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谈好的价格是给阿根廷1亿美元或2500万英镑的等值伦交所股票,给卡斯蒂略个人1000万美元的现金,存在卡斯蒂略指定的几家美国银行。
你这人,收贿赂倒也挺精明的。
德米特里随后又去了智利首都圣地亚哥,花了500万美元买下智利的那一小部分巴哥塔尼亚高原。
至此,德米特里名下有一整座巴塔哥尼亚高原67.8万平方公里,凯瑟琳名下有罗马岛及周边岛屿7.3万平方公里,合计约为75万平方公里。
大概相当于一个土耳其、一个半西班牙、两个德国、两个半意大利。
人口则少得可怜,罗马岛目前人口20万,几乎都是新移民;巴塔哥尼亚高原现有居民约15万人,大多是西班牙移民后裔,以及少量印第安原住民。
要说起来,巴塔哥尼亚高原绝大部分地带都不适合居住,其实是很亏的买卖;但凯瑟琳的想法是别管能不能住人,一个国家的面积不能太小了,这是牌面!
再说了,贫瘠的高原地带也不是不能发展农牧业的,科罗拉多河北岸水文资源丰富,地势没有那么高,完全可以发展畜牧业,建成牛羊牧场;高原虽然干燥,但居然有不少湖泊,围绕湖泊完全可以建立村庄城镇,引水发展种植业。
人类的生存能力很强大,因纽特人都能住在常年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呢,更何况自然条件并没有那么糟糕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
凯瑟琳拍电报请肯尼迪大使回国一趟,面授机宜。此时德军空袭已经稀稀落落,实在是消耗战打不起,在去年开始的大空袭中损失了过多的飞行员,也不像英国那样有属国源源不断的飞行员补充,因此越来越吃力。
老乔负责操作伦交所的交易,去年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期抄底成功,伦敦大空袭时期伦交所反而没有怎么跌,大概是英国群众的抵抗热情高涨,股市反而看好,因此跌的幅度不大,军工股还高涨了。
从去年11月初美国大选结束后开始,老乔陆续抛出一些股票,套现约5000万英镑。他不同意以伦交所股票支付购地款,认为用现金足够。于是他亲自跑了一趟布宜诺斯艾利斯,敲定了购地款。
凯瑟琳认为自己不懂金融市场,交给懂行的人自然是最优选。
1941年3月31日,周一,阿根廷代理总统卡斯蒂略与沙俄的德米特里大公秘密签订了购地合约。
*
合约签订后,德米特里立即安排地质勘探队和测绘队进入巴塔哥尼亚高原,主要任务一是勘探高原矿产,二是绘制准确的地图。
测绘完毕后,将在美国印刷厂下订单印制俄罗斯帝国的地图。
分省地图册也将同步印刷,首印2万册,国家地图首印5万份。
货币机制也在高薪诚聘的美国经济学家的指导下细化完善,新俄国的货币仍然沿用“卢布Ruble”,但不叫“俄罗斯卢布”,改叫“罗马卢布”,面值有5、10、20、100;辅币也仍然叫“戈比”,为镍铬合金硬币,面值有1、5、10、50。
1卢布等于100戈比,1卢布兑换1美元,兑换0.25英镑,
这套货币被称为“1941年罗马卢布”,纸币中最常用的5卢布和面额最大的100卢布的头像是沙俄最后的直系继承人,奥尔加皇储;以及皇储的父亲,“一日沙皇”米哈伊尔陛下,20卢布;皇储早逝的哥哥,格奥尔基大公,10卢布;
硬币分别是50戈比,正面俄国国徽,背面,奥尔加皇储侧面头像;其他币值,正面国徽,背面国鸟狮鹫。
罗马卢布的印制和铸造也交给美国雕刻与
印刷局、美国铸币局,将于4月底全部交付,由美国方面护送至罗马岛的新罗马市。
*
外交方面,理应事先知会几个大国,和邻国阿根廷、智利,其他国家可以略过,不重要。
阿根廷和智利在德米特里购买巴塔哥尼亚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沙俄皇储、前英国王后必定是要建国的。
英国王室和首相丘吉尔也早已知道,奥尔加皇储会挑选合适的时机建国,早已默认。
美国方面,表面上不支持也不反对,也就等于默认了。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凯瑟琳的毕业论文越写越长,已经超过杰克的毕业论文的149页的长度。
苏联的崛起也是天时地利人和,它的特殊性在于几乎全面继承了沙俄帝国的人口和领土,但思想又是全新的,它从根本上打破了沙俄帝国的腐朽制度,彻底推翻了农奴制,一步到位进入社/会/主/义。
平民翻身做主人,这在全世界还是第一次,这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充分开发了普通民众的主人翁意识,平民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金字塔的底端,他们也有可能成为国家的高层、政府官员、军队将领,此处举例若干。
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将民众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必要时刻,民众会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以抵抗外敌的侵略。
