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这玩意卖的快,是好吃。
他都连吃两天了,咋吃吃不够。
卖店侄子道:“那明儿跟沈清月说,多留点麻辣烫生包吧。”
卖店摊主赞许的看了侄子一眼:“咱俩想一块去了。行了,花两毛钱煮两碗咱也吃,我要硬点的。”
“哎……”侄子痛快的答应着。
……
沈清月回到村里,刚把车停稳,就去换一身衣服,真是感觉到天气一天比一天热了。
开车兜风还觉得热。
换完衣服,去厨房,胖厨陈怀正在那煎虾饼呢,调的面糊里面都是大颗的虾肉。
陈怀对这个“小零嘴”极其满意,刚煎了几个,放在一边没来得及吃。
见沈清月回来了,道:“头儿,酸梅汤在砂锅里呢。”酸梅汤的酸枣仁,山楂和其他的料可以煲三次,一次比一次淡。
这可是头一锅。
沈清月找了一个干净的小碗舀了一缸子,酸溜溜的喝着就是爽口。
陈怀还献宝似的把虾饼给沈清月尝尝:“这个大虾真的好,肉厚。”
以前在师父那有点海鲜都要自己做来吃独食,还是这边好,一乍长的大虾造一筐。
昨儿做了红烧都没吃了,剩下点,今儿剁成虾粒做成虾饼吃。
这东西就得趁热吃,沈清月拿了一个,虾饼用料扎实。
精面里面加了盐和胡椒粉,里面大虾也是提鲜的,摊的虾饼厚实,里面的虾肉粒还多,吃起来脆脆的口感!
沈清月都不饿,一个虾饼硬是不够吃,又吃了俩:“好吃。”
这是陈怀小胖子自己做来吃的,一共也就能摊七个,沈清月吃了仨,剩下的都是他自己的。
陈怀听到夸奖一乐:“那可不。”
他最爱琢磨吃。为了一口吃,真不怕费功夫。
沈清月道:“这些东西你随便用。要是有想吃的,我去采买。”自从把这个大厨招来,彻底给她解放了。
第一次感受到了吃现成的快乐。
陈怀笑道:“成。”等第四个虾饼做出来赶紧,也不嫌烫赶紧给自己这嘴里塞一个,他烫的嘶一声,不过烫也吃,真香!
等吃完,陈怀才道:“贺政晨呢?”
沈清月道:“出去量地了吧。”回村之前都看见包工头周金宝了。
陈怀有些羡慕:“他可很是大户人家的孩子。”
沈清月感慨道:“这咋看出来的?”
陈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往厨房扑,居然还懂这个。
胖厨陈怀道:“我看见他那手表了,瑞士的机械表,还有皮鞋是个什么牌子,反正咱本地都没有。”
他是在师父那边见过一些有权有势的人,听人家炫耀过才知道这些。
贺政晨都不炫耀,最开始胖厨陈怀以为俩人是一样的呢。
结果同样是打工,他租房,人家买地盖房,一下子就品啧出差距了。
再一看,小贺同学一身行头不一般啊。
陈怀也只能吃着虾饼感慨,好不容易把最后两个虾饼烙出来,他要找个安静的角落慢慢吃!
谁知道说曹操,曹操到,陈怀一上午都没看见贺政晨的影子,这会儿来了。
陈怀下意识的护住自己的鲜虾小饼,他也有点护食,对沈清月这个老板肯定不护,但对别人就没那么客气了。
谁知道贺政晨见他捂着小盘,笑了,怕啥来啥,还真过来,硬从他手里抢了俩小饼吃。
贺政晨道:“不错。”
陈怀才吃了一个,就给他剩一个了?于是赶紧把另外一个叼嘴里,对沈清月含糊不清的说一句:“哪有这样的,你管管他!”
