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起看向面前这个立体的地图,山丘的位置都捏造了模型,根据形状大小摆放在合适的位置,费了不少功夫才做成的,期间嬴政几次对满手陶土的小孩欲言又止,嫌弃得不行,却在得知是做地图后,只能视而不见。
最初是李世民在和尉僚聊兵法时,地图不在手边,就学后人撒米为山,划出河流,这样更直观些。
后来有空的时候,他就照着地图标注和山川地理的书籍,一个一个去捏土,黏在这张巨大的地图上。有疑问时就到处问人,社交圈里擅长军事地理的都被他问了个遍。
于是这耗时几个月的地图就得了个专有的安放场所,摆在麒麟殿的侧殿,不用的时候盖起来,需要时便围坐论战,十分方便。
“王将军,烦请与太子说一下燕赵交战的局势。”嬴政沉声。
“唯。”王翦颔首,而后细致地交代前因后果,“燕赵旧怨颇深,当年长平之战后,燕王喜听信传言,以为赵国可趁,便令丞相栗腹率大军去打赵国,结果被赵国大将军廉颇击败。廉颇趁胜追击,围困了燕国都城,燕王不得已割五城求和……”[2]
燕王喜,继就知道嘤嘤嘤送人质的韩王安,被欺负得没脾气的魏王增,不想打仗就想听舅舅话的齐王田建,废长立幼的赵王偃之后,这位重量级人物,用一个词来形容他再好不过了。
——“人菜瘾大”。
当年赵国在长平之战里损失惨重,燕相栗腹出使赵国回去后,就兴冲冲地向燕王报告,绘声绘色地说赵国青壮年都死光啦,国内全剩下一些孤儿寡母,这个时候打赵国是最好的时机,不但能一雪前耻,还能开疆拓土。[3]
这话实在是说到燕王心坎上了,打,必须得打,这谁能忍得住不打?
想想看,你家那个处处比你强,处处压你一头、摩擦太多数不清的邻居,被秦国这个凶残的老虎咬碎了骨头,这燕国哪忍得住不去趁火打劫?
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问题,但关键在于燕国反应太慢了,长平之战都发生九年了,邯郸之战(就是秦国围困邯郸,子楚逃回国导致嬴政被丢下的那场战争)都结束六年了,你燕国早干嘛去了?
该出手的时候不出手,赵国的困境都已经解了,开始回血了,燕国才反应过来,哦,赵国空虚,可以趁虚而入。
而后发兵数十万,雄赳赳气昂昂,风风火火去攻赵,结果被廉颇打得屁滚尿流,丞相栗腹死了,将军卿秦被俘,燕国输得一败涂地,反而被人反攻,一路打到了都城。
燕王喜不喜了,喜不起来了,哭丧着脸割城求和。
这场战争,燕赵算是结了死仇了,赵王恨,燕王也恨,恨上加恨,后来又打了好几场。
过去这十几年里,赵国所有的名将,包括但不限于廉颇、李牧、庞煖、乐乘,纷纷把燕国轮了一遍,其中廉颇乐乘尤其过分,围了燕都整整三次。
来来去去,如入无人之地。
燕国都城蓟是什么知名旅游景点吗?赵国将领打卡必备,有事没事就来兜一圈。
秦国打魏国有多勤快,赵国打燕国就有多勤快。
燕王喜是什么心情?这下子大家应该可以体会了。
所以赵国废太子的事一传出去,燕国喜不自胜,以为能趁机报一个仇,然而他还没动手,赵国就先下手为强了。
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赵王派庞煖率军伐燕,迅速突破边境,连下数城,燕王吓得半死,连忙向秦国求援。
对,向秦国求援。
所以说七国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剪不断理还乱,全是冤家,互为仇敌和亲家。
而在赵国攻燕之前,还特地跟秦国说了一声,希望秦国不要掺和,秦王也答应得很爽快。
李世民还记得当时嬴政是这么回复的:“燕赵之事,与我秦国何干?寡人尚在孝期,勿谈刀兵。此战,我大秦不会干涉。”
他这人一贯一本正经,那肃穆的神情差点把李世民都骗过去了。赵国更是被忽悠瘸了,真以为秦国不会管,放心攻燕去了。
结果这是秦国君臣商议好的驱虎吞狼之计,就等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了。
想到这里,小太子戏谑道:“阿父不是说不会管燕赵之战吗?”
“怎么?你也是楚怀王,谁的话都信吗?”嬴政不咸不淡地斜睨他。
“噗”
怎么感觉又有人在偷笑?李世民很纳闷,刷地一转头,发现是一张难得陌生的脸。
如今秦国朝堂上,能混到嬴政面前,太子却还没见过的人可是凤毛麟角。
这人是谁?
