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平叹了口气。
“噢没事了,”曲青川语气和气了许多,“你们这里家家都种橘子?”
“那也不是家家,倒是有一半吧。每年秋冬,橘子熟了,大家都往城里卖,算是生计吧。”
李疏梅记得老马说过,这种红橘虽然主产四川福建,但在全国大部分省份都种植,这儿土壤肥沃,种植橘子那就一点也不奇怪。
但就是有件事她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所有疑点偏偏就是和大坪村相关联呢?
在他们对话时,她始终蹲在橘子旁没动,想站起来时,忽然发现腿有些麻,她有点站不住,幸好一只手臂被祁紫山拉了一把,她站起时用目光朝他感谢了下。
马光平特意买了三斤橘子,中年男人总算消除了大半警惕,热忱了些。
和中年男人聊了小半天,他也是一口否决用车的事,和屠户刘差不多。
走访下一个摩托车主的路上,马光平分橘子给大家吃。李疏梅脚上沾满了泥,走得越来越缓,她将橘皮慢慢剥成了六瓣,剥成差不多大小的六块需要些耐心。
边吃橘子肉边摩挲着橘皮,疑云也在她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很快就到了晚上六点多,山村天气冷了许多,村子里开始掌灯了,一片宁静的村庄进入了夜色。
黛色的远山摇曳着鬼魅,充满诡异。夜雾里夹杂着奇怪的野兽哀鸣,还有飞鸟的扑棱声,闻之胆寒。
李疏梅这次进山穿着一身深蓝冲锋衣,衣服挺保暖的,但仅限于市里,山村天一黑,气温骤降,她抱起双臂,抵御低温,可是寒冷还是从脚底往上升,这里真的太冷了。
“走吧,先上车。”曲青川搓了搓手,发话了。
走了十几分钟后,李疏梅终于上了车,车门关紧,车内暖和了一些,但脚底仍旧刺骨。
“疏梅,是不是有些冷?”曲青川问她。
“还好曲队,走路挺热的。”
“晚上回镇里找宾馆吧,村里估计找不到住的地方。”
半个多小时后,大部队回到镇里,订了宾馆,在宾馆门口的小饭店吃了个便饭,这顿饭何道勤抢着付了钱,说是给他们接风洗尘。
出饭店门后,曲青川吩咐:“明天咱们还得继续查,有一个重要方向,小卖铺的老高,明天他回来,我们得问问。你们回去好好休息,也好好想一想接下来的侦破方向。明天八点出发!”
晚上洗完澡偎进被窝里,李疏梅就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带个好,以前她很少有这种去山里办案的情况。
接电话的是夏祖德,她问了好,没说一句工作的事情,也是怕夏祖德多想,毕竟虽是“父女”,但职务关系,她不想开口说困难,三言两语后她就说让李老师接电话。
“那个……”夏祖德难得支吾了下,还是问了声,“那边情况怎么样?”
“挺好的。”李疏梅没说细节,夏祖德也没再问,“你妈就在旁边,你跟她说吧。”
和李新凤接上话,她就听到了常年萦绕在耳边的絮叨,实际上以前她耐不住性子听,这两天办案受阻,心情压抑,她倒觉得李老师的话很温暖。
听她唠叨了半天,她终于插上话:“李老师,你也保重身体,山里网不太好,就不多聊了。”
“那都是什么地方,网怎么没覆盖?都千禧年了。你爸也不知道怎么布置任务的,出发前也不提一嘴,我给你准备些暖宝宝也好。你穿的那身衣服肯定是不行的,我得托人给你送衣服去,你给个地址,我叫人送去。”
“千万别,这里气候和市里不一样,山里很温和。”
“是什么原理,山里还温和了。”
“村民很热心,每家都有那个暖脚……。”
“暖火桶。”
“对,那玩意挺暖和的。”
“那你一定要注意保暖,我记得你经期……”
“妈,差不多了,明天起早,要睡了。”
挂了电话,李疏梅卧在床上,捧起本子,曲队让大家再想一想侦破方向,她也打算再琢磨琢磨案情。
李疏梅翻了翻最近做的笔记,与其说是笔记,不如说是一幅幅零零碎碎的画,她喜欢把听到的看到的画出来,这样更容易记住。
从农药厂的保安曹进,厂长翁爱兵,罗向松爱人方雅雯,方雅雯同事蒋晓丽,一直到近日调查的罗向松同事,都画了下来,除了画下他们的肖像,还画下了他们口供描述里的小故事,就像一张张小漫画,构成了罗向松的主要社会关系。
今天山村里天太冷,她手都僵了,没怎么动笔,她现在得把小卖铺老板娘,屠户刘等等人,回想着画下来。
画着画着,李疏梅的思维也上蹿下跳。
她记得二队分析案情时曲队说,从凶案现场的情况可以定性为“仇杀”;死者四肢被绑缚了两道,推断凶手“惧畏”死者;她自己也从把个头并不大的红橘剥成六瓣的细节上推断凶手手掌不大,而且心思细腻。
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罗向松仇恨,但却惧畏他,然而他又能心思沉稳在凶案现场细心剥吃橘子,他吃橘子时的心态又是什么样?
