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两人来到戚沨的办公室,戚沨才问:“你是一直等在门口吗?”
夏正老实回答:“额, 我和江哥去了隔壁……”
戚沨点了下头, 似乎并不意外, 拿出手机快速编辑了一条微信发给罗斐, 大概意思就是告知董承宇会向他求证记事本上的内容。
再一抬眼, 见夏正坐在办公桌对面,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戚沨率先开口:“想问什么, 问吧。”
夏正这才说:“戚队,我感觉你还是很同情董承宇兄妹的,为什么能做到这么果断放弃董承宇?”
“我只同情董承欣。”戚沨说, “她和那些被坏人利用的‘烂好人’不同,她的弱是先天的, 缺乏识人的能力, 连生活工作都做不到独立。而董承宇,他对董承欣的保护令人动容, 可他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还有严重的暴力倾向,即便没有董承欣, 也会因为别的事触犯法律。这样的人是我当警察最头疼的,因为不管讲多少道理, 让他吃多少教训, 他都做不到知行合一。可是他的犯罪动机却又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
至于“放弃”。
戚沨想了想, 说:“我原本的想法是,从董承宇的案子里挖出张魏的犯罪事实,再顺藤摸瓜, 利用后续刑拘和逮捕争取来的时间进一步挖掘他在其他案件里的嫌疑。毕竟发现张魏是从董承宇开始的,而且我很有信心能说服董承宇,这样一来,董承欣的刑期也有‘商量’的余地。但是……”
戚沨话说到一半,又将问题抛回去:“小夏,你说张魏和董承宇杀人案是什么关系?”
夏正快速回答:“如果不是因为张魏挑唆,董承宇也不会误认为贾强骚扰董承欣。张魏是整个案件的起因,而且张魏不只是捏造事实,还全程通话参与进一步教唆……不过我听江哥说,王队有新指示,时间又压缩了。戚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王队是打过电话。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夏正思考了几秒:“我可能也会放弃吧,只是做不到你这么果断,抽离这么快,我心里一定会觉得可惜、无奈,而这些情绪可能会影响我处理这件事的效率。但是我还是会告诉自己,是董承宇自己不信,这是董承宇的选择,我作为警察能做的都做了,不要太执着。我会强行将自己拉出来……”
是的,坚持了一段时间的事,而且信心满满,甚至规划了所有步骤,想要坚定地执行下去,并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然而就因为外力的干预,所有计划和执念都要推翻,原本制定的目标必然不可能完成。换做是谁都会觉得泄气,需要一段自行消化时间才能放下。
但是戚沨却好像一下子就抽离出来。
戚沨说:“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
夏正先是一顿,遂反应过来。
这个概念他自然知道,只是知道做不到。就像董承宇明知道杀人的后果并曾因为类似的事坐过牢,但他还是杀害贾强一样。很多事往往要等了时过境迁再回头看的时候,才能明白当时的自己有多傻。
“我明白了。”夏正深吸一口气,方才的困惑瞬间消散。
戚沨瞅着他笑:“还有问题么?”
“没了。”夏正说,“那我先去忙了。”
夏正刚出门,许知砚第一时间迎上来,小声问:“听说董承宇案要尽快了结,真的假的?”
“真的。”
“那你怎么想,甘心吗?”
“怎么说呢,也没有什么甘不甘心,就是进门前还有点疑惑,和戚队聊完就没有了。”
很快,夏正就将戚沨的话转述给许知砚。
“哦,这么说也有道理。”许知砚一边琢磨一边说,“王队有王队的压力,他的‘任务’就是缩减时间,还要交出一个亮眼的成绩单。戚队也有戚队的考虑,王队给她布置了‘课题’,她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画一个漂亮的句号。至于董承宇愿不愿意供出张魏,那不是戚队的课题,更不是你的,而是他自己的。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课题买单,我们作为外人,自然没必要为了他人的课题而后悔、惋惜、灰心,根本不值得。”
许知砚说完这一套,直接给夏正听愣了。
说实话,他心里原本就有压力,因听说戚沨在校期间犯罪心理的成绩最好,所以跟着戚沨办案,他私底下做过不少功课。
关于“课题分离”还是前两天晚上看书正好翻到,刚才在办公室才表现得可圈可点,没有像是个大傻子一样听戚沨科普。
而且看戚沨最后的表情和笑容,似乎很欣赏他的“知识库”。
夏正又想起之前戚沨的建议,是走一线实战还是走学术流派,三十岁以前要想清楚大方向,日后还有半辈子时间朝这个方向努力。
是的,人的精力有限,除非是百年不遇的天才,否则不可能兼顾。可即便是天才,也需要后天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
夏正这阵子正在思考未来的职业规划,谁知道这会儿刚从办公室出来,平日对学术研究路线毫不感兴趣的许知砚,却能头头是道地说出一整套话,令他顿觉大家对他“表现突出”的评价都是谬赞。
“你早就知道?”夏正小声问,想不到他的进度落后了这么多。
“哦,我是昨晚才知道的。”许知砚却坦然说。
“啊?昨晚?”
