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声音很低,周围也没有旁人,但他还是隐去了“N-S方程”几个字。
常浩南却是非常自然地摆了摆手,淡淡道:
“已经解决了。”
普普通通五个字,听在周振邦耳朵里却无异于五声炸雷。
“解……解决了?”
饶是他历经风浪,此刻也难掩震惊。
“嗯。”
常浩南的回答依然简短,甚至只有一个语气词。
周振邦还是没从刚才巨大的信息量中缓过神来,有点将信将疑地确认道:
“是……证明了光滑性?”
“不。”常浩南摇摇头,“我得到了通解。”
……
就在同一时刻,国家航天局的新闻发布厅内,一场注定将载入人类史册的发布会同样正在进行。
巨大的背景屏上,是深邃的星空和一座宏伟的、由多个环形舱段组成的银色空间站概念图,其核心位置,一个散发着柔和蓝光的圆柱体结构被显著标注——XS-1。
工建委主任,原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文杰身着深色正装,站在发布台前,面对全球媒体的长枪短炮。
他没有过多寒暄,沉稳有力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并通过卫星信号瞬间传递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今天,我谨代表华夏官方,正式发布《共同推进深空探测国际合作倡议》,并宣布启动‘信标’空间枢纽计划。”
闪光灯瞬间连成一片银海。
实际早在几年前,华夏方面就透露过有关空间核反应堆的部分消息。
但“正式启动”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人类对星辰大海的向往,从未止息,探索浩瀚宇宙、拓展生存空间、增进人类福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共同责任。”
栾文杰的声音庄严而充满使命感:
“信标计划的目标,是在地月拉格朗日L4点,建设一个具备长期驻留能力、强大在轨服务能力、并作为深空探测关键中转枢纽的国际空间站。这将是人类迈向深空、建立地外家园的坚实第一步。”
他身后的大屏幕亮起XS-1的详细剖面图和参数。
“支撑这一宏伟目标的核心,是动力与能源。今天,我很荣幸地向世界宣布,我国自主研发的XS-1型空间核反应堆电源系统,已完成全部地面综合验证,性能稳定可靠,达到设计指标。”
“根据计划,XS-1反应堆核心模块,将于两年内发射升空,精准部署于地月L4点预定轨道,成为信标国际空间枢纽的能量来源!”
台下一片哗然,旋即爆发出更密集的快门声和低声惊呼。
空间核反应堆!
两年内发射!
这似乎意味着着华夏在空间探索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领先。
栾文杰抬起手,示意安静,接着目光扫过全场:
“从命名之初,信标计划就寄托着开放、共享、合作的精神,我正式宣布:该计划向全球所有愿意承诺并遵守《倡议》原则、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地区及国际科研机构开放!”
“我们诚挚邀请各方,根据自身优势与兴趣,提交科研合作提案。合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参与特定功能舱段研发与对接、搭载科学实验载荷、派遣航天员参与建设与科研任务……”
他身后的画面切换,展示着未来各国舱段对接、航天员协同工作的模拟场景。
“信标建成后,其强大的在轨推进、能源补给、设备维修及深空通信中转能力,将优先保障参与合作的伙伴国开展月球、火星乃至更深远天体的探测任务需求!我们相信,唯有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汇聚全人类的智慧与力量,才能真正开启星际探索的新纪元!”
“华夏愿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执笔书写人类文明的下一个辉煌篇章!”
发布会结束的余音未落,全球舆论已被彻底引爆。
港岛《公报》的标题被诸多媒体直接引用:《旧秩序执炬,试图以封锁划分陆地;新秩序筑梯,志在携手直通星辰。》
而来自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的初步反应,也迅速通过各种渠道传来。
俄联邦从去年开始,就陆续吃到了来自华盛顿的上千项禁令,如今早就是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的情况,根本不用考虑什么后果。
因此,他们的反应也最为迅速。
德米特里·罗戈津在莫斯科通过视频连线对媒体发表声明,毫不掩饰兴奋之情:
“华夏宣布的信标计划,是一个真正具有历史远见和革命性的壮举!这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进入了激动人心的新阶段——建立永久性深空门户的阶段!我国航天界对此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最坚定的支持!”
