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重生八三修道种田_分节阅读_第363节
小说作者:百里逍遥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2.83 MB   上传时间:2025-10-28 12:33:45

  大户,不光是指家里有些底子经得起失败,更是有人脉资源,能镇得住场面,就像茶场果园,别人不敢种的时候你敢,别人看到是好营生红眼的时候,你能压得住,这其中明争暗斗都是需要能力魄力的。

  种梨本是好事,可要只有一家两家,成本就太大,不光是地小棵数少,难成气候,更大问题是挡不住其他人眼红,拔你苗子,砍你枝子,摘你果子,讲究点趁你不在,不讲究当着你面。

  你要是骂他,他笑你小气,背后给你安罪名,拿着你心爱的梨树,反复拿捏,要是大方给吃,多少算够,什么时候算头?

  许多时候没人敢做新的,不光是缺少本钱,缺少思路,更是各种可知未知的风险太大,随随便便就血本无归。

  罗家刘家黄岗张岗叶岗好些人,之所以心安理得享受青云带来的好处,确实是拼了命的,否则你刚种的苗,就被人拔了这种事,罗学云就是一千只手都忙不过来。

  杨远本身有情怀,心里也明白情况,带着大家走是希望能成集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才不会有更多人变成藏在暗处的坏家伙,需要帮助的家庭也能真正有机会尝试变好。

  “多少户?”

  杨远一回来,俩儿子就追问。

  “十户。”

  “爹,你这队长当得稀烂。”杨水武口无遮拦,“就这几家相信你啊。”

  “哥,话不能这么说,光是买苗和三五年占着地的成本,就很难消受,能有十家已经不容易。”杨水文道。

  “那现在还能干嘛?”

  “能,十户有十户的做法,一队有一队的做法,当然最好是每家都能参与进来。”

  “说说看。”杨远问道。

  “第一是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跟我们厂说明情况,请他们帮忙出一个意向书,保证将来我村的出产能解决销路。”

  “这好办吗?”

  “我们厂很愿意帮助农户解决困难,应该不会拒绝,毕竟的确需要梨子,这个交给我,您别再找罗总,这么点事,小题大做。”

  “你有这本事?”父兄俩都很惊奇。

  “青云公司是家很不一样的单位,我说不清,但就是很特殊。”

  杨水文道:“第二就是成本问题,我的想法是正经做一个种梨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向信用社申请低息甚至无息贷款,省里领导来玉阑考察专门说过这件事,加大对农村扶持力度,像我们这种创业脱贫的事只要干,就很容易批钱的。

  如果这个合作社能涵盖全队最好,直接可以用大队名义,合作社把大家聚在一起,在种梨之外,可以一起搞点别的东西,砍竹子做大扫把,野象草做小扫把,从县里接一些毛衣围巾手套编织的订单等等。

  这样一来,不光能给大家增加收入,减少对种梨的担忧,还能让大家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若是有什么手工活真做大做好,等同找到新的财路。”

  杨远点燃香烟,老半天不说话,水武嘟囔道:“麻烦,事情越搞越多,这么揽活上身是嫌弃自家事还不够操心么。”

  “若是嫌麻烦什么都别干,忘了三爷家的教训?好不容易大着胆子种了一亩地西瓜,多少到地里偷偷摘的,连吃带祸害,到了还要骂三爷没本事,西瓜种得不甜,活该卖不出去折本。”

  杨水文道:“咱爹是队长,不能像彭帮益他们那样甩脸耍酒疯,动不动就跟人家斗架吵嘴,既然要顾忌名头,就只能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有啥事给咱爹壮声势敲边鼓。”

  直到三十年后,家家户户早就不缺一两亩地的收成,可仍然有人要把田埂往人家方向做,把菜地盖住水泥路,多那一分两分发不了财,但就是要争要斗。

  都窝在一个冲里,很难吃独食的,就像杨水文去食品厂上工,还没当班组长时候,就有无数人来打听求情,能不能带带俺家娃,带带你兄弟之类的。

  可以说任何一个人想要发展起来,后面都有无穷多拖后腿的,不是没有通情达理的,只是现在这时候山村人通的情理就是互帮互助,一个祖宗下来,一口水井养大,你家少什么东西找我,我家少什么东西找你,基本上就是这么过来的。

  杨远比儿子更清楚这个道理,所以他更加发愁,生产队挣工分时,有硬邦邦的收入吊着,到后面都很不好管,现在再搞这一套,不是穿新鞋走老路?

  “文啊,你这个说法,我怎么看像是做生意呢,俺家起头把他们当伙计?”

  “若是这么想也没错,就是没有固定工资固定项目固定场所共同投资的生意,对参加种梨合作社的人家,才有资格一起做副业贴补家用,从而紧紧跟我们站在一起。”

  杨水文道:“厂里把这种方法叫做青云模式,通过一个核心业务和诸多好处,把合伙者凝聚在一起,利益相同才能行动一致。”

  “这样搞彭家冲不是要散了吗?”

