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老汉的笑意重新浮现出来,语气轻松道:“公主可不是光给咱家补偿银子,是给所有燕归坊的人家都给。”
吴老大以及三个弟弟并不在意这个,只两眼放光的问道:“爹,那咱家一共能领多少银子啊?”
这笔账有些大,吴老汉也一时半会儿算不出来,他平日只会算一些最简单的账。
因此,听到儿子们的问话便默默沉思起来,间或数一数手指头。
见他在算账,吴婆以及四个儿媳妇们大气也不敢出,即便这会儿她们心里面早已翻江倒海。
吴老汉默算了半晌,终于算清楚了,说道:“一共是八十两银子。”
嘶!
屋里所有人都不由得倒抽一口气。
吴老大不敢置信的问道:“爹,您确定算对了不,八十两,这也太多了。”
听到儿子敢质疑自己,吴老汉顿时一阵大骂,不过骂过之后还是悄悄又算了一遍。
确定没有算错,他这才抬头看向四个儿子,正色道:“公主府的小管事说了,明日就可以领银子了,老大,你明日赶早带着老二老三和老四去领钱。”
“是,爹。”吴老大郑重接下这个重任。
吴老汉又不放心的嘱咐道:“一定要点清楚,八十两银子,这可是一大笔钱,咱家三辈子也攒不下。领了钱就赶紧家来,可不能给贼摸去了。”
“放心吧,爹,我们会小心的。”吴老大和三个弟弟保证道。
燕归坊,与他们家一样对话的人家还有很多。
相比吴老汉一家的喜气洋洋,王富家就有些遗憾。
王富作为一家之主,看着自己家里的婆娘和女儿,一共清冷冷的三口人,心里有些叹气。
他给妻子和女儿说道:“公主隆恩,不光给了咱们安置银子,还按人头给了补偿银子。安置银子二十两,倒是每家都一样,然而这按人头领的补偿银子,可是家里人越多就越占便宜。”
想他们夫妻这些年生的孩子也不少,然而最后长大的只有这一个小闺女。
王富年轻的时候做过小本生意,自然能看出每家得的补偿银子的差别。
不过也就遗憾了半刻钟,下一刻他面上笑意又重新溢了出来,说道:“一般人都觉得今日这四条政策里银子最值钱,然而却忽略了后面两条。”
听到他这话,妻女皆不由将注意力放在了他身上,眼里是浓浓的好奇。
王富一边心里得意,一边分析道:“公主府的产业可优先招工搬迁户,学堂也可以优先让搬迁户的子女上学,从这就能看出公主要在青州府置办产业了,不仅如此,公主还将大兴教化,在青州府办学。”
他的妻女听到不由恍然大悟。
王富继续说道:“到时咱们就可以去公主的产业上做工,这才是长久的好处。”
补偿费再多,那也只是死钱,但若能有份稳定的差事绝对是稳赚不赔的。
他看着女儿的面容,道:“你也到能成婚的年纪了,等此事定下,便赶紧成婚,到时生了孙子就能放到公主办的学堂里了。”
她女儿听的满脸放光,奉承道:“还是爹您见多识广,连这些都能想到。”
“那当然。”王富面上得意洋洋。
却不说次日一早,燕归坊的人就去了公主府的管事指定的地方领安置费和补偿费。
只说沈妩在将军府里带着另外三个弟子算账,然后又指挥着管事们将一箱箱的现银抬出去。
几人算了整整半日,到中午快吃午饭的时候才歇下。
沈妩本想叫上三个弟子一起吃饭,不想这时吟婵来禀报说皇后娘娘派了人来,要见她。
沈姝的人?
沈妩只得让吟婵安排三个弟子先去用饭,她则去见人。
来的是沈姝的近侍刘内监。
沈妩见了人,客气的问道:“公公来,可是皇后娘娘有何吩咐?”
