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_分节阅读_第212节
小说作者:煎盐叠雪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96 KB   上传时间:2025-08-28 20:22:08

  泰山原属于齐国,齐国降秦后,便设了齐郡,治所在临淄,而附近的鲁地属于薛郡,这两处地方儒生特别多。

  泰山还没到呢,这架就已经吵起来了。

  具体吵什么呢?无非是所谓封禅的流程和礼仪,到底应该怎么办,听谁的。

  按嬴政的观点,他是皇帝,自然按他的想法来,秦国自有祭祀的流程,凭什么要听这帮儒生的?

  但在这些儒生看来,他们希望封禅能融入齐鲁的儒家传统,甚至想用所谓“古礼”约束“新帝”。

  这掺杂着中央与地方、旧与新、分封与郡县、六国与秦的多层次矛盾。

  嬴政冷笑,丢出了太子和他的同门。

  一场轰轰烈烈的辩论,由此而生。

  浮丘伯撸起了袖子,拿着竹简,冲在了第一线:“在下浮丘伯,师从荀子,论礼,也略知一二。不知诸位可有愿意讨教讨教的?”

  小只的韩信疑惑地问:“他为何要拿竹简?”

  李世民戏谑道:“方便扔出去砸对方脑袋上。纸没有这分量,加了卷轴也不够重,打起来没有杀伤力。”

  竹简多好多趁手啊,礼仪之邦嘛,砸脑袋上,梆梆梆梆,不是很合理吗?

  韩非重重地咳了一声,不赞同道:“莫、莫要乱说,私斗犯法。”

  “鄙人淳于越。”有人越众而出,发起攻击,“今我等聚众在此,是想议论,这泰山可祭否?”

  李世民不动声色地在屏风后旁听着,这局面还没到他出声的时候,荀门应该应付的来。

  “哦?泰山是否可祭,还需要议论?”浮丘伯惊讶道,“这战国纷乱数百年,终于得以统一,如此功绩,还不足以封禅泰山,昭告天地?”

  “功虽够,德却未必。”淳于越道,“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1]皆为远古先贤;而后黄帝一统中原,告祭东海,及于岱宗[2];舜帝东巡,柴望秩于此[3];禹帝治水,封于泰山……及至周天子有国祚,八百年来,泰山之祭非比寻常,怎能不议呢?”

  他在质疑嬴政封禅的正统性。

  真是好大的胆子。

  “淳于兄的意思是,六国之地还不够大,没有把中原包括在内?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韩魏故地的出身?可赞成这个说法吗?”浮丘伯呵呵一笑,“黄帝可祭,而我们陛下祭不得?”

  嬴政要是能亲耳听到这种维护,估计心里要乐开花了,这辈子浮丘伯不管嘴上多没把门,都能安稳一生了。

  不过这种场合,嬴政亲自下场未免太掉档次,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也没叫上编草帽的刘备,让他参与进来。

  不过,蒙毅倒是在这,安静记录,想来嬴政也都看得到,况且还有太子,他能把这热闹原模原样地复述一遍,保证绘声绘色,让嬴政身临其境。

  “黄帝功盖宇内,合炎帝,破蚩尤,定诸夏,教民耕织,造文字舟车,制音律医药,立礼仪典章,万民皆赖其恩泽[4],岂是谁都能比较的?”淳于越愤愤。

  “你的意思是说,我们陛下的功德不足以与黄帝相提并论?”浮丘伯追问。

  “当然不足。”淳于越不假思索。

  蒙毅的手顿了顿,表情一变,李世民却微微一笑,捧起了茶杯。

  “既如此,那么周成王、历代周天子,甚至于鲁国国君们,都祭祀过泰山[4],他们又凭什么和德传千秋的黄帝相提并论呢?”浮丘伯冷笑,“怎么,是个人就能祭祀泰山,我们陛下反而祭不得?”

  比知识储备和言辞犀利是吧?谁怕谁?

  真当荀门个个都是韩非呢?

第178章

  “此非同等礼仪!”淳于越马上辩驳,“周成王乃是举行封禅的最后一位天子,此后的周天子不过是巡狩而已,封禅与巡狩,绝不可同日而语!”

