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报纸的文章不是他写的,但是文章里提到了他们食品厂,他又是食品厂的一员,说出去同样光荣骄傲。
杨黛这才将视线落到报纸上,说实话她也有些惊讶,她没想到这篇文章能够被刊登出来。
杨黛离开首都的时候,一共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空乘方面的宣传,另外一篇则是依靠食品厂和航空基地的合作为基础,说这种合作是一种创新精神,让两个单位都能有更好的发展。
第一篇是先写出来的,投给了日报,但是最终日报的编辑并没有通过这篇文章,杨黛转而重新投到了首都本地的报纸上,倒是成功刊登。
临走的时候,除了航空基地给她的基本工资,还以为这篇文章,额外给了她一笔奖励。
因为第一篇文章被拒绝,杨黛也顺带了解日报审稿的严格,第二次投稿的时候并没有报太大希望被通过,没想到竟然这么快就刊登了。
“不愧是你,不愧是你。”到了办公室里,郑华生一直在对着杨黛感叹,他完全不知道杨黛写了文章,这篇文章完全就是意外之喜。
而且他们食品厂直接上了全国的日报,那么接下来省市的报社肯定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也会趁机采访他们食品厂。
短短十几分钟的时间,郑华生已经开始让宣传科的人准备自己的采访稿了,原本这件事情交给杨黛来说最合适。
毕竟食品厂里的人,提起写文章,谁也比得过杨黛呢,但想了想还是不太合适,所以这活儿还是交到了宣传科手里。
除了准备接下来的采访稿,郑华生还通知了销售科,让销售科务必一直留着人守在电话跟前,如果有单位打电话,一定要第一时间接到。
如今整个食品厂都因为报纸上的文章,全面运动起来,时刻准备着战斗。
看着食品厂在自己手里越来越好,郑华生激动无比。
“杨黛同志,从今天起,你就是咱们食品厂的正式员工了,一会儿我让秘书重新带你去人事科办理职工关系。”
“还有之前糕点方子的收益,我也会让财务科这边帮你结一笔钱。”郑华生越说越激动。
“杨黛同志。”郑华生忍不住搓了搓手,“你这次正式办理入职,是想要去宣传科,还是去咱们的产品检验科?”
以前的食品厂是没有产品检验科的,毕竟当时的食品厂只是勉强维持,每天的出货量少的可怜,根本不用这个产品检验科。
不过最近食品厂的规模越来越扩大,除了小饼干和糕点两大王牌产品之外,县城的食品厂也在和省市的食品厂积极交流,改善了原本食品厂一些饼干的口感,如今也已经能正常出货。
出货的量越来越大,食品检验科的存在就很有必要了。
“或者除了这两个科,你想去哪里,咱们都是可以商量的。”
“我们新成立的新品开发技术科,也很需要你这种人才。”
杨黛笑着摇了摇头,“宣传科就挺好的,产品科更需要技术型人才,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杨黛明白郑华生希望自己去产品技术科,毕竟以后万一有机会,自己再突然拿出方子呢,但是杨黛接下来并没有这种想法了。
她手中确实还有几个吃食方子,但是她不准备继续拿出来了,而且那些方子也并不合适。
她尝过郑华生改良之后的糕点,更能感受到改良后糕点和现在糕点的不同,而这些不同肯定不止从成本方面考虑,也有郑华生自己的创思。
毕竟郑华生在食品口味方面确实很有自己的天赋,否则也不可能凭借一己之力,研发出现在广受欢迎的小饼干,成为食品厂的重要支柱。
虽说郑华生总是一直在感谢杨黛和夏子清,认为这两个人帮助小饼干打开了外汇之路,所以如今的小饼干才能广泛销售到多个地方。
但其实谁都知道,一个产品想要经久不衰,质量和味道才是重中之重,不管从哪个方面说,郑华生都当居首功。
郑华生之所以对杨黛这么感激,除了杨黛确实为食品厂提供了帮助外,更多的其实是杨黛出现的时机,恰到好处。
食品厂濒临倒闭,郑华生身为看着食品厂建立的人,感情投入很深,当时的小饼干是最后的稻草,但偏偏临门一脚卡在包装上,并且换了很多人都无法达到外商的满意。
而在这种危机关头,杨黛的画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并且在外商那里赢得赞叹,所以在郑华生那里,一下子将杨黛的作用拔高了。
但是这种
心理,随着食品厂一点点走上正轨,不可能一直存在,所以杨黛才会主动拿出方子,也算是自己的一点贡献。
杨黛先去了一趟人事科,将自己的工作关系转正,随后又在人事科科员的带领下,正式踏入了食品厂的宣传科。
“终于来了。”看着杨黛过来,宣传科的几个人都起身迎接。
“这里这里,办公桌都是收拾好的,早上后勤那里送了水杯,笔记本和钢笔。”宣传科的每一个人都十分热情,对杨黛的到来展现出极力欢迎。
“杨黛同志,你对面就是夏子清同志的桌子,只不过夏子清同志这几天去市里出差了,一直还没回来。”宣传科的人又专门解释了一下。
杨黛在大家的欢迎声中,拥有了自己的办公桌,跟着宣传科的几个人一起去开会
食品厂在全面扩建,宣传科当然也需要招人,这次开会的重点就是招工的人数和考试的试题。
这次食品厂招工的规模很大,考试也很严格,依照现在制定的规则,光笔试都有两场。
一场是人事科负责的,考一些基础知识。
