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液压缸就是直接固定在吊臂的铰接点上,吊臂的升降动作依赖液压缸的伸缩,在物理结构上几乎融为一体。
这个庞大的结构在这,陆八一目光不由自主就被吸引,然后第一眼就认出了林巧枝。
不是因为看过报纸,而是上次随重型机器厂去交流会,林巧枝给他的印象真的太深刻了。
谁见过有人能在一场交流会上,游刃有余地和各个单位的技术员聊天,并且还都能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建议?
后来江南造船厂抢到了林巧枝,不仅分体研制速度比他们出成品快了小半年,甚至还成功完成了万吨水压机的突破。
陆八一至今都记得当时交流会的情况,还有交流会后陆续听到江南造船厂不断传来喜报时,各方感受到的紧迫和压力。
陆八一注意到,林巧枝从那堆机械框架里跨越出来,而地上,已经是拆掉的遍地部件,工工整整排列放好。
他偏头听技术员们说了几句,暗咋一下,整理了一下衣服,朝着中间走了过去,打招呼:“林工。”又自我介绍,“陆八一,刚刚的起重机就是我操作的。”
因为现在有故障,但考虑到安全问题,是要尽量避免点头现象发生的,所以操作中尽量做“上升、左右移动”的操作,尽可能减少“下降”这个动作,尤其是重载下降。
这对技术操作是有一定要求的,毕竟那么大一个家伙,想控制得极其精准,难度不小。完全不做重载下降,需要很多操作一步到位,所以陆八一最近都是亲自操作得多。
他不放心。
“嗯,能看出陆工你操作技术很不错。”林巧枝也是认出了陆八一,毕竟交流会算是她第一次主持对外大场面,第一次嘛,见到那么多同行,受到那么多赞誉,紧张和欣喜都难免,记忆总归是深刻一些的,“几乎看不到什么震荡损伤,你操作吊臂有做泄力处理吧?”
陆八一笑了一下,看她如此自如的拆卸这个模块,还能一眼看出他在吊臂点头时做过泄力处理,就知道她是有真本事了,难免真心道:“其实专攻一行的话,还是比各行各业打游击更能发挥你的水平。你对起重机械天赋这么好,如果能一门心思做的话,说不定也能达到拖拉机那种高度。”
“也有道理。”林巧枝也不能给陆八一说,她能在梦里看到各行各业的前沿技术,在不同的故事却相同的故事背景中,清楚的看到整个中国工业的未来,纯粹的“发挥水平”来讲,全行业全面开花才是最能发挥她能力和水平的。
这样看,只做起重机,才是真的浪费啊。
如果她日后真的想专精某一个领域,那必定也是从海陆空中选。
毕竟,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是吧,你看你拖拉机搞得是真的好,直接都造出世界一流技术的产品了。”陆八一说起来是真的感慨,也不由羡慕,要是起重机行业也能有个林巧枝就好了,他也想试试他们国家自己的超大型起重机。
有了那家伙,各种道路,各种大水坝,各种跨江大桥,大型核发电站……他们基础建设的速度才能真的提起来啊。对某地来说,想要富,先修路,对一个国家来说,想要富,基建同样是绕不开的话题。
陆八一有些恍神的时间,林巧枝注意力又回到拆开的液压缸+机械结构的动力升降模块上。
她目光在这一个个零件上移动,脑海里模拟着这一个个零件关联作用运动的画面,想了一会儿,她戴上手套,伸手探进液压缸里的阻尼孔。
林巧枝这个动作,一下把恍神的陆八一注意力扯了回来。
他看林巧枝去看阻尼孔,还用手擦拭了一点阻尼孔内的液压油来看,眼皮一跳。
机器故障和他没什么关系,这阻尼孔里的油压可属于他的调试内容。
阻尼孔是液压缸中的节流元件,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小孔,限制油流过的速度,还有限制流过的油量。
来缓冲启停、换向的冲击,同时还能稳定速度。就好像医生使用的注射器前端的小孔,前面活塞无论如何暴力推拉,小孔都可以一定程度稳定水流。
陆八一顺手也戴了手套,凑过去,伸手进去擦了一点看起来。
“油压我测过,按照这个塔机给的液压参数,属于正常范围的。是这阻尼孔里出了什么问题?油的质量不好?”陆八一很快指出了可疑点,他调试也是很有一手的。
要不然也不能从原来的操作员岗位,逐渐转而去做调试工作,还不是因为在调试工作上敏锐又表现出色。
但是陆八一也是有点不太确信的,他也算是很高的天赋了,才能兼任操作和调试两项技术,而且这两项还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就再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别的技术了,他这都还是人到中年了,林巧枝才多大?就算打娘胎里开始学,满打满算也不会达到几十年吧……
“不仅仅是油的质量这么简单,这里面杂质也有点多了。”林巧枝在指尖摩挲一下,又要了个手电筒照射油的表面,顺手递给黄彩霞看看,同时说,“杂质多,黏度也稍稍有点低,而且阻尼孔孔径也变化了。”
陆八一愣了愣,有吗?
