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熊志远他们挑剔的性格,甚至一开始都没有办法,以更务实的心态在国内做鱼龙混杂、假冒伪劣商品横飞的C2C平台。
萧良宁可天盈科技与泛华商业在以工促贸、工贸协同外加海外贸易、跨境电商这一模式下,继续深耕下去。
这一模式除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外,也能实实在在不断提升东洲及周边地区轻工制造的水平跟规模。
萧良下一阶段主要建议天盈科技去做的,就是年后直接找添美网合作,在添美网开设子频道,将“TIANYING”品牌下一部分日杂百货、服饰鞋帽等商品,作为互联网快消品牌在国内进行推广。
以星视的推进进度,添美网以及趋势网两家应该都不可能来得及赶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萧良也能预料到,添美网、趋势网很可能会因为资金匮乏陷入停滞增长,迎来生死存亡的考验。
天盈科技到时候要做的,就是对添美网、趋势网进行注资,帮助他们渡过上市前最煎熬的黑暗时期——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江省互联网产业有可能成气候的,就这两棵独苗,萧良不能眼睁睁看着这两棵独苗活活旱死。
至于添美网将来有没有可能超越四十大盗,这个纯粹就要看命了。
不仅国内电商领域的历史轨迹已经发生偏转,趋势网在星视的支持下,去年底收购了一款名叫朗玛UC的即时通讯软件,与门户网站一起进行推广。
萧良都快疯掉了。
星视这时候不是应该注资QICQ,也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腾讯,然后过两年为了还债,不得不廉价出售腾讯的股份,被世人嘲笑几十年吗?
至于泛华地产、东洲城商行、万家优品等,下一阶段也都是有条不紊的发展,暂时也不会缺乏资金。
萧良这次过来,真正想要深入展开的,也恰恰是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代工制造业务。
盈投控制的风投基金,半年多时间在手机制造上游供应链,砸进去四亿真金白银,还集中释放到秣陵、东洲两地,确实要比星视要慷慨得多。
可惜的是,在接下来风起云涌的信息电子产业大发展时代,目前投入的这点资金,倘若没有持续不断的跟进,可能连一点水花都砸不出来。
近年来随着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通讯巨头,纷纷来到中国建厂或扶持代工企业的发展,中国以手机制造为代表的信息电子产业,哪怕还主要停留在组装为主的初级阶段,也算是正式拉开蓬勃发展的序幕。
江省有朱鹮电子跟爱立信的手机合资公司,也可以说是在起步阶段,就已经在手机制造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
可惜的是,哪怕是组装代工,朱鹮电子也仅仅服务于爱立信一家,没有主动权去承接其他的厂商订单。
省里也没有扶持新的手机组装工厂问世,更没有引进其他国际通讯巨头过来投资,全省手机产量连续三年都停滞在两百五十万部左右。
虽然爱立信在中国的手机销量保持着高速增长,但由于全球手机销量增长有限,而在欧美新建产能富裕太多,使得爱立信将一部分中国市场的订单交给国外工厂。
秣陵这边的手机工厂也始终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也是爱立信愿意将秣陵合资手机工厂的股份,出售给星视关键的原因之一。
而这三年以来,国内手机组装生产规模,却是足足翻了一倍;也就是说江省的手机制造,以市场占有率计算,三年时间足足掉了一半。
虽然前世朱鹮电子在发展自有手机品牌上也有过一番挣扎,两千年以后江省也引进了一些手机制造厂商,使得全省手机产量一度达到年产四五千万部的高点。
可惜的是,全球信息电子制造业在这个时候疯狂往中国转移,最顶峰时中国年产二十亿部手机,而江省在国内的手机制造产业占有率,却始终都未必超过3%。
这对以经济强省自居,以站在改革开放潮头自诩的江省来说,是一个非常耻辱性的数据,甚至到二三十年后都被人质问,为什么出不了“六小龙”这样的科技公司,更不要说出科技巨头了!
