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的南城本地特色的红皮萝卜,泡坛水的味道很醇正,带着小米辣和花椒泡椒的鲜香麻辣,一瞬间就引得人口水往嘴巴里涌,恨不得现在就能端上一碗清淡的白粥下着吃。
“确实很好吃。”宋明瑜并不吝啬自己的夸奖,“我做不出味道这么正的泡菜,麻麻辣辣的,肯定下饭。”
“是吧!”蒋晓霞骄傲地扬起下巴,紧接着又想起自己此行来的目的,赶紧又说道,“明瑜啊,你看见阿姨这个泡菜,能给你小饭馆当道菜不?”
蒋晓霞知道夏娟推豆腐给小饭馆供货的事情,她就是受了这事儿启发菜会跑到小饭馆来找宋明瑜帮忙:“你看阿姨这泡菜用的都是真材实料,母水都是我自己调的,那是秘制配方,一般人根本做不出来这么好的味道!”
“而且你放在店里也好卖,马上就要夏天了,一小碟子泡菜又辣又酸,比啥都开胃,你做菜手艺好,但是这泡菜你肯定没时间自己做,阿姨给你供货,咱们这是强强联合,你指定生意更好!”
宋明瑜哭笑不得,她开小饭馆这么久了,还是第一次听到蒋晓霞大吹特吹她彩虹屁。
但蒋晓霞的话她其实也有点心动。
泡菜这种东西便宜又实惠,拿来当盖浇饭的浇头客人肯定不接受,但要是当做小菜,卖个两三分钱甚至当餐前小菜白送……说不定还真会受欢迎:“蒋阿姨,这泡菜你有多少?”
蒋晓霞眼神游移:“应该,应该有十几坛子吧?”
“……十几坛?!”
宋明瑜目瞪口呆,跟着蒋晓霞去了她家,这才发现之前夏娟回来那会说得太保守了。
那一个院子里挤挤挨挨大大小小的坛子,根本没地方下脚,院门大敞,泡菜的咸酸味儿早就顺着风飘进了邻居家,高彦芝嘟囔着“谁家做跳水萝卜”,从自家院子里出来,刚好和一院子的坛子对上眼。
她“哎哟”一声,差点跳起来:“晓霞,怎么泡菜坛子比上次还多了,你这是要开泡菜厂啊!”
“什么泡菜厂,我就是在家随便做做。”蒋晓霞眼神飘移,“这不是一不小心就做多了吗?”
这一不小心可真是够“不小心”的,高彦芝走过来宋明瑜旁边,一边探头往里头张望,一边抓了把瓜子塞宋明瑜手里:“你们不晾衣服啦,一个院子都占完了,这衣服怕不是晾出来都一股咸菜味儿。”
“……我晾后院!”蒋晓霞说起来就憋气,她不搭理看热闹的高彦芝,又眼巴巴地看向了“救命稻草”,“明瑜,别听你高阿姨胡说,我这泡菜味道特别好,你刚刚不是尝过吗,你看我这儿坛子也够,你想要多少,阿姨都能卖给你!”
一坛子宋明瑜就拍板买了,可十几个坛子……不对,看这院子里的阵仗,恐怕比十几个还多,小饭馆是卖饭菜的,又不是卖咸菜的,宋明瑜摇摇头,她是真买不了!
蒋晓霞失望得不行,可她也不是那么容易放弃的性格,宋明瑜不买,她就去找别人买,马上又扭头看向了高彦芝:“彦芝啊,你买不买?”
正吃瓜的高彦芝:“……啊?!”
……
风波变成了一场乌龙,胡同里头邻居们个个都倍感扎心。
失策了呀!
两个同车间的女工结伴下了班,路上就忍不住大吐苦水。
一个说,“我家米多得都能给老鼠扎窝了,我现在天天提心吊胆的,全靠我爱人晚上点着蜡烛守粮食袋子,我都寻思要不要抱只猫来捉老鼠了!”
另一个说,“你可别说了,之前不知道谁说面粉要涨上天,我囤的面粉能开个包子铺,要真开个包子铺也就算了,我连馅儿都不会调,那面粉放我家全成面疙瘩了!”
前头那个女工“嘿”了一声:“那你也抢着了呀,我去的时候一袋子面粉都没有了!”
两人说着说着,忽然一齐停下了脚步,紧接着彼此对视一眼,心有灵犀地开口:“你说,咱们要不然匀一匀?”