他也回身要了一把手电筒,弯腰更仔细地看了看阻尼孔,孔径变化了?
好半天,他也只是看了个模棱两可,不明白林巧枝怎么看出来的,起身看向林巧枝:“所以,你是怀疑这个阻尼孔的问题?”
“液压油不良,长期杂质过多,导致阻尼孔孔径变化节流失效,所以吊臂下降时,回油压力波动比较大,液压缸运动断断续续,最后使得吊臂周期性抖动。”林巧枝说完,示意黄彩霞,“初步判断就是这样,做一下记录。”
顿了顿,对旁边还没离去的谢书记等人道:“要是确定是这个问题,咱们今天应该就能解决了。”
第104章 她这就是针尖上玩跷跷板
还没有离开的项目负责人许昌华、谢书记等人:!!!
然后第一时间转头看向项目里自家钳工。
甚至产生了一种“我是不是被忽悠了?”“感觉被驴了”的荒诞感。
不是说很难解决吗?
不是说肯定是大问题吗?
满目震惶。
钳工们差点被盯穿了, 投过来的目光复杂得好像混合了云南菌子、朝天椒、霸王椒、大量生姜的红油锅,热辣滚烫。
谢书记等人为什么没有离开呢?
因为按照惯例,总是要表示一下他们的重视和诚意, 一般来说,都这个点了, 他们预备看一会儿,ῳ*Ɩ 然后就可以适时的提出,请林巧枝吃个饭。
吃饭的时候,刚好还可以了解一下情况,听听林巧枝的看法,顺便再做一做士气上的工作。比如“誓师大会”类型的, 激励一下气氛,又或者抹抹眼泪,说一说不容易,以表示对请来外援的重视和恳切……总之, 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可以吃不同口味的饭。
等饭吃完了, 基本就可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
往后可能几天, 可能十天半个月,支持肯定会给足的,但他们肯定就不会一直守在旁边了。
只等某一天去关心进度的时候,得到一个好消息。
或者迟迟没有进展,然后好声好气把人送走,启动备用方案,掏钱解决问题。
这一套流程十分完美、十分流畅, 充满了中式美学。
就是出了一点“小意外”。
第一步。
连饭都还没吃。
就有人一个大跨步迈到终点了……许昌华念叨了一句“今天就能解决了”,顿时就心绪不宁了。
他咳咳两声, 声音都多了几分不易察觉的柔和:“那个……林工,咱们这个塔式起重机这个情况,你是怎么判断的?”
到底是被西方做局了,还是被驴了,总还是要搞搞清楚的。
他顺便看了一眼陆八一。
陆八一使劲儿地看,铆足了劲儿地看……也还是没能分辨出来,阻尼孔“孔径变化”了?
