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上的庙是不是有什么讲究?”
最近几年破四旧,那个庙是被打砸过的,韩霖上山的时候专门去破庙里看过,基本上都要塌完了,只是从房梁的柱子看,那座寺庙应该在山上挺立了很多年。
韩父韩母依旧想闭口不言,韩霖索性将话敞开了说,“您两位今天要是不和我说明白,我肯定还是会去的。”
“那山里有邪性,是受了诅咒的。”韩母终究是没扛过,将事情说开了。
山上的那座庙据说是两百年前建起来的,庙里的和尚一直都不算多。
前些年打仗,黄庄大队的大家都山上躲着,寺庙里的和尚也出了不少力。
也是从那之后,庙里的和尚越来越少。
建国之后,庙里只剩下一个和尚老老实实守着。
这些年到处都在破四旧,寺庙自然也是属于四旧的一种,有不少人上山打砸寺庙。
庙里的和尚见阻拦不过,便说了一通话。
说这寺庙安安稳稳立在这里,这座大山才有庇佑,要是寺庙没了,山灵会震怒,整个黄庄大队都会遭到报应。
但当时打砸的风气已经抑制不住了,大家根本不听这个和尚的话,甚至想把和尚绑起来游街示众。
后来和尚不知所踪,大家也不将和尚的话当一回事。
但是很快,上山的人就出了意外,有摔伤的,也有遇到大型野物的。
大队长发现事情不对之后,专门组织青壮年上山,想看看是不是山上有野猪,甚至拿了家里自制的土枪。
可是根本没用。
集体上山扫荡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平平安安的。
但是只要有落单的出现,总是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
这种事情多来几次,大家也逐渐试探到了底线。
只要不超过寺庙,在庙以下的地方,大家基本上都是安全的。
但是超过庙之后,这种安全性就不能保证了。
这事情说出来太玄乎,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根本没人敢说。
黄庄大队就默认封口,只是一遍遍强调上山的话,千万不要超过寺庙,成了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
韩母本来也没想到韩霖敢上山,但是之前在韩霖家里吃了顿饭,越想越不对劲。
夫妻两个好吃懒做,手上估计根本没有多少存款,虽说省省买猪肉也不是不可能,但是饭桌上绝对不可能出现兔子肉。
这事儿在韩母在心里琢磨了几天,还是觉得不踏实。
告诉韩父之后,夫妻两个索性来找儿子问明白。
结果还没开口问,先听见儿子又要上山,猜测成真,心中的情绪再也忍不住了。
“你就听娘的,别去了,你好好上工,跟着你爹好好学,以后缺不了这口肉吃。”韩母说完又看向杨黛,希望杨黛帮着自己说说韩霖。
“韩霖,你就听爹娘的,以后咱们就不上山了。”韩母哭得眼睛红肿,此时的杨黛自然要顺着韩母说话。
好不容易将韩母哄走,两人才终于躺到床上休息。
“你信吗?”黑暗中,谁也看不见谁的表情,韩霖突然开口。
“敬而远之才是我们应该做的。”杨黛也没睡着,听到韩霖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杨黛以前也会去寺庙上香祈福,不过她觉得这种事情,更多的是给自己一个寄托,信与不信都看自己。
但是自从穿越后,杨黛的想法便有些改变。
毕竟她和韩霖到底为何穿越,两个人其实都说不清楚。
“以后你就别上山了,咱们就用肉票买肉吧。”之前捡漏了不少票证,此时杨黛说起用票这件事,也完全不虚。
韩霖笑笑,突然说了一句,“我觉得这山里经常有人活动。”
第16章
“山里有人?”杨黛有些惊讶,原本的瞌睡也少了一些。
“痕迹不明显,但肯定是有人
在活动。”韩霖说的十分肯定,并且判断人数肯定不少,只是可能活动不多,并且十分谨慎,所以留下的痕迹并不多。
起初韩霖注意到到这一点的时候,只以为是大队里还有别人也偷偷上山。
