了,买一个尝尝,也不枉走了三十里远路。”
说罢做主给她们一人买了一块,她因不好甜的,便给自己买了块豆糕吃。
季凤肉疼这东西贵,吃的越发珍惜,不舍得嚼完了,只慢慢舔着甜味,
“阿姊要不要舔一口?”
举着那口水亮晶晶的胶牙饧来,季胥摇头,让她们自个儿吃去,将钱给了老媪,打听道:
“婆婆你这糕做的真好,在市里有年头了罢?”
“是咧,别看我这店面小,到底是自家的店肆,做了大半辈子了。”因粮价的事,周边都倒了几间店肆,她倒熬过来了。
“跟您老人家打听个事,这店肆若是租的来,大约是何价钱?”
像这县里,俱是一间间的列肆,那小贩、摆摊儿的散户是见不着的,那些市门卒、市吏会驱赶小贩,不许他们在这串走着卖。
须得有店肆,方能坐贾卖货,譬如这家卖饧卖糕的,再偏僻的位置,到底也是家小肆。
而这些店肆的持有者,必须是“市籍”身份,也就是说,拥有市籍的,才能有店,方能坐店经营。
然而,士农工商,这四民,要属市籍身份的商贾地位最低,完全不如普通的编户齐民。
譬如,规定“有市籍不得宦”,是说市籍之人不能为官。
甚至祖父母、父母,三代内有过市籍身份,都不能为官,且一旦入市籍,父承子继,不能变更。
遇上哪里兴土木,修城建陵,官府征调艰苦的劳役,市籍身份的人首当其冲。
且市籍商贾,除了有每年的赋税,做生意要交的市税,有时经过关隘,那货物纳的关税,要比普通人重的多,这便是“重租税以困辱之”。
这些人和农民相比,哪怕有钱,社会地位也要低的多。
当然,这些规定,也衍生出许多对策,譬如有那富贵之
家,自己不入市籍,但要盈利,就会让下人持有那店肆;
又或者,有些编户齐名,会去赁人家的店来做生意,仍维持着自己的原籍。
季胥所想,便是后者,一则,能维持现籍;二则,她哪里买的起一间店肆,也只能想想租赁的法子。
老媪做成桩生意,也就好心情的和她磕闲天儿,
“那近市门的好地段,又宽敞亮堂的,一个月得八、九千钱,像我这样在里头不起眼的,店肆狭小的,约莫二千钱罢,
瞧瞧,那便有一家能赁的,紧闭着门的那家,他家原是开小食肆的,因白面涨价,做不下去了,便说要赁给旁人,直到现在也还没赁成哪。”
季胥全身就一千个钱,赁不起,不过今日她就是来探个环境的,别说赁一间肆的钱,便是所卖之物,也还得斟酌清楚。
毕竟如今,面粉的价钱降的缓慢,还在高位上,若要租肆,算了赁金,成本更多了,面食生意越发不划算了。
边吃边逛着,果不其然,那西向的垣墙,还有一扇“西市门”,进出有人。
“女娘,买些桃鱼符、射鬾,除日挂着,辟邪除凶。”
一形容不起眼的男子,凑到她身旁道。
冷不防的唬了季胥一跳。
“我这处胡头也有,买回家去辟邪,最好不过,你去街上看看,可多人家都挂着咧。”
只见他从怀里掏出个桃木刻的胡头来,牛鼻子,带着獠牙,上面朱、黑、白三色绘着夸张又对称的纹路,和蜡八祭时田啬夫戴的有些相似。
“好巧的手艺,我再看看你的桃鱼符。”季胥接过胡头,有意问道。
那货郎一听有生意做,回头盯了眼市吏的方向,将背篓调过来胸前背,露出里头卖的东西。
季胥便明白了,这市里竟也有货郎偷偷的蹿走散卖,不过要避着那些穿皂服的市吏。
“凤妹和小珠说,哪个好?”季胥左右手,各一胡头、桃鱼符。
两人都指那胡头,“这个可怖。”
季胥便花几个钱,买了个,也不枉得来一重要信息,回去挂在门头还能应景,图个吉利。
将这鬼面獠牙的胡头,顺手朝自己脸上一扣,弯腰嗷呜着,来吓唬季珠。
当真唬的季珠往季凤后头缩,季凤也被唬了一跳,嗔道:
“阿姊你坏!”
季胥方笑着拿下来,露出再无害不过的面。
当啷、当啷!
只听打铁叮叮,季胥三人进了铁肆,入内后,都不禁舒服的喟叹一声暖和。
这间官营的铁肆,宽敞许多,陈列着各式铁具,诸如锄、镰、柴刀、斧头、釜、鬲、甑、针、簧剪、熨斗、烛铗、耳勺、钉子、钩子、刀、火筯……
货架后头,有间储存货物的廛,里头的汉子坦胸露背,挥着铁杵,一下一下敲打通红的热铁,北风天的腊月里,铜色的膀子还淌着汗珠。
听的外间有客问人,一男子停了打铁,自廛间里出来,这卖货的事本不是打铁匠来做的。
那门旁有张小案子,官府设的吏员,专在那卖货,这会子偷闲出去沽酒了,崔广宗方出了来,他刚出师不久,资历浅,便得顾里外两头。
只见一青襦垂髻女娘,娴静的模样,却正掂量一把铁刀,那刀锋的亮,正好映着那烟眉眼梢,一面问道:
“这刀什么价?”
斜侧的身子一面回过来。
崔广宗认了人,一个大笑,“胥女!”
“许久未见了,你还好?”
季胥的视线方从刀那抬起来,隐约认出眼前的人,“崔广宗?”
是了,她想起来,廖氏四处声张过,她家大男崔广宗在县里打铁。
“是我,既是你要买,我向师父他老人家说说情,讨个九成半的价钱给你!”
“也不好让你去讨情,该是什么价还按原样来便是。”
若得了这个便宜,怕是廖氏那里要饶不过了。
季胥又挑了把火筯。
是弯曲扁状的铁条所制,平时烧火用的,夹柴、夹炭都可以,家里如今还没这样东西,都是直接用手或木棍。
簧剪也买了,这样日后缝补衣裳就不用咬线头了,裁布也不用去借陈家的了。
最后当然是记挂着的铁釜,得要三百钱一个,不如后世的轻薄,更厚重,不过也很好了,季胥很满足。
买这些东西,花了七百钱的大头,不过换来实打实的铁具,做事便宜,心里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