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梅秒懂,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兄弟,但从情感上来说,根本不想认这个弟弟的意思,对吧?
柳绵绵好奇问:“他转业到军工厂了啊?”老爷子办事果然是一点都不含糊,说让沈文山转业就真的让他转业了。看沈伯康和俞婉的表情,他们应该是知情的,只不过他们向来不太在家里提那一家子的事情。
她想了想,说:“沈维鸿也去西北了吧,所以柳锦诗是跟着沈维鸿去的?”
蒋红梅一脸八卦:“大院里的人在传,说沈副厂长的公子去西北研究所报效国家了,柳锦诗好像和他关系非同一般,直接辞职跟着去了。”
柳绵绵心说,军工大院的人八卦能力很强啊,这消息应该是八九不离十了。
不过,这么一来,原书的剧情好像就面目全非了。男主远走西北,女配千里相随,女主好像是个事业脑,不知道是会跟着男主去西北,还是留在书城寻找商机?
柳绵绵并不知道,自己弄到的这批布料,江映雪也曾经想要争取。
只是江映雪的钱被沈维鸿拿去投资倒卖化肥,后面血本无归。沈维鸿倒是七拼八凑地还了她一些,可离拿下服装厂的瑕疵布料还差一大截,最后也没买成。
不管怎么说,柳绵绵是巴不得这几个人离得远远的。她潜意识里总觉得这几个人有点“不祥”,容易给沈维舟他们一家人带来不好的事情。
有种“此消彼长”的感觉。
这是一种看过原书剧情后,莫名其妙产生的一种直觉,柳绵绵也不管是不是自己胡思乱想的,反正不喜欢的人,离得越远越好,总是没错的。
“走走走,摘菜去,红梅安民你们留下来吃饭吧。”柳绵绵没再多想沈维鸿的事情,看了眼擦黑的天色说。
后院当初余国梁种的几畦菜长势不错,尤其是王志远来了以后,别看他成天早出晚归的,竟然还腾出手拾掇了一下菜地,最近菜地里的番茄、黄瓜和缸豆都一茬一茬地长。
沈维云跟屁虫一样跟着,摘了个红彤彤番茄就啃,边啃边说:“红梅姐去南方了,那这个暑假我和志远不是又没事干了?”
这是赶集都赶出趣味来了啊,柳绵绵哭笑不得,摘了两把缸豆,忽然脑子里灵光一闪,说:“要不咱们去安县玩几天?”
前阵子余国梁打电话来,说爹妈都挺想她的,让她要是有时间,就抽空回家一趟。
柳绵绵想着当初原主做的那些事,应该是很伤养父母的心了,原本也想着什么时候回去一趟,既如此,倒是也不用非得等到余国栋结婚再回去了。
反正安县离南城也不算太远,顶多余国栋结婚的时候,再跑一趟就是了。
沈维云顿时兴奋起来:“好呀好呀。”
很快又皱起眉头:“大嫂,你要上班的呀,哪有时间去哦?”
柳绵绵笑眯眯:“我们餐厅又招了个钢琴师,以后我们俩轮流上班了。”
原本周日兼职的那位辞职了,这回招的是个音乐老师,这年头各种艺术比赛还很少,也没多少人走艺术特招的路子,音乐老师的工作非常清闲。反正据柳绵绵观察,这位金老师打着两份工,也非常的轻松。
虽然两个人轮流上班以后,工资少了很多,但现在柳绵绵手握“巨款”,倒是也不是很在意西餐厅的工资了。
正好现在暑假,金老师说了,暑假都交给她也没问题。
柳绵绵听阿琳说过,金老师的小孩身体不好,她这么拼命挣钱,是想攒钱带孩子去京市或者沪市的大医院看病。
去安县的提议受到了沈伯康和俞婉的支持。柳绵绵和沈维舟结婚这么久,按理确实应该去养父母家拜访一下,只是沈伯康和俞婉前阵子请假太多,这段时间不好再请假。
于是一家人商量了下,决定由沈维舟请几天假,和柳绵绵一起回去。又考虑到沈维舟的身体,最后决定让暂时还是无业游民的王志远陪着他们一起去,也好有个照应。
几天后,柳绵绵他们将脸上抹了灰、身上穿得破破烂烂的蒋红梅和刘安民送上了火车,然后又拎着包袱去了隔壁的汽车站,坐上了去安县的汽车。
安县前进乡留下村。
一群人从村委会办公室里出来,余老大家的都皱着眉头,尤其余永诚,盯着大儿子余国梁瞪了两眼,这才迈着不太利索的脚步,气呼呼地走了。
余国梁的媳妇儿叶兰也是愁眉苦脸,拽着丈夫嘀咕:“一年一百五十呢,咱们手里统共也就攒了两百来块钱。”他们能攒这么多钱,还是因为余国梁是村里的会计,每个月能拿十几块钱工资。
结果这么多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余国梁一下子就给花完了,承包了村里后山的一大片山地和一口池塘。
池塘养鱼或许能挣一点,那一大片山地有什么用,那么瘦的地,谁都不要,村里才统一给承包出去的。
本来余国梁有工资,叶兰自己平时也能做点小活儿,跟村里其他人比起来,他们家生活条件其实算挺好的了。
现在好了,怕是他们很快就要变成村里最穷的了。
二叔余永丰从他们身旁走过去,回过头叹了口气,说:“国梁啊,我看你是去了一趟南城,看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心也就跟着野了。咱们庄稼人,田地才是根本,你承包一片瘦地和一口池塘,真以为能靠着这些发家?养鱼也不是鱼苗放进塘里,鱼就能长起来的哦。”
