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重生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回到五零年代_分节阅读_第23节
小说作者:薄荷芝玉   小说类别:重生小说   内容大小:528 KB   上传时间:2025-09-08 13:54:37

  还真的有,且技术含量没有水下插秧那么高。

  这次没用钟莹莹提醒,周岱就造出了播种机。

  翻好的地,在细耕的时候,从耕地的螺旋桨处将豆种漏下去,避免了人工撒种的繁琐。

  经此一战,知青们彻底稳定了在村里的地位。

  钟新澄最近老往知青院跑。

  这孩子要是想讨好谁,嘴甜的不得了,知青院的知青一个个都沦陷了。

  胖嘟嘟、肉乎乎的小娃娃,扬起小脸,乖乖的喊:“哥哥、姐姐。”

  还会帮人干活。

  任谁都想捏捏他的小脸蛋,再给他的小裤兜里塞一把糖果。

  他最黏的是周岱。

  在他看来,周岱很厉害,做出了很多村里没有的东西,还会用锉刀做竹蜻蜓给他玩。

  他也想跟着他学做这些有意思的东西。

  他不喜欢读书,也不喜欢学习,但是动手组装东西,过家家那可太有意思了。

  “哥哥,你怎么这么厉害,啥都会吖?”钟新澄一脸崇拜的望着周岱。

  “哥哥在大学跟老师学的。”

  “等你上学了,也要认真学习,认真学习才能考上大学。”周岱没有停下手中的活计,这都是附近几个村子委托他做的,不能买卖,他们就通过发奖金来给知青送钱。

  另外四个人没有周岱的专业技能,只能帮着打下手,给递工具,清理垃圾,送水,帮忙依葫芦画瓢,组装比较简单的零件。

  插秧机送上去之后,县里就给了很多之前要不来的金属零件。

  他琢磨着用这些东西再造些别的东西出来。

  乡下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

  晚上天一黑就要睡觉,没有电灯,也没通电。

  想找点光亮,只有天上的月亮,抑或是煤油灯和蜡烛。

  钟家岗的生活要好过一点,大坝对面的黄家岗才是真的惨,每逢下大雨,雨水都能渗进屋子里去。

  倘若是连绵不断的雨,那更是整村都要撤离。

  年年如此,运气好了,地里的作物收上来,能有点收获,运气不好,那就是颗粒无收。

  大坝在那里,也不是没有修,不管拓宽多少次,动用多少挑河工,只要梅雨季,必淹。

  地势低,没办法。

  年年水淹,哪里能富的起来。

  钟新澄不想上学,只想跟周岱学着搞发明。

  钟莹莹知道后,觉得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走同一条路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姑姑,我不想上扫盲班了,我想跟着周岱哥哥学手艺。”钟新澄在知青院混了一天,回家兴致勃勃的拉着钟莹莹道。

  “木木,你想跟周岱哥哥学东西,也得先学认字啊,不然人家画的图纸你都看不懂。”兴趣教学,也得打好基础,起码得识字。

  “不用看,周岱哥哥能看懂就行。”小家伙一派天真。

  钟莹莹挑眉:“那周岱哥哥走了呢?”

  “我找别人给我看,姑姑你给我看。”

  “那姑姑上学去了呢?”

  “那我等你回来。”

  “姑姑要是去外地上学了呢?一年回来一次,你得等多久啊?”

  “我能等。”小家伙气哄哄的。

  他也明白了,钟莹莹就是想让他上学,让他读书识字。

  可读书实在是太辛苦了,他一听老师念经就想睡觉,一睡觉,老师就打他手板,手都要打肿了。

  扫盲班的莉莉老师不打人手板,讲课一样让人想睡觉。

  钟莹莹放大招:“楚天宝都能坐那里认认真真听课,到时候你认的字没他多,人家都会喊你文盲,大傻子。”

  “我才不是大傻子。”钟新澄大吼道。

  他和楚天宝不一样,他让楚天宝干什么,楚天宝就干什么,楚天宝最听他的话,他是楚天宝的老大,老大不可能比不过小弟。

  “不想当大傻子,小文盲,就得好好学习。”

  “识了字,到时候可以和周岱哥哥上同一个大学。”

  “大学里面可多好玩的了,还有望远镜,能看见几百米外的东西呢,你站在家里就能看见村里鱼塘里的鱼。”钟莹莹不断诱惑道。

  “真的?那我要去上扫盲班。”

  可算唬住这傻孩子了。

  说起大学,她自己也该抓紧了,早点考过去,早点毕业,提前避开那几年动乱时期。

  

