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当天损失约有700多架飞机,士兵无法计数。
地面部队的进攻在天亮之后进行,苏军丧失制空权,地面部队也没能组织起有力的反攻,可以说被打得落花流水,只能节节败退。
德军狂飙突进,开战仅一周后便与苏军在明斯克地区进行了“明斯克战役”,战役进行了13天;6月初,战役结束,苏军惨败,战死10万余人,被俘32万人,明斯克沦陷。
紧接着是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苏军都被打得溃不成军,接连后退,眼看就要退到莫斯科了。
德国媒体狂喜,铺天盖地的报道都在宣扬德军的胜利、德国的胜利。
此时是6月底,距离开战日不过1个半月。
*
唐宁街10号,丘吉尔简直要捶桌:你们苏联军队也太不行了!
苏德战争开始后,丘吉尔几乎每天都要打电话给罗斯福,无他,苏军失败的太快!前线战局一日百里,德军的快速机动化地面部队,配合拥有制空权的空军,简直所向披靡!
这还怎么打呀!
我是希望你们自相残杀,可并不希望有一方败得太快!
罗斯福也很焦虑,密切关注苏德前线战况。美国此时并没有中央情报局,对外的情报网络刚刚开始组建,基本没有基础,收获约等于零,严重依靠英国方面的情报。当然,还有实在不能指望的法国。
军队情报部门倒是早已有了,但陆军海军的情报部门并不共享情报,手段也很粗糙,根本没有战争意识,还存在严重的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效率不高。
因为美国并没有对德、意、日、罗(马尼亚)等国宣战,美国在柏林、维也纳、华沙等城市仍然有外交人员。众所周知,使馆外交人员中含有一部分情报人员,华盛顿就依靠这些在德国心脏中的情报人员的汇报整合信息。
美国此时也不止关注欧洲战场,在泛太平洋地区,日本蠢蠢欲动,试图染指东南亚英法殖民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日本外交官也在此时频频接触华盛顿的核心人物,想要求美国默许他们“占领”东南亚各国。
日本是个纯资源进口国家,之前他们大量从美国进口铁矿、石油等战略物资,美国商人以利益为优先,且他们压根没想到,日本不但对邻居中国志在必得,还对美国也想试试呢?
也不能说他们在“资敌”吧,毕竟没有几个商人有“预言”能力。
*
此时,凯瑟琳已经人在新罗马市。
罗马岛天高战争远,是个悠然的世外桃源,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信息比较滞后,消息需要从布宜诺斯艾利斯转手。
杜邦家族下了血本,从布宜诺斯艾利斯拉了一条海底电缆到罗马岛,再在岛上埋电缆,一路通到新罗马市。幸好罗马岛本身也不大,地下电缆也就挖个100多公里不到200公里,赶在入冬之前完工。
建立了一家电信邮政局,从世界各地发来的信件、邮包、电报、电话,都从此处中转;有发报员、接线员、邮递员等等,还有正副局长,局长是俄罗斯新移民,其他员工就近从本地招募,也是提供了工作岗位,阿根廷当局大开绿灯。
电报电话的好说,报纸滞后至少2天,美国报纸大抵是从迈阿密走空运到巴西、阿根廷,再从阿根廷空运到新罗马市,成本高昂。
*
苏军真是拉胯!
凯瑟琳十分无语:你们怎么回事?!
你们可别真的丢了莫斯科呀!
美国有一些战地记者想办法跟着德军前线部队走,拿到第一手资料,德国似乎也不介意美国记者报道前线战事。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德国的一系列反应实际都是环环相扣有迹可循的。
就从敦刻尔克大撤退说起吧,英国成功撤回20多万士兵,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然连同阵亡、被俘,英国一下子损失30多万军队,本土防御力量势必严重不足,防卫压力会大到不可思议,民
心溃散,失败主义、投降主义必定大行其道,更别提能撑过后面的大空袭了。
虽然敦刻尔克罗斯福没有答应支援舰队,但之后没多久,伦敦大空袭开始,罗斯福也着急了;于是赶着《租借法案》通过,急忙利用《租借法案》借给英国50艘即将退役的巡洋舰。
丘吉尔十分高兴,在BBC电台公开宣布这个消息,引发后续一系列反应:德国感到焦虑,担心美国参战,于是便跟意大利、日本达成同盟,去年9月签署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又称《三国轴心协定》。
此举被认为是在向美国施压:别闹老弟!
因此日本在太平洋地区开始准备搞事,除了想趁法国投降之后对东南亚殖民地无力控制、英国没有兵力维持东南亚殖民地的统治捡漏,还有牵制美国注意力的另一层目标。
日本已经在中国东北经营数年,陈兵数十万,被认为或有可能从西伯利亚地区突入苏联境内,因此苏军不得不分兵驻守西伯利亚。希特勒认为日本是个有利盟友,给了它盟友地位。
而美国的态度呢?美国不会希望日本全面占领中国,那样就太危险了。中国羸弱,但日本不羸弱呀,美国不希望亚洲地区再出现一个面积人口都很强大的国家。
那么现在就可以“说服”美国利用《租借法案》,加大对中国的援助,牵制日军,这属于“顺水推舟”的事儿,一定可以达成!
第304章
至于刺杀罗斯福……说实话,当你稍微了解一下肯尼迪遇刺案,就会发现,现在想杀个美国总统并不难!
没想到吧,杰克?还没有发生的你的刺杀案有可能引发另一桩美国总统遇刺案,怎么不说是一种“能量守恒”呢?罗斯福没几年就会死,如果他死了,也许你就不用死了?