  “那么请问,周成王,有何大功大德?”浮丘伯揪住这一点问。

  “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镇抚东方诸侯,制礼作乐,明确典章,延续周公之策,推行分封,才使天下大治,成康之际,刑措四十余年不用[1],如此治世,当今天子,做到了吗?”

  淳于越激动道,“秦法严苛,世人皆知,行郡县而废分封,弃先王之制而标新异,恐怕祸乱难弭,不思安民就急着封禅,如此急功近利,怎么配与历代先贤相比?”

  “你提到的两件事,我们一一分说。”浮丘伯的竹简在手上敲了敲,辩论的时候脑子转得飞快,“第一,秦法严苛,这个我不否认……”

  “等、等等。”韩非忍不住插了一句。

  浮丘伯停下来,等他说话。

  韩非在心里酝酿好了,尽力出口别太结巴:“这位淳于兄,你所谓秦法严、严苛,具体指、指哪些?”

  淳于越回答:“礼记有云,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2]而秦法,却连这等区别都做不到!”

  李世民听到这里,就知道淳于越必输无疑。这个话题如果他来辩,绝不会说出这句话,也不会拿这种不痛不痒甚至容易被攻讦的句子,来给对方机会。

  明明周朝量罪定刑,比秦法轻罪重罚要合理得多,淳于越偏偏要提什么“刑不上大夫”,这不是正好撞韩非手里吗?

  果然,韩非立即驳道:“我以为,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太、太子犯法,都当与庶民同……同罪,何况于大夫?[3]当、当年……”

  韩非什么都好,就是这吞吞吐吐的,实在是听得人心痒,耳朵也痒,恨不得替他说。

  李斯很自然地接下去:“当年秦惠文王为太子时,犯了法,因身份特殊,没有受刑,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公子虔被处劓刑(割鼻)、公孙贾被处黥刑(刺面),秦之法度从此严明。[4]

  “足下难道是想说,大夫就有权逃避律法的惩处吗?若人人皆如此轻视律法,自以为自己身份高贵,就漠视法度,肆意妄为,难不成就有‘礼’了吗?”

  这波法家配合得极好,淳于越明显抵抗不住,脸涨得通红:“我非此意!”

  “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秦法之苛,可不在于刑是否上大夫。”儒生之中,有人振袖,加入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足下何人?”浮丘伯问。

  “某为伏胜,诸君有礼。”这人比淳于越要友好一些,不紧不慢道,“秦法之重刑与连坐,岂不比周法要残酷得多?”

  “乱世用重典,若非这般,秦如何能变法图强,一跃而成诸国之中最强之国呢?”李斯反应极快。

  “那某可否问一下,当今还是乱世吗?”伏胜平淡地问。

  “当然不是。”浮丘伯回答,“不过改动律法非一日两日可以做到的,此事已过朝议,陛下有诏,廷尉与诸博士在文学馆,夜以继日,忙碌有加,莫非足下没听说过?”

  伏胜略一顿首,竟谦和道:“某治《尚书》,潜心修文,不闻新诏,若真有此事,那便是我的过错。”

  诶?这话一出,跟一拳头打在了云彩上似的,什么也打不中了。

  不仅淳于越有点傻眼,法家这边也不好再说什么。

  李世民噙着笑,听得津津有味,顺便标记了一下这个伏胜。

  不错不错,不是个死杠精。

  因为荀门的儒生已经够多了,且占据了最好的生态位,所以齐鲁很多儒生都没有入朝。

  儒家八门内斗非常凶,嬴政觉得朝中的儒生太多,太子都被儒家腌入味了,也就不在意还有一大波在外。

  像淳于越与伏胜,目前都还在野。嬴政来了,纡尊降贵地给儒家表现的机会,才有了这场辩论。

  浮丘伯便略过这个插曲,继续道:“其二,关于郡县与分封——”

  “我来吧。”李斯像在接力赛跑似的,顺畅地接过了他擅长的领域。

  “听足下之意,你崇尚分封?”

  “自三皇五帝起,至周天子而有天下,无不是广封子弟群臣,天子为干,封君为枝,既有血亲之藩屏,亦可安稳社稷,周室因而得传八百年,此非谓正道乎?”

  浮丘伯吐槽道:“八百年里一半时间,几百个诸侯国都在打生打死,周天子是谁,都没人在乎了。”

  淳于越的脸色刷地难看起来,怒道:“礼乐崩坏,正是由此而已!”

