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医院的职工们一听,心里都升起了不好的感觉来。
恐怕今天是把这位好说话的林院长给惹毛了,估计大家都没好果子吃了。
而原协和、数字医院的医务人员,也一个个站在边上若有所思。
像毕兴龙、蔡春华等人,以及新来的冯若奇、贾学真等人。他们一个个都是曾经的天才,心中自然有一份傲骨在。
这种高级知识分子的优点是理智,智商高。
但缺点也是太过理智,缺乏情感,很少会对谁效忠,不畏权贵。
林三七要么亲自去找人,要么委托其他职工去找人,已经算是施过恩了,那么现在就要给这群“猴子”展示一下什么叫领导不可欺。
家属院中特别安静,林三七继续背着手,冷着脸,突然来了一句:
“你们全部都回昌平去,继续去种地。”
原中医院的职工们一听,仿佛是晴太霹雳一般,一下子就炸了:
“林院长你不能呀!!!”
“林院长求求你了,我们不闹了!!!”
“林院长这不公平!!!”
眼瞅着编制就要到手了,结果现在却因为一桩小事就全部要被打发了,没有一个原中医院的老职工们能忍下这口气。
别说激动的职工们了,就连原数字、协和医院的医务人员们也惊呆了,心想这位年轻院长下手是真狠呐。
林三七面对像沸水煮开一样的现场,丝毫没有表情波动。
“24名学徒工全部转正,房三晓,还有你们其他23位家长,这是你们的子女,相当于是你们的编制顶职给了子女,你们提前退休,我也不让你们回老家,去昌平继续当临时工去。”
房三晓等24位职工一个个都是一脸便秘,想反对却不知道怎么开口。
林三七又转过头来,看着另外一边近百位原中医院的老职工们:
“你们也是,全部回昌平分院去,但我可以答应你,你们的编制给你们保留着,将来是留给子女也好,或者是卖给其他人也罢,我不管。
但我有一个前提,顶职的必须有医学文凭,或者愿意来传染病医院当学徒工的。如果你们答应,咱们就这么决定了,如果你们不答应,明天收拾包袱回老家去。”
林三七说完,加重了语气:
“别忘了叶文耀叶杉民一家,我可以确切告诉你们,叶文耀已经去世了,怎么死的你们应该能想像得到。”
现场上百职工,以及几百家属齐齐都倒吸一口冷气。
叶文耀是他们的老同事了,受儿子牵连清退回老家不过一年,结果一个活蹦乱跳的人就这么死了?
林三七的这个提醒,瞬间让所有人都清醒过来了,想起了自己还是临时工的身份。
临时工,是没有人荃的。
总务科科长杨少华、保卫科科长邵乐城等少数几个中医院老中层也是齐齐一叹气。
他们算是看明白了,林三七这是借机在洗牌了,原中医院的老职工未必入他的眼。
包括任免中层干部也一样,现在什么医务处、财务处、人事处、院办等重要岗位全空着,恐怕就是给那些留洋医生们准备的。
何已选、房三晓等24位家长们一商量,知道今天这头是不点也得点了。
点头了,自家小孩能进传染病医院,自己能去昌平农场养老;不点头,明天全家清退回老家。
这根本就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送命题。
房三晓苦涩地站了出来:“林院长,我们24家同意您的方案,我们回昌平农场去……”
林三七点点头:“好,放心,饿不着你们,同时昌平分院可以继续营业。”
这边24家投降了,那边近百个职工们全傻眼了,他们发现自己手里没有牌可打,没有什么能威胁院长了。
王孝荣小心翼翼问道:
“林院长,我有5个小孩,但你只给一个名额,那其他4个孩子咋办?”
这话引起了所有人的共鸣,父母虽然愿意为孩子着想,但谁家没三四个、五六个孩子?剩下的孩子咋办?
林三七反问道:
“你们之前不是说要公平吗?怎么,难道我要给你们一家三四个名额?我这是传染病医院,还是养老院?周总特批给我的编制,是让我来卖人情的?”
大家又是一愣,心想这林院长以前挺好说话的,今天怎么如此不留情面?
林三七心中也无奈啊。
他已经发现了,自己如果再不树立权威,将来完全可能被职工们登鼻子上脸,陷入无休止的日常扯皮中去,那还怎么发展和推广现代医疗制度?
