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穿越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_分节阅读_第172节
小说作者:春山有信   小说类别:穿越小说   内容大小:775 KB   上传时间:2024-09-10 13:01:51

  穷极一生,理学一派竟是作错了么?程颐慨然长叹。

  鹅湖。

  端坐的朱熹怔在当场,许久才回过神来叹息摇头,像是愤怒又像是无奈:“天理人欲,公私之分,吾之言本为节制当世泛滥之欲,却不想……”

  他闭了闭眼,气得双手发抖:“后朝学人以天理之名而纵一己之私欲,非我之徒也!”

  明朝。

  李贽目光湛然,望着水镜的眼睛如同燃炬:“理学纲常当然之理,屠刀而已!这刀,屠的不仅是女子性命,更是一绝假存真之童心!”

  他语气难掩激动:“童心一失,所说为假言,所行为假事,所著为假文。世之儒生,伪士也;世之道学,伪学也。程朱之罪,不可谓不深也!”

  作者有话要说:

  李贽这两章杀疯了(狗头)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材2.孙绍振《礼教的三层悲剧和四层深度》

  3.夫死而嫁,固为失节,然亦有不得已者,圣人不能禁也。——朱熹《朱文公文集》

  4.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熹程朱理学要把我绕晕了,反正,小楚负责骂,剩下的看各位大佬的悟性吧bushi

第134章 祝福6

  ◎有些不喜欢鲁迅的话本了◎

  临川。

  汤显祖豁然起身,他本就对当世沦为虚伪邪说的理学极为不满,此时听到楚棠的话更是精神一振:“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人间善情岂可尽灭?世人言吾写尽风月。哪知以情抗理,正是我之道也!”

  清朝。

  袁枚深吸一口气,眼中隐有泪光。理学禁锢人心,他早已反复疾呼。袁枚忽然很想去妹妹素文的墓前看一眼。他想,若是妹妹在未出阁时能看到水镜,她是否就不会执意嫁去高家?若是水镜出现在妹妹未过世之时,是否妹妹便能从后世的言语中听来几分明悟,不再作茧自缚,落得个抑郁而终的结局?

  “三妹。”

  袁枚喃喃自语:“昔年你同我听先生授讲经书,习知古人节义,我本将之当作趣谈,言道吾妹天资聪颖,异于常人。不意长成之后,你竟躬身行踏。我常常想,若是当年我不曾让你同习经书,你便不会执意做一个贞妇、节妇,被礼教纲常困住一生?”

  他垂首,似是在问亡妹,又像是在问自己。

  满室寂然,无人回应。袁枚捏紧拳头,忽然发了狠一般将壁橱里的书扔到地上,掩面而泣:“吾妹,亡于理学!”

  浙江。

  邵家庭院,一个妙龄女子跪在堂下垂泪,上首正坐一对夫妇,只见左侧的男人铁青着脸将手中的纸“啪”的一声拍在桌上,冲着跪着的女子又急又怒:“这是什么?啊?!你竟然写下遗书!”

  “遗书”二字一出,堂上的妇人更是眼圈一红:“女儿,你糊涂啊!”

  跪着的邵氏女哀切而执拗:“爹、娘,孙官人已去,二老欲让我改适他人,女儿怎能做出这等不义之事?”

  “糊涂!”

  夫人忍不住站了起来:“孙氏早亡,你不至双十,大好年华如何不能再嫁?爹娘不忍心看你妙龄守寡,你就忍心抛下我们去寻死吗!你有没有想过我,有没有想过你爹?!”

  “娘!”她哭诉,“常言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女儿若当真听从二老之言,只怕这辈子都会抬不起头来!爹娘的恩情,女儿只有来生再报了。”

  “什么饿死、失节,你没听楚姑娘的话吗?那是误解!误解!朱圣人没有这个意思!”妇人恨铁不成钢。

  “朱圣人没有,别人就没有吗?”邵氏女迎着母亲的面容含泪反问。

  妇人心痛更甚:“那是错的啊!楚棠说那是错的啊!你怎么就是想不通呢?”

