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话说回来了,谁不知道华国现在市场广阔,多的是有人想合作。当她还得跪着求他们不成?
关月荷拿出笔,在其中几张名片上做了标记。把这些人的态度给记下来,以后说不定还有打交道的时候。
知己知彼嘛。
另一头。
“这是这次华国考察团成员全部的资料。”看着没什么特殊的。
其中,除了几个领导的资料被剔除,就是外贸部关月荷的资料被抽了出来。合资项目一般都会经过她,被拎出来也不稀奇,但就一个小小的处长,也没必要特别拎出来说吧?
但翻开看了几眼关月荷的个人资料,就知道为什么了。
父母兄弟姐妹都是国营厂工人,爱人是军人,本人多次立功接受表彰……
这说明,这一家子在华国的收入水平不错,没有经济困难,且华国的军人在对国家忠诚度上毋庸置疑。资料上头甚至还写了,在华国时,曾安排人多次试图行贿皆被拒绝。
“这个不行,就换其他人。”
接着,又被拎出一份资料,这是苏令华的。上头写着,父母都参与了抗日战争……
一张又一张的资料被抽出来,看资料的人差点没忍住火气。
送资料过来的人做了解释,说华国现在对公派出国人员进行严格政审,能被选进考察团的,很难被策反。
关月荷观察了几天,发现没人再试图找她聊国外的生活多美好、她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多高的待遇。找几个同事了解了下,发现大家都一样,也就没再把那些糟心举动放心上,一心扑在每天的考察上。
“月荷,几位技术员需要人手帮忙做资料翻译,你有没有空?”
“我这很快忙完了,给我五分钟时间。”
说五分钟,真一秒也没多。关月荷做完自己的工作,立刻收拾好资料,起身往旁边的会议室走去。
挺久没干资料翻译的活了。
每天早出晚归,连空余时间都是在和其他同事讨论问题,关月荷忙得没空想别的,只每天晚上要把她和林忆苦、林听一家三口的照片拿出来看一看。
—
“看这儿,这是谁啊?”江桂英抱着林听,给她指被压在玻璃下的照片,让她多认认,省得等关月荷回来,认不出来了。
林听也伸出手指,点在关月荷的照片上,“妈!”
“哎哟,你记得啊?真聪明!”
江桂英哪里知道,林听天天晚上都被亲爸抱着认照片,她就算闭着眼睛,都能张嘴喊妈,这都给喊出习惯了。
对林听来说,一个月没见着人,“妈”已经从一个大活人变成了张照片,就算是关月荷本人回来了,“妈”也得是斗柜上的那张照片。
“桂英,外头有羊肉供应,你还不去排队?”
江桂英忙抱着林听快步走回去,边走边吆喝休息在家的关爱国去排队买肉。
林听太沉手,她想小跑都难。
“桂英,你家月荷出国还没回来呢?还能赶得上过春节不?”
“赶不上就赶不上了,春节年年有,国家的事最重要。”江桂英说得正义凛然,实际上嘴角都咧到耳后根去了。
眼看着江桂英抱着小胖妞进了三号院,刚刚说话的大爷羡慕道:“看看月荷,现在都能出国考察去了。”
“这有啥奇怪?国家不派她出国,她学那些叽里咕噜的洋语不就浪费了?”
“但话说回来了,月荷是真出息啊,咱银杏胡同第一个出国的人。啧啧!这虎妞啥都争前头。”
第181章 不同寻常
关爱国拎回三斤羊肉, 一进屋就道:“我刚在外头排队,逢人就被问大姐是不是真去最高人民法院上班了、二姐是不是真出国公干去了。”
关爱国乐了,“得亏咱们家建了个卫生间不用大老远跑公厕, 不然,每天在公厕排队都得被问几遍。”
“我上班都有人来问是不是真的。”万秀娟摇摇头。
这胡同里的事儿, 甭管好的坏的,都能传千里。
银杏胡同的邻居是在前天才知道关月荷出国的。
关月荷上下班时间经常和胡同里大部分工人错开,一回到家,没什么事也不往外跑,就待家里逗娃、看电视、学习,不天天关注她的邻居一般很难发现她不在家。
但一月的某天, 张全斌破天荒地开回了一辆摩托车, 引发了邻居们的讨论, 说他现在自己一个人住, 没人管了,花钱大手大脚。
“看看忆苦, 都成团长了,这两天才骑上摩托车。”
“忆苦当上团长了?我咋不知道?你去问了?他家又买了一辆摩托车?”一连串的问题炮仗似的炸了出来。
张大爷呵了声,“这还用问?你没看到他衣服上的肩章变了?就是正团,准没错。”
“真的假的?怎么一点消息都没传出来呢?”
“不稀奇, 他也回来好几年了, 再不往上走走那得考虑转业了。”
“他们这家子真能藏消息。”
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让大爷大妈们忽然想起来好几天都没看到关月荷, “她又出差了?”
