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这便是从属的问题。”沈妩对薛立面露赞赏。
然后看着几人说道:“世人总认为女子的能力天生不如男子,女子没有男子那般有野心,因此圣上觉得权力在我手中,将来他若要收回去会容易。”
原来如此。
薛立四人恍然大悟的同时,心里又不禁产生一个疑问,老师有野心吗?
不过,这个疑问谁也没有现在就问出来。
正这时,吟婵提了饭食回来,沈妩就让四个弟子坐下一起吃。
吃了饭,沈妩便问起了石坚的差事办的如何,薛立、郑大成、许宫三人在一边旁听。
石坚道:“老师给出的拆迁政策实在优厚,燕归坊的所有人没有不愿意搬的。”
“那便好。”沈妩点头,然后叮嘱道:“我将修建公主府的事交给你,你可要负起责任来,可不许出现管事们欺压百姓的事,还有补偿的银子一定要发到每个搬迁的人手里。”
石坚正色应下,“老师放心吧,学生一定不堕了老师的名头。”
说罢,又道:“别的都顺利,就是搬迁政策里说的招工的产业和学堂,这两日已经有许多人问起了。”
这件事,沈妩早就计划好了。
此时,见四个弟子都在,她趁机说道:“西北之地是为师的领地,为师必是要经营的,至于经营方向也已经想好了,那就是从教育、医疗、农业、工业四个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这块,我准备重开百川学堂;医疗这块,我打算建立一个医院,聘用大夫,培养护士,除了为老百姓看病之外,主要负责战场伤员救治;还有农业和工业,也都会一一开展相应的项目。”
薛立四人听着沈妩所说,眼里异彩湛湛。他们不约而同的想着,老师既然与他们明言了此事,是否意味着也允许他们参与其中。
果然,就听沈妩说道:“你们是我的亲传弟子,无论学识还是能力都是出类拔萃的。这四个发展的方向,我想让你们各领一项,你们可按照自己擅长的选择。”
薛立四人闻言,不禁激动的面色通红,连呼吸也急促起来。
四人各自考虑了几息,薛立首先道:“老师,弟子选医疗,当初弟子跟着您学习外科医学,自觉是师兄妹中学的最好的,且弟子对医学也十分感兴趣。”
沈妩点头,看向其余三人。
许宫选了教育,因为她十分向往教书育人,将自己懂的知识传播出去。
郑大成选了农业,因为他是农户出身,他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最后是石坚,他选了工业,原因是他现如今干的差事便是与工业有关。
见四人都选好了,沈妩也尊重他们的意愿。今日天色已经不早,她让四人先回去休息,明日一早来再将军府议事,到时她会给大家安排具体的差事。
然而次日一早,除了薛立四人,将军府还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便是薛梅。
她今日是为了女儿薛立来找沈妩的。
“小东家,我家薛立说她要当大夫,您可要帮属下劝劝啊,我一个女人家,好不容易供养她读了这几年书,原本是指望着她能和我一样,清清白白在学堂里当先生,可这孩子好好的正道不走,偏要走那下九流的道,这如何能行?”
沈妩原本面色缓和,然而听到她这话,脸色立即沉了下来,沉声问道:“薛先生觉得大夫是下九流?
第142章 世俗偏见 薛梅一心想要劝得女儿改变主……
薛梅一心想要劝得女儿改变主意,并没有注意到沈妩的神色。
听到沈妩的问话,她下意识的说道:“阿立跟着小东家您学了这么久,若最后自甘堕落做了什么大夫医女,岂不是辜负了您这个老师的教导?”