  “娘!”邵氏女摇头,“楚棠说是错的就是错的吗?她只是一个后世的女子,怎么知道我的处境?从来女子便要守节,我若改嫁,这辈子都会被人指责不守妇道,我不能,我不能这样!”

  她声泪俱下,哀切的模样惹得妇人心疼不已,女儿说的她如何不知道呢?守节守节,多少女子死于这“守节”二字!

  她哀嚎一声,一把抱住跪着的女儿,声泪俱下:“我苦命的孩子啊!”

  一旁的男人看着痛哭流涕的一双妻女,通红了眼攥着拳头转过身去,切齿恨声:“理学害人!理学害人!!”

  【所以说,文中的柳妈正是封建迷信与神权的传声筒,她深受礼教思想的毒害,又将这种思想传递给祥林嫂,将之推向了死亡的恐惧之中。本是“好意”的人,偏偏却在行凶。】

  楚棠展示本段内容的小结,许多人还沉浸在先前的震惊与吵嚷里,对这些话并没有作出太大反应。

  【这样愚昧的人并不在少数,我们看到与祥林嫂有交涉的鲁镇众人。】

  【课文中写祥林嫂再到鲁镇时,有这样一句话:大家仍叫她祥林嫂。】

  【这句话很有深意。祥林嫂没有自己的名字吗?干嘛要叫祥林嫂呢?是因为她的丈夫叫祥林,姓名随夫而定,她是丈夫的所有物。】

  【但还有问题,既然都随夫定了,可祥林嫂二嫁的丈夫叫贺老六,应该叫她贺嫂子或者老六嫂呀!大家怎么不改口?如何理解文中的“仍然”?】

  这时候那些破口大骂、标榜大义的儒生们倒是听见了,轻蔑一笑,愤愤道:“再嫁之夫岂能认?祥林嫂不像话,鲁镇乡民倒是知礼守礼。”

  亭林。

  顾炎武语气沉沉:“伪说大炽,流毒百姓,堪为一叹啊!”

  他别过头去,似预见到了什么,不忍再听。

  【有敏锐的同学或许已经意识到了,不错,这里隐含着一个思维惯性。在鲁镇人眼里,只有祥林才具备合法性,一旦他们改口,就代表认同了再嫁的事实,那便有宽恕祥林嫂的嫌疑。】

  “有道理啊!”乡野之间有百姓跟着地点了点头,“好马不配二鞍,真叫她贺嫂子,不是说明她嫁对了吗?”

  也有人考虑得更深一些:“大家都叫她祥林嫂,若我一人改口,旁人如何看我?搞不好连我都要被指指点点,这如何能行?”

  秦朝。

  嬴政眼中倒是闪过些许若有所思,后朝那些个儒生当真厉害,不动声色间,连最偏远的黔首都能自觉成其拥趸。

  【仅是这样还不够,“人们仍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所有态度的变化,都是因为她改嫁,嫌弃她不贞。】

  “啧。”

  听到这里的刘彻没忍住翻了个白眼。

  【整个鲁镇就笼罩在这样一种荒谬的节妇观念之下,但课文最冷峻而又最惊心动魄的众生相还不止于此。】

  【我们看到78~87自然段。】

  水镜上出现文本截图。

  【这几段中,鲁迅不厌其烦地写到祥林嫂向众人讲述儿子阿毛的故事。】

  【她讲得很详细,因为记忆深刻,可众人的反应是什么样的呢?】

  楚棠边讲边将文段上的内容标称红色放大,这样鲜明的红便好像是能刺痛众人的心目似的。

  清朝。

  曹雪芹看着水镜中的字眼轻声点评:“丧夫丧子,其情可悯。如此人间惨剧,听者不思恻隐,竟报以‘没趣的走开了去’,当真可叹!”