  “一个大队数个小队不同的姓氏,本身就是散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带上真心想变好的,不愿意的人就随他去,即便五年后看到结果再种,他们也能等,但是我们不能。”杨水文道,“爹先你做好这十户的工作,其他人再等一等,不行就算了。”

  杨远琢磨半天,发现真要做下去只能按照小儿子的想法,发挥队长的余温将种植户组织起来,没有相互打气,许多人都会打退堂鼓的,而合作社做些手工活确实是个办法,毕竟要贴补家用。

  “俺家文出息了,将来老杨家的风光可都看你了。”

  杨水文微微一笑。

  “要是爹和哥能把梨树种起来,将来带动彭家冲甚至李坪搞个梨园梨乡什么的,风光还得看你们。”

  杨水武不满道:“什么你们我们,都是一家人算得这么清楚干啥?你忙来忙去又是出主意又是找人,家里还有你一份地,不管是收益还是风光都有你的。”

  看儿子光摇头不说话,杨远心里一沉。

  “上次我去青农学习,听说青云公司在城里盖楼房,到一定资历和级别的职工都能分房买房,文,你变着法鼓动老子做产业,该不是打算陈清安家不回来了吧?”

  杨水文愣了愣。

  “两县离得这么近,咋可能不回来。”

  “也就是说真打算当城里人?”

  “爹,老话说成家立业成家立业,我这工作焊在食品厂,说难听点,将来厂子不倒闭,还要干个三十多年,家里地也没工夫种,这家只能安在厂子边。

  虽说青云不是国营厂,对职工安排还是尽心尽力的,住房学校商店医院都在往东城盖,孩子将来上学生活总是比家里好点。”

  轻声细语让父子三人都沉默,老半天不知说什么好,叭叭抽着香烟,顺着堂屋院门一直向外看,看到门口的草垛,看到门口的杨树。

  这年头的农村人是被焊在家里的,除非死别,很少生离,若不上学当兵,也就没什么做工的机会,基本上一家人从小到大都是在一块,兄弟之间真是一块光着屁股长大,一块娶妻孩子,一块干活变老,再一块上山埋进邻近的坟里。

  可惜,杨水文这一代绝大部分人,注定年轻时要离开老家离开父母,去外地去大城市混口饭吃,然后结婚生子再看着儿子女儿离开老家离开父母,去外地去大城市混口饭吃。

  往后十年看,杨水文已经很幸运,起码他在家乡找到不错的工作,攒钱买个摩托,每到星期天还能带着小家大包小包回老家,那些找不到,只能在父母的期盼中,一年又一年回家离家,因为舍不得电话费,还要写出一摞一摞的书信。

  此时,杨远还想不到那么远,但却已经很清晰感受到,小儿子离了家就是真离了家,以后再回来也就跟客人一样,住个两天就走,他早该想到的事,现在确定而已。

  “是好事,多少年都盼着能吃一份公家粮,稳稳当当没忧愁,青云厂甭管是不是私人的合资的,能混口饭吃养活自己就很好,文啊,好好干,别给老杨家丢人,当好班组长,也别再惦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

  “爹!”

  杨水文眼眶湿润,忍不住哭出声来。

  “这叫啥事,啥事啊。”

  杨水武把头埋低,呜咽起来。

  “娃,都别哭,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离了父母兄弟也要更好,要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常回家跟爹说,茅屋再破都是你家。”

  时代洪流滚滚向前,家庭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人的情感,都是在挤压中被迫改变,杨远父子三人都很清楚,有些东西变了就是变了,就像木头做成家具,鸡蛋做成蛋羹,永远变不回来,种梨一事因而势在必得,三个人都有不得不做成的理由。

  杨水文的申请报告一路传到袁晓成手里,让后者敏锐意识到有些潜移默化的效果,真的被青云公司做到,食品厂对职工业余生活的丰富,寓教于乐的培养,令他们逐渐有别于当初土头土脑,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农家小伙。

  比如这份申请。

  袁晓成猜不出杨水文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念头,促使他鼓舞家里人种植梨树,搞互作社,或许是出于亏欠,将来不能守在父母面前,跟他一起栽秧挑捆,或许是自己生活好些,就是简简单单想把这份好处传递给家里。

  总之,罗学云希望的青云公司像棵大树惠及更多家庭和个人确实做到了,的确给许多人推开一扇看向崭新世界的窗子,给他们种下生长改变迎接美好未来的种子。

  诚然,千家万户终究不能顾全,但只要有一个就不算白费。

  袁晓成欣然签字盖章,给杨水文推荐买梨树苗的门路,嘱咐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尽管开口。