毕竟哪怕再多规矩,最要紧的还是填饱肚子。
但是去山上的次数多了,韩霖还是察觉到了不对。
今天晚上韩父韩母又严令禁止上山,韩霖愈发觉得山上的痕迹应该不是黄庄大队的人留下的。
山上真的有人在活动。
“等有时间,我再去看看。”韩霖决定再观察观察,因此对于韩父韩母那些话,他并不相信。
韩霖一大早去了老宅,跟着韩父一起去县城房管科。
而杨黛则在家里有些心神不宁,她的稿子投出去也有些日子了,感觉差不多也要收到回信了。
“杨黛,杨黛同志,你的信件。”外面邮递员的声音传来。
杨黛也顾不得其它,推开门跑了出去。
“同志,在这里签名。”邮递员同志将东西递给杨黛,指导杨黛签名之后,挥挥手离开。
杨黛摸了摸里面的厚度,心中有些失望。
她投稿之后打听过流程。
如果投稿通过,报社会将稿子留下,邮寄回来的东西就是征稿的奖品,当时杨黛看中的工业券。
如果投稿不过,报社会将稿子寄回来,并且说一说稿子的缺点。
杨黛虽然没有拆开,但是摸着厚度,也不像是工业券,当下便有些影响心情。
将信封随意扔在桌子上,主打一个眼不见心不烦,杨黛拿了盆子准备洗衣服。
好不容易接完水,杨黛搓着衣服,又想起县城百货大楼的洗衣机。
她现在手上有洗衣机的票,可惜依旧不能买。
一台洗衣机的价格比一辆自行车还贵,她现在连自行车都不敢买,洗衣机更是只能想想。
而且听百货大楼售货员的意思,用洗衣机需要接通自来水管。
洗衣机用水也用电,而杨黛家里既没水也没电。
杨黛自从穿越过来之后,还没见过自来水管长什么样子。
黄庄大队想要吃水,都是靠井水。
而且整个大队一共六口井,大家都是每天去井里打水。
这一点杨黛其实没什么不适应的,毕竟打水的人也不是她,而且即便是在成国公府,也吃的是井水。
只是成国公府财大气粗,自家院子里就有井,黄庄大队贫穷,所以连井都需要共用。
但是自从知道还有自来水这种东西后,杨黛的想法就变了。
听说只要拧开水管就有水流出来,杨黛特别好奇想要看看。
只不过听说自来水管,只有城里的筒子楼里才常见,杨黛至今还没找到机会。
捶打了两下衣服,杨黛的眼神又落到信封上,擦干手。
不管结果如何,好歹是有了回信,自己总应该看看。
杨黛拆开信封,里面露出一张报纸。
又向里面张望了一下,发现里面竟然还有票证。
呼吸屏住了一下,当机立断将报纸打开。
原来不是自己的退稿,而是报纸的样刊。
杨黛脸上的笑容一下子就灿烂起来,拿着报纸看了看去,怎么也看不够。
上辈子也有很多人夸她钟灵毓秀,是个才女。
可是即便再多的夸赞,杨黛也从来没有在外发表过自己的著作。
因为大庆的太子妃不应该这么张扬,不应该将自己的墨宝让大众欣赏。
如今没了大庆朝,没了太子妃身份的桎梏,她的愿望总算成真了。
杨黛将报纸放到桌子上,看了一遍又一遍,并且将信封里的票证拿出来,珍重放好。
这次的票证和韩霖捡漏的票证不一样,有格外的意义象征,杨黛更加珍惜。
原本不耐烦洗的衣服,此时又拿了起来,用肥皂仔细搓起来。
韩霖在县城忙了一天,回来的路上顶着韩父的骂专门买了六个包子,分了两个给韩父,剩下四个拿回家。
一推开家门,韩霖看着院子里飘散的床单和衣服,就知道今天的杨黛心情肯定不错。
杨黛以前是没洗过衣服的,穿越过来之后,不得不自己洗衣服,但每次都不耐烦。
家里的衣服大部分都是韩霖洗的。
但韩霖粗手粗脚,而且为了不让韩母一天三趟往家里来,韩霖只能每天老老实实上工,洗衣服的时间不多,洗出来的成果每次都马马虎虎。
杨黛本身打算什么都不管的,毕竟她起初和韩霖也算是有过约定。
杨黛手里有嫁妆,以夫妻两个的情况来看,只上工肯定是不够的,杨黛的嫁妆肯定陆陆续续都要转出去。
所以夫妻两个商量好,杨黛出钱,韩霖出力。
当然计划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韩霖力气大,扫地擦桌子这些事情肯定都难不倒他。
但是做饭和洗衣服一直达不到杨黛的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