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明裕那边已经去调监控了,目前只知道高辉昨天外出过,很晚才回家。回家时间是在她给程芸打电话前十五分钟。”
“这么说来,高辉有意自首的想法,是在联系程芸之前就有了。”
“当然。她们母女俩很久不联系,一旦联系肯定是有重要的事。如果高辉还决定死撑,就不会给程芸拨那通电话。而高辉的自首念头,是在程芸的说服下确凿的,然后就删除了那条微博——时间应该是晚上十点刚过。”
“那么晚了,凶手还盯着高辉的微博……这是一种习惯呢,还是直觉?”
“如果是习惯,那他真不是一般人。难不成他坚持十五年都关注高辉的微博吗?”
“等等……有个地方矛盾了。”江进忽然说。
“哪里?”
“你前面说,凶手是在高辉家以外的地方做的手脚,那他晚上十点看到微博删除,高辉在那之后就没有外出过吧?那凶手怎么杀人?”
戚沨没有立刻接话,思路也在跟着转变。
隔了片刻,她才自言自语道:“这么说,凶手不一定是从微博删除得知的迹象,应该还有别的途径。”
江进拿出手机,快速给傅明裕发了一条信息。
戚沨见状,看过去。
江进将屏幕转向她,上面写到:【查查高辉家有没有避孕套、避孕药,或是人流记录之类的。】
戚沨的眼睛睁大了些,瞬间明白了。
江进解释道:“这不是我猥琐,毕竟凶手也是男人,从男人的心态上,我能想到的东西肯定更贴近……”
“不,你说得对。”戚沨喃喃道,“如果凶手是通过别的途径看出高辉有自首的念头,说明他们一定非常了解彼此,或者是凶手单方面看透了高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有共同作案杀人的过去,这个秘密又共同保守了十五年,这十五年一定会继续往来。不管是明着还是暗处,高辉心里一定会有块地方给对方留着,因为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存在。高辉成年之前就沉溺于恋爱关系,和凶手发生亲密行为也不奇怪,那么……”
就在这时,傅明裕的微信回复了:“人流记录没发现,但找到一盒避孕药。”
江进将消息递给戚沨,戚沨点头说:“只要他们还保持联系,就一定能查到。”
很快,戚沨就将任务布置下去,包括调查高辉前一天的去向,高辉曾经看过的妇科医生,她生前往来的工作上的同事和朋友等一系列社会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高辉曾就读的高中学校,那个叫孙菲的老同学,班上的疑似和高辉来往密切的男同学。
案发前一天,高辉没有自己开车出门,而是叫了网约车。
既然是叫车,就有叫车记录。
连同手机里的联系人,来往记录,购物记录等等,这些看似松散毫无直接联系的线索,将会在重要信息的穿针引线之下,形成一张紧密的人生网络。
而要整理清楚这一切,还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
转眼,时间来到一天后。
高辉的尸检和毒检报告均已出炉。
与此同时,粉丝们持续追问着高辉的下文。
直到有人爆料说,高辉好像遇害了,还附上几张在曙光小区拍到的照片,其中一张就是现勘队抬着尸体袋从单元门出来的画面。
-----------------------
作者有话说:红包继续
第106章 “我估计那个凶手也看出……
原本粉丝和吃瓜群众只是在关心高辉是否被封口, 这下倒好,谁也没想到那样一个大美女转眼就成了尸体,以这种方式退出网红舞台。
不明真相的人表示震惊, 也有人感到唏嘘,毕竟无论是从照片还是视频来看,那都是一个开朗明媚的女人, 前两天还在微博上和粉丝互动。
也有一些阴谋论逐渐流出来,问所谓的“封口”会不会就是灭口。不过敢附和的人并不多, 这毕竟是在中国, 一个法治社会国家,还不至于这样目无法纪。
这股风很快就吸引了一些带脑子看新闻, 且有点智商的博主们,他们逐帧放大去看, 还做了一番逻辑分析,最后不约而同地得出一套比较贴近现实的结论。
遇害的女网红高辉此前不是一直在为父亲的命案发声吗?
隔了十五年找到白骨, 这就是妥妥的悬案无疑。
会不会凶手还活着, 并且也看到了高辉的微博?
会不会是高辉发现了什么端倪, 于是才成了下一个受害者?
自然, 这波分析之后也有不少人提出疑问。
这样说来,警方是在帮助高辉调查案件真相,那为什么高辉要对警察有那么大的敌意, 还一直暗示说有内情?
再说了,凶手怎么通过高辉的微博就能知道这么多?是不是有获取消息的独特渠道?
再大胆一点推测,凶手会不会就是……
阴谋论逐渐指向警方急于保护的一些有权有背景的特权人士,有的网友还闲的没事干就去扒负责办案的民警身份。
当然,如果只是一般人,不可能通过检索就能搜到相关信息, 可偏偏这个案子是成立了专案小组的,还上了官方网站的新闻。
至于“戚沨”的名字,之前就多次出现在春城网友们的视野中。
第一次是她当上刑侦副支队长,这在春城还是头一次。不止如此,她立过几次功也被报道出来,同时还附上一张照片。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当上副支队长的新闻并没有流入大众视野,反倒是因为李蕙娜的案子,令网友们第一次认识她,还是颇受争议的“负面形象”。
如今历史再度重演,此前的新闻也一并被扒了出来。
有人说:“这也不能证明这个案子就是她处理吧?现在支队长这么闲吗,一线没人了吗?下面不是还有几个大队吗?”
