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都市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懒蛋_分节阅读_第100节
小说作者:还是老周   小说类别:都市娱乐   内容大小:644 KB   上传时间:2025-10-07 10:37:59

  “这样的话……”林教授又想了一下,“……这样就不太可能了,因为你这种情况,都是值得我发论文的程度,如果有很多这种基站,不可能一例报告的都没有。”

  “林教授,你们在说什么基站?”

  “没什么,晓月,你接着说。”

  “哦,您刚才问,为什么他们没有把消息直接传给我,我想了一下,觉得,这确实很有意思,我是说非常巧合,因为这就是我希望的传递方式。”张晓月说道。

  “你希望的?可他们的因果链机器,应该不是因为你的存在才能制造成功的吧?为什么会与你的想法吻合呢?”

  “我想,这只能说明,大家考虑问题的方式,很相似。我构思的因果链原理,任何信息的传递,都是以元素作为触发点的,如果整个系统是以我的这些想法为基础的,那么未来程序进入自动化迭代之后,这一点也会跟随着,很难去除掉。即使那时已经掌握了更先进的传递方法。”

  “可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呢?这样效率很低,而且好像完全没有必要呀。”林教授说道。

  “这个规则,是因果链系统的规则,而这个系统里,元素是最为重要的结构基础,我的很多设计,都是与元素相关的。这样对系统级别的风险,有一定的抵抗能力。”张晓月说道。

  “好,即便是这样,那为什么传递的消息并不是直接的信息?从周先生的错题事件来看,这种信息,采用的是暗示的方式,甚至是转了几道弯的暗示,内容又很简短,极有可能被忽略掉。”林教授说道。

  “我确实是想在传递的信息容量上做出限制,这样处理是为了保护目标元素,主要是保护目标人物。”

  “是为了保护人吗?”

  “是的,林教授,您想,如果这些信息都可以随时不限篇幅地传输,就算是台机器,也可能会宕机吧?要是换成人呢?”

  “信息过载,轻则头痛,重则疯掉。”这是林教授擅长的领域。

  “所以,我要把这一点,写在系统保护机制里。还有,您说的暗示的问题,这个应该与系统规则无关,我猜,这是发送方在做规避。”张晓月说道。

  “规避?”

  “是的,我想是他们原本的信息里,内容太过敏感。这跟核心元素标识是一样的道理,虽然发送方和接收方都没有核心元素标识,可内容是可能被抽查到的。”

  “原来如此,难怪这么隐晦。”

  暗示?

  没有了共振消息在脑子里捣乱,思路也清晰了不少,老周听着二人聊着信息暗示的问题,忽然想到,刚刚这条共振信息,不止暗示了张晓月的因果链,这信息本身就是在说张晓月的论文呐,虽然还不知道她论文写的什么,可这是跟冯彻一脉相承的东西,那这不就是在告诉老周,冯彻要找的模糊介质,真的有可能存在。

  这个推论,把老周自己都吓了一跳。

  “周老师?怎么了?”

  “哦,没什么,就是听你们聊了这么多,我还不知道,你这论文,写的是啥呢。”

  “哈哈,就是呀,晓月,来讲讲今天的正题吧,说说你的论文。”林教授笑道。

  “我的论文?刚才聊了那么久的冯彻前辈,现在再提起我的论文,我还真有点不好意思说了。”

  “晓月,你这就谦虚了不是,你的论文都是能让米勒嫁到东非的级别,快给我们说说。”

  “我的论文很简单,就是把三个,改成了六个。”

  过了几秒钟,林教授才问道,“说完了?”

  “嗯,说完了,就是把三个粒子加速器,改成了六个。”

  “真的?就这么简单?”老周问道。

  “真的。”

  “晓月呀,你们研究物理的,日子都这么好混吗?那也给我发一篇吧,我要改成十八个。”老周打趣道。

  “晓月,周先生是开玩笑的,我想,你这么一改,也肯定不简单吧。”林教授赶紧把话给接了过去。

  “没关系,我们研究物理的,也挺喜欢开玩笑的。其实周老师说得也对,我这篇论文,含金量确实不高,主要的目的是推进试验落地,补充了一些这方面的细节。我没有沿用寻找三角星的思路,希望把发现的概率再提高一些,想了几种方案,最终决定用六台加速器。”

  “那你们就从寻找三角星,变成了寻找六角星了?”林教授问道。

  “这只是一方面吧,主要是六台设备时,形成的波纹交汇,可能有两层六角星,而且里层的六角星,尺寸要比外层小得多,也比三角星要小得多,这样,只要有一例报告,我们就可以迅速在周边的几个点位进行验证,如果运气好,捕获下一个点的机率,要比三台设备的时候,效率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那为什么不部署更多的设备?就像周先生说的那样,十八台,效率不是更高?”

