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琰轻抬眸,视线自他脸颊飞快掠过。
细小的一道痕,约半寸长,斜挂在左颊上。虽不甚明显,未影响容颜,但肉眼也很容易瞧得出。
他似乎仍不放心,又加了一句。——
“正用着乔大人费心寻来的祛疤膏,已经越来越淡了,想来不日便瞧不见了。”
“是。”祝琰垂眸应答,心中微微发涩。眼前这个少年从始至终都没有变过,仍是那样细心良善,替人着想。
“还请殿下多多保重自身,按时饮食,少忧常悦,臣妇等,无不诚盼殿下康健平安。”
她退后两步,与一直默不作声的宋洹之并立,朝着少年方向弯身致礼。
赵成想扶她起身,跨出一步,又思及身份,强止住了动作。
侍从适时过来回道:“殿下,皇后娘娘适才问起您,还请殿下及时登车启程。”
赵成点点头,回眸再瞧了一眼宋氏夫妇,抿一抿唇,撩帘坐回车中。
祝琰和宋洹之目送那顶金漆麒麟车渐渐远去,她忽然转过头来,细细打量着他。
宋洹之垂眸道:“为何这样瞧着我?”
祝琰轻声说:“他越来越像你了。”
少年身骨渐长,脸上有了清晰凌厉的轮廓。
眉毛眼睛,鼻子下颌,简直与宋氏兄弟们如出一辙。
“不知为何,我有一种感觉,他……可能什么都知道。”祝琰挽着宋洹之的手缓步朝田垅外走去。
“只是不想任何人为难,所以假装不知情,假装仍被蒙在鼓里。”
第94章 天灾
纵然春日伊始君臣向天神告祭过,但世间万事仍不见得一如人愿。
从四月至年中,山西、豫北等地几乎不见降雨,呈报灾情的折子从各地雪片般飞入京城。
京郊各家田庄都受了不小的影响,祝琰房外每日都有进来求助、告饶的庄头、管事。
天降灾祸,易生人乱。无法从庄稼获取口粮的灾民们为了活命,不得不离开世代休养生息的居所,朝向生之地流逐。
五月下旬,宋洹之受命前往豫东察看灾情。
临行前夜,祝琰带着梦月等人替他收拾行装。
稍间窗下,宋洹之俯身坐在炕前,端详着弛哥儿熟睡的小脸。
自打小东西出世后,他还不曾离家过,不论公务多繁忙,夜里必要回来瞧一瞧孩子。
他时常板着脸,又一向寡言,宋泽之、宋浩之等人都十分畏惧他。就连祝琰也曾觉着,他将来定是个很严肃刻板的父亲。
不曾料想,他对孩子却是十足耐心,不像别的男人一样耻于亲近子女,刻意保持为父的威严。
弛哥儿未足月时,他尚还对这脆弱小人儿毫无办法、手足无措,如今已学会了哼歌哄睡、陪伴逗玩等一系列细致功夫。
他丝毫不觉得这些事情繁琐乏味,抹杀威仪,反倒兴致勃勃,充满耐心。
孩子小脸红扑扑的,比刚降生时漂亮了不少,小巧的鼻子和嘴唇,隐约有祝琰的影子。
他还太幼小,不便佩戴玉珩等物,皇太孙和宋淳之送给他的礼物都暂由宋洹之保存,不时拿将出来用以逗引孩子。
回眸瞧见祝琰还在检查装在包裹里的东西,他轻叹一声朝里走去,乳母过来将弛哥儿抱回后头的隔间。
“别忙了。”他坐在床畔,朝她招招手,“玉书都会打点好,我去办差,也不好带太多东西。”
祝琰打个眼色,梦月等人悄声告退,掩闭了室门。
宋洹之牵住她的手,向怀内一带,令她落坐在自己膝头。
这个姿势相抱,距离过近且亲密至极。自打孩子降生至今,夫妇二人还不曾有过。
夜里要照看弛哥儿,乳母们也住得近,祝琰脸皮薄,怕闹出动静给人知觉,宋洹之体谅她辛劳,便也不忍心勉强。
想到随后多日不能面见,心中不免生出难舍之意。
他捧住她的脸,缓缓而近,噙住软润小巧的唇。
“这一走,短则十来日,长则月余,阿琰,你会不会想我?”
