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在西汉庖厨养娃_分节阅读_第56节
小说作者:万重泉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65 KB   上传时间:2025-10-26 13:09:32

  “这样的日子能吃上干饭,可真好,亏的阿姊囤下这些稻谷,不然外头涨成这样可怎么办才好。”

  季凤心安道。

  “香!”季珠垫了脚尖,把小圆脸挤在白雾里,深深嗅着。

  三姊妹将那鬲中的米粒刮的干净,搭着午后掐来炒着吃的嫩菜,一粒不浪费的。

  因外头蹿走的生面孔令人不安,凤、珠也不去外头寻伙伴玩闹了,三人早早漱洗过,闩门睡了。

  次早,季胥依旧起来做角子,紧闭着门,外头只能瞧见窗口黄光。

  家里为买二十斛粮,攒的钱花了大半,如今还剩了七百钱左右,也说不准后头什么景况,万一比现要乱,买卖若做不了,便断了来源。

  眼下才冬月初,还有一整个冬日要嚼用,家里还缺许多家当没添置,总有要花钱之处,因此季胥想趁现在还算安生,还做角子卖,能卖多少算多少。

  想着盛昌里有难民蹿走,里民出来都少了,生意多少差些,因此少做了些,荤、素总做了三十份,再开了罐皮蛋,挽着篮,用麻布盖严实了,与庄蕙娘两人结伴而去。

  “阿姊,路上当心,早些回来。”

  凤、珠送她出门,巴巴望着,想到阿姊要走卧蛇谷,这颗心总放不下。

  季胥让她们进去闩好门,渐走远了。

  因她身上的绵复襦是鸡鸣布,原是甘家给的那匹好料子做的,如今穿来簇新鲜亮,倒分外打眼,可又单这一件绵的能御寒,她便在外头罩了旧日的秋衣绔,粗糙发硬的苴麻料子,穿旧了的,簪发的是再普通不过的竹笄了,十分朴素。

  庄蕙娘穿的原就是半旧的补丁絮衣,并不惹眼,两人走在卧蛇谷,沿路的窝棚里有视线盯来,见是穷家女,便只嘴上念着:

  “行行好。”

  并不拦上来,吃不饱时走两步都是费力的。

  季胥并庄蕙娘只能当未闻,仍走自己的,她们常在这过路,若给了一次,被认熟了脸,日后便不得安生了。

  “大老爷给几个钱买口吃的罢!我每日求神仙保佑您长寿无极!”

  只见县里乔家的一行牛车经过,仍去牛脾山燎炭的,这年头牛贵,何况还有这样多的牛车。

  难民们见是大富户,一股脑儿从窝棚内涌出来,追着牛车走,尤其扒拉着为首李管事的车。

  李管事那身显眼的羊皮裘被一只黑手拉着,求情讨要。

  “大老爷行行好。”

  李管事甩了袖子,喝道:“谁敢再拦!”

  他们并不是头下被拦车了,从县城出来,城门口聚集的难民比这处乡里还多,已有过应对。

  只见车上的仆从纷纷亮出家伙什儿,这行进山伐木作炭,他们是带了斧头柴刀的。

  难民们一时被震吓的后退,并不追着了。

  这头季胥与庄蕙娘只顾紧着脚步远离这处,待分别进了盛昌里与乡市,更多的是本地黔首,不像卧蛇谷似的难民聚集,全是生面孔,倒还好些。

  季胥仍是一家家的门前去问,十分安静的买卖,卖完又将麻布遮掩好,挽篮去下处。

  她熟悉盛昌里的道,只拣些大路、畎亩房舍密集、有鸡鸣狗吠的地方来走,至于那住的太偏僻的人家,便不去了,安全要紧。

  “又来了!稻谷贵到六十钱了!哪来的粮食次次讨给你!别处去罢!”

  只见有难民在房舍前驻足,捧碗向内,里头传来不满的响应。

  稻谷涨价,盛昌里的人户是亏卖了的,偏偏盛昌里这处余粮多,卖给大粮贾也多,亏的钱自然最多,不过他们这处人家有底子,还能撑住罢了。

  不过对难民们的情绪,也从原先的同情,越发的排斥忌惮了。

  难民们能讨到的饭越来越少,眼神透出渴望和急迫。

  “了不得了!