沈妩淡淡说道:“这你倒不必担心,阿立要做这行,我是支持的。”
“可是……”
薛梅还要说什么,就被薛立打断了。
“娘,做医者这件事是女儿自己的主意,请您不要再麻烦老师了。”
薛梅被她这话气的变了脸色,喝骂道:“什么你自己的主意,我就是这么教你的?好好的正道不选非要干那些下贱行当。”
“娘,您这是偏见,在女儿看来无论是治病救人还是教书育人,都是这世间最崇高的职业,并不分贵贱。”薛立语气坚决的说道。
说完,见她娘还要反驳,立即说道:“娘,女儿心意已决,无论您说什么我都不会改变主意的。”
面对女儿的倔强,薛梅毫无办法,只得眼含期待的求助沈妩,“小东家,求您看在我一片爱女心切的份上,劝劝阿立吧。”
沈妩看着她,摇摇头,说道:“作为老师我一向是鼓励学生自立的,薛立早已长大,有自己的梦想和事业,无论是母亲还是老师,都不该强行干涉她的决定。”
没想到沈妩会说这样的话,薛梅一时面上有些下不来。
薛立见状,忙向沈妩请罪,“此事是弟子处理不当,这才让我娘搅扰了老师,请老师恕罪。”
沈妩摆摆手,并不打算追究,“你先送薛先生回去吧,记得一会儿过来议事。”
薛立闻言,心里一松,忙拉着她娘出了书房。
薛梅还有些不死心,回去的路上试图说动女儿改变主意。
“娘不是说做大夫不好,只是你是一个女子,若是整日抛头露面,走街串巷的给人看病,难免会接触不少男子,如此一个不慎就会伤及自己的名声。女子最要紧的是清白名声,一旦蒙尘,你这辈子就毁了。”
薛立一点也不想听这种话,反驳道:“娘不也在学堂做先生么,这也是抛头露面,您怎么行我就不行?还有老师,老师手底下这么多男属下,我可从来不曾见到老师担忧毁名声。”
“这怎么能一样。”薛梅恨铁不成钢的说道,“娘是在学堂教书,圣贤之地谁敢胡说?再者小东家身份贵重,自然不会有人敢胡乱议论,但你就不一样了。”
她说着,又软下了声音,“阿立,娘不是不想你做事,只是要选对行当,你像娘一样在百川学堂做先生不好吗?”
薛立知道她娘这么说是为了她好,但她注定要辜负她娘的期望了。
她叹息一声,说道:“娘,女儿跟随老师苦学多年,绝不会因为世俗的偏见而止步不前,医院之事女儿一定要做。”
“阿立!”薛梅见自己说了这么多,女儿还是坚持己见,不禁变了神色。
“娘先听我把话说完。”薛立停下脚步,转身与薛梅对视,“女儿之所以与老师讨要了医院的差事,一是因为喜欢这一行,当初跟随老师学习,我在医学上最有天赋,二是因为我私自揣测,老师并不希望我们母女同在百川学堂做事。”
薛梅在听到女儿的第一个理由时,忍不住皱眉,然而当她听到第二个时,心里不禁一惊,再也顾不上别的,急忙问道:“小东家不喜欢,这话是怎么说的?”
薛立见她娘的注意力被转移,松了口气的同时,徐徐分析道:“老师对我们这四个弟子寄予厚望,这次给我们分配差事,并不是让我们从底层做起,而是做总管。”
“昨日许宫师妹已经选了教育业,若无意外,以后百川学堂便是她来管理。”
“娘一心想让我去百川学堂,但您想想,如今您已是百川学堂的话事人,若我再去,这学堂岂不是成了咱们母女的一言堂?”
这……
薛梅有些慌乱,“我真没想这么多。”她一力让女儿去学堂做先生,不过是一片爱女之心,且她压根不知道女儿会做总管啊。
“您放心,老师自是相信您的,不会多想的。”薛立安抚她道,然后又道:“只是如今您也知道了老师对我们这些弟子的看重,将来管理学堂的又是许宫师妹,您以后万不能再提让我去学堂的事了,免得伤了我们师姐妹之间的和气。”
“不说了,不说了,娘再也不说了。”薛梅忙不迭的保证道。
说罢,又试探的问道:“那你以后也要做那个什么医院的总管么?”
“我是医院的副院长,老师为院长。”
那岂不是当官了?
薛梅心里一时遗憾又一时喜气,但最终还是喜气更多一些。
毕竟女儿一开始就能做管事,那以后可不就是真正的前途无量了?