“匀一匀”,一下子成了胡同里头的流行用语。
家家户户又热闹了起来,这次却不是为了互相招呼着囤东西,而是见面就寒暄问候:“你家有没有什么多余的东西,咱们匀一匀?”
林、宋两家人在院子里吃饭,荤荤素素地摆了一桌,但仔细一看,这道清炒南瓜的瓜是张新民家匀来的,那道糖醋排骨的排骨是胡同口住着的一对老夫妇家匀出来的,就连今天头次出现在餐桌上的糟辣椒泡萝卜炒饭,里头的秘制南城泡萝卜也是来自隔壁蒋晓霞家。
没错,最终宋明瑜还是买了一坛子,蒋晓霞差点就拉着她手直呼“亲闺女”了——能匀出去一坛子是一坛子,天知道她那堆泡菜还得吃到啥时候!
宋明瑜曾以为蒋晓霞已经是胡同囤货狂魔的巅峰,谁知道小院子里饭吃到一半,外头来了个女工拿着醋瓶子:“我家酱油没了,林香啊,你们家要不要醋,咱们匀一匀?”
林香问她怎么拿醋出来换,那女工摆摆手,整个人都有些无力:“不知道哪个天杀的给孩子他爸说醋能杀菌,能熏房子赶虫子,能泡脚,还能洗脸美白!他爸乐颠颠地跟人买了二十多瓶醋——”
光是想到那个场景,林香家院子里的大大小小都已经瞪圆了眼睛,那女工唉声叹气:“现在家里穷得就只剩醋了——林香,你要不要?”
林香跟她换了小半瓶,酱油瓶子里却还空着大半,那女工挥挥手走了,又去敲下一家的门:“要不要醋,我家有多余的醋,要的话咱们用酱油匀一匀!”
林香没再听下去,静悄悄地关上院子锁了栓,转过身来,两家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突然忍不住大笑起来。
“一天天的,这都什么事儿啊!”陈继开颇有些感慨,“不知道的以为咱们胡同是什么大供销社呢!”
这还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胡同里总有一户人家是囤上的,林香笑得直不起腰:“我昨天去上班的时候,听见有人在匀鞋油……哈哈,咱们胡同还真是,什么都能淘到!”
第21章 双更合一
在满院子晾衣绳上纷纷扬扬的各色衬衫、花布衫、工装裤, 与院子里起伏不断的“匀一匀”吆喝声中,这一场来势汹汹的涨价风波戛然而止。
小饭馆的生意慢慢恢复,顾客们捧着碗,满心满腔的满足——就是这一口麻辣热烫的滋味, 才是他们最喜欢的, 这才够劲儿!
热乎乎的美食吃到肚子里, 客人们话匣子也敞开了。
有人说起了小饭馆的豆腐,之前副食店供应收紧, 机制豆腐都不给卖, 但黄豆没受到太多影响,不少人怀揣着“囤货”的心思,在小饭馆里头买了夏娟推的石磨豆腐回家, 这会儿给出了五分好评——
“那豆腐我也不怎么会做, 想着就简单点吧,添了点青瓜烧了一锅汤, 家里头正好囤了一大堆青瓜,天天吃,吃得眼睛都发绿, 我还以为没人愿意吃, 谁知道汤一上桌个个都在抢, 豆腐就不说了,连带着青瓜味儿的汤都喝得一干二净!小孩跟我说,妈妈你天天做豆腐汤, 我天天都愿意吃青瓜!”
另一个客人也附和:“就是, 我妈都八十多了,牙口不好,东西给她炖烂一些, 她嫌弃没有滋味像在吃糊糊,要是有口感呢,她又咬不动生闷气,我就天天换着花样做豆腐菜,我妈喜欢得不得了,说她好多年没吃过味道这么正宗的石磨豆腐了,来家里做客的亲戚知道了,还问我买呢!”
众人七嘴八舌,有的称赞夏娟豆腐推得地道美味,离了这家小饭馆都找不着替代,有的调侃这豆腐是“囤货神器”,家里什么多,就拿什么和豆腐一起烧,指定家里都爱吃。
说着说着,外头排队轮到了一个穿工装的男人,正站在菜单面前打算点菜,忽然“哎”了一声,拍了下桌子边坐着低头吃饭的男人肩膀。
“这不是董辉吗?怎么跑店里来吃了,我记得你之前说这东西很简单,用不着专门下一趟馆子呀?”