  如今盛昌里乱成他们的地盘了!乡啬夫和亭长也不管管!”

  只见一细布襦绔,戴银戒子的胖妇人被一小郎缠住讨吃的,哀求拉扯她手中的竹箪,争执中竹箪脱手在地,那小郎捡了滚出来的两个熟鸡蛋,撒腿便跑。

  胖妇人骂骂咧咧的捡起竹箪。

  季胥这处卖完上半日光景,也还剩了十来个角子,庄蕙娘那头亦是,剩有五六个,她愁道:

  “因这些难民在乡市蹿走,乡市比以往冷清多了,想来都情愿在家不出来,这面粉这样精贵,做出来的角子没卖完实是可惜了。”

  季胥道:“好在面粉是先时囤的,若能卖出这些倒也还好,剩的带回去自家吃也不会浪费了,明日再少做些便是。”

  “只是,”

  她望了望那些窝棚,“盛昌里这番卖粮大亏了,也不比先前,能让难民们讨到吃食,这样下去,怕是要乱,小买卖也就越难做了,咱们现在能做一日算一日,多少攒点钱好过年关,熬到粮价降下来。”

  庄蕙娘听后,不由的忧心起以后,叹道:“都是关东旱灾闹的。”

  正走着说话,三两的难民从各里涌出去,往亭门那处赶,

  “快,快走,有富户在乡亭施粥!去晚了可就没有了!”

  “乡亭?走走!咱们快去!”

  只见窝棚外这一消息告走开,里头窝着攒力气的老弱妇孺都出来了,个个干瘦如柴,虽互相催促要快,但吃的少,行动也并不敏捷,不过是凭着对吃食的急迫渴望往那处赶。

  随后还遇上甘家的阿耐,正引着仆从,抬米的、搬釜的、背柴火的,俱也往乡亭去。

  季胥问了问,才知原是孝顺里的老乡绅,召集了盛昌里的富户们,在亭门外架了棚屋,每日做粥施给难民,也好教这些人莫在各里乱窜,惹得人心惶惶。

  盛昌里的富户属甘家为首,甘家白夫人向来交好孝顺里有名望的乡绅,她女儿入书舍蒙学的事,正是宴请的乡绅毛公,才有后续。

  于甘家来说,施粥能得好名声,加之乡绅们有的是县官的座上宾,甘家是乐的给情面的,因而响应了这事,吩咐阿耐来办。

  “加上甘家,总有十户富户派了人在亭门外架釜施粥,从今儿起,每日一回,想来你们的买卖也能安生做下去了。”

  阿耐道,没工夫多停留,和季胥说上会子话便忙忙的走了。

  庄蕙娘听后迎来希望一般,面上的愁云一时散去,道:

  “这下可好了。既然每日在那能得粥吃,他们就不是这样乱走乱蹿的,惹的大家忌惮不已,连带买卖难做,以后这日子总算安生了。”

  实则季胥并不因此乐观,施粥终究不是长久之相,关键还得看粮价的走向,能否降回来,以及难民的安顿去处如何。

  不过她们的买卖,到底托富户们施粥,安生做了些日子,虽赚的比先时少,但时移事迁,季胥也很满足了。

  妹妹们就更是了,能吃的上干饭她们就庆幸极了,钱多少不打紧,只盼阿姊平安归家。

  连日过去半个多月。

  只见乡啬夫梁兆从县廷回来,如今稻谷已然涨到八十钱一斛了,较之最初,翻了一番。

  急的他嘴角燎泡,身形憔悴的进了乡亭,近来也不往家里去住了,但凡人见他,就要追问他稻谷涨价之事,他索性避在此地。

  不多时,一个乡佐叩门道:

  “乡啬夫,外头聚了好些乡民,都闹着问粮价的事。”

  想当初,乡啬夫梁兆打包票说这粮价不会再涨,只会在官府定的市平线内,可如今不仅涨,还飞涨了,乡啬夫这脸简直没处搁。

  “他们吵着要进来,亭长和亭父都拦不住了。”

  乡佐急道,话落,只见一帮乡民涌了来,神色愤慨,金氏冲在最前头,两只眼睛熬的血红,一挤进来便声张道:

  “乡啬夫呢?我们要见乡啬夫!八十钱一斛,还让不让人过年了?”