  李斯无视了他的愤怒,依然按自己的节奏来,心平气和地论述道:“那看来足下很喜欢楚国了。七国之中,除了楚国,再没有任何一国,是完全的分封了。”

  楚国自己都自诩“蛮夷”,行事作风离儒家推崇的王道,也差得太远了。

  “但除了秦国之外,也没有哪个国家是完全的郡县!”淳于越呛声道。

  楚国几乎是完全的分封,而秦国全部都是郡县,其他几国则存在既有分封又有郡县的情况。

  “楚国因何而弱,诸位可想得明白?”李斯淡然而笑,环顾四周,“楚国,疆域万里,地广物博,人才精粹,本该是天下最强之国,却如盈亏之月,逐渐衰败。在座诸生皆饱读诗书,可有人能告诉我,到底为何?”

  “皆因分封之故。”出乎意料的,对面阵营又冒出一个接话的。

  荀门惊奇地望过去,对这个时刻有人跳反的现状,摸不着头脑。

  “叔孙通!你在说什么?你到底是哪边的?”淳于越气急败坏。

  “无论我是哪边的,都没有睁眼说瞎话的道理。”叔孙通穿着一丝不苟,瞧着像个老古板,但出口却如针锐利,“或者淳于兄以为楚国不是因此衰亡的,也请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否则便是欺惑愚众。”[4]

  这人读过荀子的书?荀门马上意识到,因为最后这句话,明显化用自荀子。

  这是一种再明显不过的撇清了,简直就是在扇淳于越巴掌,然后大大咧咧道:“我跟这货不是一个队的,麻烦不要误伤。”

  儒家八门,果然乱得一塌糊涂,内部本身就达不成共识,才会在这种需要团结的时候,也团结不起来。

  “正是如此。分封者,大臣太重,封君太众。长此以往,则上逼主而下虐民,必然贫国弱兵。[5]楚国衰亡的教训还不够吗?竟有人想重提分封?天下才刚刚安定,就想回到诸侯混战、几百年不得安宁的纷乱之中了?”

  李斯言之凿凿,清晰明了,很是震慑了一些举棋不定的人。

  “大、大概儒家喜欢……战争吧。”韩非冷幽默了一下,补了一刀。

  “郡县也不见得没有缺点吧?”比起淳于越的脸红脖子粗,伏胜要情绪稳定得多,只淡淡地回了两句,“上令急如火,下应疲于命,一旦君失其道,主弱臣强,关中孤悬,外郡无藩卫之助,顷刻便能起兵反叛,彼时外族入侵,叛军四起,亡国也会更快些。”

  这个话太重,李斯有点不好接,接了仿佛也不吉利。

  但李世民无所谓,他朗声道:“君失其道,则国该亡,与分封或郡县,亦或郡国并行,有何相干呢?”

  其实还是相干的,但这句话的重点在于前面,也无人再去纠缠。

  因为太子怡然起身,施施然从内室的屏风后面转到中间的厅堂中来了。

  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6]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太子,纷纷低首。

  “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弃而不用。诚可畏也。[7]”太子笑道,“说直白点,但凡君主对臣民好一点,都没那么容易亡国。即便时运不济,接手了烂摊子无力回天,也照样会有人助他、念他、替他惋惜,千百年后依然缅怀。而如今,六国既灭,诸位可有怀念的君主吗?”

  一时间鸦雀无声。

  六国的君主是什么样子,还需要一个一个列举吗?有什么可怀念的?

  怀念谁?怀念韩王怂,还是怀念齐王蠢?要不然怀念赵王是怎么宠信奸佞诛杀自家大将的?

  “六国有这样无能的君主,我大秦统一天下,终结乱世,车同轨书同文,致使分裂的国家与人心重新聚起,算不算伟大的功绩?”李世民温和地看向儒生们,尤其伏胜和叔孙通。

  “算。”叔孙通点了点头。

  “有这样的功绩,不足以封禅吗?”李世民再问。

  “光有功是不够的。”淳于越硬邦邦道,“当年齐桓公在葵丘会盟后,也试图封禅泰山以彰显功绩,但被管仲劝阻。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245页  当前第21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12/245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假如二凤是始皇的太子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