现在刺杀罗斯福,还能推到那些孤立主义坚信者的头上,完美!
等到珍珠港事件之后,孤立主义者也都会被迫转为复仇主义者,那时候就晚了。
凯瑟琳很难下定决心,毕竟……兹事体大,非常有可能改变历史进程,到时候那就又是一条时间线了。
她可不想进入《高城堡里的男人》的世界。
*
叶卡捷琳娜湖结了冰,罗马岛的冬季有零下十几度,足够封住湖面。
从宫殿的落地玻璃窗望向湖面,一片白茫茫。
低矮的山丘都被白雪覆盖,看不见一丝绿色。夏天能够反映蔚蓝天空的湖水也失去了颜色,只有一眼望不到头的冰面。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南美亦同。
有人在冰面上走着,似乎在试探冰面是否足够结实。能滑冰吗?她可是带了冰鞋来呢,希望湖面冻得足够结实。
这次来到罗马岛,她可是有一项重要任务:建立国家。
为此,一大批人都在忙碌。
她觉得这可真是……妙不可言。
曾经她只是一个想着喂饱肚子的女孩,现在,她将拥有自己的国家。
这个国家是她的吗?她是否真的要登基为王?哦不,女皇?
俄罗斯人……怎么就成了她的负担和责任?这是不是太重大了?为了一个谎言,谁能知道这个谎言走到了现在这种……地步?
基里尔和德米特里都赞同她的意见,选择苏联与德国开战的时候宣布建国,这个时机会非常好,苏联顾不上远在世界另一端的新俄国。等到英美等国承认他们的俄罗斯帝国,苏联承不承认都无所谓了。他们也不可能真的万里出兵,等到世界大战结束,苏联还会不会存在都未可知呢!
德米特里和费利克斯挑选了几个日期,请她从中选择,凯瑟琳觉得都可以,也不知道有什么讲究,于是选了8月第一天。
*
国土面积:74.5万平方公里。
国名:俄罗斯帝国。
首都:新罗马市。
君主:叶卡捷琳娜三世,奥尔加米哈伊洛夫娜罗曼诺娃。
皇室:罗曼诺夫王朝。
皇宫:叶卡捷琳娜湖畔,冬宫。
国家制度:君主立宪制。
基本法律:《俄罗斯帝国宪法》、《俄罗斯帝国民法典》、《俄罗斯帝国刑法典》。
议会选举将在国家成立后1年内进行。
贵族将重新加封,大贵族基本保持原有爵位和头衔不动,某些有突出贡献的中小贵族将会提升一级。
会降下一轮勋章雨。
加冕典礼将在至少1年后举行。
建国日,1941年8月1日。
*
谁也不知道建立一个新国家需要怎么做,毕竟没人有经验。
但既然现在整个罗马岛都运行的不错,想来仍然可以如此维持下去。新罗马与乌斯怀亚的市政府都运转良好,两座城市里都有足够的警察维持治安。那些前军官都可以算是保皇党,他们可能算不上“忠心耿耿”,但基里尔用“权力”吊住了他们,让他们能各安其职。
封建君主时代用什么来维持臣民们的忠诚呢?“王权至上”本质上是一个洗脑程序,它实际上说的是“王室天生尊贵、高高在上,尔等子民,全都跪下”,平民要感恩王室的恩典,就像……感恩上帝一样。
奥地利帝国的皇帝怎么教育继承人的?他们会让年幼的皇储坐在马车里,出入的卫兵必须向皇储行礼、必须一丝不苟的称呼他“皇储殿下”,以不断强化皇储的“吾乃国家”的意识、培养臣民对皇储的尊敬。
这一套一直很实用,各国王室都尽可能的加深“王权至上”的认知,即使是君主立宪时代也如此。英国人爱他们的王室爱得深沉,哪怕国王或王储是个情妇无数的浪荡子,他们也不过认为“凡人勿言君主下半身”,算不得什么。
除非国王死在情妇的肚皮上。
愿意移民到罗马岛的俄罗斯人,至少绝大部分都是保皇党,所以她还是很有基础的。
其他的……就走一步看一步吧。
*
新任侍从官尼古
拉切尔卡斯基敲门进来,“殿下,湖面的冰已经很结实啦。我让人在冰面钻孔,冰层足有1米!”
年轻男人十分欢喜,“殿下要出去玩吗?”
“我去换衣服。”
“遵命,殿下。”
*
宫殿依山傍水,宫殿正门有一块可容纳2000人的广场,广场上有一座喷泉,只是现在喷不出水。
喷泉前面是一条长度1000米的长方形水池,夏日,水池中开满睡莲,想必会很美。
宫殿的后门有宽敞的台阶,通向叶卡捷琳娜湖。
湖边建有观景台,此时,观景台上也是白雪皑皑。
湖面冻得瓷实,凯瑟琳来到湖边。她穿了便于活动的灯芯绒长裤,内衬轻薄羽绒长裤。
尼古拉单膝跪下,为她穿上冰鞋。
他仔细按好按扣、系好鞋带。
能够成为殿下的侍从官,父母都很高兴。切尔卡斯基家族数百年来都是俄罗斯王室的忠诚拥戴者,之前是没有能效忠的对象,父亲和祖父都不承认基里尔大公是罗曼诺夫家族的族长。他们也不承认意外身亡的格奥尔基米哈伊耶维奇王子是沙皇的合法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