二婶杨巧巧跟在后头,说:“国梁,别听你们二叔的,我看你是个能耐的,准能挣大钱。”
话说得好听,可听着总觉得像讽刺。
自从前年他家不知从哪儿发了笔财,走了关系给儿子塞进乡里做了临时工,原本木讷老实的杨巧巧好像都变了。
等他们走远了,余国栋才呸了一声,翻了个白眼。
他拍拍余国梁的肩膀,说:“大哥,你放心,真亏钱了,咱们就一起去南边打工挣钱还债,我听说南边现在很多工地都招人,一个月能挣七八十。”
第44章 一家子戏精
余国梁觉得二叔说他去了一趟南城心就野了,倒也没错。确实是去了南城,看到满大街的小商小贩,看到老幺一天能挣那么多钱,他心里就痒痒的,总想也干点什么。
不过他也不是一时冲动,从南城回来这些日子,他一直都在考虑。
安县离南城倒是不算太远,尤其他们前进乡,是安县最靠近南城的一个乡镇,去县里还没去南城方便,不然当初他娘难产,也不会直接往南城送了。
这就是老幺说的什么区位优势了。
只是这个区位优势怎么才能换成钱,余国梁一直模模糊糊的没想明白。
这几年村里倒是也有人种菜养鸡,拿去乡里卖,能挣一点,不过挣的也都是小钱。至于拿去南城卖,一个是加上路费不划算,还有一个是大部分人没去过南城,压根就不敢想把东西卖到南城去。
这阵子余国梁一有空就到处晃悠,晃悠来晃悠去,终于晃悠出了点眉目。
村尾那口塘之前都是村委每年卖点鱼苗扔下去,平时也不怎么管理,唯一的管理就是不准村民偷鱼,抓到一次罚钱十元。十块钱可是大钱了,村里除了一两个特别没皮没脸的,还真没人敢偷鱼。
只是平常没人照料,这鱼其实也养得一般般,每年能捞个一两百斤给大家分分,过年添个肉菜就算不错了。
余国梁平时工作认真,为人也踏实,加上他算账特别快,所以乡里才会安排他一起去南城买化肥。这回买化肥,他和乡里的干事每天一起排队一起吃饭后面还一起担惊受怕,算是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这不,有了承包鱼塘的想法后,余国梁就找乡里的干事商量,干事又给他介绍了乡里的技术员。
就连余家人都不知道,余国梁前阵子带着技术员来村里看过,技术员收集了些塘水和土壤回去检测,得出结论,这个池塘是很适合养鱼的。
按照技术员的测算,好好管理的话,一年出产个五百到一千斤鱼没问题。
至于鱼塘旁边的山地,地是瘦了点,种庄稼肯定不行,但技术员告诉他,这个地种花生是很合适的,那么大一片山地,都种上花生的话,一年收个几千斤花生是不成问题的。
技术员还向他介绍了什么套种法、什么种养循环模式,据说都能让产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可惜的是,乡里的技术员文化程度有限,这些东西都是他在报纸和资料上看到的,具体怎么操作,他并不清楚。
就算如此,余国梁也很激动了。
哪怕往少了算,一年能产五百斤鱼和一千斤花生,要都能卖出去,也得有两千块钱的毛收入,就算利润只有一半,也能挣一千块钱。
这在农村,那就是超超超高收入了。
余国梁自己就在村委,早知道村干部们想把池塘和荒地承包出去,给村里增加点收入,也算是他们村委的一点成绩。他也知道村里的承包价是定在一百三到一百八之间,有人愿意承包就高一点,没人就少一点。
他主动向村委报了名,结果村里发通知、开会动员,到最后也没有第二个人报名。
余国梁也没有抠着底价和村里谈,最终和村里签了个一百五十元承包价的协议。
他心里有底,觉得按照技术员的测算,怎么也不至于亏钱,但毕竟是人生第一次做这么大的决定,难免还是紧张,毕竟鱼没养起来、花生没种出来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数。
这件事余国梁事先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因为他知道向来小心谨慎的父母是不会同意冒这个险的,至于他媳妇儿,耳根子太软了,被旁人一撺掇,没准反倒坏他的事情。
现在承包合同已经签了,钱已经交出去了五十,事情已经没有转圜的余地,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余国梁倒是放松了下来。
是亏是赚,反正就在这一年了。
实在不行,就像老二说的,回头去南边打工也能把钱挣回来。
余家一共就两间房,老两口和闺女住东面一间,余国梁兄弟俩住西面一间,都是砌墙分了前后截。屋子前面有个不大的院子,院子角落盖了间低矮的厨房,厨房外面搭了个茅草棚子,放柴火杂物用。
余国梁路上被人拉住说了会儿话,回到家里就见他奶杨老太站在院子里,单手叉腰在那儿骂人。
“有钱包鱼塘,没钱给我养老?给了粮食怎么了,我老太婆难道就靠着几口粮食过日子,我不要买衣服,不要买鞋子,不要买点饼干放着夜里饿了吃哦?”