当然,也要批判苏联入侵波兰、芬兰的军事行动,这是赤裸裸的“大国意志”的体现,从入侵波兰开始,苏联就在走上“超级大国”之路。也分析了为何苏联不认为自己是“入侵”波兰,在苏联高层看来,波兰“自古以来”就是俄罗斯的一部分,我这叫“收复失地”。
对芬兰的冬日战争则是因为要保护列宁格勒这个重要城市和出海口,因此他们也不会认为是“入侵”,只认为是“用武力进行谈判的一种方式”。
至于跟德国之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只不过是两国之间心照不宣的拖延手段。
她再次“预言”,德国与苏联之间必将一战,而且会是非常惨烈的一战,其残酷程度甚至可能超过上次世界大战的著名绞肉机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第292章
阿列克谢看到这一节倒是没有什么波澜,他和凯瑟琳的看法一致,都认为苏德之间必将一战。
伊利亚则很是焦虑不安。是,他也知道,史达林他们一定也明白,战争无可避免,但会是极为残酷的一战……他无法想象。他实际并没有参与过任何一场战争,对于战争的想象也全都来自敦刻尔克和伦敦的相关报道,但那毕竟不是亲眼目睹。
伊戈尔的态度也很是纠结,一方面他不认为苏联还是他的国家,另一方面,他又认为那些俄罗斯族人是他的同胞。
你们呀,naive!
凯瑟琳摇头。
*
欧洲大部分地区诡异的安静,除了偶尔才出动一次的德军战机在不列颠岛扔下炸弹,简直可以称得上“群众情绪稳定”了。
被占领的欧洲国家处在党卫军的高压管理下,大部分国家都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扶持了一堆傀儡政权。
除此之外,还有亲德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中立国瑞士夹在中间,瑟瑟发抖。
意大利在北非、希腊都被打得抱头鼠窜,柏林的希特勒大骂之余,不得不分兵帮猪队友一把。北非的德军由陆军少将埃德文隆美尔指挥,将英军打回了埃及境内。
德军在阿尔及利亚及时的捞了意军一把,德国空军再次掌握了制空权,希腊的战斗机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英国皇家空军也以保卫本土为重,在地中海的飞机少到也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从4月初德军介入开始,英军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被德国空军打得落花流水。
德军凶猛异常,希军节节败退,英军撤离希腊,希腊王室再次跑路,跑到了克里特岛暂避。
德国占领希腊本土,与意大利、保加利亚瓜分了希腊领土。
*
来自北非和希腊的战争新闻及时发回美国、英国,凯瑟琳每天必看新闻。
希腊真是动荡不安,王室隔几年就得跑路,就算以后希腊彻底放弃王室改成共和国,也十分的糟糕,经济一团乱麻。国家都能破产你敢信?
所以说王位的皮夹不好捡,没准就是一个坑。希腊人之前是找了个巴伐利亚王子当国王,维特斯巴赫王朝的奥托一世,他是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与王后伊丽莎白的表侄,最后以被废黜告终;之后是德系的丹麦王子,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宗德堡-格吕克斯堡王朝的乔治一世。
乔治一世的后裔经过被迫退位、被猴子挠成败血症而死、被废黜、被迎回等等一系列非常戏剧化的事件,现在又被迫跑路,光是这一大家子的故事都够拍个50集连续剧的。
巴尔干半岛包括希腊、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黑山、波黑、北马其顿等国家,以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以及土耳其的一部分,处在欧亚两块大陆的交界处,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缘政治异常复杂。萨拉热窝就是波黑的首都,一战的起源之地。
巴尔干地区对于德国很重要,因为希腊王室和内阁都偏向英国,如果放任不管,英军有可能以希腊为基地,轰炸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已经实际占领了罗马尼亚的油田普罗耶什蒂地区,没有汽油,德军的飞机和坦克就得趴窝。
凯瑟琳对着地图研究半天,发现德国也只能选择挽救猪队友。不然它的大后方重要资源地区很有可能全完蛋。但德国也可以选择进攻乌克兰地区,乌克兰除了是苏联的粮仓之外,石油储量也很丰富。另外还有石油储量更为丰富的阿塞拜疆地区。
普罗耶什蒂油田的优越性在于开发的很早,石油开采、提炼、运输系统很成熟。
战争打的是什么?除了人口就是资源了,因此巴尔干地区必须拿下,苏联也志在必得。
*
“德国有很大可能击败苏联。”乔很客观的分析,“他们的武器装备更强大,战略战术更先进。”
托凯瑟琳的福,这个原本毫不关注欧洲战争的年轻人也狂啃了许多讲战略战术、世界大战的书籍。
你这是置大英帝国的将军们于何地!