  “对,人呢?出来把粮价飞涨的事情说个清楚。”

  “司市师是做什么吃的?粮价飞涨,早都过了市平线,也不管管那些粮肆商贾!”

  “那坏了心肝的粮贾!那两日催着我们卖粮,教我们亏了一倍的钱,现在谁还买的起那八十钱一斛的稻谷!亭长当初很不该放那些关东的粮贾进来!他们一定早料到粮价要涨过市平线了!”

  金氏想想自家卖出去的粮谷,简直要吐出一口血沫子。

  家里剩的口粮本就不多,今日这粮价翻番,哪敢敞开了吃,连日是水比米多的稀饭,吃的她面黄肌瘦的。

  她本是窄长脸,熬尖了下巴,越显的拉长了脸,,划拉手臂大呼小叫的道

  季胥和吕媪也来了,他们虽有余粮度日,可粮价飞涨,大家买口粮花的钱多了一倍,自然就少了钱去买旁的吃食,买卖越是难做,怎么会不想知晓粮价之蹊跷,只因人多暂被堵在外头。

  周围一片愤慨的闹声,听的里面乡佐在道:

  “放他们进来。”

  亭父这头大开了院门,他们这些堵在外头的方得以聚在院落中。

  从屋内出来的梁兆站在最前面,面向他们,大喊好几声“乡亲父老”,义愤填膺的骂声才歇下来,让梁兆插了话进来:

  “我在县廷里打听过了,实在是扬州最大的粮仓因天干物燥走了水,烧个一干二净,加之前阵子粮贾在各郡大肆收购秋粮,咱们这的粮价这才一涨再涨,不过诸位放心,上峰们已经在向周边州郡调用公粮来周济,想必要不了多久,咱们这的粮价便能跌下来了。”

  “给个准信儿,到底多久!”

  “这都马上腊月了,还能不能让大家安生过个除日!”金氏说道。

  “就是,早就说在调粮在调粮,我们这样没耕田的人家哪里等的起,家中都无米做炊了!”

  说话之人早就追到乡啬夫家中探听过情况,当初也是这个理由,如今便急了。

  梁兆道:“我的心和你们是一样的,只可恨我只是一微末小官,如今这样的大事,也非我能做的了主,不过是听信罢了,

  不过诸位乡亲父老们放心,但凡有一点儿音信,我一定尽早通知到诸位。”

  众人听说,也不能当真掀翻了这乡亭,否则要被判作寻衅滋事者抓起来吃苦役,不过是勒紧裤腰带,骂骂咧咧散了。

  金氏临走指着道:“等着,改日我还来问!”

  季胥和吕媪也走开了,吕媪叹道:“竟是粮仓走水,那该是多少粮食哪,造孽啊。”

  季胥一时没有声响,在想着什么。

  一看亭门外侧吵吵嚷嚷的,是甘家的阿耐带着一帮仆从在拆粥棚,指挥道:

  “这个拆了,这铁釜是咱们的,还有这架子,都带回去。”

  旁边亦有别的富户在拆自家的施粥棚,如今粮价翻番,盛昌里的富户们也顶不住日日施粥了,他们这批,拆的还算最晚的,有些粥棚早些日子便拆了,纷纷都顶不住这项开支了。

  “善人们,怎的都拆了?我们可怎么活啊?”

  有的难民还捧着木碗在等今日的粥,见都在拆粥棚,不由的心切道。

  有富户家的小仆便道:“如今我们灵水县的稻谷都涨到八十钱一斛了,谁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也不能为积德行善掏空了家底。

  你们往别处走走,兴许还有那更富裕的地,朝他们化缘去!”

  话虽如此,现今正值寒冬,他们这帮关东来的难民又无官府开具的传,要过各地关卡,只能翻山越岭绕远路,不等走到下个地,也冻死饿死了。

  在这待过一阵子,俱知道这牛脾乡的盛昌里还算是富裕的,好容易到这,离了这,又还能找到哪处能乞来吃食的富贵之乡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29页  当前第5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6/22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在西汉庖厨养娃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