  “额……更多的设备,这个方案我们也考虑过,但做试验,也得考虑成本,租机器也需要钱。还有就是水纹交汇的显著性,如果设备过多,可能会导致交汇点太过密集,如果真的出现了超自然现象,这些现象的点位也可能会连成一片,那么,大家就可能不会认为这是超自然现象了,会让我们错失了这些报告人。”

  “哦,原来是这样。”

  “说起来,我的这篇论文,还得感谢冯彻前辈,感谢他没有把他的论文写得太长。”

  “啊?怎么会有这种感想?”林教授问道。

  “我猜,冯彻前辈也许是想给后来者留一些发挥的空间吧,他对模糊物质的分析非常详尽,但在如何实操这方面,却没有展开太多。”张晓月说道。

  “或者,这些发挥的空间,本来是想留给他自己的。”

第129章 米勒的贡献

  “是呀,如果冯彻手里有一台因果链机器,他可能就不会离开得那么仓促了吧。”林教授感叹道。

  “他不离开,那可能就会换一个人离开了。”老周回应道。

  “如果他有这台机器,他可能就不会这样写他的论文了,他会迫不及待地开始做试验,满世界找十八角星。”林教授说道。

  “然后找了一辈子,五六十岁了,还在等着中彩票,晓月,你可别对找这个东西,太过痴迷呀。”老周说道。

  “周老师,我明白,您就放心吧,既然我已经知道它是一张彩票了,这心理建设,肯定是第一步。”

  “嗯,那就好,彩票这东西,命里有就有,没有就是没有,急不得,你也不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在随机,是不是真的在让大家拼运气呀。”

  “嗯?周老师,您这说的是……”

  “哦,跑题了,跑题了。”

  “晓月,那你这论文里,好像你一个人就足够了,为什么还要引入米勒这个第二作者,只是为了获得他在资源上的帮助吗?”林教授问道。

  “哦,并不是的,米勒一直在关注物理学的一些前沿领域,粒子加速器,他也很熟悉,无论是上世纪的设备,还是现在的一线顶流,所以他在试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一点也是冯彻前辈没有提到的,我自己也忽略了。”

  “哦?安全性?你还别说,刚才咱们聊了这么多,我都没有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怎么,会有什么隐患吗?会爆炸?”林教授问道。

  “那倒不至于,毕竟这些设备也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使用和改进了,米勒关心的,是试验结果方向的安全和稳定,当然,这也是有些超前的,有点空中楼阁的意思。”张晓月说道。

  “能举个例子吗?”林教授问道。

  “额……让我想想……这还得从模糊介质的用途说起,咱们刚才提到过,我们猜测,模糊介质里,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递着所有的信息,理论上,是跨文明跨宇宙的全部信息,所以,它的用途,我们暂时认为有两点,一是信息,二是能量。

  而我们一旦找到了一个模糊介质,理论上,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介质,获取到所有的信息。

  那么找到模糊介质的最佳位置,肯定是在地球表面,这样可以方便我们调配其它工具,来研究它,使用它。

  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想过可以捕获它,只能任凭它的位置随时变动。

  那这样的话,大家觉得,此时的那些极速传递的信息,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像是什么?”

  “像是一座喷泉。”老周很快就联想到了。

  张晓月赞许地点了点头,“周老师说得真好,我一直把那比喻成水龙的,不如喷泉好听。不管比喻成什么,总之,每个模糊介质里面,都在通行着信息洪流,这些洪流拼在一起,可能就像一座火山,只不过山口喷的不是岩浆,而是全部的信息。当然,把这些洪流聚在一起,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可能它们并不会按我们的心意,摆放得那么整齐,可能是散乱分布的。至于我们一直讨论的三角星和六角星,这些点位,只是这些散乱分布的介质,有一定的概率会交汇在一起。