但看林巧枝这个架势,陆八一就知道,她可能还真的没有忽悠自己。
主要是一听她直接把领导截住,就知道这底气爆棚了。
陆八一这会儿心里跟有猫爪挠似的,一听项目负责人问缘由,他注意力马上聚集到耳朵上。
林巧枝自然是有理有据。
从前知识贫瘠的时候,觉得只能理解才能从梦中带出知识,是一种限制,觉得遗憾又可惜。
现在一步步走来,才觉得这样才是真本事,硬道理。
然后,林巧枝就给他们讲解了阻尼孔的大小设置,根据那个宣传手册给出的参数,在这一套液压技术中,该如何计算所需阻尼孔的孔径。
许昌华:“……”
谢书记:“……”
他们听得雾水满头,陆八一倒是听得懂,正因为有点听懂了,感知到林巧枝对这个模块理解的深度,不免有点沉默起来。
一套设备中,哪怕一个小齿轮都是有设计的目的、作用和标准的,更别说一个阻尼孔,它承担着整个液压系统中节流液压油,稳定油压的作用。
如果真的把阻尼孔,比作医生注射器前端的小孔,就好理解了。
难道是看设计人高兴,想设计多大弄多大吗?肯定是要考虑到针筒和活塞能带来的压力,考虑到血管能承受的最大流量等等因素。
但是,即便是有一套理论和算法,阻尼孔孔径也不是那么容易算的,要考虑到塔机的臂展极限;考虑到最大回油量;考虑在空载和满载两种极端条件下,阻尼孔都要能提供足够背压;还有在比如“吊物脱钩”这种负载突变的情况下,阻尼孔需要在50ms内迅速建立足够的油压……
陆八一等人边听边思考,逐渐眼神就直了,只有陆八一勉强能跟上,但依旧是感觉难以兼顾,本来这玩意孔径就小,要考虑的却太多,什么伯德图分析,什么温度漂移补偿。
小孔径效果好,但容易污染堵塞,大孔径问题少了,但阻尼效果又差了。
这就是针尖上玩跷跷板。
动一丝一毫,全盘都要重新考虑。
总而言之,陆八一听完了,也知道这个超大家伙的阻尼孔该怎么算了,但是不能让他去算,更不论判断阻尼孔孔径变化了。
这就好像稍微爱好一点军事的中国人都知道四渡赤水,但是不能换自己上去指挥,哪怕开局不变,换自己上手效果可想而知、结果显而易见,深浅心知肚明……还是不要自取其辱了。
其实这也算是林巧枝能力的边缘了,如果让她正常来做,即使在梦里先准备过,可能也真的要个三五天,通过不断的检测和排查,才能得到结论。但好巧不巧,偏偏是这个问题,孔径大小不一样,这不一眼就看到了?
她属于拿着答案,倒推解题过程,在能力边缘疯狂大鹏展翅。
以至于陆八一觉得,他甚至估计不来林巧枝的真正实力,因为看不懂,听懂的部分也……学不来。
但他却莫名松了口气,总之没有那种被人骑着脸输出的感觉了,阻尼孔就阻尼孔吧,油压就油压吧,就算有一部分他调试的责任,但这个没看出来,能怪他陆八一吗?
谁好意思说这话,他反手就把这一坨扔过去。
许昌华和谢书记等人就更直接了,听得就是一阵点头。
为什么?不知道。
反正是差不多听完了,把脑子里进的水甩出去,谢书记就对林巧枝道:“就按这个判断来,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
信任是真的,但要说无条件信任,那肯定还是有点为时尚早了。
但现在也是这么个情况了,不让林巧枝倒腾,这模块也是要换的,里外都不亏。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她在步进梁式加热炉那边有成功的先例了。
否则随便来个人,这么噼里啪啦说一通让人感觉自己智商欠费的话——摸摸这人额头温度,发烧了?还是有病了?
林巧枝道:“补也行,做个新的换上去也行。”顿了顿,她补充,“前者快一些,不过可能不经用,换新的慢一些,做起来也要找精度高的钳工,至少2丝吧,但是用起来肯定更放心一些。”
“咱们双管齐下!”许昌华拍板,作为重点工程的负责人,这点资源还是舍得花的。
“也行,先用修补的试试,效果好就等做好了换新的。”林巧枝确定。
“正好,咱们附近单位就有高精度的钳工。”谢书记思索着周围可以请谁。
以重点项目的地位来说的话,一般都是各个单位全力配合保障的。
他们是不用太担心无人可用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