说话的这人叫大刘,是灯泡厂的技术工人,特别爱吃小饭馆的麻婆豆腐,经常打包回去给老婆孩子一起吃,董辉就是他“安利”来这家店的。
当时对方特别淡定地跟他说,这麻婆豆腐一点难度没有,还问店老板能不能单独卖豆腐,那之后,店里才挂上了“零售豆腐,一斤一毛”的牌子。
大刘可没忘记董辉说得多么信誓旦旦,他还等着试试这位董大厨的手艺呢,谁知道下了班人就不见了,竟然是溜来针织胡同吃小饭馆。
大刘调侃:“董辉,你不会是怕有人和你抢吃的,故意忽悠人吧。”
董辉万万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同事,他咳咳两声,手里的勺子“啪嗒”一下掉回碗里:“……咳,我就是换个口味!”
他是灯泡厂的技术骨干,平时没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就喜欢琢磨厨艺,和嘉陵厂的黄燕燕一样,他也是被大刘给“忽悠”来的。
但两人又完全不同,黄燕燕吃了之后是彻底被宋明瑜这个年轻姑娘的手艺给折服了,之后哪怕于荣芳不说来,她自己也主动带着姐妹们呼朋唤友地过来吃一顿。
董辉呢,他会下厨,麻婆豆腐好吃归好吃,他却觉得自己吃了不少次,已经找到了关窍,那就是手工推出来的石磨豆腐。
店里刚把单独售卖的豆腐摆出来,董辉豪气地一挥手,买了五斤回去。
……然后他就做砸了。
董辉坐在家里是左想右想,怎么想都想不明白是哪一步出了问题,他嘴巴又不是不会分辨味道,不就是加点豆瓣酱,加点辣椒,再来点花椒炖一下子吗?
怎么店里那姑娘做起来就是麻辣鲜香,让人欲罢不能,他做出来的麻婆豆腐,连他老婆都不乐意赏脸。
还怪他乱花钱:“一斤豆腐一毛钱,你这五斤就是五毛……你拿五毛钱干啥不行,你就是再添五毛正经吃人家店里的,也比你现在自己捣鼓打水漂的好!”
他儿子在家哭闹个不停:“我要吃胡同那家饭馆的麻婆豆腐,我不要吃我爸做的!”
董辉那个委屈呀,没做完的豆腐也不敢再动了,恭恭敬敬地上交老婆大人烧了一顿青菜豆腐汤。
他儿子蘸个调料吃得津津有味:“比我爸手艺好多了,妈你真好!不像我爸,还没隔壁的大刘叔叔聪明呢,大刘叔叔不会做饭,他从店里打包了好几份豆腐回来给小囡,我们可羡慕小囡了!”
董辉老婆听了夸,乐得眉眼生花,董辉敢怒不敢言,结婚那么多年都是他掌厨,这臭小子以前还甜言蜜语地说他是世界上最会做菜的爸爸,现在就翻脸不认人了!
还大刘叔叔呢,小崽子知道什么,大刘他那是自己想吃,顺带给老婆女儿带回去,一点思想觉悟都没有,怎么跟他比……好吧,他也没做出来。
董辉跟斗败的公鸡似的,垂头丧气又回到了店里,再也不敢拿自己那点厨艺乱显摆了,他想低调,可是大刘怎么能让他低调,主动问起他进展:“董辉啊,你麻婆豆腐到底做出来了没?”
董辉感受到其他人的视线打在自己身上,耳根子火辣辣的,可他能怎么说?
做出来了?那他今天怎么还眼巴巴地跑到小饭馆来吃“原版”,还特别豪气地点了两份?
没做出来?大刘那个大嘴巴,他不回厂里到处八卦这事儿就不是他了,董辉可不想自己变成厂里人津津乐道谈论的对象。
他更不想自己当初拍着胸脯说大话的事儿给这小饭馆的老板听见,他还是个长辈呢,给一个年轻人看笑话,他脸往哪儿放,重点是……他下次还怎么来吃!
董辉嗯嗯啊啊地敷衍过去:“做出来了啊,简单得很,不过就那样吧,还是店里新鲜出锅的好吃。”
大刘强忍笑意不说话,董辉老觉得别人嘴巴大,其实他自家儿子才是嘴巴最大的。
董辉还当别人不知道,可是厂里现在都传开了,说灯泡厂的技术骨干要进军厨师界,谁知道出师未捷……咳咳,就给儿子给摔了个大马趴。
他也不揭穿,免得董辉在店里丢了面子:“这样啊,那行,我也吃个麻婆豆腐——老板,点餐,这不是有个空位吗,我就坐这儿,跟他拼个座!”