“得亏我跟着老二家过活,我要跟着你,回头饭都没得吃,还要把一把老骨头给卖了,供你们还债呢!哦哟,真是以为自己当个村会计就了不起啦,也学着别人想挣大钱啦,这可真是石头缝里挤水,财狼头上找鹿茸哟!”
“余永诚,说你呢,别给我一副死样子,把三年,不,五年的养老钱都给我。”
余永诚坐在小板凳上卷着烟叶,眉头紧皱:“妈,我家现在没有这么多钱。”
承包费一百五十元,后面还要买鱼苗、石灰、渔网,还有那片山地,如果要种的话,买种子化肥又是钱,那片地瘦,化肥还比其他地要买更多……总之后面还不知道得贴多少钱,现在这个节骨眼儿,他们家哪有钱给老娘未来几年的养老钱?
余国梁动了动嘴唇,没吭声。
他们家给老太太一年三十元养老钱,三年就是毛一百,五年就得一百五。
他现在是绝对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到,他爸妈手里可能有点,但那点钱是攒着准备给老二娶媳妇儿的。
再说,他们家一年给老太太两百斤粮食,三十块钱,还有逢年过节的猪肉鸡蛋红糖等等,算起来,老太太虽然是住在二叔家,但其实二叔家除了出个住的地方,其他的怕是一点都不需要再出了。
没准老太太还得掏私房补贴他们。
杨老太可不管,余永诚越是说没钱,她骂得越起劲,承包鱼塘就有钱,养老娘就没钱?
“妈,能要是想把我们这个家拆散了你就直说!”躲在厨房里一直没吭声的许丽,在老太太骂到“有了媳妇忘了娘”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冲了出来。
杨老太一屁股坐在地上,拍着大腿就嚎上了:“哎呦喂,我辛辛苦苦把你们兄弟俩拉扯大哟,你们爹死得早,我遭了多少白眼,受了多少委屈哟,现在好了,翻脸不认娘了哟!媳妇指着老娘骂也没人管了哟!”
本来因为余国梁承包鱼塘和荒地的事,村里就有人在附近好奇张望,这下好了,一个个干脆都围到门口来了。
余国梁叹了口气,过去扶杨老太:“奶,我这刚承包了鱼塘,确实拿不出这么多钱,我爸妈也确实没有。你放心,每年的养老钱绝对不会少了你的,年三十我一准儿给你送去。”
杨老太偏心小儿子,不太喜欢大儿子,连带的也不喜欢老大家的几个孩子。原先因为大孙子在村里当会计,她还高看几分,现在听说他要折腾什么鱼塘,就觉得这也是个靠不住的。她以后养老,还是得靠最小的孙子余国兴。
余国梁的话她是半个字都不信,打定主意今天不拿到至少一百块钱,绝对不走人。
老太太在这里闹得正厉害,余老二媳妇儿杨巧巧和她大闺女余招娣来了。
杨巧巧是老太太沾了老远边的一个远房亲戚。虽然有些地方是有同姓不婚的规矩的,但杨老太他们村子倒是还好,再说二十多年前,正是没饭吃的时候,那时候但凡能有口饭吃,谁还管这些啊!又不是什么正经的没出五服的亲戚。
不过正是因为有这层关系,杨老太一向和二儿媳是非常“有默契”的。
杨巧巧话不多,所以一直给人木讷老实的印象。家里有什么事,都是杨老太在前面冲锋陷阵,杨巧巧就跟在后面打配合。
这回也是,杨老太闹得差不多了,杨巧巧就过来了,她扶起老太太,一边抹泪一边说:“妈,你这是做什么,就算大哥不给你钱,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一家子总归是不会让你饿死的。走,我们走。”
由于杨老太在村里名声太差,大家都知道她一贯是耍无赖的,所以倒是没人觉得杨巧巧这话有什么不对,只觉得余老二家也是难,成天伺候这么个难缠的婆婆。
还有人暗暗觉得余永诚两口子不地道,就算杨老太自己说要跟小儿子,可你做长子的,怎么能就这么顺水推舟,把亲娘扔给弟弟?
余招娣也蹲下来扶着她们:“奶,你放心,就算他们都不养你,我也会给你养老的。”
许丽被恶心得不行,明明他们家早就把今年的养老钱给了,粮食也已经给了一半,被杨巧巧母女俩这么一说,倒像是他们一分钱没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