还有一个重大疑点是,工厂四周有围墙,只有一个进入口是保安守护的大门,凶手为何能安然进出?
她又翻到保安的肖像画一页,之前她特意画了保安的手掌,这是一只宽阔粗犷的手掌,从问询情况看,保安性格并不像那种心思缜密的人,假定保安在现场做出这样的细节,倒显得不太可能。
她又翻了一页,罗向松爱人方雅雯的手掌白皙小巧,纹理细腻,指尖如笋,这只手就像是剥橘子的那只手。
但方雅雯没有杀人动机,而且多方证实,她没有在场证明,她也被否决了。
今天她特意观察了大坪村村民,村民们基本都是以农活为主,手掌粗糙,小卖铺老板娘的手白一些,但是她性格看上去比较“浮躁”,不像那种心思细腻的人。
一番分析下来,李疏梅的脑子越来越乱,就好像这是一盘无法攻破的棋局,她身置其中,迷雾重重。
第二天起床,李疏梅发现窗外天气很阴,没有一丝阳光,一层阴霾压在天空,把整个大地遮成灰蒙蒙的,出门后才发现今天温度更阴冷了。
吃完早点,一行人再次驱车回到了大坪村。
走访的第一站就不顺利,小卖铺关门了,门外面上了锁,马光平仍旧用力拍了几下门,祁紫山扒着窗户朝里面望了望。
“这也太狡猾了,”马光平抱怨道,“这老板娘肯定是跑了。这对夫妻问题不小。”
曲青川疑惑道:“才九点多,是不是还没到开门时间,还是家里有事。”
“不勤劳怎么做买卖,九点多很晚了。”马光平说着说着语气沉了下来,“老曲你一点都不觉得不对劲?昨天老板娘一听市里出事就猜着罗向松死了,她怎么就猜着罗向松死了?谁告诉她的。”
这话一下子把大家干沉默了,曲青川说:“老马,现在不能下这种定论。何队,知道老板娘家在哪,我们得去看看。”
一行人寻了半天,终于找到了老板娘的家,但门也是紧闭的,问周边邻居,不是闭门拒绝回答,就是一问三不知。
李疏梅感觉隐隐不安,今天的村民明显对他们的到来有些抵触了。
她远远看到一个中年妇女在家门口操场上赶小鸡,一个六七岁小女孩也一起赶着,妇女口中在嘟囔,方言虽重,但李疏梅也大致听懂了,意思是要下雨了,赶紧进鸡笼。
李疏梅看了眼天边,一片黑云就像随时要破裂似的,阴森的压抑。
再拖下去不是办法,李疏梅小跑了过去,那女人见了,对她喊了一嗓子:“我什么都不知道,别问我。”
李疏梅捏着嗓子装可怜说:“阿姨,我们一群人连早饭都没吃呢?商店为什么就关了门啊,老板娘一家去了哪?”