  那么,说到这里,才刚刚触及到米勒负责的那一部分,所以我才说,他的研究有些超前。

  米勒的想法是,当遇到波纹交汇时,尽量不要使用交汇点位的模糊介质中的信息。他的想法也比较容易理解,可以想象两支水流,交汇在一起时,我们从中提取的信息,可能是错乱的,如果转化成能源,可能是不稳定的,而且,这两支水流还可以是方向相反,或者方向是呈函数曲线变化的,这就让结果更为复杂。”

  “你们的试验设备位置都是已知的,通过这些数据,想避开这些交汇点位,应该不难吧?”林教授说道。

  “如果只是我们在做试验,那也不难。”张晓月说道。

  “这倒也好办,现在离获取信息可能还有很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协调一个国际间的试验信息共享机制,也不是没有可能。”林教授说道。

  “嗯,这确实能解决大部分问题,但米勒还考虑到了其他的高能反应,比如武器和核能设施,它们的工作机制虽然与粒子加速设备有区别,但也不能排除产生水纹的可能性。还有就是不在地球上发生的事件,类似回荡在宇宙中的引力波,它们如果也恰好与我们制造的产生交汇,想要发现,就非常有难度了。”

  “哦,你这样说,我大概能理解了。这位米勒先生,还真是思考得够全面的。”

  “是的,他就是希望在甄别交汇点这个问题上,提出一些方案,避免以后的信息误采,以及不稳定能源的冲击。除了这些,我还跟他提过因果链的想法,因为我觉得,模糊介质最有价值的应用场景,就是因果链。”

  “哦?那看来你们很有可能,合作第二篇论文呐。”林教授说道。

  “这个,我还没想过,因为,对于因果链,我之前的想法还不够成熟,不过现在……我更有信心了。”张晓月说道。

  “米勒有给你什么建议吗?”林教授问道。

  “这倒没有,但他又操心起了芯片的事儿。”

  “芯片?哪里用的?”

  “我就说他的思路很超前,他是担心,要用什么样的芯片,才能更好地承载起因果链。”张晓月说道。

  “这个……在芯片巨头面前,我们这些普通人,还能有什么发言权吗?”林教授好奇道。

  “米勒只是认为,因果链的主要算法,全部在推理逻辑上。而这一部分,恰恰是目前的芯片最薄弱的一环。”

  “大脑倒是很擅长推理,就是不知道,他能不能用得上。”

  “嗯,脑机合作也是他考虑的一个方向,他想借此机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考虑芯片,他最近也在跟其它人讨论新的芯片结构。”

  “脑机合作?如果只是要模拟大脑的突触连接和神经元算法的话,也这方向也没有良性的反馈。看来米勒想要的东西,还真是有些尖端。诶,我想起了一件事,最近我收到了一个类似的邀请,是日本的一家机构,也在号称要重新定义芯片,好像也是要做脑机合作方向的,不知道和米勒接触的,是不是同一伙人。”林教授说道。

  “您不是研究心和脑吗?怎么芯片也能搞了?”老周问道。

  “世界变化快呀,我原来还以为就研究一辈子的左心房三尖瓣呢,结果又半路出家,开始学皮质灰质,现在又流行什么脑机接口,所以他们才想拉我过去聊聊。”

  “可他们干嘛不找专门研究大脑的呢?为啥要找你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老周问道。

  “可能他们就是需要这种跨学科的经验吧。”

  “那他们是研究哪方面的?”张晓月问道。

  “简单来说,就是把大脑和芯片结合在一起,让各自完成最擅长的部分,现在正用猴子做实验。”

  “这个方向上的课题已经不少了吧?”张晓月说道。

  “是的,不新鲜。但他们应该是有更……怎么说呢,更邪门儿的方法吧,他们认为接下来会有突破。”

  “邪门儿?总不会是把脑子取出来做实验吧?”老周说道。

  “他们在猴子身上,应该就是这么干的。”

  “真恶心。”

  “但他们应该不会对人这么干的。”林教授解释道。

  “那可说不准,谁知道他们背地里想干什么坏事,这么恶心的研究,他们政府也不管吗?”老周问道。

  “科学研究这方面,日本政府确实给了比较大的自由度,不然也不会出现之前的沙林毒气了。”林教授说道。

  “那您可千万不要去跟他们搞研究呀,太可怕了。”老周说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69页  当前第1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00/26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懒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