“太子见谅,臣杨端和久别咸阳,今日是第一次见太子,非是有意冒犯。”这人忙敛了那点笑意,躬身道。
李世民恍然大悟,哦,这就是那个从来没打过败仗但却没什么名气的杨端和。
还以为是个不显山不露水的稳重人呢,居然有点促狭。
诶?这两种人设都好熟悉?上辈子好像有这样性格相反的两个老朋友。
“无妨。”李世民摆摆手,认真道,“那看来这是场大战了。”
嬴政颔首:“赵军深入燕境,正是我们借救燕而攻赵的最好时机。寡人欲兵分两路,北夺阏与,南控漳河,诸位以为如何?”
阏与,就是三十二年前,赵奢(赵括他爹)打败秦军的地方,嬴政特地提到这里,众将心中俱是一凛。
“哇,这个任务有点难度,几位将军要辛苦了。”李世民笑道。
不需要上前线但要统筹规划的尉僚拱手肯定:“臣以为可以。”
需要上前线且挑大梁的王翦:“臣谨尊王令。”
正在思索两条线路哪条更适合自己的杨端和:“任凭王上号令,臣当效死。”
一直默默听着的桓齮:“臣也一样。”
嬴政微微而笑,矜持地表示满意。
散会之后,王翦和尉僚都走得慢吞吞的,杨端和与桓齮颇为奇怪。
“国尉与王将军是有事吗?”杨端和不解。
“有没有事,得看太子。”尉僚淡定回答。
杨端和疑惑:“这是咸阳宫里新的风尚吗?”
“也可以这么说。”尉僚忍俊不禁。
果不其然,他们刚下了台阶,身后就传来了活泼轻盈的脚步声。
“僚先生,稍等一下。”
尉僚立刻停下脚步,袖手以待。
“关于你上次给我的那篇文章,尤其是‘权敌审将而后举’那里,我写了我的批注,一条条贴在上面了。”李世民把卷起来的文章交给尉僚,笑眯眯的。
尉僚也笑了:“那好极了。臣下次会记得隔行写,给太子空出足够的地方来做注。”
“那你的文章看起来不就乱了吗?”
“太子的批注可比臣的文章金贵多了,哪天落魄了,还能收起来当传家宝呢。”
一大一小皆乐起来。
王翦也驻足停留,仿佛在看他们说笑,又仿佛在无声地等待什么意料之中的事。
果不其然,太子看向了王翦,有话要说。
第76章 刘邦冒出来了
李世民左看右看,所有人都望着他,顿时有点不好意思,扭扭捏捏地拿出别在背后的左手,变单手为双手,把一个盒子交给王翦。
“劳烦王将军帮我把这个递交给她。”
“她是谁?”不远处的杨端和小声地问桓齮。
“我也不知道啊。”桓齮一脸懵逼。
“我一个边将,不知咸阳之事也就罢了。你是中尉军的副将,常随王将军侧,怎么消息一点都不灵通?”
“连个名字都不说,我咋知道是谁?”
“我知道。”尉僚不动声色地揣着手,不知道什么时候走到了他俩的边上。
两人齐刷刷看向他。
尉僚以卷遮掩,神神秘秘,惹得杨端和与桓齮同时凑了脑袋过去。
“但我不能说。”
“……”x2
不能说你吊我们胃口干什么?两人控诉的目光怒戳尉僚心窝。
尉僚乐呵呵地想:哎呀,大秦的将军们真有意思,像一群奇形怪状的石头,还挺好玩的,难怪太子喜欢收集石头。
王翦不清楚盒子里是什么,犹豫着问:“王上可知此事?”
“阿父应该知道的吧?咸阳宫发生的事,他其实都知道的。”
只是知道得早晚的区别罢了。
“应该”这个词水分就很大了,王翦有听蒙武聊起过那牛的事——是的,那牛还在,所以对太子做的一切事情都颇为谨慎,凡事必先考虑,王上知不知道?王上同不同意?
先斩后奏的事,王翦是坚决不干的。
“那臣还是回去禀报王上一声。”
“诶?也不用这么郑重吧?”李世民苦恼着,打开来给他看,“就是一对很普通的泥人而已,因为太大了青云带不了,它只能带点书信。”
“那臣便收下了。”
“青云又是谁?”杨端和压低声音好奇道。
“我怎么知道?”桓齮无奈。
“你这个中尉军副将怎么当的?”
“中尉军副将也不能整天打听太子的事吧?那像什么话?”
尉僚忍不住笑了,惹得两人没什么怒气的怒目而视。
“青云是太子养的鹞鹰。”他好心地为这两位久不在廷的将军解惑,“太子还养了只狸狌……”
“这个我知道,我见过两次。”杨端和积极道。
“那狸狌在宫里都快七年了,杨将军才见过两次吗?”尉僚怜悯道。
“那有什么法子?”杨端和叹气,“我常年在外,难得回来一趟,也是整军备战。从前那狸狌也不会到章台宫或麒麟殿去。”
“其实现在也不会。”尉僚笑道,“只是我等也有需要出入北辰殿的时候。”
比起上朝和接待外宾的极为正式的章台宫,和处理政务比较正式的麒麟殿,北辰殿是秦王的住处,相对还是比较私密的,除了太子一天进进出出八百趟,朝臣甚少入内。
所以杨端和没好气地怼道:“国尉是在炫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