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甚至想写一篇作文歌颂他姐的英明神武。
就问还有谁,能跟他姐一样阔气,想买什么买什么!
有电视看,想吃雪糕想喝冰汽水随时随地都能去冰箱里头拿,衣服丢进洗衣机,他自己都能洗,现在又多了个空调。
他简直过的是神仙一样的日子。
“姐,我上辈子一定做了很多善事,这辈子才投胎当你弟弟,我这是好人有好报!”
“这又是在哪看的?”宋明瑜端过来一大盆绿豆冰沙,毛小静拿碗过来挨个舀了分,“来,都过来一起吃。”
“谢谢明瑜姐,谢谢毛姐姐。”陈念嘉接过碗,“宋言川最近在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他不让我说。”
“哦?”宋明瑜瞥了弟弟一眼,“为什么不让念嘉说,怕我知道你半夜偷偷看了?”
“当然没有半夜看!”宋言川大呼冤枉,“我就睡堂屋,我要是半夜看书,毛姐姐肯定知道,是不是毛姐姐!”
“是吗?”毛小静被点到名,一脸懵地舀了一口冰沙到自己碗里,透心凉。
“……可能是?”
她每天事儿多得很,要培训员工,还要帮明瑜姐分担店里的事情,晚上沾到枕头就睡了。
“对不起啊言川,我还真记不得了。”
大家都笑了起来,宋明瑜随手在弟弟脑门上揉了一把:“行啦,逗你玩呢。”
一屋子人聊得正开心,小饭馆那边却有人敲起了门。
“咚咚——”
“嗯?这个点,谁呀。”小毛放下碗,“来啦,等一下。”
她打开小饭馆的大门,外头站了个长相清秀,三十来岁的女人。
“你好,请问老板在吗?”
“……您是要吃饭吗?”
毛小静抱歉地说道,“店里现在食材不够,今天晚上不营业,您明天再来?明天中午晚上都开张。”
女人却摆摆手:“不是的,我是看到了这个。”
她伸手指了指门上贴着的“招聘启事”:“请问,你们现在还在招厨师吗?”
……
“明瑜”在招厨师,准确地说,是即将开业的“明瑜酸辣粉”总店在招厨师。
总店跟小饭馆隔着一条过道,就是之前吴书记为了感谢她的粤菜,让厂里成功请港商吃饭谈合作,代表厂里租给她的那一套房子。
那套房子光是流程就走了一段时间。
之后宋明瑜拿到房子,又请房管科的人来,重新把房子布局做了规划,又添置了不少软装和家具,现在总算是装修得差不多了。
宋明瑜开这个酸辣粉的总店,一方面是为了给自己减压。
她一个人,店里又是炒盖浇饭,又是做单点,现在还有南城饭店的单子,压力远远比之前要大,哪怕酸辣粉的事情交给小毛做,她还是有点分身乏术。
趁这个机会,她干脆就把盖浇饭、酸辣粉这些快餐小吃全部给合并进了“明瑜酸辣粉”一个品牌。
以后明瑜小饭馆就只做单点、宴席,还有粤菜单子。
快餐小吃就交给酸辣粉总店那边去做。
这么分开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明瑜”这个品牌给人的感觉会更正规。
现在明瑜酸辣粉的名气在南城已经很大了,光是“流动贩售点”宣传肯定是不够的,有实体店就不一样了。
上辈子她知道的那些出名的餐饮品牌都是开了总店的,甚至好多还有旗舰店、示范店,花样百出,为的就是给人一种品牌影响力巨大的感觉。
明瑜酸辣粉有总店坐镇,里面不仅有酸辣粉,还有各种各样的盖饭、小吃,也能给客人们一种新鲜感。
毕竟光凭酸辣粉不可能天天都来吃,但选择如果够多,那天天光顾把这里当饭堂也完全有可能。
这样一来,品牌效应就能慢慢做起来,最好是哪天南城这些居民一想到“美食”,就想到“明瑜”。
无论是小吃还是正餐,是简单吃几口物美价廉的快餐填饱肚子,还是重要的宴请摆席,都会下意识在“明瑜”这个品牌里面去找。
而眼下,酸辣粉总店其他什么都已经搞定了。
装修、菜单,哪怕招牌宋明瑜都已经找杜清做好了。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差一个掌厨的。
小毛倒是会煮粉,但这个新店毕竟不只是拿来卖酸辣粉一样东西,还有盖饭小吃,宋明瑜想找个厨房出身的新员工,这样上手快,好培训。
招聘启事挂出去好一段时间了,却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来,宋明瑜也不急,反正来一个面一个。
谁也没想到,竟然这会儿会有人来应聘。
宋明瑜让小毛把女人带了进来,两人在小饭馆里坐定。
女人颇有些新奇地左右看了一下,但很快就收回了目光。
“你好,我叫诸慧英,是过来应聘的……”
“你好,我姓宋,宋明瑜。”宋明瑜问道,“诸大姐,你会炒菜吗?”
诸慧英点点头:“当然,以前我在乡下就是大队食堂的厨子。”
之前来应聘的,十个里头九个都没有过厨师经验,在家里掌过厨都已经是佼佼者。
这不奇怪,毕竟这个年头会做菜那都是得拜师学艺,正经称得上师傅的都已经在各大饭店、馆子里头上班了,要不就是食堂这些国字头单位。
但是诸慧英竟然还真有过厨师经验,宋明瑜一下来了兴趣:“你吃过‘明瑜酸辣粉’吗?”