  春秋都可以种果树,杨远得知青云食品给予保障之后,决定兵贵神速,不等明年。

  他愈发热情积极,挨家挨户动员,五到十年的市价收购意向书确实让许多人萌生信心,有保底跟没保底还是不一样的。

  等杨远自己担保,以合作社名义贷来助农款后,彭家冲犹豫的乡亲们再没法无动于衷,杨队长都把饭喂到嘴边,还担住最大的风险,这还不敢跟着搏一搏,对不起杨远,也对不起自己。

  人这一生能有多少改变命运的机会?不就是一两亩地,贴三五年嘛,错过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十户暴涨到一百五十户,每家要种一到两亩不等,瞬间从几百棵苗,变成近两万棵的大果园,如此庞大的数量,差点击垮杨远,把他这个带头人吓得退缩。

  还好两个儿子,一个不断支援工资,背后打气,一个跟在身边,摇旗干活,给杨远撑下来的信心,咬着牙干下去,请农技员过来勘探指导,一起挑选果苗,组织学习班,培训养护知识,风风火火做起来。

  蒲集。

  王鹏叉着腰,派头十足。

  “杨队长不是我吹,俺们乡专做苗木,跟青云农业有合作的,果苗绝对适合玉阑的土壤气候,好种活结的多,来尝尝俺们梨树结的果子。”

  “都有哪些说头?”

  “开华、磙子、苍溪雪、慈梨、明月、长十朗、晚三季、太白、江岛、金水、湘南、小黄梨……全国各地优良品种都试过培育改造,在跟青农合作之前,我们都干了几百年。”

  王鹏吹牛皮不打草稿。

  “我推荐你们种明月梨,这种梨果肉细脆味道甜,汁多品好耐贮藏,适合做罐头饮料,最关键是极易成花,早果早丰高产优质,效益会很好。唉,别!”

  “怎么呢?”杨远问道。

  “梨就是离,不要分着吃。”王鹏笑道,“不管买不买,老王我管够,大家可劲拿。”

  “还信这个?”有人道。

  “图个吉利。”王鹏道,“惠而不费。”

  杨远望着手上的梨子,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连着薄皮一口咬下去,灿烂大笑。

  “王老板有本事,这梨子,甜!”

第552章 开花结果需要时间

  杨远跟着王鹏参观蒲集的育苗基地,越发觉得惊讶,不仅有桂花梅花栀子花菊花各种花卉,还有梧桐香樟银杏白杨各种树木,亦有桃李梨杏枣各种果木,仿佛走进树苗之林,让他大开眼界。

  “王老板,你们都不种粮食么?”他忍不住问道,“一路走来,只有几家种了大豆花生还不是主粮。”

  “以前是种的,这两年青云农业跟我们乡达成合作,强化产业概念,要将蒲集打造成花木之乡,专做苗木,就没人再种,除了轮作时种些大豆绿豆花生固氮,牧草做绿肥,主要精力就是培育果苗。”

  王鹏得意道:“我们的目标就是老区三省,需求具备经济价值的花木,都能来找我们,别地买不到的我们有,买得到的我们精。”

  如此冲天气魄,叫杨远咋舌不已,这才像是老板,口气大得很。

  王鹏话锋一转,笑道:“当然现在还只是个目标,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就像你们种梨,先前没有经验,两万棵苗已经是大果园,我建议你们不要一口气全上来,今年四千,明天六千,后年八千慢慢积累经验。

  有头批果苗打底,越到后面你们就干得越顺,真要有什么不对劲还能调转马头,改种苹果、桃子也比较灵活,你们是袁总介绍的,又是一整个队都铆上来,我虽然是卖苗的,还是得多说两句,到底是希望你们能做成功。”

  杨远沉吟道:“不瞒你说,我其实也很担忧,怕乡亲们心冷,不敢尝试做事,苦一年又一年,又怕乡亲们太热,热情冲昏头脑,稀里糊涂又做错,一百来亩地说多不多,后面也是一百多户人家。

  真要出毛病,就像罗总讲的,一点小问题牵扯几百人就是大问题,两万棵苗我压力也大,只是积极性好不容易鼓上来,怕凉水一浇又灭了。”

  “你还认识罗总?厉害,怪不得敢这么斗,有罗总袁总保驾护航,步子迈得大一点没问题,能给你兜住。”王鹏笑嘻嘻道,“青农南山桃的树苗,就是经过我买的。”

  “没有没有。”杨远老脸微红,“罗总袁总都是支持彭冲农户脱贫致富,跟我没有交情,保不了驾护不了航。”

  “没关系,青云公司最是响应省里的号召,对于杨队长这样的先进代表,若是遇到困难不会不管。”王鹏道,“但是话说回来,两万棵一头上,不光是风险大,事情还多,你们都是新手,未必顾得来。

  我建议还是一步步来,也能给村里人做示范,看到种梨是个怎么回事,再决定要不要加入,做好是我们所有人的追求,但前提是先做成,急于求成很容易做得乱七八糟,好事变坏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97页  当前第36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63/69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重生八三修道种田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