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何霜霜看得开,给自己打气道:“放几年前,谁能想得到还有我们上大学的机会?再过几年,说不定还有我们施展拳脚的机会也说不定。对吧?”
“对!”
关月荷把何霜霜说的话转到了宿舍里,舍友们一致点头赞同,大家约好,即使毕业离开了学校,即使以后不从事和英语相关的工作,也要继续把这门语言继续学下去。
“等我再攒攒票,也买台收音机学习。”
关月荷摸了摸自己的收音机,庆幸当时没犯傻把票换掉,这台收音机买得太值了!
宿舍里的挂历撕着撕着,日子就转到了七月份。
各地的高考招生考试陆续落下帷幕,而首届工农兵大学生也迎来了毕业。
毕业比关月荷想的要匆忙,忙着开证明开介绍信,要把粮食关系转回原单位,还要忙着和同学们互相道别留联系方式。
在舍友们的宣传下,英语专业两个班的学员都知道了关月荷这个“通信排排长”,纷纷跟她要了联络地址,并和自己要好的朋友互相约定,联络不上对方了就给关月荷同学去信询问。
由于两个班人数不少,“通信排”勉强升级为“通信连”,现在关月荷同学也是“通信连连长”了。
为了方便,关月荷专门买了个新的本子,用来记大家的地址。
“不是,你这写的什么字啊?”关月荷看了半天没看明白,核对确认过后,自己板板正正地重抄了一遍。
“你要不说,我以为你写的是第三军!这信寄到第十三军去,你就等吧!等个十年都没个回信的。”
照小部分同学的写法,就算有她这个通信连也不管用啊。
学校没有组织大家拍毕业照,但班上有同学带了相机,才拍了整个班同学和老师的集体照。
严格来说,这也不算完整的班级集体照。
这两年半里,陆续有同学提前毕业,拿到毕业证书的人数对比入学时的人数,少了足足四分之一。
“等等,也给我们宿舍拍一张。”胜华找了拍照的同学,招呼宿舍的人凑过来。
调整了下站位,和拍班级集体照一样,大家依然让关月荷站中间。就她一个没军装的学员,不站中间就破坏队形了。
关月荷哈哈笑着,她可真是从入学到毕业都显眼呐!
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入学时拿到学生证和毕业时拿到毕业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情绪。
她还来不及流露出伤感情绪,就要赶着去帮舍友们收拾行李,并和老师们一道送同学去火车站。
绿色的火车,载着穿着绿色军装的学员,要奔向祖国四方。
“月荷!再见啦!”
“再见哇月荷!常联系啊!”
关月荷一个劲地挥手,想说再见,突然发现喉咙发紧,眼睛也变得潮湿。
几个头发半白的老师背过身去抹了抹眼角。
这是一群有崇高理想的、风华正茂的、意气风发的、勤奋的、可爱的学生。
再回头,看到剩下的唯一一个学生嘴巴快扁成鸭嘴了,眼睛眨得飞快,愣是没让眼泪掉出来。
几人又不由得失笑。
差点忘了还要再送这个学生一段路,“关月荷同学,走了,老师再送你一段。”
关月荷闷着声音应了个“嗯”。
跟着老师们出了火车站,她说不用送,但老师们坚持要送她上车。
于是,等到了公交车来,关月荷扛着自行车上去。
售票员收了她两个人的票,因为她行李太多了很占地。
脑袋从车窗探出去,关月荷和老师们道了再见。
车子开远了,关月荷没忍住,又扁起了嘴巴。
怪难受的。
自己重重地叹了声气,又叹一声气……
“你小闺女叹两天气了,我明天去给她弄块五花肉回来。”江桂英把这个月攒下的肉票拿出来点了点,够用了。
关沧海也想叹气,好不容易小闺女毕业回来了,也把关系转回了卓越服装厂,但完全没有给她提干的风声。还有大闺女,都考试结束了,通知书怎么还没到?
关月荷回到家的第三天,终于开始忙活起自己的事情,先是把家里搞了次大清洁,趁着日头好,屋里的窗帘、桌布都拆下来洗晒。
曹丽丽帮她搭晾衣架,“你什么时候回厂里上班?”
“过两天就回。”
她昨天回了厂里一趟,人事科的领导还是肖科长,说厂里讨论过了,她们三个毕业回来后,先回原岗位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看情况做调整。
调整工作岗位暂时算是小事,毕竟在哪个岗位就在哪个岗位发光发热,她还是有点觉悟的。
重要的是,她和肖科长确认过了回来后的工资。
她66年8月进卓越服装厂,67年2月转成正式工,到现在73年7月,工龄六年半,每个月工资是三十九块钱。要是之后岗位调整,升了级别,工资也会相应地跟着上涨。
这可真是个好消息。
上了两年半的学,她的存款现在就剩十几块钱了。
本来有四十多的,但舍友们回各自的部队都要坐起码二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她买了不少不要票的饼干和糕点。她剩的钱就少了。
她一点不慌,很快又能攒回来了。
关月荷其实也想问曹丽丽,她工作的事是不是也落实了。
但常家给曹丽丽买工作的事还没宣扬出去,她不好开口。就怕事有万一。
这个消息不是曹丽丽和常家其他人说的,而是她回厂里办手续,她姐夫谷满年说的。他整天跑各个单位,正巧知道了也不奇怪。
她的好奇心在第二天得到了满足。
曹丽丽的儿子顺顺托付给白大妈帮忙照看。白大妈家里现在就金花一个孙女,要明年才上小学,她带俩孩子绰绰有余。
只是胡同里的人看了觉得奇怪,“曹丽丽不在家?”