他穿越这个时代是来流量变现赚钱的,可不是来扯皮的。
快刀必须斩乱麻。
“一家给你们一个编制,我已经是看在曾经是老同事的面子上了。别忘了你们原本可都是临时工,没有编制,完全不符合给子女顶职的。不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我的建议,是你们要给小孩们读书,几个小孩不要厚此薄彼。只要小孩成才,爱学习,考上了医学类学校。将来毕业了,我肯定是优先招收他们这些子弟兵。”
林三七这话一出,现场原中医院的职工们知道大局已定,哪怕现在跟沈院长去求援也没用了。
王孝荣、刘奎生等人纷纷表态:
“行,我们听林院长的,回昌平农场去。”
林三七心中松了一口气,自己这算是杯酒释兵权了,也没惹出乱子了。
既然已经给了他们一棒子,现在就要给个甜枣吃了。
“你们回昌平去后,我也不亏待你们,既然我们传染病医院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那我给你们保证,虽然你们的编制没了,但我依旧按正式工待遇给你们发粮食和工资。
另外,我们传染病医院开起来,那些药物还需要你们在昌平制作。城区的敌特分子太多,药物难以做到保密,昌平正好,你们继续给我秘密制药,兼种地。”
第二天,刚搬到城区来原中医院老职工再次迁回了昌平,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顶职的子女。
离开业没几天了,林三七也迅速确定了中层班子,其中毕兴龙出任医务处处长,徐本毅顶替毕兴龙任一病区主任。
杨光出任科教处处长兼医学进修班负责人,金玉春接任三病区主任。
张晓峰任新组建的五病区主任,丛生出任新组建的六病区主任,这样传染病医院的六大病区的基本框架算是搭建而成,准备开业。
第415章 限号,必须限号
1961年3月15日上午7点
林三七站在岱岳殿的月台上,看着底下近200多名医务人员,心中那是相当得意。
这里面有70位临床医生,其中大多数医生都有留洋经历,绝对的精英人材,之前其他医院因为成分问题通通清退,结果全便宜了他林三七。
当部分没有留洋经历,但也是民国时毕业于协和医学院、华西大学医学院、齐鲁大学医学院和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等国内私立医学院,同样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冯若奇、贾学真等刚刚从地方上回到首都的清退医生们,这时候也一个个兴奋异常。
他们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在农村沉沦了,想不到还有重新穿上白大褂的一天。
或许他们不是对林三七效忠,但绝对为拼了命的好好工作,避免再次被赶回乡下去。
林三七看了看时间,这才说道:
“马上就要8点了,大家分工已经明确。做为院长,我想明确几点:在传染病医院工作,不需要拍领导马屁,也不需要担心社会上的狂风暴雨。
我们都是医务人员,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的成分是什么,不管你是哪家大学毕业,我们的目的就是一个,为人民服务,攻克一个又一个传染疾病。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对国家忠诚,我们的肺结核药物是有专利的,所以帝国主义一定会想办法搞到我们的药物进行逆推,然后仿冒生产,这对我们国家来说将是极大损失。
所以大家平时要提高警惕,尤其是护士们,一定要保证每一位病人吞服下去,并且事后检查病人口腔是否有存留。
另外我们是传染病医院,大家一定要注意个人防护,医院提供最新型的N95口罩,每人每天都需要佩戴。如果有需要隔离服的,可以问护士长,要保护好自己。”
这时候毕兴龙匆匆跑了过来:
“林院长,外面病人太多了,简直是人山人海,怎么办?”
东岳庙很大,山门关得很紧,林三七知道外面会有病人等着,但没想到病人数量居然是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这么多病人?”
林三七一边疑惑,一边快速朝门口跑去,跑到钟楼上一瞧,医院门外的马路上,真的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
“嚯~~~这么多人,起码两三千了吧?”
毕兴龙估计了一下:“不止,五千妥妥以上了,而且这还是一大早呢,应该还有不少病人在赶来的路上。”
林三七还是小瞧了这个时期报纸的威力。
当《人苠日报》、《新华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等等报纸全文刊登了首都传染病医院已经能治愈肺结核的新闻稿后,全国各省份也陆续收到了相关报纸。
然后这个新闻以首都为中心辐射开去,迅速引爆全国。
全国具体有多少肺结核病人,这个是没有权威数据的。
民国时期,对清华大学500余名学生进行胸部X线集检,受检者中肺结核患病率为3%。
后来北平第一卫生事务所结核病门诊处对北大、辅仁大学4367名学生作胸部集检,活动性肺结核患病率为5.1%。
同时期,沪海的虹桥疗养院对3224名市民作X光集检统计报告,检出患肺痨病者为795名。
由此可见,肺结核在解放初期的发病率在3%以上,就算按3%来计算,全国6亿人口,这个总人数起码有2000万左右。
光是首都地区肺结核病人就可能超过10万。
肺痨肺痨,十痨九死,这个顺口溜全国人民都知道,谁得了肺痨病,就是在等死了。
人家鲁树人先生这种大教授,大文豪,有钱人不照样因为肺结核一命呜呼。
所以当报纸上说首都传染病医院已经攻克肺结核疾病,治愈率达到90%以上时,全国各地有条件的肺结核病人都蠢蠢欲动了。
哪怕这时候的首都远在天边,可能一路要披星戴月,可是跟“生死”比起来,这又算得上了什么呢?
看着医院门口被挤得水泄不通的大马路,毕兴龙有些发愁了:
“林院长,这么多病人我们怎么看得完呀,要不以后早上6点开门,一直到晚上6点结束?或者两班倒,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这样。”
这是绝大多数医院的做法,就是不管有多少病人,当天病人当天消,哪怕你医生不吃饭不休息,也得看完所有病人才能走。
这个逻辑有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