祝琰摇摇头,又点点头,抬手勾住他的脖子,将朱唇重新贴去。
“什么意思?”他搂着她的腰,将人翻抱到枕上,借着帐外昏黄的烛光打量她饱含春意的眉眼,“是想,还是不想?”
熟悉的触感贴近上来,惹得祝琰轻抽了一声。
“灾情若是控制不住,流民恐会涌进京都。”他边摸索着,边低声交待,“我走后家中守好门户,凡需外面出头的事,尽可吩咐泽之去找三叔父……”
“我最放心不下的是你和弛儿……”
沉重的挤迫,引得呼吸声断了几息。
“安心等着我,等我回来。”
潮湿的雾气漫上眼底,化成破碎的水花。
她别过头,闭目轻轻点了点头。想到将要分别的日子那样久长,不免生出难舍之意。
宋洹之明显察觉,今晚的祝琰比任何时候都更热情主动,平素每每要稍用些功夫耐心哄着才肯行之事,今晚竟都一一顺从。
他不敢露出太过得意的模样表情,怕惊得她羞怯,反收敛了情愫。
二人从婚后至如今,方算是真正坦诚无芥蒂地交心相处。没有隔阂,没有怨怼。
他能等到这一天,实在不算容易。
纵是如何不舍,翌日的太阳依旧会按时升起。
宋洹之天不亮就带几个亲卫出了门,他走后不久,旱情蔓延到了京城。
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京郊专供内用的天泉几近干涸,难以维持宫中供水,采水的马车数日不曾经过城门。
皇家用水仅能暂用普通的井水顶着。
城中大户们也紧了用度。
但比起大户们不能日日沐浴的“为难”,百姓的日子更是难过,采水的井前每日天不亮就排了长长的队,到得三五日后,采上来的几乎只有泥浆。
因天旱引致庄稼不兴,米粮的价格也飞涨了几十倍。……
乔家在这时率先架起施米的蓬帐周济百姓,随后众家纷纷效仿起来。
宋友卿和沈氏夫妇进来同祝琰商议,也在城西支了摊档加入施米之列。由宋泽之带着人日日在摊档左右看顾。
几日后,祝瑜急匆匆来了一趟嘉武侯府。
姊妹二人坐在稍间窗下,屏退左右,“听说了吗,皇太孙抱恙,已经十多日没见出过屋子,宫里消息瞒的甚紧,着意防备着走漏风声,连乔翊安的人都探不到实情。”
赵成的病情一直未对外公开,只推说这些年流落乡间生活清贫,因而比同龄人瘦小。经由这两年太医细心调理,身量长高了许多,人也强健了不少,看起来几乎与同龄少年没什么差别。
祝琰隐约听宋洹之提及,他的病是要用山泉来泡浴疏解的,太医想了许多法子才找到与密城泉池相近的水源缓解他的症状。
如今天下大旱,四处缺水,多处泉泽已近干涸,他用以维系平安的水源短缺,自然就发了旧疾。
赵成虽然年幼,却是储君,皇帝着意培养,准他旁听朝训,又带他参与重大祭典。如今天灾横降,正该由储君巡视民间,体察民情,安抚民心之时,他十数日不出殿宇,岂能不令人生疑。
祝瑜伸手推了下身边默不作声的妹妹,横眉道:“你是怎么了?发什么呆?没听见我说的?”
祝琰“嗳”了声,抬眸勉强一笑,“便是听你说起此事,才不免担心。”
祝瑜眼眸紧盯着她的表情,似笑非笑道:“你是不是知道什么?洹之走的时候没跟你交代?宫里头到底在出什么谜题,这个时候皇太孙不出来抚恤民心,反倒传出抱恙……”
乔家兴荣与皇太孙的前程深深捆绑在一起,祝瑜身为乔氏妇,自然关心皇太孙。可有些事,就算是祝瑜来问,她也不能透露。
“这时节炽热如火,昨儿泽之在外站了半日回来就觉得头昏,一碗祛暑药灌下去才好了三分,皇太孙事务繁忙,听说便是这会儿也不曾中断骑射教习,较场上日头那么烈,晒个七晕八素也是常情。他幼年生活颠沛,身子骨难免弱些,便是抱恙,自有太医们调理整治,姐姐又何必这样担心?”