萧良现在也怕将许建强、熊志远他们吓唬住,只是跟他们描绘未来十到十五年间,随着全球制造业大规模往中国转移,国内手机年组装代工产能有可能突破十亿部这个此时所能想象的极值。
江省有这样的经济产业基础,又有这样的学术人才资源,走“起于代工、成于自主,最终将核心技术攥在手心里”的道路,最终发展出年产两到三亿部手机的产业规模,才算合理——事实中合理个毛线啊?!
和永电子老板李启昌的女儿李琳、女婿何宏泰,是熊志远留学期间的同学,目前何宏泰也是和永电子东洲工厂及微型电机联合实验室的负责人。
和永电子除了做各种微型电机发家,在广省的工厂还有印刷电路板表面贴装业务。
表面贴装技术(SMT),就是将各种电子元器件直接安装到印制电路板(PCB),能大幅提高电子产品的密度与性能,是目前代工组装计算机、手机以及其他各种电子产品的关键。
印制电路板表面贴装技术都谈不上有什么难度,目前仅广省就有好几百条SMT贴装线,想要收购也不是难事。
问题是要有一支行之有效,并且能快速扩张还能保证不断提高效率的管理运营团队,则不是一件容易事。
萧良是希望他与盈投以及和永电子共同出资成立全新的信息电子制造集团,由何宏泰执掌这个新的集团。
这也将是萧良在南亭集团、星源时代、蜗巢科技以及天盈科技之外,直接参与投资的第五家实体。
“新的集团,你总的计划是募资多少?”熊志远问道。
“和永电子在深南的SMT贴装工厂首先要合并进来,可以即时从恩益集团争取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等产品的代工业务。第一笔注资,我出十亿,盈投也至少拿十亿自有资金出来!”萧良说道。
盈投目前是最能代表其他各方利益的,前期以自有资金投入,也是保证华茂、鸿臣以及朱璐、夏侯江、许建强等核心人物的利益,暂时不会让普通投资人参与进来。
也只要这一块的业务发展起来,前期盈投在印制电路板、电容、电感、线束以及精密模具等领域,对几十家初创科技公司所做的风险投资,更有意义。
说白了这些是印制电路板贴装的前序或元器件生产,这也是他们能否真正在组装代工领域站住脚的关键。
也只有等这一步站稳了脚,才谈得上进一步向核心功能组件以及系统领域进军,也就是萧良所说的“起于代工、成于自主”这条路线……
第733章 会不会太保守了
“会不会太保守了?不是说要施展一番手脚吗?”
熊志远完全没有一点该不该做的质疑,就是觉得投资太少、太保守了。
星视收购爱立信与朱鹮电子的手机合资公司,都掏了三十亿啊!
他们预计有上百亿港元、近八亿美元的资金剩余找不到出路,这次仅仅就拿出二十亿出来,怎么看都有点小家子气嘛!
“初步是这么一个计划,但具体掏出多少,还是找和永谈啊!”萧良苦笑道。
香港电子制造业发端于六七十年代晶体管收音机等电子产品的贴牌代工,虽然一直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但也有过辉煌期,八十年代初在港岛就有上千家大大小小的电子厂,从业者超过十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港岛产业资本大规模往广深等地转移,以贴牌代工为主的港资电子厂,在深市、莞市、广城、惠城等地遍地开花,几乎涉及收录机、电话机、影碟机、游戏机、电脑、大哥大、照相机、电动玩具等所有的3C电子产品领域。
进入九十年代,更注重积累与技术升级的台资电子厂随着两岸关系的缓解,以更迅猛的势头进入香江两岸投资,很快就超过怯于产业技术升级的港资电子厂。
港资这时候又大规模往港岛楼市回流,更是呈现出日薄西山的颓势。
不过,港资电子行业,此时还是有一批像和永电子、爱高电子、鸿成科技、兴化半导体等代表企业存在,维持最后的体面。
然而这些代表公司,规模还是偏小。
和永电子发展这么多年,拥有不到十亿港元的净资产,在行业内就已经算佼佼者了,跟郑家这些靠着港岛楼市以及证券金融发家致富的港商巨富,压根不能相提并论。
和永身子骨不够厚实,长期以来又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微型电机领域的发展,主要承接一些日资电子游戏机业务的印制电路板SMT贴片工厂,虽然规模也不算小,工厂拥有两千多名员工,净资产却不到两个亿。
要让和永的李启昌同意合作,不仅将其SMT工厂及现有团队都装入新的集团,还要让他的女婿何宏泰放手其他业务,接管新集团的运营,怎么也得给和永以及何宏泰本人留足股份吧?