“丽丽上班去了。”白大妈就这么给邻居们抛出个大炸弹。
“曹丽丽?上班了?她哪来的工作?”震惊、好奇、羡慕、嫉妒的语气全聚到了一块儿。
白大妈按着赵大妈给的话道:“接了她家亲戚的班,在百货商店当售货员。”
众人纷纷惊讶得张大了嘴巴:有工作就罢了,居然还是这么好的工作?
说是接亲戚的班,但大家谁不知道这是对外的说法?工作肯定是买来的。
要是能买到工作,那是借钱都要买下来的,但关键是没有买的渠道,很多消息都是不往外流通的,等知道有人要卖工作了,那工作早就有人买下了。
当天晚上,不少人聚到了赵大妈家里,全是找她打听还有没有亲戚要卖工作的。
赵大妈一律回:“要是有,我一定给大家通消息。”
关月荷捧着大海碗,白米饭上面铺着一层喷香的红烧肉,一边大口吃饭一边跟着过去凑热闹。
二号院又多了位有工作的邻居,这下后院白天没大人在家了。
有了工作之后的曹丽丽气色红润,说话的声音也更响亮了。
“月荷,早啊!”
关月荷推自行车出门,正好和常正义、曹丽丽两口子碰上面。
曹丽丽凑到她旁边,兴奋道:“我今天算是第一天正式上班!”
关月荷笑了,“我是毕业后第一天上班!”
三人在卓越服装厂门口兵分两路。
关月荷拨着车铃叮铃叮铃拐过门卫室,门卫大爷提醒她道:“小关同志,自行车棚换地了,在小礼堂后面,别跑错喽!”
第54章 好消息
关月荷去上学的两年半里, 卓越服装厂里变化不小。
厂里终于建了自己的礼堂,食堂也扩大了一倍大,多了两个新建好的车间, 厂里即将有八个车间……
“运动服生产线和运动鞋生产线分开了, 一个副厂长管一条生产线。看到新建的两个车间的位置了吧?就是为了把两条生产线给隔开, 以后好管理。”
“还有厂对面那一排新房子,也看到了吧?那是划给咱们卓越服装厂的, 咱们也要有自己的供销社、理发店了。哦,新房子后面那块空地,也是咱们厂的,要搞个纽扣、拉链车间……”
关月荷回到了厂办, 同事还是那些同事,只不过职位上有了变化。
已经是厂办办公室主任的朱大姐正给她一一细说厂里如今的情况。
“这么说,咱们厂不是又要招工了?”
上一次招工可还是70年。当时真正招的工人只有那50名临时工, 而现在,那50名临时工都已经陆续转了正,成为了厂里的一名正式工人。
这招工的消息要是传出去, 厂里不得又收好几箩筐的报名表啊?!
朱大姐却道:“这次厂里招工人数不算少, 但限制多。招60人, 空出10个名额安置军属或者退伍军人,剩下的名额,40个只面向厂子弟招工, 剩下的10个面向全市今年毕业的学生。”
当然了,厂子弟要是不符合条件的也不能要, 空出来的名额会再从今年毕业的学生里招。但招的厂子弟不单指目前在市里没工作的,还包括下乡三年的厂子弟。
“差不多条件下,下乡当知青的厂子弟优先录取。”朱大姐补充道。
想当年, 厂里招工可不看是不是厂子弟,一律对外公开,按成绩录用。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厂里工人多了不少,不说家家,起码三分之一的工人家里都有等着分配工作的孩子,再不给自己厂的厂子弟多些机会,工人早晚有情绪。
厂里搞个纽扣、拉链车间,一方面是要省成本、增收,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岗位安置厂子弟。
王大哥端着个大茶杯晃过去,悠哉悠哉道:“咱们厂效益好,这时候还能腾岗位出来安置职工子弟,福利也没落下,比外头一些大厂强。”
还有个同事接话道:“那不还是咱厂领导能耐?光是家属院那十几栋楼,几个厂能比得上?”
“咱们厂现在啥都挺好,就是厂里医务室……朱姐,您得和厂领导们反映反映,咱们厂医务室新来的贾医生真不咋样,上次我去打吊瓶,好家伙哎,那血哗哗地往管里跑,我当时就晕过去了,多吓人!”
关月荷刚刚只觉得医务室的医生还是那么不靠谱,但现在一听,惊讶了:“医务室换了个更不靠谱的?”
之前的医生不姓贾啊!
“可不是换了人?!我前几天去开退烧药,回家拉了两天肚子,没撑住,去医院了,医生说我乱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