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母女之间的矛盾每天都在上演着。
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邻居们听得多了,也都习以为常。
然而这还并不是她们之间最大的分歧。
矛盾升级发生在戚沨十六岁的暑假,第一个导火索就出现在高云德出差回来前三天。
因要冲刺高考,学校暑期开了补习班,不仅能提前学习高三的知识,还要进一步巩固高一到高二的重点。
戚沨喜欢上学,也喜欢学校里读书的氛围,从不请假缺席。
这一天,正好赶上她生理期,午休时没有去食堂,就趴在课桌上躺了一会儿。
除了她班里的同学都去吃饭了,直到半个小时后,才有同学陆续回来。
窗外知了声不绝于耳,即便开着空调也驱赶不走从门口溜进来的暑气。
戚沨一阵冷一阵热,手脚冰凉,头上冒汗,就这样昏昏沉沉撑到第一节 课结束,后排突然发出叫声:“欸,我草,我的钱呢!”
班里有同学丢钱了,居然有一千多块。
同学急疯了,没告诉老师就先报了警。
等警察到了办公室,班主任老师才被惊动,气急败坏地到班里找人。
先是问丢钱的学生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不告诉班长,而是先报警?这事儿至于报警吗?学校有学校管理的政策,不要动不动惊动警察。
这件事戚沨原本没往心里去,虽然她并不认同班主任的话。
报警明明是那位丢钱同学的权利。
没想到十几分钟后,戚沨的肚子刚觉得好受一会儿,就被班主任叫了出去。
下午的课已经结束了,戚沨拎着书包来到办公室,饿劲儿已经上来了,正想着去小卖部买碗泡面,就见到办公室里不仅有老师,还有两位民警。
戚沨好奇地看了他们一眼,其中一个三十岁上下,瞅着面善,另一个稍显年轻,皮肤比女生都白,和印象中日晒雨淋的基层民警形象十分不符。
“戚沨,你过来,老师有几句话要问你。”
戚沨走到跟前站定,看着班主任的眼睛,听到这样一句:“你中午一直待在教室里吗?出去过吗?”
戚沨摇头:“我今天不舒服,一直趴在桌上睡觉。”
“那你有没有见到有哪个同学进来过?不管是咱们班的,还是外班的。”
戚沨想了想:“好像是有人进来,但我没看。”
班主任点了下头,看了眼戚沨的书包,问:“那我们能看看你的书包吗?”
戚沨脸色有点发白,但神色很平静,黑如葡萄的眼睛一直盯着班主任。
从她进办公室的门就有一点疑问,似乎在这个屋子里,她是被关注的重点,就像是“主角”登场一样,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她身上——那两位民警也一直在观察她。
直到这一刻,她什么都明白了。
就因为她中午在教室里,她就有嫌疑。
“李老师,您怀疑我偷钱?”
班主任脸上出现明显的尴尬,戚沨成绩优秀,平日又很听话,是个好管理的学生,且没有不良嗜好,她也不认为这件事跟戚沨有关。
“不是怀疑,只是想看一下,把事情弄清楚。”班主任解释道,“在你进来之前,我们已经叫十几名同学都来问过了。”
戚沨又看了班主任一眼,安静了几秒,遂转头对上那位三十来岁的民警。
思考了几秒,她将书包放在桌上,一边从里面拿出书本一边说话,声音依然很平静:“我家里条件一般,我妈不会给我一千多块钱,我连一百块钱都很少有。可如果我家条件富裕,我也有一千多块钱,我的嫌疑是不是就变大了?我是不是要庆幸我家里穷?”
“你不要这样说,我们没有这个意思,不要这么敏感。”班主任说。
敏感不就是因为她说对了吗?
但戚沨没接话。
直到所有书本都整齐排列在桌上,连笔袋都打开了,她还将自己的钱包拿出来,示意三人看清楚,随即不等班主任开口,便将这些东西又放回到书包里,动作不紧不慢。
就在这时,年轻点的民警开口问:“你再想想,中午进来的是哪个同学,你真的没瞧见?”
戚沨一边收拾一边说:“就算瞧见了又怎么样,钱就是他偷的吗?见到我在班里趴着,他还敢偷钱?那些钱上有记号吗,要是找到了,你们打算验指纹吗,不然凭什么证明那就是被偷走的钱?总不能因为哪个同学有一千多块就怀疑他吧。怀疑一个人,应该是由怀疑的人去证明他偷钱,而不是让被怀疑的人打开书包自证清白。那么多钱,丢钱的同学为什么不带在自己身上?教室的门从来不关,他也太相信大家的人品,太高估人性了。我看过你们官方的数据,未成年的偷窃犯罪率占未成年总犯罪率的三分之一,这应该算很高了吧。就算我想犯罪,也要先收集情报,才有后面的行为。可我和丢钱的同学平日不怎么说话,根本不知道他有这么多钱。你们该问的是和他关系比较近的同学,谁知道他有钱,他放这么多钱在包里跟谁说过,而不是今天恰好留在班里的人。难不成我提前就料到那同学会把钱留在包里而不带走,我故意装作不舒服留下,等大家都走了再下手?”