“应该是。”胡大妈这时也发现了不对劲, “我说她家最近的读书声怎么只有忆苦一个?!肯定是出差了。”
刚说完,就看到林忆苦骑摩托车回来。胡大妈眯起眼睛细看,发现他骑的关月荷平时骑的那辆。
一问林忆苦, 就确认了关月荷出差了的消息。
但日子一天天地过,大家只见林忆苦每天骑关月荷的摩托车上下班,迟迟不见关月荷回来,就有人忍不住问江桂英:“你家月荷这次是去哪儿啊得去这么久?”
“就是出差了呗,说不准要去好几个地方呢,她那工作,我们也不知道。”
甭管是关家还是林家,大家都默契地不往外头说关月荷和林忆苦的事情,谁问得多了,他们还得警惕地反问:“你打听这么多做什么?”
在保密这块儿,两家人达成了守口如瓶的共识。
但架不住有的大爷大妈消息灵通。
“我女婿在建国大饭店上班,说最近跑外贸部交材料都没见到月荷,一问才知道月荷出国公干去了。”
啥?关月荷出国去了?
银杏胡同就这么多了个茶余饭后的新八卦。
“她咋就这么能呢?!”
“真出国去了啊?”
“是去出差还是就留在国外了?”
“我听说出国补贴不少啊……”
“我说你这人脑子真是有毛病,净惦记补贴,这是重点吗?重点是代表国家出国!换成我,我倒贴去也成啊。”
“去去!你倒贴,国家也不能要你。你说几句洋语我们听听?”
讨论过后,胡同里大人教育小孩的嗓门更大了。
银杏胡同里有了那么多考上大学的榜样,大人们对自家的小孩都有了更大的期待。
小孩们个个当起了鹌鹑,谁知道他们刚从学校领回了成绩单没几天,就传出了月荷姑姑出国的消息?
哦,还不止。
紧随着关月荷出国的消息,关月华被分配去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这姐妹俩……啧啧啧!我早说了,她们姐妹从小就不同寻常。”
这回没人说这话是马后炮。
事实也如此。甭管是关月华的暴脾气,还是关月荷的硬拳头,整个银杏胡同都很难找得到超越她俩,确实不同寻常。
这不,关月荷出国公干、关月华进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消息彻底捂不住了,家里人也就没继续藏着掖着。
“他们也就好奇这几天,快过年了,谁家不得忙着准备过年?”
过年前后,各家的热闹事儿就多了去了,谁还会只盯着月华、月荷两姐妹讨论?
实际上,都不用等到过年前后那几天,隔天,银杏胡同就出了新八卦。
下乡多年的丁显宗和乡下的媳妇儿离了婚,顺利回到了京市。
丁老大一见他回来,二话不说,就带着他去了厂里办了退休,并让丁显宗接了他的班,成为了五星汽车厂的工人。
接班的事儿不稀奇,稀奇的是,丁显宗回来第二天就办好了接班,第三天就被安排着去和女同志相亲。
但丁显宗不肯去,丁大嫂倒没生气,想着等过段时间他自己想开了再说。
等了三天,等到了丁显宗离婚了的媳妇儿拖儿带女进城,丁显宗来了个先斩后奏,拉着人去领证了。
丁老大和丁大嫂气疯了,想着让二儿子回城接班,再找个同样是工人的女同志结婚,以后两口子都有工资,丁老大自己也有点退休生活费,这样,家里日子能过挺滋润。
这下好了,丁显宗的媳妇儿和两孩子都是农村户口,没有定量,只能靠丁显宗的工资过日子。
别说指望二儿子照顾了,丁老大自己都得拿退休生活费出来补贴。
大冷的天,丁大嫂就这么坐在家门口地上哭嚎。邻居们谁也没去劝,也没明目张胆看热闹,都悄悄地趴在自家的窗边竖着耳朵听。
“该!就该他们二儿子这样的治他们。看不出来这小子心眼还挺多。”
在家里忙着列年货清单的丁学文忽然打了个打喷嚏。
叶知秋看了过去,“感冒了?我摸摸额头……没烧,还是吃点感冒药吧,生病了难受。”
“没事儿,晚点我煮点红糖姜水。”丁学文招呼她过去看清单,“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叶知秋从他身后探个脑袋往桌上的清单看,过了一会儿才给添了两样。
“对了,丁显宗给送了水果,要不要给他回点东西?”
丁学文摇头,“不用。我和他说过了,以后当普通亲戚处就行,在外头遇上了打个招呼,没必要走动。”
他要是和丁显宗有了来往,丁家的其他人也会闻着味上门。而他和丁显宗本来也没多少叔侄情分。
叶知秋点点头,没继续这个不愉快的话题,转头说起了关月荷。
“师姐得到三月份才能回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