凯瑟琳不置可否:预言大师也要有点逼格,不能什么事情都来个“预言”。
乔觉察到她有些心不在焉,不知道在想什么。现在是4月的第四周,刚过了复活节假期,她又去了渥太华看孩子,她似乎没有考虑过将孩子接到身边抚养,他感到十分奇怪。
按照天主教家庭的传统观念来看,凯瑟琳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她甚至连一个“好母亲”都算不上:哪有母亲将孩子扔给父亲、一个礼拜才去看一次的呢?
没准等到米沙8、9岁的时候也会说:你可真是个好母亲,把你的孩子一丢就是几个月。
他弄不明白她的态度,她怎么可以如此漫不经心?好像她生下孩子便算是“完成任务”,从此便跟那个孩子没有太大的关系了。要不是别墅里放了许多小米沙的照片,他都要以为并没有这么一个孩子。
凯瑟琳也不太提及孩子,不像他的母亲和姨妈们,总是把孩子的名字放在嘴边。
他想,她多半不会像有些妻子那样,结了婚便不停地在生孩子,就像他的母亲,孩子们以平均一年半到两年的速度降生,肯尼迪家越来越庞大,所需的住宅也越来越大。
说到住宅,海恩尼斯港的肯家大院的第二栋住宅、第三栋住宅都已经盖好了,分别属于他和杰克。父亲以前鼓励他俩追求殿下,现在则鼓励他们追求适合成为妻子的其他姑娘。
父亲认为男人在25岁到30岁之
间结婚比较合适,如果他决定从政的话,势必需要一位合适的妻子,她最好美丽、温柔、社交能力很强,当然,家世也很重要。
父亲似乎不明白,如果他曾经见过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玫瑰,怎么会再爱上别的女人?
而如果不是为了爱,他怎么可能会跟别的女人结婚?
他的思绪又飘回来,视线放在她脸上。她不会一个劲的生孩子,这肯定是好事,她怀孕期间他妒忌得面目全非,不想看到她隆起的腹部。一想到她居然生下了别的男人的孩子,他的心都被毒汁浸泡得发黑了。
她什么时候决定生第二个孩子呢?如果没法跟她结婚,他要不要争取成为她第二个孩子的父亲?
还有一件事情他也觉得很奇怪,阿拉斯泰尔居然放心让她待在美国,他真的可以不在乎她的情人吗?
*
凯瑟琳在想自己的毕业论文。论文已经写完了,好不容易控制在200页之内,其中一些小节已经当做专栏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泰晤士报》上。
作为专栏作家刷刷声望值也很有必要,参考一下丘吉尔,或者巴肯,或者海明威,或者杰克。杰克现在可是畅销书作家呢,她当然也可以成为畅销书作家。
在这个没有网络、没有社交媒体的时代,电视机也没有普及的时代,纸媒就是最好的刷声望值的媒介。
论文从共|产|主|义自德国萌芽开始简述,为什么最激烈的共|产|主|义|运动会在沙皇俄国取得胜利,根本在于“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革|命不彻底,就是彻底不革|命,反面例子是法国和德国;
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在于布尔什维克让底层民众翻身做主人,庞大的群众基础向资本主义国家展示了什么叫“人□□动的海洋”;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必定是对立的,资本主义代表的是得利阶级,社|会|主|义代表的是普通群众,没有谁对谁错,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苏维埃联盟如果能够解决民族融合问题,那么她将会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伟大的超级大国。沙皇俄国没有解决民族问题,因此在种种原因之下,他崩溃了,结束了历史使命;
苏联对内有民族问题,对外有战争危机,外部压力会成为暂时解决内部问题的动力,但民族问题始终存在;如果始终无法解决民族问题,次佳解决方法是让俄罗斯族成为优势人口的主体民族;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布尔什维克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让苏联确立大国地位,欧洲其他国家将被世界大战拖垮,大洋彼岸的美国将会崛起,她的头号敌人不是大英帝国,而会是苏联;
苏联必须成为“超级大国”,成为一面旗帜,这是她的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