“对啊,就是在宋老师的直播间,他昨晚专门聊了‘课题分离’,还举了几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生活里,人们在学校和职场中遭遇的不公,被孤立啊,被背叛啊,只要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去思考,很多事在心理上就能做到豁然开朗。不过这还要看悟性,有的人就是一根筋,总想着对方怎么怎么样,一直在指责他人,钻了死胡同不肯出来,即便是知道这个概念也做不到超然。他还说,他们做心理疏导,遇到的大部分受助者都是无法做到课题分离才会产生内耗和情绪困扰,经典的话术就是‘都是某某怎么样,我才会怎么样’。非要将两件本来可以拨离开的事情硬拉上因果关系。其实只要将这层关系打碎,问题就解决了。现在有句话说的挺对的: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只要互不干涉,不介入,自己就不会有烦恼,也不需要去承担那个果。”
许知砚不仅绘声绘色,还摸出手机,调出记事本功能,将记录的重点指给夏正看,又说:“欸,你也去看看吧,他一周直播五天,虽然时间不算长,但给的都是干货,而且生动有趣,很容易就记住了,可比你自己看书有效率多了。哦,他每次都会留出十五分钟给大家提问,还会将其中一个问题作为新课题做个简单科普。可是直播间人很多,我之前的提问都没有被注意到,但我昨晚的问题被看见了,他还回答了!你猜我问的什么?”
许知砚一聊到宋昕就停不下来,夏正好不容易有机会说话,连忙接道:“额,我想想啊……”
许知砚神秘兮兮地笑着,还给了提示:“和你正在处理的案子有关哦。”
“董承宇案?”夏正立刻开动脑筋,直到脑海中蹦出几个字,“主观恶意?”
“嗯……差不多吧,我问的是‘受助者恶意’。宋老师说,他做心理咨询最警惕的就是帮人的尺度。有很多时候,给了受助者建议,受助者根本不听,还会反过来跟他们杠,说自己来就是为了倒苦水,不是为了被说教。还有一些受助者会觉得面子上挂不住,花钱的是他,怎么像是交了学费跑来听课一样。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他们的自尊心横在中间,无法做到虚心求问,反而还有一种心理咨询师什么都懂,过于优越,高高在上的感觉。也有一些学历高的受助者会说,咨询师学历还没我高,懂得没我多,年纪没我大,口才没我好,就这个水平也来辅导我?宋老师的意思是,即便是做心理咨询也会遇到这种情绪反弹和来自受助者的攻击,何况是生活里帮人,一定要注意好尺度和分寸,一旦引发了对方的嫉妒、不满、羞耻心,哪怕你是善意的,都可能会得到‘好心没好报’的结果。对方还会说‘我没让你帮我啊,我没求你啊’都是你自愿的这种话。”
这边,办公室外许知砚一股脑地分享着学习心得。
而办公室内,戚沨正坐在桌前,盯着面前的记事本看。
摊开的那一页上画的是董承宇案和郝玫案相关的记忆点,包括菜刀、剪刀,还有一对指向张魏的“双面人”形象。
随即她又从旁边抽出一张打印废纸,在中间写下“张魏”二字。
旁边还打了个括号,标注“戚原”。
从“张魏”出发拉出几条线,每一个箭头都对应一个名字:张城、宋昕、董承宇、董承欣。
笔尖一顿,又在董承宇的名字上打了问号。
显然,要挖掘张魏的犯罪嫌疑,从董承宇案突破的可能性已经变小了。
那么余下的就是宋昕这三个人。
她想了想,又画了一条线,并在末端写上三个字:福利院。
如果按照顺序排布,福利院的材料和董承欣的记事本都要先往前推进,等进一步掌握证据,再找宋昕要张魏的咨询记录。
至于张城,他应该知道张魏和他父亲的一些事,甚至是戚原和戚翠蓝的过去。虽然江进已经去调查过了,但那毕竟是站在外人的角度,或许作为亲戚张城能提供不一样的思路?
