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皙初来誉城时,觉得城市太大太繁华,人员复杂,她莫名不安,总想逃离。
可姜添每周看医生,每天去蓝屋子上课、认识同学,结交朋友,状态明显好转。原打算在誉城待几月就去云南的姜皙,只得改变计划。
但上上周搬家,他又不太开心,情绪也有所起伏,所以今天去学校交每月学费前,姜皙先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两小时的治疗,五百块。
治疗完,姜皙将姜添送去学校,碰见姜添班的潘老师。潘老师心理学出身,从事特殊教育十多年,是位很有爱心的女老师。
学校设有不同的兴趣班。姜添喜欢音乐,来这儿后,潘老师意外发现他有吹笛子的天赋。而蓝屋子与誉城天湖区少年宫仅一墙之隔。隔壁的专业老师常来教学。
短短半年,姜添进步很快。
潘老师感慨:“程添很有天赋,教笛子的吴老师昨天还夸他呢。像我之前说的,成长过程中没重视,程添的病情要是从小做社会化训练,现在都不用怎么看管,能自理了。”
姜皙说:“那时家庭困难,不懂这些。”
都以为,他是个傻子。
她也是五年前在梁城遇到易柏宇,才知姜添原来是自闭症。从那时开始,她带着姜添接受治疗。不过离开梁城后,她住在小城市,医疗不如誉城专业。
“现在也不迟。”潘老师见她拄着拐杖,问,“假肢还没修好?”
姜皙抿唇笑笑,潘老师明了,把她牵到窗边,指:“那条路过去,左拐,走到天湖区公安。斜对面那街一直走,天湖区残疾人援助中心。有免费的,你去咨询下。”
*
最近连续降温,天冷风寒,姜皙拄拐过去,脸和手被风刮得生疼。
她其实将拐杖用得很习惯了。
认识许城之初,她没能将它使用得很好,但进步很快;之后,她装了假肢,还能蹦蹦跳跳。
后来姜家出事,她一贫如洗。离开江州,跟肖谦结婚后,肖谦给她买过,可等他去世,假肢也磨损。她带着姜添,穷困潦倒;为了工作,勉强买了最次的装上;为避免磨损,不工作时都尽量用拐杖,左手磨出了茧,早习惯了。
援助中心招牌大,很好找。姜皙在门口犹豫了会儿,终于进去。
前台大姐很热心,热情说这里可以免费提供假肢。
姜皙抿唇,微窘:“我知道。听人说过了。”
来求助的人大部分会不好意思,大姐看多了:“提供身份证,填个表格就可以。”
姜皙接过表格,正要填。那人说:“填了就给你排上队。”
姜皙抬头:“排队?”
“对啊。”
“申请的人很多吗?”
“很多啊。绝大部分残疾人经济状况都不好。我们这儿靠财政拨款跟社会捐款,可杯水车薪,僧多粥少啊。”
姜皙慢慢把笔扣好了,微笑:“那还是让给别人吧。我……拐杖用习惯了。”
大姐一愣,一把夺过她身份证和表格,抄起笔登记:“排上吧,哪有你这样的。泥菩萨一个,还操心别人呢。”
姜皙心里很暖,柔声说:“谢谢你。”
“谢我干嘛,又不是我的钱。”
姜皙心想,就当是把这些年她偶尔捐出去的钱,全取出来给自己用了。虽这么想,也还是羞赧——她累积捐的不多,一万不到。姜家把她养大的那部分钱,她想还掉一点。
而且,也想替哥哥赎一点儿。
“程西江,”大姐将身份证还给她,“排队半年,最快也三个月,到时打你电话。你长期在誉城吧,我看你不是本地人。”
“应该……在。”
*
许城今天跟政法委尚杰、局长范文东、还有队中几位刑警来誉城天湖区公安开会,意在推动天湖区成立一个新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
誉城城市大,下辖12区3县,外加4个自治区县,其中面积最大、经济最繁华、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最多的便是天湖区。
规范流动人口管理对整个城市的治安稳定和各类案件的防御侦破有巨大推动作用。全市公安系统针对此机制的会议去年年底就开过,但天湖区的工作进展尤其缓慢。
会议上,区公安局长刘晓光和刑侦队长老杨诚恳承认因警力、经费各方面掣肘,工作确有不足,后面工作一定全力以赴。
会议结束时,下午五点半,区局热情留他们吃饭,范文东以有工作处理为由婉拒。
几人直奔停车场,范文东问许城:“你怎么看?”
许城说:“刘局是根老油条,19个下属单位,就属他们办事最费劲。”
尚杰是市局前任局长,马上要调去公安部,叹:“天湖区最富,话语权自然就大。你这市队队长呢,又刚好是最年轻破格提拔的,人不服管也正常。”
许城笑:“今天我可没出头。您老坐那儿呢,也没见他对您多真诚。官话一箩筐往您头上倒。”
“嘿!你这——”范文东拍他后脑勺。
尚杰不以为忤,笑说:“这都次要。一线工作的是你们,你们才紧要。这天湖区啊,你上一任言队也说,最难搞就是他们。等我调走了,关系得好好打。”
上了车,小江驾车驶出停车场,院中一对中年夫妻拉着几个警察的手,声泪俱下地哭诉。丈夫头发灰白,手里举着厚厚的伸冤信纸,颤抖着要下跪。
尚杰皱眉:“天湖区最近有什么案子?”
