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我和五妹妹一起去看大姐。”沈妙也接口道,“既然今儿大姐没来,一会儿我们就帮着挑一块好料子,给她送去。”
柳氏听着,面色越发温和,“难得你们惦记她。”
说罢,又看向老太太,语带征求的道:“母亲,如今姝姐儿病着,不如让魏嬷嬷先去教家里其她几位姑娘,等姝姐儿好了再回来。”
沈妩闻言,心里越发疑惑。连忙去看老太太的神色。
老太太沉吟一瞬,却是点头答应了。“如此也好,能得魏嬷嬷的指点,是这几个丫头的造化,这也是沾了她们大姐的光。”
“既然母亲觉得好,那我一会儿就和魏嬷嬷说。再让人将瑞雪轩收拾出来,以后姑娘们就在这里学规矩。”柳氏言辞间竟隐隐有种迫不及待。
沈妩心里越发奇怪起来。
不过,无论如何这也是一件好事。毕竟宫里的嬷嬷,一般人家可请不到。
她和沈妙沈婍一起向柳氏道谢。
安氏和甄氏也积极的说一会儿打发人去帮忙布置瑞雪轩。
姑娘们学规矩的事定下,甄氏便又旧事重提,与老太太以及两个妯娌商量三位即将定亲的姑娘的嫁妆银子。
云筝的不在比较之列,倒是沈媛的,甄氏格外关心。
“三弟妹,说来媛姐儿的嫁妆你是怎么打算的?”甄氏看着安氏问道。
安氏适时露出一丝为难,说道:“我们家那位姨娘是个有主张的,又一心为着二姑娘打算,我却不好过多插手。不过是依着公中的规矩罢了,除此之外,我和三老爷再补贴五百两银子也就够了。”
花姨娘越过安氏直接求老太太为二姑娘说亲的事甄氏也听说了,此时看向安氏的目光带着同情。
安氏平日里瞧着厉害,却没想到连个姨娘也拿捏不住。这样不安分的妾室,放在二房她早就拉出去发卖了。
不过,二姑娘到底嫁的是魏家嫡子,一千五百两嫁妆银子是不是有些少了?
这样妙儿也不好越过姐姐太多。
甄氏的神色不由变得迟疑起来。
安氏却是装做没看见,只伸手端了茶盏喝起茶来。
这时,老太太发话了,“家里女孩儿出阁,按理我这个祖母也该出些力。这样,三个姑娘,我每人贴补五百两银子,再每人添一套头面。”
才五百两。甄氏心里有些失望,不过有总比没有好。
对比沈媛是庶出,公中只出一千两嫁妆,自家妙儿可是按嫡出算的,因此足足有三千两。
有自己和老爷贴补,再加上老太太给的,最后怎么也置办得出五千两的嫁妆,算是十分殷实了。
这样想着,甄氏重新高兴起来。
安氏也很满意。老太太这是觉得在沈媛的亲事上有些亏心,所以给沈媛和沈妙添妆时,也带了筝姐儿一份。
如此,筝姐儿与沈家的关系越发牢固了。
讨论完嫁妆银子的事,老太太又提了一件事。
“姑娘们渐大了,按照咱家的规矩,身边伺候的除了各自乳母,还当有两个教引嬷嬷,两个二等丫头,四个小丫头。
除了姝姐儿屋里的人是齐的,其余姑娘们屋里皆有缺的,你帮着补齐才好。”她对柳氏道。
柳氏主持中馈,按理这些事该提前想到的。
此时被老太太点出,她不禁面露惭愧道:“这件事是媳妇疏忽了,这几日就找了可靠的人牙子进府。”
老太太倒是没有多加怪罪,“你平日操持一大家子的事,一时顾及不到也情有可原。”
说罢,又指点道:“小丫头子可以买了外面的调教,教引嬷嬷却得选家生子,必要老实忠厚的,免得教坏了姑娘们。”
“是,媳妇记下了。”柳氏恭敬应道。
原以为事情就这么定了,不想老太太又把视线放在了沈妩身上,说道:“我记得妩姐儿贴身伺候的只有一个丫头。”
沈妩听了,起身回道:“祖母记得不错,是个叫玉管的。”
老太太颔首,随即指着身后一个面善的丫头道:“这是翠纹,最是个伶俐不过的,原是二等,准备提了做一等的,不如把她给了你,倒比跟着我强些。”
沈妩愣了愣,随即露出笑来,一副兴高采烈的模样,“连祖母都夸的,可知确实是个好丫头。既然祖母舍得,那我可就厚着脸皮收下了。”
老太太对她的态度很满意,说道:“虽是伺候你,但这丫头到底是我屋里出去的,份例暂且我替你出着。”
这………
沈妩就有些迟疑。
这时,安氏就笑着道:“家里四五个姑娘,母亲独独给了阿妩一个丫头,已经是格外偏疼她了,哪里再能让您出份例?”
虽然老太太想以此来表示对阿妩的看重,但一个丫头的份例,每月不过一吊钱,三房又不是出不起。
何必因此惹来其她姑娘的不平衡,也让翠纹在阿妩身边待的不踏实。
见她婉拒,老太太也不再坚持。接着又和柳氏说了几句家常事,便让金嬷嬷取了钥匙,带沈妩等几个孙女儿去库里选料子。
从世安院出来,沈妩没有回自己屋里,而是去了安氏处。
“娘,祖母怎么突然想起给我送丫头?”这样的偏爱,往日可都是沈婍的。沈妩觉得老太太今日的态度有些奇怪。
安氏却是知道缘由。“你祖母向来跟着你祖父的态度行事。你祖父已经知道你压中县试和府试考题的事了。”
原来如此!