他挥舞着手臂,声音洪亮:
“俄方强烈期待并已做好充分准备,深度参与信标的建设!我们提议,由俄方承担核心居住舱或大型实验舱的研制任务,同时我们热切希望成为信标建成后,首批进行长期驻留和开展深度科学研究的伙伴……”
“……”
而相比之下,坛坛罐罐更多的欧洲空间局则有几分瞻前顾后:
“ESA注意到了华夏宣布的宏大而雄心勃勃的信标计划。在地月空间建立永久性基础设施,对于未来的科学探索和深空任务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符合全人类探索太空、增进知识的共同利益。”
ESA局长让·雅克·多尔丹在声明中表示,“将对信标计划的技术细节、合作框架以及其对国际太空合作生态的潜在影响进行全面而认真的评估,并将基于评估结果,探讨在符合共同利益和现有国际义务框架下参与合作的可能性。”
尽管作为整体的表态相对暧昧,但私下里,英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航天部门负责人,均表达了对计划本身技术前瞻性的高度赞赏和浓厚的参与兴趣。
意大利一位高级官员甚至私下表示“这代表了未来”。
然而,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巨大政治压力,以及欧洲内部的复杂关系,形成了复杂的拉锯。
在公开层面,欧洲主要国家均未立即、明确地表明站队意向,维持着一种谨慎的观望与评估姿态。
反倒是部分西亚国家的响应更为积极。
尤其是没能在空间站方面抢占先机的另外几个国家,纷纷虎视眈眈想要反超沙乌地的航天进度。
早在一年前沙乌地出资建造的“星月号”科研舱就正式接入天宫空间站,成为阿拉伯世界第一个长期在轨驻留的载人航天器。
而王子兼飞行员塔拉勒·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也成为时隔四十年后第二位进入太空的沙乌地公民,并很快刷新了前辈苏尔坦·本·阿卜杜勒的在轨时间记录(一周)。
尽管前后总共为此付出了近二十亿美元的代价,但相比光收钱不干事的国际空间站,华夏方面钱货两讫的效率显然更有保障。
而如今栾文杰再次提出了“参与特定功能舱段研发与对接”的合作方式,自然引来了一大批石油佬的关注——
怎么,谁规定出资研发就不算“参与”了?
第1662章 投名状与最后通牒
加州,帕洛阿尔托,特斯拉设计中心顶层办公室。
厚重的遮光帘隔绝了加州的阳光,室内只亮着一盏阅读灯。
埃隆·马斯克深陷在宽大的办公椅中,面前的平板电脑屏幕上,正显示着“信标”国际空间枢纽计划的官方技术白皮书全文,以及XS-1空间核反应堆的参数说明。
那是一个个令人心悸的数字:兆瓦级持续电力输出、不少于10年设计寿命、强辐射环境自主运维能力、模块化可扩展结构……
每一个参数都在冲击着他的眼球。
很明显,这项技术不仅可以用于太空站。
或者说,马斯克几乎可以肯定,这项基础在研发之初,就瞄准了给外星基地供能的目标。
至于XS-1,只是当前条件下做出的阶段性选择而已。
“火星基地……”
这个想法又一次在他的脑海中燃起。
在SpaceX雄心勃勃的火星殖民愿景中,最核心的瓶颈有二。
其一是如何在火星表面或星际飞船内建立可靠、强大的持久能源。
他设想过大型太阳能阵列、想过核裂变电池……但从未敢设想在短期内将如此大功率的空间核反应堆实用化,并送入深空轨道。
而如果XS-1能在拉格朗日点上维持正常工作,那么在火星表面肯定更没问题。
其二就是如何把大量设备和材料从地球运往火星。
如果采用传统的地火转移轨道,那么无疑需要一种运载能力超越土星5和能源号的、前所未有的超级火箭。
即便是马斯克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条技术路线的风险很大。
原本他还有信心重复猎鹰火箭的发展路线,逐步通过以打代测的方式完善技术。
但特斯拉近期遭受的重挫,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当然,如果推动SpaceX上市,那么或许仍然能募集到足够的资金。
可那同时也意味着他对于企业的掌控力下降。
其它资本,甚至是NASA,可未必愿意陪着他去玩火星殖民。
而现在,眼前似乎出现了另一种可能……
“他们竟然真的做成了……”马斯克喃喃自语,“这可比我的火星城计划……还要疯狂!”
这里的“疯狂”当然不是贬义,而是一种对极致工程野心的承认。
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NASA近年来的表现:国会预算的争吵不休导致深空探索计划步履蹒跚、屡屡延期;
下一代大推力火箭SLS深陷成本超支和进度拖延的泥潭,被戏称为“国会山就业计划”;
决策层在波音、洛马等传统航天巨头的游说下显得优柔寡断,在可重复使用火箭等颠覆性技术路线上反应迟缓……
NASA曾经的开拓者精神,似乎正在被官僚主义和既得利益所侵蚀。
与华夏在“信标”计划中展现出的决断力、执行力和技术魄力相比,NASA显得暮气沉沉,保守而缺乏想象力。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变得无比清晰:未来的钥匙不在硅谷,更不在当下的华盛顿,而是在太平洋的对岸。
不仅特斯拉的生死存亡需要华夏市场和新材料,SpaceX的星辰大海梦想,或许也需要一个新的支点。
他猛地坐直身体,眼神重新变得果决。
他拿起一部经过特殊加密、只连接公司内部网络的卫星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是我。立刻来我办公室,带上‘黑匣子’。”他的声音低沉而急促。
片刻后,一位表情精干、沉默寡言的亲信推门而入,将一个外观普通、没有任何标识的黑色加密存储设备放在马斯克桌上。
马斯克没有任何废话,口述指令,声音压得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