祝瑜瞧她神色如常,不似虚情宽慰,默默叹了一声,道:“倒不是我定要操这份闲心,原本皇太孙要娶的人,又不是我的琴姐儿。只是家里的老太太镇日念叨,催促我出面打探消息,简直折磨得我头疼……”
祝琰笑了声,拾起一旁的纨扇替姐姐轻扇,“天气热,水又紧缺,姐姐这样风风火火的忙,也要顾着自己的身子。”
想到前些日子瑟姐儿闯的祸,不由多问了几句。
“听说宫里派人来安抚瑟姐儿了?人已经定给了天家,早不是姐姐能管教的人……姐姐也莫太苛责了。”
她知道祝瑜对瑟姐儿是有感情的,人心毕竟是肉做的,自己自小带大的孩子,如何能用一句“不是亲生的”,就抵消了那些日日夜夜的操劳忧虑?祝瑜要强,总是不肯说一句真心的和软话,看似浑不在意,却又切实地替对方做了许多……否则也不至顶着正午的太阳特地来她这儿探消息。
瑟姐儿闯祸,只怕乔夫人会把教养失职的帽子扣在她头上,明里暗里的排喧埋怨必不会少。瑟姐儿被家里禁足抄经,出面施行的人自是祝瑜,实则是两头得罪,两头不讨好。
祝琰扪心自问,如果宋洹之与别的女人有个孩子交给她教养,她会如祝瑜这般周全细致吗?
——单是想到他与别人有一个孩子,她就已经恶心得喘不过气了。更别提还要将那孩子摆在她眼皮底下,要她亲自教养长大?
祝瑜听她宽慰了半晌,情绪已经和缓下来,打量她桌案上摆的茶点,见盘子里的瓜果已经有些发蔫,“你这边缺短什么不成?乔翊安在南边有门路,前儿弄了几车西域的果蔬进京,供给宫里一多半,还余下些在我那儿,回头叫洛平跟着我去,拉半车过来。”
如今京城往各处运送东西的路几乎都断了,灾情严重,流民四起,为了生存,不少流民落草为寇,饿红了眼睛便连官家的车马也敢劫抢,更混入不少原本就不安分的乌合之众,混在流民里头搅风弄雨跟朝廷做对。
前两日宫中传了密旨至辽北、河西,调遣兵力回护京师。
——祝琰也只听宋友卿提及了几句,深些的内情,他不便细说,她也不好打听。
如今能维持府内外安定,就算十足幸运。
她决意开仓施米,一方面是帮扶灾民,同时也是希望能笼络人心,保嘉武侯府宅地太平。
祝琰摇了摇头,“这时候运送东西过来太扎眼了,街上那么多双眼睛盯着咱们这些宅门府邸,若给人知觉,难保不会生乱。”
广平街上米店遭劫,药铺失窃,各种意外恶事频发,就算城外有增兵护持,也难保在饥荒之下不生内乱。
祝琰只想求稳。
这个时候岂能还奢望生活上的享受?
“姐姐也要多留心,这个时候,还是别出门的好。”
几乎是一语成谶。
祝瑜回乔府的路上,车轿被一群乞丐拦了下来。
城东一向是勋贵公侯聚居之地,平素哪里见得到乞丐。车子刚驶至巷子中间,前后就拥上来数十人,个个衣衫褴褛,形容颓败,哭喊着要水要粮。
祝瑜的马车被团团围在巷子里,进退不得,侍卫随从大声呼喝,甚至抽刀警示,那群乞儿竟不畏死伤,纷纷哭嚷着撞到刀刃上来,“天要绝人,不若官爷将我们一刀杀了倒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