许城对全市19个下属单位各案情况清清楚楚:“半年前有个刚毕业的女孩陈頔失踪,区公安还在调查。但,这不是她的父母,应该是……”
许城眯眼分辨,惊觉这对夫妻已苍老到如此境地:“六年前失踪的一个性工作者,李沐云。”
夫妇俩替做这行的女儿伸冤,不知受了多少白眼。
车内之人都没出声。虽说做刑警多年,可这样的场景依旧叫人心里难受。
小江握着方式盘,请示:“走吗?”
范文东叹:“走吧。这区公安的案子。”
车子开出,夜幕已降临,路灯一座座亮起。
许城无意看向窗外,却见路边一个熟悉的身影——姜皙仍穿着那件黑色长羽绒服,拄着拐,在冷风中咳嗽。
这么冷的天,他给她买的厚衣服,她还是不肯穿。
从她家去蓝屋子或南泽疗养院,都不会经过这儿。这是去……
天湖区残疾人援助中心。
许城跑遍过此类机构,一秒想起就在附近。
再见面,他没问为何不用假肢,怕刺伤她。但问过房东,得知她拐杖假肢都用。猜测是避免过度磨损或修理中。
这么看……
他回头望,姜皙的身影很快抛到车后,成了个小小的黑点。
*
不到六点,天全黑了。
姜皙下了公交,沿着巷子往家走。
没走几步,她察觉到异样,抬头看,原本天一黑就叫她心惊不安的漆黑小巷不见了。
整条路的路灯都已修好,一个接一个的白色圆锥形打向路的尽头。一圈圈洁白光斑铺陈她眼前,道路光明。
灯光暖白,照着这条年久失修的小路——碎石密集、裂缝如蛛丝,在看不清的夜里时常绊她的腿脚和拐杖。
如今,每一颗碎石、每一条裂缝,都清晰可辨。
那灯光有温度似的,从她头顶流泻而下。
这一路,她走得很稳。
只是,走到半路,经过某个楼梯岔路时,她看到了邱斯承。
老房街区距长江不到百米,房区地势高,树林间时不时几条长楼梯通往江边。江边错落几条沿江步道车道。留给市民们在夏夜里乘凉散步,夜跑赏景。
白日里,尤其是冬季,鲜少有人车往来。
邱斯承的车停在某道小楼梯下,掩映树影间。车窗落下,他坐在驾驶座上,手搭在窗户下,指头敲着车门。
姜皙快步走。
邱斯承不紧不慢下车,锁上车门。大步走上蜿蜒的楼梯。
姜皙跑到筒子楼下,回头,见邱斯承的脸从长巷一侧的地面下浮现起来。
姜皙赶忙上台阶,扑到楼梯间,一手扶拐,一手抓栏杆,双手并用,尽最快的速度往上跑。
邱斯承几大步跨上楼梯,从后面一手掐住她的脖子往上拖。姜皙扑倒在台阶上,拐杖拖地,人被他轻易拖上楼。
才到二楼,邱斯承伸手进她口袋里掏钥匙,姜皙挣扎:“放开!”
邱斯承猛将她推坐地上,像是意外她会叫喊,打量一下,说:“不装哑巴了?不怕别人知道你叫姜皙了?”
姜皙头发散乱,一身的灰土,紧盯着他,说:“楼上那个感应灯。里面有摄像头。”
邱斯承冷笑一声,只当她是吓唬,就要上前。
“许城装上去的。”
许城手法很隐蔽,但姜皙还是发现了。
这下,邱斯承从死角里小心探望二三楼拐角上吊着的那只灯,眼神阴鸷。
他回头看她,勾了唇:“他给你撑腰了?”
姜皙没讲话。
“姜小姐,你说,姜淮要是知道你这么软骨头,得从坟里爬出来吧?哦,不对,托许城的福,姜淮连坟头都没有。”
姜皙脸上没有任何表情,手在衣服后攥成拳。
邱斯承蹲下:“啧啧,我是羡慕他。做刑警这么些年,一路破大案立大功,老天赏饭似的飞黄腾达。誉城公安系统一人之下,多少人捧着。连你都能舔上去。姜小姐你忘了,他也踩过你们一家的人头?虽然你姜家人都该死,但你可真贱啊。”
姜皙一张脸在风中冷白而漠然。
他瞧着瞧着,又轻轻拍打她身上的灰尘。
姜皙坐着后退躲避,邱斯承眼神一变,扯住她衣领,窥看她锁骨,什么痕迹也没留下。
姜皙用力打开他的手。
“是不是我咬得太轻了?”邱斯承凑近她,“姜小姐,还是我心疼你,对不对?”
离近了,他瞧见她脸颊白里透红,像最软的绒。他伸手要碰她脸颊,她飞速躲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