刘内监对沈妩还算恭敬,听到这话,忙躬身说道:“皇后娘娘让奴才来与您讨个主意,半月前宫里胡贵妃诞下了圣上的二皇子,十分康健。圣上大喜,为此罢朝三日,宴饮群臣,以示庆贺。
不仅如此,若不是三位阁老相劝,圣上还要大赦天下,为二皇子积福。”
沈妩听了,不由挑了挑眉,历来只有嫡子或者太子出生,才会大赦天下。
皇帝这是在暗示群臣他属意二皇子为太子?
她这般想着,就听刘内监的声音还在继续,“皇后娘娘这些日子实在心焦,自从娘娘封后之后,圣上再未提过册封大皇子为太子的事,偏二皇子又这般得圣心,娘娘请姑娘务必想想法子,让圣上尽快册封太子。”
……
第141章 皇帝心思 让沈妩想法子,如今她又……
让沈妩想法子,如今她又能有什么法子,便是有,此时用出来也是得不尝试。
于是,她看着刘内监说道:“当初圣上让娘娘选,先封太子,还是先封皇后,娘娘选了封皇后。”
刘内监听到这话,面色不禁有些发白,张嘴解释道:“那时大皇子殿下身子还虚弱,册封大典礼仪繁琐,娘娘也是怕大皇子受不住,又想着两件事哪件先哪件后并无区别,这才选了先封后。”
沈妩对他的说法并不置可否,只接着道:“当时我特意写信给娘娘,说太子之位比后位更重要,可娘娘并未把我的提醒放在心上。后来娘娘封后之事,我还是从邸报上看到的。”
说到这里,她似笑非笑的看着刘内监,说道:“既然娘娘自有主意,那么想必对之后的这些事已经成竹在胸,如今何必又多此一举,派你来此寻我呢?”
听到这里,刘内监膝盖一软,就跪在了地上,苦着声音道:“公主容禀,当日娘娘封后,因着事多忙乱,便将给您报信的事交给了奴才,是奴才蠢笨一时忘了,并不是娘娘有意隐瞒,公主若心里有气,奴才任打任罚。”
沈妩看着他这一番做派,心里不禁感叹这些宫里出来的人果然都是人精,最是能伸能屈的。方才此人对自己还一副矜持姿态,如今为了主子,就给自己磕头下跪,将责任全部揽在他身上。
不过,她自然不会为难一个内监,笑道:“公公大可不必如此,打狗还看主人呢,您可是皇后娘娘的心腹之人,咱们这些做臣下的,哪敢随意责罚您呢。快快起来,免得被旁人瞧去,又传得沸沸扬扬的,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
刘内监被一通敲打,只得爬起了身子,脸上的笑容有些僵硬。
此时,他也不敢随便拿娇了,哭丧着脸小声说道:“此事的确是娘娘太过心急,娘娘如今也正后悔呢,只是当初圣上明明答应了沈家,谁知会反悔呢。”
沈妩听着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只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
沈姝当初真的没有想到圣上会反悔吗?那又为何一定要急于先封后呢?
这位新帝做过的毁诺之事又不是只此一件。远的不说,就说近的,沈姝作为圣上为皇子时的结发妻子,封后原是理所应当的事,然而事到临头圣上却起了异心。
如此,连夫妻之间的婚诺都背叛的人,哪里有诚信可言?
所以,当时她才会写信提醒沈姝,而沈姝在她自己和大皇子之间肯定衡量过一番轻重缓急的,然而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先封后。
既如此,如今又何必做出这么一副无辜的模样?