有人答:“这案子性质严重,早就上升了。大队估计hold不住吧,要不然高辉干嘛去支队做笔录啊?”
还有人答:“肯定是她在处理,她真的去一线了。有图有真相。”
很快就有人叫“证据”发上网,正是戚沨和江进一同去青云村的照片,两人刚从车上下来,村口还围着一群人,连媒体都到场了。
“嘿,你说巧不巧,我刚搜到这张……”
又有网友将高辉命案当日早上,戚沨和许知砚赶到现场的照片拍了下来,虽然只拍到戚沨的背影和许知砚的侧脸,可戚沨穿的制服上是有肩章的,而车牌号就和青云村村口那辆车的一模一样。
不过戚沨被扒出来的消息,支队根本无人在意,也就是经常上微博的许知砚扫了一眼,也没太当回事。
因为所有人都有一个印象:戚沨这么稳,无论是性格作风还是工作的严谨态度,这点风波哪里吹得动她?
……
这边,戚沨和江进又一次来到高辉家。
这个小区依然是网友们热议关注的重点,两人的出现也没有逃过镜头。
江进左右扫了一圈,说:“这苗头可不对啊。”
戚沨头也不抬,边走边说:“这是公众场所,随他们便。”
江进跟着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如果有人要借题发挥……”
话说到一半,他自己就住了嘴,又“呸”了三声改口:“大吉大利!”
戚沨似笑非笑地扫了他一眼,走进电梯才说:“借题发挥什么,你是说有人要动我?那前提一定是我动了某些人的利益。这倒是稀奇了,查个案也能碰上这种事?”
“也是。”
这个话题很快就翻了篇,高辉家门口依然拦着警戒线,两人穿过去,戴好鞋套、手套便推门而入。
江进是第一次到现场,不过照片已经看过几轮,对于高辉在美容保养方面的投入已有认知。
“不是我说,这么多东西用得完吗?”江进拿起几瓶保养品,忍不住问。
“大部分都会过期。”戚沨回答,“不过只要保存得当,密封得好,一般是不容易变质的,超过保质期也可以继续使用。”
江进问:“这种爱美程度,是不是已经有点‘病态’了?”
戚沨没有回答。
江进等了几秒,看过去,只见戚沨双手环胸,目光虽然落在高辉的梳妆台上,却有点发直,似乎并没有听到他的话。
“老戚。”
戚沨醒过神:“什么?”
江进重复了一遍问题,戚沨才说:“可以说是病态,但爱美不是起因,而是病态之后引发的一种外在表现。”
“怎么讲?”
“这些保养品的购买时间,绝大部分是在她的抑郁症诊断书之后。而抑郁症发展到确诊,一般都是中期。稍有症状的初期,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去看精神科。一旦进了那个门,就意味着受助者在心里已经做过一番衡量判断,说明症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已经靠自身无法维持了。还有,抑郁的症状也包括焦虑。”
“哦,你是说,高辉的过度爱美是一种精神焦虑的外化?”
“戚沨想了想,并不十分确定道:“其实从昨天我到这里就有一种感觉,高辉似乎焦虑的不是美貌,而是……”
“是什么?”江进随口问,又随手拿起一瓶药,边看边答,“健康?”
戚沨立刻看过来,江进也刚好转头,两人目光对上。
几秒的沉默,戚沨说:“不只是健康,还有自身状态的‘完美’。没有好的身体就不会有好气色。一个人的面相、样貌,三十岁以前是父母给的,三十岁以后靠自身。高辉频繁掉发,面色苍白,嘴唇无色,这些虽然可以靠化妆品去掩盖,但她自己看得到卸妆后的模样,自然对于自身有什么问题也十分了解。现在的直播都有浓厚滤镜,她一直戴着滤镜生活,下了直播就会在镜子里看到真实的自己。虽然生活里的人都觉得她已经很漂亮了,可她眼睛里放大看待的却是那些瑕疵、缺点——她只想要更好。这种强烈的愿望长此以往只会加重内耗,她越是计较这些,事实就越朝反方向发展……”
有一种现象是,你越是关注一件事和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就越容易出问题。比如你盯着一个字看超过半分钟,就会发现自己不认识这个字,这个字好像“变”得陌生了。
人的身体也是一样,你越是关注身体的某个部位,担心或感觉那里有问题,那个问题就会越明显、越扎眼。
说到这里,戚沨话锋一转:“我想确定的是,高辉焦虑、抑郁的根源是什么,从哪里来的?会不会和那个凶手有关?”
“十有八九。”江进回道。
戚沨看过去,等待下文。
没想到江进却说:“哦,这是基于男人的直觉。”
“……”
戚沨倒是不质疑江进的直觉,追问:“就算是直觉也有个因为所以吧?”
“简单,就一个词:控制。”
戚沨的表情微微一动,没有接话。
只听江进说:“你有没有发现这个屋子哪里不对?一个这么爱美的女人,住处却没有男人的影子。哦,也不一定非得是男人,是女人也行。我的意思是,她总得有个情感投射,或者就当是个乐子吧。”
“爱美也可以是爱自己的延伸,不一定非要有另一半。”
“但从高辉之前的表现看,她可不像是自身内核强大到不在乎这些的人。正是因为她在乎,才有患得患失、内耗,进而导致抑郁焦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