接下来是每个科室之间,会有一场小考试,在笔试过后,还会有简单的面试。
比如宣传科面试的时候,会要求面试的人准备材料书写小短文。
而生产车间的面试,则更加看重个人卫生情况。
此时宣传科的小会,主要集中在到时候面试的人选。
面试官一共会有四位,郑华生会是其中一个,如今的宣传科科长会是第二个。
剩下的两个名额,大家正在讨论。
杨黛只是静静听着,不准备发表自己的意见,毕竟她同宣传科的人还不熟悉。
结果没想到,大家推举来推举去,她竟然也成了面试官的一员,并且大家一致同意。
杨黛接下这个任务,决定尝试一番,毕竟这也是人生初体验的一回。
在厂里上班对杨黛而言并没有什么影响,每天到点打开上下班,每个周日是休息日。
而韩霖那边的上下班时间也差不多,只不过休息的时间并不固定。
杨黛按部就班生活,闲暇的时候会修补一下自己之前从一条街买回来的字画,还顺带体验了一下面试官的感觉。
很快夏子清就出差回来,同杨黛分享了一下自己这段时间的精力。
夏子清这次出差也属于借调,市里的一个厂子请了两个外国人来给车间生产线升级,但是又怕当中沟通有误差,所以专门借调了夏子清。
而夏子清这次来,也是想要和郑华生正式此时,她如今还只是临时工,只要厂里同意,随时可以走人,她准备前往知青办工作。
杨黛听了夏子清的打算,当然支持夏子清的想法,夏子清毕竟是知青,想要回城肯定要通过知青办。
“你下班陪我去个地方吧。”夏子清换了话题,邀约杨黛一同前往。
而杨黛一直到地方才发现,夏子清的邀约地点竟然是废品站。
第82章
“怎么突然想要去废品站?”杨黛有些疑惑地看向夏子清。
其实废品站也算是县城里的热门地点,每天来往的人并不少,但是夏子清看起来并不像是需要去废品站找东西的人。
“我之前出差的时候,听了个小道消息,说是市里有个人在废品站找出了金子。”
“我虽然也不觉得自己有这样的运气,但是万一呢,就当是撞大运。”
夏子清显得兴致勃勃,杨黛没有在拒绝,虽然她觉得夏子清这个小道消息一点准确性都没有。
毕竟没有人会在捡到金子之后乱传。
但其实夏子清说得这件事情还真没有骗人,但是她不不是从小道消息听来的,而是很多年后,看一位成功企业家的个人自传。
对方在自传中说了自己当年的启动资金,就是在废品站找到的一根铁根。
当时企业家第一次创业,心高气傲,很快失败,又背了一屁股债,天天被人跟在身后追债,三五不时受伤。
为了自保,对方用自己身上最后的一点钱,在废品站买了一根已经生锈的铁棍用来防身,却不想那跟铁棍里竟然藏着金子,最终让他有了重来一次的资本。
这个故事是夏子清去市里出差的时候路过废品站,突然间想到的,但是她当时住在招待所里,根本不方便去废品站淘东西。
所以回县城之后,立马想要去看看。
虽然自己不一定有那位企业家的好运,但是对方的经历足以说明一件事情——废品站真的有机会捡漏。
重生回来,经历过这么多事情,夏子清有时候也想,自己身上说不定也是有点运气的,毕竟重生这种事情,也可以说是万里无一了。
况且这次去废品站,自己也不是单枪匹马,而是专门邀请了杨黛。
上辈子杨黛能成功到上电视采访,运气肯定是不错的,自己在旁边说不定也能沾光。
杨黛对夏子清心中各种乱七八糟的想法,统统不知情,但确实陪着夏子清过来了一趟。
废品站的人看到两人过来,抬抬眼,“这边的东西可以捡捡,另一边的东西已经登记造册了。”
杨黛随着夏子清蹲下身子,但也只是看看。
废品站的人即便每天都在收拾,但是东西又杂又乱,场地虽然很大,但是留出走路的地方却不大。
“你就想这么乱翻?”夏子清看起来毫无头绪,不论是什么都要拿起来看看,杨黛在旁边看着眼皮子直跳,终于忍不住开口。
“我就先看看都有什么东西。”夏子清来了之后,其实是有点后悔的。
废品站里真要有什么好东西,肯定也是提前被收走了,她们能挑拣的这块地盘,都是被规定好的,里面肯定没什么好东西。
夏子清失了兴趣,但是又觉得自己来都来了,总不能空手而归,所以还是在挑挑拣拣。
杨黛:“你对这些东西,有什么偏好?”
夏子清摇头,“没什么偏好,就是觉得来都来了,总不能空手回去。”
夏子清一边说着,一边将手边有些脏旧的花瓶拿到手里,向着杨黛晃了晃,“你觉得这个怎么样?我拿回去养花应该可以吧。”
夏子清突然想起来,上辈子杨黛的职业,虽然现在杨黛还没有投入那份工作,但是总会有点运气眼光在上面吧,要不然也不可能出人头地。
让杨黛看一看,万一自己就是能捡漏呢,也不求是什么出名的古董文物,哪怕只是封建王朝末期的东西,只要慢慢留着,总不会亏。
“这个呢?就是有点破洞了,会漏水的吧?”
夏子清陆陆续续将好几个陶瓷瓶子拿到杨黛面前,眼含期待地看向杨黛,希望杨黛能够帮自己辨认。
杨黛看着夏子清的样子,收敛眉目,但还是挑挑拣拣拿了个破旧的瓷瓶递给夏子清。
“如果非要选的话,就这个吧。”杨黛虽然认不出这是什么朝代的东西,但至少制作工艺与现在不同,很有可能是夏子清想要找的古董。
离开废品站的时候,杨黛落后夏子清半步,心中说着夏子清方才看向自己的眼神。
仿佛对方一早就笃定,自己能挑出来,还有之前——
“杨黛。”走在前面的夏子清突然喊了一声。
杨黛从自己的思绪中出来,跟上夏子清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