“我带小孩出门的时候吃过。”诸慧英笑了笑,“她们都特别热情,我印象很深刻,也确实很好吃。”
宋明瑜点了点头:“服务态度好,也是我招员工的其中一个要求。”
诸慧英想了想:“宋老板,我做过好几年厨师,要不然我给你炒一盘菜,你先尝一尝,看看合不合格?”
“行,小毛,你给诸大姐指一下东西在哪。”
小毛应了一声,又去给诸慧英找来一身围裙,诸慧英手脚麻利地穿上,又戴好袖套,甚至还讲究地戴了个无纺布帽子。
诸慧英动作很快,所有的流程都像是在她脑海里早就过了好几遍似的,拿过一块鸡腿肉就开始处理。
清洗、切丁、腌制,诸慧英还要来了一块土豆,刀锋“擦擦擦”地从土豆上切过去,一字码开,全都是厚薄完全一致的细丝。
农家小炒鸡,清炒土豆丝,再配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
宋明瑜尝一口,就相信诸慧英刚刚说的是实话,这个大姐确实是真的在厨房里干过,光是这个熟练程度,还有她做菜的习惯,一眼就能看出来。
鸡肉炒得还不错,调味稍微咸了一点,好在断生时间刚好,有嚼劲,很Q弹,但又不会太柴。
土豆过了一下热油,脆而不软,还保持着脆生生的口感,配上咸香底味,十分过瘾。
“辣椒油,在我们乡下还是用柴火灶慢慢熬的,会比城里头这种做法更香。”诸慧英一边脱围裙,一边说道,“这个盖浇饭要是能加一点酸豆角就更开胃,或者是熬点肉酱也不错。”
宋明瑜心里一动:“诸大姐,这些你都会做吗?”
“乡下人人都会,别说酸豆角和肉酱,煎炒炸煮,我基本都会,我还会颠锅翻勺。”
诸慧英笑笑,“这些事儿都是天天做惯了的。”
其实话说到这里,宋明瑜已经对她很满意了,但还是有一点疑虑:“诸大姐,你看起来也不像是缺钱的样子,怎么想到来应聘我们家酸辣粉的厨师?”
诸慧英身上的衣服颜色并不鲜艳,但仔细看就能看出来价格一点不便宜,她手上甚至还戴了一只腕表。
这样的打扮,在1985年,非富即贵,光从但光看诸慧英的神态动作,却又不像是那些富太太。
和友谊商店的那些富贵花们相比,她说话朴素、直白,炒菜做饭的时候更是动作娴熟又麻利。
如果不看她身上的穿着打扮,这就是个普通家庭里的妇女。
这种截然相反的矛盾感,让宋明瑜很是好奇。
“抱歉,诸大姐,我并不是想打听你的情况,但是总店厨师这个岗位很重要,不仅仅是要厨艺好,而且也是我们的核心员工,我想要了解得更清楚一点。”
“没关系,你不问,我也会主动告诉你的。”
诸慧英坦然地望着宋明瑜的眼睛,“是,我的确不缺钱,但那些钱不是我的,而是我丈夫的——我想找一份能挣钱,能养活我自己的工作。”
第60章 双更合一
诸慧英给宋明瑜讲了一个故事。
“我老家在大巴山, 那会儿我还懵懵懂懂的,家里我最小,小学毕业之后,我就去大队食堂当帮厨。”
人生的转折点, 在一批来自南城的知青被分配到了她所在的大队上。
“你应该猜到了, 我喜欢上了一个下乡来的知青。”
当时还是特殊时期, 所有认识诸慧英的人,诸慧英的父母都觉得这男的和她并不般配, 因为她家是三代贫农, 但她爱的男人,家庭却有污点。
而且对方还是知青,如果哪天回城去, 诸慧英不就成了弃妇了吗?
诸慧英也不想和对方分开。
所以回城的通知下来, 为了爱情,她放弃了大队食堂这么个稳定的工作, 跟着对方来到了南城,结为了夫妻。
“那时候,我总觉得生活无比美好。”
深爱她, 甚至不惜为她和父母吵架的丈夫, 尽管对她诸多不满意, 却还是因为丈夫,对她让步的婆婆。
还有南城这个五光十色的大都市,在她这个来自大巴山的农村女人眼里, 就像是童话一样不可思议。
然而两人的婚姻却渐渐出现了裂痕。
迎来新时代, 丈夫在拨乱反正之后,因为学历和父母关系受到了领导赏识,前途无量。
诸慧英却因为是农村人, 没有文凭,也适应不了城市生活,慢慢开始被婆家边缘化,婆婆不肯对她客气了,反而常常支使她干活。
诸慧英也愿意干活,她甚至是抢着干,来了客人,别人都在桌子上吃饭,她却只能躲在厨房里,脱了围裙守着灶台。
“或许是自卑吧,我那时候不敢出去,我是农村人,如果那些领导看到我会怎么想?家里的脸面往哪里放?”
诸慧英安慰自己,至少自己厨艺很好,这个是她能做的,不然她都不知道自己在这个家里要怎么活下去。
丈夫回来得越来越少,不耐烦的时候越来越多,诸慧英在城里呆得时间再久也无法适应大城市的环境,他只觉得是她不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