想到这里,沈妩对刘内监委婉推辞道:“之前答应娘娘的事,我已经做到了。可惜娘娘没有把握住时机。且如今药已经献给圣上了,献药之功不可能再用第二次。”
所以,这件事她的确再没有旁的办法。
然而刘内监如何会接受这样的结果,他跪地恳求道:“公主,您与娘娘荣辱与共,太子之事与您也干系甚大,求您想想法子吧。”
沈妩听着,心里摇头,虽然她和沈姝是一家子姐妹,但两人的牵绊还真未到荣辱共系这么深。
不过,刘内监说的也不错,册封太子之事的确与她有些干系。
若不管不顾,让圣上册封一个身子健康的太子,对她并无好处,待太子长成,朝局稳定,那时皇帝未必还能容得下她。
且有册封太子这件事牵绊着,沈姝这个皇后就得时时倚仗着她这个妹妹,她越得势,沈姝和大皇子才会过得越好,如此不用她说,以后沈姝也会积极的给她谋取利益。
因此,沈妩这次并未再拒绝刘内监,不过也没有完全答应。
她道:“你回去告诉娘娘,既然圣上执意毁诺,此时便不可过于逼迫,否则只会逼得圣上对大皇子生出不喜之心。不过,我虽不能让圣上即刻册封大皇子为太子,但也绝不会让他抬举了二皇子。”
这……
刘内监还迟疑着,沈妩又意味深长的说道:“来日方长,且先稳住局势要紧,等将来……未必没有转圜之机。”
刘内监听着,不知想到了什么,浑身一个激灵,然后忙不迭的给沈妩磕头谢恩:“奴才替娘娘和大皇子多谢公主帮着筹谋,如此,以后娘娘就多仰仗公主了。”
“好说好说。”
沈妩好不容易打发了刘内监,时间已经过了申时了,她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饿意,立即喊吟婵,“我饿了,快摆饭。”
吟婵进来禀道:“主子,厨房那边一直准备着呢,饭菜立马就得了。方才您见人,薛姑娘几人也一直没有吃饭,您看是否要与他们一起用?”
“哦?那就一起吃吧,你去把他们叫过来。”
很快薛立、石坚、郑大成,以及许宫四人都来了。
沈妩随口问道:“都这么晚了,怎么还没有用饭?”
薛立第一个开口道:“老师未曾用饭,身为弟子如何能先用?”
紧接着许宫也说道:“虽然事忙,老师也要按时用饭,注意身体才是。”
郑大成和石坚是男子,一向没有两个女弟子会说话,此时只知附和许宫所言,“是啊,老师,您可要注意身子啊。”
沈妩对弟子的关心十分受用,她见吟婵去厨房取饭菜还没有回来,索性将方才她见刘内监的事告诉了四人。
说罢,又道:“你们四人乃是我的亲传弟子,以后在公主府当差,这些朝堂之事也得知道。”
“谨遵老师之命。”薛立四人恭敬应下。
薛立犹豫了下,道:“请老师解惑,圣上立哪个皇子为太子,与您有何干系呢?”
她虽在百川学堂读过书,又被沈妩带着教导过几年,然当时学的也只是识字算账等生活技能,对于朝堂政治却是没有接触过。
事实上,不止她,石坚、郑大成、许宫三人也一样,一点都不懂政事。
沈妩有意培养四人的政治能力,此时便与他们道:“你们是不是觉得圣上之所以会封我为安北公主,是因为我捐给西北军的十万石粮食,以及皇后的帮衬?”
难道不是吗?
薛立四人眼里露出疑惑之色。
“这只是表面上,实质上是因为圣上要平衡西北军中的权力,所以才封我为异姓公主,以图我能从徐将军手中分权。”沈妩缓缓的说道。
“老师,弟子还是有些不明白,您和徐将军有婚约在身,权柄握在您手中和在徐将军手中有何区别?”石坚眼露茫然的问道。
他是男子,虽然没有学过那些夫为妻纲之类的“大道理”,但他从小的见闻,都让他认为夫妻乃是一体,妻子的东西理所应当就是丈夫的东西。
与他一样想法的,还有郑大成。
而比起男子,薛立和许宫倒是能模模糊糊感觉到一点沈妩话中的意指。
薛立说道:“权柄在谁手中,当然不一样,如今老师为公主,整个西北之地皆是老师的领地,老师才是西北之主人,而非徐将军。便是将来老师成婚,别人也会先敬畏老师,而徐将军虽也会为人所敬畏,但这种敬畏是因为他是老师的夫君,而不是来自她本身。”
听到这话,许宫认同的点头,石坚和郑大成则面露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