不过……
“阿娘,爹爹不是说这件事暂时保密么,怎么这么早就告诉祖父了?”
之前她爹可不是这么打算的,原本他们商量的是下次院试若她还能压中考题,再将这件事告诉祖父。
倒不是沈妩不想家里其他人受益。主要是这种事情有偶然性,一次压中说不得只是运气,只有下次再中,才能证明她真有这样的能力。才能让别人相信这不是昙花一现。
安氏自然不会告诉她,是因为老太爷差点将她许给蒋家,这才不得不让沈父将这件事提前说出来。
在安氏心里女儿如珍似宝,配得上这世间最好的男儿。老太爷竟然为了一己之私就要牺牲女儿的终身,这让她无法容忍且愤然。
但因着孝道,她并不能将这种不满表现出来。
沈妩年纪还小,若是骤然得知此事,伤心之下面上露出一丝半点来,容易落人话柄。
因此,她只含糊道:“许是你父亲有别的打算。”
“若是院试女儿失手了,岂不是让人空欢喜一场?”沈妩心有顾虑的道。
安氏不以为然,“即便只这一次,那也足够证明我儿聪慧博学,不同凡俗。这种事可不光只凭运气,那些胡子老长的夫子,一个个倒都是饱读之士,却怎么不见他们压中题目。”
沈妩被安氏的话说的哭笑不得。
古代和现代不同,古代的名儒,毕生理念是踏踏实实做学问,容不得一丝弄虚作假,自然不会如她这样想着投机取巧,走捷径。
而且想要猜中命题人的心思,压中考题,自然也是需要技巧的。
“放心吧,你祖父知道这件事之后十分重视,不仅允许你跟着兄弟们一起念书,还说日后你想学什么,不会再有那些劳什子规矩限制。知道你喜欢画画,就说要亲自帮你寻一个名师。”安氏对老太爷的反应还算满意。
说罢,又说教女儿道:“你呀,平日里就是太低调了,才使得随便什么人都能压你一头。你有这样的本事,理应比别的姐妹兄弟多得重视,藏着掖着反倒适得其反。
这人啊,有本事就要露出来,这样才能让别人想做些什么时,心有忌惮。”
对于这话,沈妩也不跟安氏争辩。她倒不是真的想低调,而是深知木秀于林的道理,在自己还没有绝对的力量时,贸然露出太过惊艳的才能,无异于小儿抱金过市。
不过,安氏说的也不错,有时候谨慎太过也不好,容易让人小瞧。
沈妩想着论内宅处事,安氏比自己更知道分寸,既然她都这么说了,自己也该适时的改变一些。
于是,次日她就去家学里上学了。
沈媛被沈父禁足,只沈妙和沈婍在瑞雪轩学了大半日规矩,却不见沈妩,于是下午的时候沈妙就来西院寻她。
第30章 姐妹心思 沈妩正好下学回来,正吃着辛……
沈妩正好下学回来,正吃着辛妈妈一直让杜婆子温在灶上的肉羹垫肚子。
沈妙也不见外,进门就坐在她对面,见了便让玉管也给她盛一碗。
吃了一口发现是牛肉羹,意外道:“这不年不节的,哪儿来的牛肉?”
古代注重农耕,牛是主要的耕作力量。因此和沈妩知道的其他朝代一样,大成朝也限制民间杀牛吃肉。
沈家是官宦人家,吃食自然是寻常百姓家比不上的,但牛肉也是很珍贵的食材。一般只有年节的时候或者长辈们的寿辰这样的大日子,家里才会寻摸些牛肉。
因此,也不怪沈妙惊讶。
“前儿我娘看好的一处庄子,我云哥今儿去过契,正好碰上庄子里一头小牛犊从山上跌下来摔死了,便买了回来。”沈妩解释道。
“看着不少斤头,不过往各家亲戚一送,又孝敬了祖母和祖父,剩下也没多少了。”
“这倒是赶巧了。”沈妙用完了牛肉羹,拒绝了玉管再帮着盛一碗的好意,看着沈妩道:“三婶看的庄子,莫不是给筝姐姐的陪嫁庄子?”
沈妩点头。的确是给云筝的陪嫁庄子,之前他们在饶州时,安氏倒是买了几处合适的,只是如今云筝眼见要嫁在京城,饶州那边的就太远了。
因此安氏只留下两个全是上等田的大庄子,其余全部出手,折余的银钱准备在京城置办田产商铺。
“京郊的庄子可是抢手,而且要价也不便宜呢。三婶能寻到可真是运气。”
这几日甄氏也在给沈妙置办陪嫁庄子,她跟着听了不少行情。
这些沈妩倒是不怎么了解,不过想来也是。京城满是达官贵胄,好的田产只怕都是有主的。
安氏一心想在京城给云筝置办一份厚实的产业,也不知银钱凑不凑手。沈妩想着自己还有云家窑厂的分红银子,改日拿给安氏先用着。
正这样打算着,就听沈妙问道,“今儿在瑞雪轩跟着魏嬷嬷学规矩,你怎么没来?”
“祖父让我先跟着先生读书。”这件事倒没什么好隐瞒的,沈妩如实回道。
“读书?”沈妙惊讶。
沈家的女孩儿们的确也要和男儿一样自小读书,不过,一般都是读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停了,因为这个时候要学习管家理事,好为议亲做准备。
沈妩这个年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按理再念两年书也是可以的。
不过,家里其他姑娘们都到了学管家的年纪,年初大夫人柳氏就将姑娘们的女先生都辞了。
只余一个沈妩,沈妙还以为她也不会再上学了。
她有些奇怪,“也没听大伯母说要再请女先生的话啊?”她以为是要请人来单独教。
沈妩就道:“祖父让我跟着兄弟们一起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