他们一下子往新集团注资上百亿,就给人家留三五个点的股份,人家为何不继续深耕自己熟悉的微型电机领域,何苦跑过来授命于人?
当然,投资规模太少也不行。
萧良初步定了二十亿的新增投资,找李启昌、何宏泰商谈合作。
真要谈得好,或者在新的集团营运一段时间后,萧良后续不仅可以继续投入资金,也会考虑将星源时代已经做出一定规模的线束、连接器、充电器等业务,都合并进新集团,还可以收购精密模具研发制造以及冲压、电镀等相关业务,扩大新集团的规模。
不过,想要做成这一切,资金是一方面,不断提高完善的工艺与技术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强有力的领导者以及足够庞大、行之有效的执行团队。
目前星源时代在锂电以及精密装备制造生产,好不容易形成以梁棠华、应江波、赵扬等人为首的执行运营团队,但也被极速扩张的生产搞得焦头烂额。
更多的中基层管理人员都还在培养中,目前还远谈不上成熟的水平,暂时根本没有能力大规模抽调电子工业有管理经验的人员出来。
“今天来不及了,明天我约何宏泰过来聊——他与李琳这几天都在香港过节。”熊志远拿叉子叉了一块牛肉粒塞嘴里,就迫不及待的要推进相关工作。
“哪有你们这么迫切的?明天是大年初一!”熊玉琼打了儿子一下,知道年轻一代越来越不重视春节的重要性,还是埋怨他太急切打扰别人。
“我们明天约何宏泰去澳门玩牌!”熊志远换了一个说法,说道。
“……”熊玉琼苦笑的拍了拍丈夫的胳膊,说道,“十年内,你不要有退休的想法了!”
亚洲金融危机对香港传统以地产、证券金融发家致富的豪门打击极大,除了郑仲湘外,香港又实在缺乏科技新贵。
这使得苏利文、熊玉琼夫妇这两三年来,靠着净资产规模快速提高到一百五十亿港元左右的华茂投资,即便脱离熊氏家族,也稳稳跨入香港十大富豪之列。
华茂除了参与华兴意在纾困解难的新一轮融资,将持股比例重新提高到12%外,未来投资的核心,除了狮山港口集团、狮山湾建设投资以及舶船重工领域的华茂重工外,也有对盈投控股、徐东铁路集团的股权投资。
对泛华商业的那部分持股,苏利文、熊玉琼就直接划归到儿子熊志远名下了,以致熊志远现在对泛华商业直接或间接的持股,都跟许建强平齐了。
苏利文、熊玉琼夫妇都快到六十岁了,从华兴集团独立出来另起一摊子,就在考虑接班人培养以及退休计划。
结果现在熊志远除了还参与盈投控股的投资决策外,华茂涉及的其他投资及建设,他一概不感兴趣,也没有什么精力兼顾;而小女儿就算被拽到华茂上班领工作,却看不出像是能接班的样子,夫妇俩也是苦恼不已。
现在除了苏利文要继续坚守岗位外,还得从这些年追随左右的老人里,挑选一两人作为团队的领导人进行重点培养。
“爸他都还没有六十呢,这么早想着退休干嘛?”熊志远说道,“这点还得跟鸿召总、朱璐总学习啊!”