中年妇女没理她,依旧赶催着小鸡入笼,小女孩也不知道听出了啥,怔怔地站在那儿瞅着她,大眼睛漆黑明亮,特别可爱。
李疏梅温声问:“妹妹,你叫什么?”
“……我叫玲玲。”
“玲玲,真好听呀。”
“姐姐,你是不是饿了?”小女孩主动问她。
李疏梅笑了笑,正想回答,中年妇女朝她睃了一眼:“她一早带孩子去县里了,问多了我也不知道。走走,玲玲,回家了。”
鸡入笼了,中年妇女将小女孩拉回了家,不远处,一个同龄小男孩在喊:“玲玲,有好吃的要不要吃!”
小女孩回了一声,挣脱中年妇女的手跑开了。
李疏梅一回头,才发现祁紫山站在她身后不远处,两手插在冲锋衣的口袋里。她走到他身旁说:“问到了,老板娘早上带孩子去了县里。”
“刚听到了,走,和曲队说一声。”
李疏梅的视线从他耳朵上的助听器上落下来,她以为这个没那么好用,没想到他听清了。
曲青川给了初步判断,老板娘可能真有事,先不要乱阵脚,今天还得继续在村里做好摸排。
马光平说:“老曲,你没觉得,今天大家都很抵触我们?”
曲青川皱了下眉,“对,工作越来越不好做了,但不能不做啊。”
聊着时,天忽然就下起了雨豆。
“走走,去拿伞。”曲青川喊。
几个人手掌遮着头就往车那边跑。拿到雨伞后,雨也越下越大,逐渐变成了暴雨,暴雨的山村里,几乎所有的树木都在摇晃,脚下的泥路一眨眼就成了水洼。
高一脚低一脚的踩着,大家只能撑着伞,继续调查,也想顺便进屋躲雨,没想到,没有一户人家开门。
怎么敲都不开门。
李疏梅鞋子和裤脚已经湿透了。
几个人只能又折回到了车里,李疏梅只觉得浑身透凉,冷得不行。车窗外依旧哗啦啦地下着雨幕。
下午一点钟,雨停了,山村里恢复了宁静,所有的地方都像是裹了一层水泡,雾蒙蒙的。雨后另有一番景色,但没人有心情观赏。
下了一场雨,气候更低了,而摆在大家面前还有一个问题,没吃的,这次来村里,车上没带任何食物,何队他们也没带。原本也是想在小卖铺买一些。
祁紫山和田阳只得挨家敲门找村民买点食物,结果都吃了闭门羹,人家就是不开门。
祁紫山回来后说:“喊破了嗓子,里面的人就是装着不听。”
“两点多了,”马光平叹道,“不吃东西倒也挨得过去,但是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
“先回镇里吧。回去想想。”曲青川终于妥协了。
李疏梅感觉自己已经饿过头了,没了明显的饥饿感觉,就是浑身冷,冷得难受,嘴唇就那样不自觉打着哆嗦。又加上她有点轻微低血糖,饥饿让她产生微微的头晕,口袋里没有糖果,她只能硬撑坚持。
车子往回开,她只想回去好好洗个热水澡,吃点甜的。半路,车子突然停了,马光平爆了句粗话,原来前方的路断了。
这条并不宽敞的泥路是靠着山坡的,山泥从坡上滑了下来,压在了路上,像一座巨大的坟坡,把大半边路盖住了。
路外面是峭壁,下面是雨后湍急的河水声。
曲青川躺在椅子上,露出绝望的眼神。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窘境,荡漾在李疏梅的脑子里。
何道勤在“坟坡”前转了一圈后,走到车窗口对曲青川说:“曲队,我联系下县里工程队来处理,但是一时半会可能过不去。”
“估摸多久?”
“少则三五个小时吧。”
“三五个小时?”马光平苦笑,“不如回村里搞几把铁锹,我们自己铲。”
祁紫山笑说:“老马,吃的都要不到,还能要到铁锹。”
在他们谈笑时,曲青川对窗外说:“何队,你尽量催催他们。我们先回村里等吧。”
重返大坪村,曲青川吩咐直接将车开到小卖铺前的那棵大樟树下,就在那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