第34章

  傍晚上扫盲班,白天没事做。

  村里又开始忙活着挖渠规划水路。

  现在的钟家岗,已经不用钟莹莹去苦恼村里的发展了,吃了一次甜头后,他们自己闲了就会给自己找活干,整体呈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精气神。

  水稻生长期间,需要灌溉控水,离河沟近的地,用铁锹给田埂挖开个豁口,就能放水,离得远的,且不经过其他田的,就只能人工担水,极其麻烦,费时费力。

  今年稻秧插种的轻松,村里人有余力,就想着连同水渠一块修整了。

  主渠流经村里最大的河沟,再设计若干分支,分流进每块田地,利用地势开挖土渠,辛苦这一次,方便半辈子。

  渠修的好,等梅雨季,村里地势低洼的地方就不会内涝了。

  搁村子里修渠,可比修大坝简单多了。

  “这知青就是不一样,你瞅瞅,这图画的,一目了然。”

  “赶明儿得让我家孩子好好跟他们学学。”

  修渠的图纸是请了知青画的,具体操作还是村民们来。

  村长私底下让老楚算了一下黄道吉日,才动了第一锹。

  村里没闲人,能干活的都去干了。

  钟莹莹干不来那个,在家给爹娘和哥嫂做晌午饭。

  菜园子里摘的黄瓜和洋柿子,拍个蒜拌一拌,让钟新澄给她烧火,和面贴了一锅玉米面饼子,贴饼子的锅底,还炒了南瓜,老南瓜烀的烂乎乎的,放盐和辣椒,用饼子蘸着吃,极为下饭。

  农村的孩子就没有不会做饭的。

  天天看大人做,看也看会了。

  干劲十足的村里人,中午饭都是在地头吃的。

  家里孩子或者媳妇做了饭,用碗盛了,放菜篮子里,盖一块布挡飞虫,再带一大罐凉白开,吃的喝的都有了。

  钟莹莹装好饭,就跟钟新澄提着篮子去地里了,中途还碰到了小伙伴。

  他们的饭也都在篮子里,准备拎到地头和大人一块吃。

  省城的记者王明背着个公文包,带着相机和笔记本,沿着田间小路走来时,正赶上村里人休息,围坐在地头,就着自家人送来的吃食,吃饭呢。

  “老乡们,省报的记者同志过来采访了,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呢?”镇长高声招呼道。

  “修渠呢,今年秧插的快,就寻思挖一挖渠,明年引水也方便些。”村长乐呵呵道。

  “记者?咱们钟家岗这么出名了吗?”

  “会给咱们拍照吗?”

  村里人七嘴八舌的议论着。

  王明听见了,笑着扬了扬手里的相机:“接到投稿,听说咱们村的知青和乡亲们一起研究出了插秧机?我来取取经,顺便拍几张照片。”

  人群顿时热闹起来,还真的给拍照啊。

  城里照相馆想拍照可贵了,他们都舍不得。也不知道这记者拍照是不是免费的。

  “不知道你们是咋想着要做这插秧机的呢?”问的是村民,看的却是知青。

  “嗐……还不是知青同志干活慢,然后想用点轻省的法子……”老楚话还没说完,就被村长用胳膊肘杵了一肘子。

  会不会说话啊,说的好像知青同志想偷懒一样。

  虽然事实好像就是那样。

  “王同志,这事儿得从一开始插秧的时候说起……插秧时知青们发现手工插秧太慢,就想着有没有更快更省力的方法,然后就想到了插秧机。”

  “图是这位知青同志画的,他叫周岱,是位顶好的同志。”不是村长当初嫌弃知青过来干活添乱,还白吃饭的时候了。

  “村长谬赞,是我们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做出插秧机。”周岱的脸微红,有些不好意思。

  “试验田的地和牛都是村里给的,村长还从账上给划了经费,我们一次次失败,村里人也没有介怀,反而一直给予支持。”

  他挠了挠后脑勺:“其他几位知青也帮了很大忙,组装调试都是大家一起完成的。”

  “做插秧机的木头和竹子,都是村民们赞助的。”

  王明笑了笑:“你这个小同志谦虚的很啊。”不抢功,不居功,王明对他有了几分好感。

  村长突然插了句嘴:“咱们村还办了扫盲班,每天都学习呢。”

  镇长夸奖道:“咱钟家岗的同志都是好样的,农闲也不忘学习提升自己。”

  “连娃娃都是好样的。”

  钟莹莹、钟新澄、楚秀秀几个孩子猝不及防被点名,惊的手里的碗差点打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2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3/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回到五零年代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