然而戚沨的思路正走到这里,办公室的门就被敲响了,很急促,只有两声,接着门就被推开了。
进来的正是行色匆匆的夏正。
戚沨挑了下眉。
就听夏正说:“戚队,张魏出事了。”
第57章 这一次,应该所有人都会畅……
就在夏正向戚沨汇报工作的时候, 已有同事赶往医院了解过情况。
据说报警的是一位网约车司机报的警,而非张魏本人。
张魏受的是刀伤,其中一刀比较严重, 伤在腹部, 好在没有刺破内脏, 已经急救处理, 并无生命危险。
而另外十几刀则划破他身上多处皮肤, 都是皮外伤,有横有竖。
据说张魏是自己用手捂住伤口叫的车, 司机赶来的时候张魏已经倒在地上,周围还有些围观群众。
张魏虚弱地报上手机号,司机见状立刻将人送到医院, 还在半路上拨了120和110。
听到这里,戚沨心里快速生出几个疑问, 但很快就浮现出相应的答案。
安静了好一会儿, 夏正一直在等戚沨的指示。
没想到戚沨却这样问:“联系过董承欣吗?看看她现在在哪里,在做什么。”
夏正明显愣住, 反应了一下,追问:“戚队,你怀疑是董承欣?为什么?”
“虽然现在还没有结论, 但我认为她的可能性最大。腹部中刀,说明对方是正面出击。如果是不熟悉的人, 突然掏出一把刀, 张魏一定会防范, 不会让对方靠近。但如果是熟悉的,还是一个张魏认为根本不可能伤害他的人呢?而且这个人极大可能是女性,如果是男性, 力气更大,伤及内脏的可能性更高,张魏要挣脱也没那么容易。还有现场民警形容的胡乱挥砍的十几刀,只是划伤表皮,再次说明这个凶徒力气不大。有横有竖,不像是有目的性地伤人,更像是一种情绪发泄。”
那么是什么样的女性需要对张魏情绪发泄,还是在这个时候?
如今张魏面临的只是董承宇这个案子,有情感牵扯的女性只有董承欣。
戚沨一下子就想到罗斐身上:“这么看来,罗斐的话应该是起效果了。董承欣已经开始怀疑张魏……不,是质疑。”
“可是……”夏正正要开口,手机上却进来一条微信,是片区派出所的同事发来的。
他快速看完,惊道:“他们调了事发地附近的监控,还真拍到了董承欣……说是匆忙逃离现场,还将一个东西扔到草丛里,已经有执勤的同事去找了。”
消化完事实,夏正接着问:“可就算是情感欺骗,也不一定要拿刀伤人。特别是女性,出现这种血腥暴力事件的概率极低。难道董承欣和董承宇一样都有暴力倾向?”
一说到暴力倾向,就会想到遗传基因,既然哥哥有,那么妹妹是不是也有?
戚沨摇头:“不一定。认知层次低的人会更容易与人产生冲突,进而引发暴力行为,那是因为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对自身不够有信心。而冲突是一种自我保护和与外人对抗的行为反射。但董承欣从来没有伤过人,而是一直被人伤害。如果是遗传,过去的经历就会表现出来,不至于忍到现在。”
“那这么说,是为了董承宇……”夏正接道。
“她哥哥应该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我想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
戚沨没有再多言,而是叫了参与董承宇案的几位组员进来,就在她的办公室里开了一个简短的小会。
听到是董承欣刺伤了张魏,许知砚惊讶之余,忍不住说:“应该下手再重点……这种人渣。”
戚沨扫了一眼过去,许知砚又道:“反正她有智商问题,可以从轻。”
“那不是便宜他了。”戚沨说。
另一个组员说:“想不到董承欣会来这手,真是应了那句话,打狗入穷巷。非要给人家逼急了,也算是现世报了”
接下来两三分钟,几人很快讨论起来。
董承欣的确长期处于“受害人”的位置,弱者面具待久了,连她自己都认为自己只能被人欺负,并为先天的不足而感到自卑。
这样的人身上会更容易发生某个现象:因为他喜欢我,所以我也喜欢他。
当然这个他指的并不只是异性,也包括同性。
董承欣过于自卑,认为不会有人喜欢自己,毕竟连她母亲都因为钱而令她不要认被贾强强|奸的事实。
董承欣不得已只能自我洗脑,将那种行为解释成“喜欢”。
当然贾强一定说过同样的话,这才有了他们一开始的“交往”。
“我被喜欢”在某种程度上就等于“我被认同、肯定”,这样的心理暗示就像是一剂强心针,令本就认知欠缺的董承欣,越发无法分辨复杂的人性。
似乎对她好,就是好人,对她不好,就是坏人。
然而人性是多面的,任何人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表现,只不过针对的对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