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个思路去想,这个政策很可能会用到自家身上。其实,换位思考,咱要是主政中原,咱也会想着利用北边王朝的弱点,慢慢的干掉它。
军事厉害又怎么样?我慢慢给你磨,终是要消除你对我的威胁的。
若是李建成这么干,是处在李唐的政权的稳固的动机上,咱不能说人家错了。这是尽职尽责吧。
可要是因为这边不用立嫡立长那一套,你就非说这是针对你,从而以我们为敌,这是不是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损名声,那这个人办的事就是离经叛道的,她的主张也就没有合理性,完全不必去听,更不应该按照他那一套去执行。以此来保障嫡长的权利!
桐桐在里面跟四爷说话:“其实,他就没有意识到,支持他的人,大多都是各家族的。而家族中能接触他的,都是家主!家主是什么身份?哪个不是嫡长制的受益者。这些人是给他出主意吗?错了!他们是维护自身的利益!”
对的!这件事他完全不用出头,自有人出头。他应该用这些家族,而不是被这些家族所用。
公正点去想,自家这边能把桐桐这一套执行下去,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子民百姓的构成。大半都不是汉人,不受中原礼教束缚的。
什么嫡长制?
要是这么说,突厥那边的传承为啥那么乱呢?父亲死了,儿子继位。这个儿子又死了,另外一个儿子继位。
部落中大多数是如此的,庾质、长孙安世这些人为什么不在这个事情上坚持呢?因为没有支持他们的基础嘛。
这个政策也是尊重各部族继承制的意思。
因着两个国家的国民构成不同,这本就不能放在一起比!李唐想这么搞,难度比打江山都困难。
李建成要是能这么去想,这么去做,这么去引导……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他被人家裹挟而不自知!”简直糊涂。
桐桐啧了一声,褚遂良还在边上,她没跟四爷说的是:难怪李世民非叫他死呢,不死不行呀!只要不死,就会有人支持李建成。
要想完成窦皇后的承诺,好似只有唯一的办法——让李渊废了他!
只有李渊亲手废黜了李建成,取消他合法继承的权利,他才能活。只要李渊没废黜他,便是李世民把他囚禁了,那也无济于事!关陇会以’正统‘为旗号,继续为祸的。一个不满意,就给你撂挑子,要支持李建成。
怎么办?
除非死了,这一脉死干净了,你们就再没有的选了。
四爷把筷子放下,这些小东西也该吃饱了。他拎着孩子重新回来,跟桐桐说:“火候……也差不多了!”
褚遂良:“……”其实在华朝也还好!
他第一次认真的献策:“陛下,十年内,突厥之患大于李唐之患。先清突厥以固国本,而后再希图中原。”
桐桐将手里的折子返还给他:“拿策略来!”
“喏!”
桐桐忙自己的去了,至于说李建成的所谓的破坏你名声的事……何必跟你争执,凡是口舌之争,根源都在于各自的利益。能从嫡长中获利的都在支持嫡长,反之,则觉得另外一种也很好。
’孝‘不’孝‘的,就是一个外皮。在这个上面争辩,就算是争辩的再好,难道那些能从嫡长制中获利的人就会说你好么?
没有意义的事,懒得费神!只要废黜了李建成,那他就是罪人。他今日所做的一切,都将成为他被废黜的理由。
四爷说火候差不多了,那应该是差不多了。
因为李建成在一步一步的削李世民的实力,这无异于一刀一刀的逼着李世民往悬崖边上退。
“臣以为,当数管齐下。”
长安东宫,前脚放出诋毁桐桐的流言,后脚便开始便开始针对李世民。
“第一步,当警告秦王,恪守本分。”
如何警告。
“刘文静素与秦王近,然上次兵败薛举,只罢黜其官职亦是不够。此人对陛下多有怨言,藏不轨之心。当弹劾其包藏祸心,意图谋反。陛下必会采信,为何?无他,敲山震虎!”
杀刘文静,便是告诉秦王:刘文静这种晋阳起兵之谋臣,说杀也便杀了,你意欲何为?
李建成的手不停的摩挲着衣袖,而后问:“其二呢?”
“其二,重金收买秦王部下,秦王是否造反,得问他的部下,只要有人指正他谋反……”
李建成的手一顿:“不可!不可杀。”
“他犯了该杀之罪,不杀才是恩!事过之后,殿下请旨,赦免其罪,流放岭南便是。从他’谋逆‘之臣,无论文臣武将,尽皆诛杀。此时,他能如何?”
除了谋逆之罪,何罪能定功臣死罪?除了谋逆,再无其他。
“殿下,秦王部下亦是参差,有那出身不显,又几改其主之人,可从这些人身上下手。”
比如呢?
“尉迟敬德!当年,刘武周杀王仁恭,这般与人苟且而杀其夫起家者,简拔他为偏将,他亦受之!而后,林公与秦王诛刘武周,他见刘武周大势已去,便临阵倒戈。这般之人,有何买不通的?”