沈清月乐了。
贺政晨道:“回头给你……”
陈怀囫囵的把鲜虾小饼吃了,道:“上次你说的蜂蜜还没给我呢。”
贺政晨道:“先记账。”随后拎进来一条巴掌大的火腿。
陈怀眼睛顿时亮了:“有这好东西,你不早说。”
这火腿虽然一方不大,但看着色泽是正儿八经的老火腿至少六年。
用这个炖豆腐,啧啧啧,想想都香,一下子就把贺政晨抢虾饼的事儿给翻篇了。
第117章 水果自由
胖厨陈怀研究火腿的功夫。
贺政晨跟沈清月商量事儿:“我已经联系了卖菜的。以后三天送一车。他们那个是大车。价格比本地略贵一点,但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还是有赚头的。”
沈清月点了点头。贺政晨继续道:“还有就是牵头盖蔬菜大棚的事儿,省里的农学院专家会过来亲自指导。”
沈清月一提到农学院的专家,道:“那能带一些瓜苗果苗什么的么?”
贺政晨道:“可以啊,我认识这方面的朋友。”
沈清月道:“那我买一块田地,专门弄这个事儿。”
在村里不缺菜吃,但是水果没有多少,像夏天,哪儿能没有脆甜的大西瓜,还有各种蜜瓜,桃子。李子,苹果和草莓。
这东西都不能想,一想都流口水。
县里有水果摊,但常年都是苹果和梨,其他的水果价高娇嫩,不好运输,还想吃别的水果,就只能买水果罐头了。
但在后世享受过新鲜水果的人,爽口清甜的新鲜水果不是罐头能比拟的。
沈清月纯粹是自己想吃。
现在每天赚的不少,就想实现水果自由。
贺政晨道:“我认识果农,可以卖依稀实生苗八年以上的,当年就能挂果。”
沈清月一听这个更是坐不住了。
赶紧跟村长去商量这个事儿。
贺政晨的“蔬菜大棚计划”也得跟村长商议妥帖了才行。
于是俩人一块找到了村长。
现在沈清月可是村里的名人,一举一动大伙儿可都看着呢。
一见沈清月又去找村长了,赶紧找相熟的人说话:“怎么了,这是,难道说,又要弄烧烤节。”
又赚钱又长见识,这种节日多多益善。
“不一定,上一个烧烤节刚弄完。”大伙儿说着,还一个劲儿的找村支书,想让人给透露一点。
谁承想,村支书知道之后赶紧去了村委会,也想听听到底是啥。
来打听事儿的村民更加面面相觑。
他们没聊太久,大概也就聊了半个多小时。
沈清月手里拿了一个单子,是买地的。
正好村里老赵头要卖掉一亩地。沈清月买下来了,现在就要过去看。
村长叫村支书带她去看。
等沈清月把八百块钱给了老赵头,过手续还是快的。
村长出来了,还没想好咋跟村里人说呢。
就有村民主动问。
村长一出去看见来人也愣住了,居然来了这么多人。得有好几十。
“刚才沈清月又说啥了?”
村里都知道她不是一般人,找村长肯定是有事儿,就是不知道跟他们有没有点关系!
一个个眼睛都锃亮的看着村长。
村长道:“沈清月这边绿叶菜缺的狠,已经在外省买了,买完用大货车拉来。所以就想着,在村里建立几个蔬菜大棚。有愿意的报名,到时候有省内专家专门过来指导。”
这一句话,弄的大伙儿都面面相觑:“啥是蔬菜大棚啊。”
“种地也有专家啊?我不用指导,种一辈子菜了,谁能比我们专业。真是笑话。”
“那啥意思,好端端的地不种粮食类?”在村里也是有种地鄙视链的。
种菜那都是用废旧的地方开垦一块就行的,好地是用来种粮食的。
要是用好地种菜,那不是糟践人么?
村里的老一套思想还是贯穿了大家。
但是不给大家多思考的时候,就见李家媳妇道:“村长我报名,我家那六亩好田呢。”不谦虚的说,种啥啥丰收。
大伙儿一见她答应了,立刻道:“李家媳妇,你这事儿跟家里人商量了么,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家媳妇道:“这是我们两口子的地,我说的就算。”
她顿了顿道:“真是赶巧了,我本来要种晚茬的苞米。”
错开一个月,收割的时间不一样,到时候卖粮的时候,六亩地能多卖六百多块钱。
结果正好赶上这个事儿,她的地还没种庄稼呢。
真是想不到念不到,就好像是特意量身定制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