“我们可没有什么好学的,巴不得你们早成家,早接班!”朱鸿召笑道。
朱鸿召早年都计划退休了,却因为投资嘉乐科技先搞得一地鸡毛,又赶上朱玮益被绑架撕票,害得他都快七十岁的人了,还得与年纪差不了他三四岁的朱璐一起,将鸿臣这么大的担子背负到身上来。
好在朱玮兴这几年经历这么多事,到底是成熟起来了,骨子里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女人都不乱换了,朱鸿召、朱璐他们这时候才算真正可以去考虑退休的事情了。
他们这辈子经历太多的大风大浪,投资决策也会偏于保守。
鸿臣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也是致力饮料、保健品以及相对传统的基础建设投资;剩下的就是抓住对盈投的持股,稍微跟着萧良他们在新兴领域插上一脚,能稍稍抓住尾巴就满足了。
这几年看着萧良有如彗星横空般崛起,身家呈几何级数上升,心里多少是有些羡慕的,但相比较这两三年来被金融风暴冲击得七零八落的那些传统豪门,他们真是幸运太多了。
鸿臣前后三次增发或债转股,总股本扩大了近一倍,朱鸿召(朱玮兴)即便多次逢低增持,但对鸿臣的持股还是被摊薄到14%;朱璐、夏侯江则都被摊薄到6%,与萧良对鸿臣的持股相当。
鸿臣发展到这一步,也算是稳定下来了,净资产突破一百亿港元,市值突破两百亿港元,扣除非经常损益(资产投资或变动所得等)之后的主营业务年净利润,也达到七亿港元,几乎所有经营指标,相比较四年前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单以个人财富而论,朱鸿召(朱玮兴)、朱璐以及夏侯江这三四年来也都增涨了三四倍,不低了。
毕竟就算“吃里扒外”的朱祎琳,在朱玮益死后分家得到九亿多港元的资产,目前基本都转化为对鸿臣20%的持股,身家也就增长四倍多点。
想到这个侄女,朱鸿召心里也是微微一叹:
他的女儿今年又生了一个,兼之朱玮兴也稳定交往了一个女友,有成家立业的想法,朱祎琳就想将大宅腾换给他们——他家人口多了,加上保姆、司机、园丁,之前才五六百平方米的宅子确实有些狭小了。
腾换出来,大宅也不用空置在那里浪费。
经历那么多事,朱鸿召也不清楚侄女,对她跟萧良的未来有没有更长远的考虑,还是就这样糊弄下去?
这时候萧潇搁桌上的手机震动起来,他们到香港后都临时换了这边的手机卡,他拿起手机看了一眼,跟萧良笑道:“溱东县委办的电话,爸他不会除夕夜这时候还在办公室加班吧?你这个没良心的来接!”
县委工作年前年后都特别忙碌,几乎都没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萧良这次将他妈都接到香港来过春节,彻底将他爸萧长华一个人扔在溱东。
萧良笑嘻嘻的从他哥手里接过手机,接通却是程雷打过来,才知道唐继华今天下午赶到溱东,慰问春节期间仍然坚守火车站工地的工人,刚刚陪他爸在县委招待所吃过年夜饭才返回市里。
溱东火车站不是萧良两年前捐资五千万就能立马建设的,涉及线路、站台调整,涉及溱东县自身的区域规划重新调定,火车站这么大体量的建筑,也需要精心勘测、设计,因此也拖成徐东铁路南线最晚建设的节点工程。
为了保证年后徐东铁路就能建成通车,溱东火车站的施工现场,春节期间也有好多工作在加班加点赶最后的工期。
徐东铁路建成与狮山港相接,改变了江北不通铁路的历史,初步形成铁港联运的大格局,但等到年中狮山港深水码头一期建成通航,不仅深水码头二期会进行立项筹备建设,徐东铁路二期,即电气化复线改造工程,也将提上日程。
真是很有点应接不暇、马不停蹄的奔驰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