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还有点瘆得慌。
因此,常浩南还是决定先回归现实:
“当然,这些都是通信原理层面的东西,就算构建完成,真要想实现的话,还是得提供硬件层面的保障。”
“理论再先进,要是连装了数据链的飞机,或者带宽足够的通信卫星都没有,那也只能是抓瞎……”
不过,郭林好像还沉浸在刚才关于无人工厂的想象当中,没有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直到几秒钟后,才深吸一口气,接着点点头:
“确实……就像美国人这次,其实也是出动了四十多架预警机,才实现这样的指挥效果……”
他说着转头望向正在总装车间接受例行维护的那架空警2000原型机。
尽管量产型的载机平台将实现国产,但是对于所有军兵种都嗷嗷叫地等着换装的解放军来说,成本还是有点太高了。
很多时候,数量本身也是一种质量。
“美国人出动的也不都是E3,里面有一半都是体量比较小的E2C……”
常浩南坐回到椅子上:
“大家的思路其实差不多,都是高低搭配,只不过美国舰载航空兵的规模足够大,所以这里面‘低’的部分可以全都交给海军的E2C了,而空军只需要运营战略级别的E3,看上去要简洁很多,而我们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这么大规模的舰载机,所以空军需要同时装备高低两种型号……”
“……”
这一番话,就有些宽慰郭林的意思在了。
因为即便是层级相对较低的空警200,在华夏的装备数量也比较少——
到现在为止,算上后来改成量产机的那架原型机,也只不过是海军航空兵和空军航空兵各一架而已。
并且,在最初一段时间的惊喜过后,两个军种后续表现出的采购欲望也都不是很强烈
这就不光是成本问题了。
实际上,无论是作为用户的甲方,还是给飞机做出总体设计的常浩南,对于空警200都不是很满意。
主要是载机不满意。
虽然运8三类平台在安全性上已经有了巨大提升,但是除了国产化率以外,实在是找不出什么其它优点。
对于用户来说,速度慢、航程短、舒适性差……
而且,作为计划中的“轻型”预警机,60吨级的体量其实也实在不怎么轻。
甚至伺候它所需要配置的地勤单位规模,比使用客机平台的空警2000还要大。
机组成员也多一个。
实在没处说理去。
当年是解决有无问题,加上圆环工程被摆了一道之后给华夏争了口气,所以才一度成为香饽饽。
随着空警2000项目的推进,对比之下很快就恢复了牛夫人的本质。
而对于常浩南来说,随着14所对光控相控阵雷达的原理验证愈发深入,他愈发迫切地希望能在国际市场中找到用户来当小白鼠。
尤其是本次震慑行动过后,恐怕各国对于预警机的认识和需求都会更上一层楼。
绝对是个相当有潜力的市场。
虽说当年也考虑过学习大卫国的费尔康系统,通过只卖机载设备的方式灵活搭配载机,但这显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多赚一份平台钱倒还在其次。
主要是不同载机的结构和气动特性差异巨大,如果每个订单都搞订制的话,生产成本和交付周期都将大大提高,也不利于国际市场的竞争……
常浩南有些苦恼地揉了揉额角,准备把这个问题放到一边,先去午休一段时间。
然而,也就在这一刻。
一个大胆的想法,瞬间出现在常浩南的脑海当中……
第1054章 划时代的产品
实际上,一直以来困扰常浩南的,主要是国产飞机的谱系过于不完整了。
除去C909和运8以外,还能勉强作为空中平台的,就只剩下新舟60和C808
前者乍一看好像和E2C的平台差不多,但其实体积比E2C大了一圈,根本没办法上舰。
要是作为纯陆基平台……
本来就只有2000沾边的航程,再背个大天线,还没有正经客机那样可以改为油箱的超大行李舱……
那性能可实在是太抽象了
而后者和运8一样,本质上更适合作为一机通吃的中型平台,而不是高低搭配当中的低。
比如目前在研的反潜巡逻机和电子侦察/电子干扰机,从一开始就选上了C808。
然而就在刚刚,他发现自己似乎走入了一个误区。
因为最开始规划预警机平台的时候还是1998年,所以当时自然而然地只想到了这几个已经或者即将国产的型号。
后来常浩南虽然也和预警机项目产生过几次联系,但要么是想到了新的雷达技术,要么干脆就是测试软件或者算法。
总之都和飞机本身无关。
所以也就没系统性地重新考虑过这件事情。
但今天,常浩南趁着郭林引出的话题仔细一想,突然意识到情况相比5年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变化除了体现在技术上以外,还体现在外部环境上——
过去,咱们是缺少核心技术,所以害怕被单方面断供。
但现在……
想想NH90直升机
想想M88-3发动机。
再想想遄达900……
你重新说一遍,谁怕谁断供?
华夏在世界产业链当中的竞争力,早已经不再是,至少不只是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低廉的供货成本。
而是实实在在地有了无法被替代的核心技术。
在这种情况下,自用型号暂且不论,至少外贸产品,完全可以把思路放得更开一些……
不说别的。
法国人难道不想要自己的预警机嘛?
海军因为要考虑舰载所以确实没办法,只能采购E2C。
但空军当年选择E3F,争议还是不少的。
这个型号除了载机平台更换了性能更好的发动机以外,跟二十年前的E3A并没有本质差别。
而报价则是结结实实的来到了近5亿美元。
进入新世纪后,觉得E3F性能有些过时的法国空军开始寻求技术升级。
结果又要被讹一笔大的。
此外从需求上讲,以法国空军的规模和任务,也根本不需要E3A这种体量的型号。
不光是常浩南这么想,就连法国人自己都这么想。
一直以来,关于把E3F退掉,换成爱立眼的声音就没断过。
并且到常浩南重生之前那会,他们也确实这么干了。
那既然连瑞典货都能买,猎鹰Z如果拿来作为载机,至少和NH90一样,名义上可以算作法国自行生产……
至于指挥系统和数据链,本来也是选装部分。
回去用自己的就完事了。
反正就算是E3F,也是法国空军单独运营,并没有接入到北约的通用指挥系统当中……
不仅如此,在销往第三国的时候也能占到一些便宜。
至少不会因为华夏战机的用户较少而吃亏。
想到这里,刚才还有点昏昏欲睡的常浩南瞬间就不困了。
眼下这会,刘永全正好在法国跟踪SeA650发动机的测试情况。
正好可以让他试探一下对方的态度。
毕竟,猎鹰Z的总体设计还是属于达索的。
而要在其基础上改装特种机,没有原始设计方案显然是个大麻烦……
……
几天后,法国。
弥漫在中东上空的战争阴云,几乎完全没有对欧洲产生影响。
至少现在还没有。
甚至于,因为并未出兵参与到震慑行动当中,因此法国的吃瓜群众总体上是以看热闹为主。
正常的生产生活也并未受到影响。
当然,老欧洲嘛。
所谓“正常”的生产生活,其实也未必很正常……
比如原计划在2003年1月首飞的猎鹰Z原型机,尽管看上去一切正常,但还是在不知不觉间就拖延了将近一个月时间。
好在地面上的准备比较充足,加之SeA650本身就是相对成熟的设计,且法国人在客机试飞这块算是经验丰富,所以真正进入到试飞阶段以后,倒是没再出什么其它幺蛾子。
到3月下旬这会,基础科目就已经全部完成,开始逐步过渡到下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