大刘乐呵呵的,坐下来看着他就笑,笑得董辉心里发毛,问大刘笑什么,大刘一脸理所当然:“笑你碗里东西好吃。”
董辉听得莫名其妙,赶紧加快了速度,几下给自己饭碗里吃得干干净净,结账走人,他惹不起,他躲还不行吗!
可一回了厂里,董辉就发现,自己躲也躲不过,晚上去食堂打包饭菜,大师傅见他就调侃:“哟,这不是咱厂的董大厨吗,你那麻婆豆腐做咋样啦?”
董辉汗毛都竖起来了,怎么全厂都知道他闹笑话了!
他脸皮发烫,不再去小饭馆吧,又好像他怕了似的,他那个傻儿子还天天在家小饭馆小饭馆地念叨个不停,就连他老婆也埋怨起他来:“之前让你少去下点馆子,你不听,现在孩子想吃,你倒是不去了,怎么着,要给我们娘俩儿脸色看?”
董辉气得跑去小饭馆一口气打包了三份,又干了两大碗饭,笑话就笑话,他不会做,他会吃,会吃怎么啦,多少人还没本事像这样三不两时地下馆子呢,他有钱,他骄傲!
至于豆腐,那还是要买的,这石磨推出来的豆腐香得很,一向不爱吃青菜的儿子有了豆腐汤,连最讨厌的青菜都肯赏脸多吃了,老婆对他也和颜悦色了许多,厂里的人只要调侃他,他马上就给人宣传小饭馆的麻婆豆腐有多美味。
慕名而去的同事们吃过一次就惊为天人,偏偏人多又排不上队,食堂的大师傅也蔫儿了——领导下来巡视,食堂意见簿第一行竟然是“麻婆豆腐不正宗”,他不是南城本地的专用厨师吗?差评,必须整改!
他们脸上的笑容消失,马上就转移到了董辉脸上。
来来来,互相伤害嘛~
小饭馆的生意蒸蒸日上,豆腐的江湖霸主地位屹立不倒,各色菜式也都有顾客青睐,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就在生活慢慢回归平静的时候,宋明瑜却主动和林香提起了自己打算:“林姐,我想去一趟江阳镇。”
两人正在院子里坐着,太阳暖洋洋地晒下来,林香一圈一圈地绕着手上的毛线团子:“怎么突然要去镇上?”
“之前说要涨价那会,供销社、菜市场这些地方不是东西都不好买嘛,那会儿店里想要多买点猪肉,还得看卖菜员脸色,现在虽然又放宽了,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不安稳,万一下一次是真的呢?那我饭馆生意都没法做了。”
宋明瑜心里清楚,这一次是乌龙,但几年后真的会有一次物价大涨,而且在这个年代,国营供销社能买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选择也少得可怜,她想要把小饭馆经营红火,必须得想办法拓宽进货渠道。
她配合着林香的动作,两只手撑开,一点一点地把理好的毛线往她手里头送,“薛绍在器械科扛大包,消息灵通,他听工友说,南城旁边的江阳镇就有人赶集,卖菜的人应该很多,想着去找找路子,看能不能进点货,这样就不受这些国营店的限制了。”
去赶集这想法,还是夏娟给了她灵感,“夏阿姨说她下乡那会,大家肚子饿没东西吃,私底下都会偷偷摸摸去镇上赶集,拿土鸡蛋换粮食换布,不要票,以物易物或者是拿钱换都行,那时候管得严,乡下都有集市,现在肯定更多。”
“江阳镇是在南城旁边,但离咱们市区还隔着大几十公里呢。”林香一只手把宋明瑜绕在手上黏在一起的线往回拉了拉,动作慢了下来:“你要去镇上……会不会有点太远了?”
宋明瑜安抚她:“放心吧林姐,我坐当天最早的一班客车去,有直接到那镇上的路线,下午有回市区的客车,我到时候来回坐车,一点不麻烦。”
林香左想右想,还是放不下心来,三两下把毛线团子卷好,塞回针线筐里头,拉着宋明瑜起来:“明瑜,你拿一件旧外套给我。”
宋明瑜摸不着头脑,但还是听她的话,回家去东厢房拿过来林香家。
林香举起来前后看了看,说了句“就这件”把衣服放在床头。
正好宋言川、陈景行和陈念嘉三个小孩子回来了,和两人打过招呼之后去里屋做作业,宋明瑜问林香拿衣服说要做什么,林香没说:“晚上我给你拿回来你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