薛立再回去书房时,沈妩已经给许宫、石坚、郑大成三人安排好具体差事,就剩她了。
她赶紧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就听沈妩说道:“阿立,以后你就是医院的副院长了,当先负责医护人员的培训。”
薛立忙点头,然后问道:“老师,对医护人员您可有什么要求?”
“给人治病的大夫男女都可,但护士只要女子。”沈妩说道。
饶是知道老师会在医院里大量任用女子,但薛立还是没想到老师会做的这般彻底。
不过,她也并没有提出异议,无论老师做出什么决定,肯定自有深意,她要做的就是执行。
从书房出来,薛立、郑大成、石坚三人神色都有些凝重。
石坚招呼几人道:“虽然咱们的差事都不一样,但目前要做的头一件事却是一样的,那就是招人,不如咱们一起商量一下,看如何才能更快速的打开局面。”
薛立和郑大成闻言,都没有反对的意思。
“许宫师妹还在和老师说话,不如我们等她出来一起?”薛立细心道。
“好。”郑大成和石坚都同意道。
书房里,许宫神色沉重的看着沈妩说道:“老师,我觉得咱们对学生的教育,首先第一课就是要教育他们摒弃对各个行业的偏见。士农工商,无论走哪条道路,大家都是平等的。”
沈妩颔首许可了她的提议,然后温声问道:“怎么,可是对今日薛先生来找我的事有了想法?”
许宫闻言有些不好意思,“薛先生是个好先生,我也对她十分敬重,我只是觉得如薛先生这样的师者都对医者存在偏见,可见世俗阶层的划分深入人心,万一学生们被影响就不好了。”
毕竟,百川学堂什么都教,就是不会叫学生如何考科举做官。
“你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沈妩先对弟子的话表示了肯定,然后又安抚道:“这件事我已经有了解决办法,到时学堂里会专门开一堂课,叫思想品德,我会亲自给学生门上课,给他们传达一些我的理念。”
许宫听了,顿觉去了一桩心事。
她脚步轻松的从书房出来,就见到了正等她的薛立三人,听他们要一起商量招工的事,立马说自己也要参加。
于是一行人出了将军府,找了一家茶楼,定了个包间,要了一壶清茶和几碟子点心,开始边吃边聊。
石坚是大师兄,又是第一个当差的,众人一致请他先给大家起个头。
石坚也不推辞,说道:“我管的是工业,老师安排的第一个任务是修建公主府,需要不少劳力,目前招工的话主要是以农户为主。”
而许宫和薛立要招收的人员并不与他重合,倒是与郑大成可能有些相关。
“不错,我管着农业,近期需要一大批佃户帮着种地。”郑大成道,然后看向石坚,邀请道:“石师兄,我觉得咱们可以相互配合,我这边的佃户在农闲时期可去你那边帮着做工,如此咱们完全可以一起招人。”
听到他的话,许宫就插话道:“两位师兄不管是招佃户还是招劳力,都可以向他们宣传一下咱们百川学堂,如果不打算让孩子考科举,完全可以送来咱们百川学堂,不仅学费公主府可以贴补一部分,而且将来学生毕业了还包分配差事。”
她昨日已仔细考察过,一般城镇里能上得起学的孩子,家里无不期盼着他们考秀才举人,走仕途,只有农村的贫苦人家,才会想着让孩子认些字、学会算账,然后早些出去做工挣钱。
所以,农村的孩子才是百川学堂招生的主要对象,让郑大成和石坚在招工时顺便宣传百川学堂,绝对事半功倍。
石坚和郑大成俱都答应下来,接着石坚又想起了什么,问道:“许师妹,这次百川学堂还得聘用不少先生,你可需要帮忙?”
他们百川学堂的教材一律是老师自己编制的,并不学四书五经这些圣贤书,这在那些有功名的读书人眼里简直属于大逆不道的异端。
因此学堂里的先生一般很难找到合适的。
许宫闻言,胸有成竹道:“两位师兄放心,我已经有想法了。”
她说罢,又道:“不过我还真有一件事需要两位师兄帮忙,就是学堂的修建,要拜托两位师兄了,老师已定下九月学堂正式开学。”
现在已经五月末了,距离开学只有三个月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