戚沨平日在班里话不多,但班主任知道她口才好,曾经有几次发言讲话,都让戚沨做代表。
还有上一次的校内辩论比赛,戚沨还拿了最佳辩手。
语文老师还说过,戚沨这孩子思辨能力很强,看她做的阅读理解卷子就知道。
班主任也想不到只是看一眼书包,能勾出戚沨这么多话,她脸上有些挂不住,想要再说点什么。
就在这时,那位三十来岁的民警笑了:“有点意思啊小丫头。”
随即他又问班主任:“这孩子成绩怎么样,挺优秀啊。”
班主任尴尬地笑:“学习一直都挺好的,我就说了不可能是她。”
“是,我们也是照例问问。”民警走到戚沨旁边,指了指她的书包,说,“以后再有这种事,你就坚决不要给我们看。不是你做的,凭什么要自证清白?我们要真有实据,那就不是询问你了,我们会直接搜。记住了吗?”
戚沨对上民警的眼睛:“我要是坚决不给看,你们会不会觉得我心虚?”
“是不是心虚,我们一眼就能瞧出来。你不用想我们会怎么想,就坚持自己。”
戚沨没接话。
民警瞅着她,问:“怎么,你觉得我说得不对?”
戚沨想了想,换做以前会点到为止,但今天却因为生理期影响情绪而多说了几句:“我知道你们查案都是‘结果论’。先让一个人承认有罪,再根据这个结果去想方设法地证明他怎么有罪。可这个承认有罪的人,到底是不是真有罪呢?”
此前看到的“冤狱”报道在这一刻浮现在脑海中,戚沨又说了句:“那些和丢钱同学关系比较近的同学,你们都问过了吗?如果贼就在他们之中,但他们都不承认,这个‘结果论’就不成立,那你们是不是就没办法查出来了?”
“听你这意思,我们还挺无能的。”民警笑了。
“这话是你说的,我可没这意思。”
“那你要是我,你怎么办?”
“不怎么办,我也没办法。除非这个贼心理素质特别差,你们一问他就承认了,否则根本就找不回来。而且……”
说到这,戚沨停了下来。
民警好奇地问:“而且什么?”
戚沨犹豫了一下才说:“你们明明在怀疑一个人,不相信他说自己没做过,却愿意选择相信他的‘认罪认罚’。但是他可能真的没做过,是被迫认的,还因此坐了冤狱。再进一步说,你们怀疑这个人,是因为你们先选择相信受害人的话。但会不会有种可能,是这个受害人根本没有受害?我这不是阴谋论,也不是怀疑同学,我就提出一种‘假设’,这就是个题外话。”
撂下这番话,戚沨将书包背到肩膀上,又看了三人一眼:“李老师,我能走了吗?”
第71章 多云转晴,其实今天也没有那……
今天果然不宜出行。
她应该看黄历的, 都是倒霉事儿。
这是戚沨心里的声音。
离开学校后,戚沨就像往常一样,走那条固定回家的路。
路上有几家小店, 其中有一家书店, 她总会进去闲逛一圈, 翻几页书再走。
书店老板还算宽容, 大概是经常接待高中生, 什么样的都见过,让学生白看书也不会说什么。
老板和戚沨比较熟悉, 见她总是看一些工具书或销量不好的冷门书籍,便攀谈几句。这些书有时候会清仓甩卖,每一次都能有一到两本落在戚沨的手里。
不过今天书店没开门。
戚沨站在门前愣了会儿, 心里有些失落。
离开时,她还往后多看了几眼。
其他小店里还有三三两两的学生闲逛, 戚沨却没兴趣, 眼睛垂下,看着地面, 一路走向道路尽头。
也不知走了多久,学生越来越少,到最后就剩下她一个。
她看向地面, 注意到自己的影子后面还有一道影子。
她下意识回头看了眼,是个貌不惊人的中年男人, 双手插兜, 仿佛只是刚好顺路。
可是……
她皱着眉头又往前方看, 如果没记错的话,刚才在书店门口就瞥见过这个人。
不,是更早以前, 在学校门口。
他那时候在门口徘徊,还抽了根烟,像是在接孩子下学。
怎么,原来不是家长?
不对劲儿。
大概是看多了社会新闻和法制节目,加上记忆力好,戚沨只走了几步,就在脑海中复盘出这中年男人的所有特点,包括他离开校门后的所有反常行为。
这个时候,戚沨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具备侦察能力,她只是出于本能地生出警觉,并意识到自己成了这个男人的目标。
虽然她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值得跟的。
她加快了脚步,快速走出小路。
小路衔接着一条相对热闹的大街,街边同样有一些小店,不过这会儿还不到下班高峰,客流量极少。
穿过这条大街,再拐进一条小路,就到家了。
但戚沨知道,她还不能回家。
距离家比较近的那条小路会更方便男人下手,对她不利。而且一旦让男人知道她住在哪里,以后就麻烦了。
正想到这里,戚沨的手机响了。
她一边接听一边拐进距离最近的小超市。
电话里是母亲任雅馨的声音:“家里没有盐了,你回来经过超市,买一包。对了,再看看有没有啤酒,要听装的。”
戚沨正要应声,听到啤酒,心情顿时烦躁起来:“买啤酒干什么?”
“你爸过两天就回来了,你说干什么!”任雅馨口气也很冲。
“他不是我爸。”戚沨撂下这句,就将电话挂断,随即拿了包盐,却没有去找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