李建成:“……”言之有理。
“又有段志玄,乃是秦王晋阳起兵之部将。早年,曾随他的父亲客居太远。殿下与此人亦有交情,他未必不能背弃。”
李建成:“…………”
“之前齐王曾说,有一名叫张亮者,四处奔走,似有结私党之嫌!此人出身贫寒,再上瓦岗之前,不过是一农户。此人乃天策上将府任车骑将军!只要以招募私党的罪名,坐罪下狱。此等死罪,他一无甚见识的农户,焉能不怕?若想保命,便只能说出幕后指使。不论这三人中,哪个开口……便能定秦王之罪。”
“善!善!善。”
刘文静被弹劾,谁都未曾在意:几句怨言,定谋逆之罪?那不是一般的功臣,当年密谋起事,只四个人:李渊、李世民、裴寂、刘文静。
因几句怨言便要定下这个罪过吗?
李世民也想着申斥一顿,再要不然,发去边陲之地,却没想到,从弹劾到定罪,只短短几天时间而已。
他听到消息惊怒交加:儿在外用兵,太子处处温和,父皇赐儿嫡长子以承乾为名。
儿以为……儿以为……你们能容儿!多少人劝儿去洛阳,再不还朝。可儿回来了,儿的父在,儿的母在,若是没了父母,我们兄弟便是刀兵相向,父母也已然不知了。儿不能在父在上,母重病时,伤了父母呐!
可而今……而今这是干什么?
李世民起身:“进宫!进宫!本王要进宫。”
“房玄龄说,王爷,无用!无用。此去若是跟陛下冲突……”
“那便冲突!刘文静乃功臣,乃李唐之功臣!功臣遭难,本王如何能无动于衷?若功臣被冤杀,此世民之罪也!”
第1571章 隋唐风云(97)三更
父子相对, 沉默无言。
良久,李世民才说:“父皇,刘文静与您交好多年,他是何等样人, 您尽知!他私下多有抱怨, 此必为真;然此人有口而心……”更无此能,“以言而论罪, 他不冤!然, 死罪则过矣!”
李渊就说:“当年他为隋臣,鼓动朕起事!今日他为李唐之臣, 鼓动唇舌口出怨言, 谁能保证旧事不会重演。”
旧事重演?
李世民只觉得呼吸不畅:父皇是怕刘文静鼓动谁?怕谁又听刘文静的, 起兵谋反?
他内心苦笑:父皇话里话外,这分明就是意有所指!
所以,这就是警告!就是警告。
若这是警告, 我已然知道了:“请您从轻发落,留他一命。”说着,起身后郑重的跪下,重重的叩首:“请父皇开恩, 留刘文静一命。”
李渊看着跪在下面的儿子, 眸光复杂,只摆手:“去吧!出宫去吧。”这不仅是警告你,更是警告你身边那些文人:别以为鼓动唇舌不是罪!
就该把你身边这些心思活泛的文人都得清理了, 要不然……你本无心, 在他们的鼓动之下, 无心也该有心了。
于是, 刘文静被杀了。
李世民手里的书卷掉到了地上, 他怔愣在了原地。
长孙氏…放下手上的东西,回头看他,而后起身,做到他的身边,伸出双手抱他,久久不发一言。
李世民浑身软了一样,眼泪一滴一滴的往下掉:“观音婢!”
“嗯?”
“无路可退了。”李世民的声音低低的,只夫妻二人能听见,“他们各个都慈悲,都以为削了我的权利,不会要我的命,就是对我的情义。殊不知,我若无权,必死!莫须有的罪名就能要我的命,要你的命,要孩子的命。跟着我出生入死的这些多部下,有几人能活?他们的家眷,他们的族人,尽皆会被诛杀。”
故而,观音婢,而今已经无处可退了。
“无路可退,那便不退!便是永坠阿鼻地狱,妾亦与您同往。”
夫妻俩的手紧握在一起,前路未知,一脚踏出去,便是万丈悬崖,也无法回头了。
此时,在他们不知道的事后,有人拜访了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正叫人去送礼,给林公送礼!林公得子女跟别的人不同,她安全度过产预期,这本身就是一件大事。
故而,他想准备贺礼,交给秦王妃,请秦王妃代为转交。
结果有人来求见,此人乃是同乡,偶有交集。来者是客,他倒是见了。却不想到,此人带着重金上门,来为太子说项。
“陛下之心,天下尽知!太子地位稳固,此不可撼动。尉迟公追随秦王,煊赫只是一时的!只要愿意效忠太子,为太子办事,你又何尝不是从龙功臣?”
“太子与段将军早年亦是感情甚笃!若论功勋,太子当真全无?粮草辎重、招兵买马,哪一项不是太子所为?世人皆以为秦王之勇,岂不知若无太子支持,何以有秦王今日?而今,天下平定,有多少仗可打?况且,治国与打仗不同。只论治国才能,太子可有错疏?”
段玄志看着眼前的人,一直未搭话。
直到对方说完了,他才说:“你先回去,容我思量思量。”
可人一走,他便一身下仆的衣裳,混在出门办事的仆从里出府,偷偷往秦王府去,且只走后门,叫人传话给王妃,说:“王妃采买的进献给东宫的缎子花色齐备了,请王妃看样品。”
“晚上看缎子?”
“是!王妃说,需得灯下流光溢彩。”
于是长孙氏便听到了这奇怪的传言,忙道:“将人带到前院亭子里候着!”
是!
结果一见,是段玄志。
“段将军?”
“王妃,末将有要事求见王爷。”
“走!”长孙氏带路,往书房去。
而李世民正在见一副马夫打扮的尉迟敬德:“这是……”
“有要事,属下扮作马夫去了赌坊,从赌坊后门出来。王府喂马的老卒与臣熟识……”这才送了信,长史大人将自己从侧门领入,这才见到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