  北宋。

  李清照颇为愤愤:“既是鄙薄,又要陪出眼泪,实在惺惺作态!”

  苏轼有些不忍心看:“祥林嫂的经历惹人叹息,反复言说,不过欲抒其悲,望获得一二聊慰而已。然而那些镇民特意寻来,听过一番、哭过一回便满足而去。他人之痛,反倒成为可堪赏玩的趣事,当真是……”

  巧舌如簧的苏学士也说不下去了。

  唐朝。

  先前便领略过鲁迅犀利峭刻又讽意十足的笔锋的柳宗元神情严肃又带着叹惋:“男人、女人们、老女人、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孩子、母亲,这几笔囊括所有人,所有人都厌弃了祥林嫂。”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鉴赏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

  刘禹锡接过话头,一字一句念着水镜里冰冷的文字,只觉眼前不再是方块小字,而是最锋利的刀刃,毫不留情地剖开纷繁世相,刺破一切虚伪矫饰。

  “最该被祝福之人,被拒绝于祝福之外,甚至遭受许多白眼冷嘲。鲁镇众生,于鲁迅笔下,丑态毕现矣。”

  刘禹锡只道心惊。

  【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展现出同情的姿态,而是以一种猎奇般的态度从四面八方寻来,或听或看祥林嫂的“表演”。直到祥林嫂“说到呜咽,他们也就一齐流下了那停在眼角上眼泪。”仿佛是听戏看戏时的固定程序,还要在结束后叹息一番,满足而去,肆意评论。真实的苦痛被消解,悲惨的遭遇仿佛变成一个可供赏玩的对象。】

  【这时他们倒不麻木了,反而对他人的不幸表现出了相当的兴趣。的确,只要不施加在自己身上,他人的痛苦与灾难未必不能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对象与体验。或许还会庆幸呢?她这样惨,对比起来我似乎生活得也不错,于是形成自我麻痹,遗忘自身的苦难。】

  【而且我们看他们的反应,流泪、叹息、讨论,好似悲天悯人,其实同样是一场表演,在似是而非的哀叹中反复确认自我的善良。当完成这一切,他人的痛苦就尽数成了咀嚼尽的渣滓,再无多看一眼的必要,于是烦厌唾弃、尖笑冷哂。在鲁镇众人的身上,鲁迅真实地刻画了人性的残忍。】

  啊这……

  这些话说得不甚平实,不过众人还是听明白了楚棠的意思,他们有些迟疑:“这鲁迅,把人写得也太坏了吧!”

  “对啊!”身边的人跟着附和,“他们可能是听倦了呢?这说得他们存心恶毒似的。”

  “楚棠也是,什么鉴赏、残忍的,我就看不出来。她是在乱阅读理解吧?”

  “我也觉得,话本子里都是编的,人哪有那么坏?”

  他们接受不了这样直露的指责,本能地不同意:“祥林嫂那么惨,大家怎么会不同情她?肯定是乱说的!”

  【其实关于这个情节的描写我们可以对比阅读一下契诃夫的《苦恼》。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叫约纳的马车夫刚刚经历了丧子之痛,他几次三番想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以缓解哀痛,但都没有人愿意听,所以他只好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向自己的马儿诉说。】

  小说文本并不长,为了听众能更好地理解,楚棠还是将原文放在了课件里,众人看着那异国的文字,便好似也走进了湿雪纷扬的昏暗街道,看到那个伛偻着身子、幽灵似的车夫一次次试图诉说自己的痛苦,却都被无情地打断。寒冷的街头,寂灭的人间,无人在意一个车夫的痛苦,大雪好像把一切都冻住了,包括人的心……

  “太可怜了……”

  不知是谁唏嘘一声,现实的描摹让人照见自身,他们忘记了先前的别扭,被勾起回忆一般,絮叨起自己的痛苦来。

  “他死了儿子,我也死了儿子。去年闹灾荒……那么小的孩子,活生生给饿死了。”一个农夫黯然地低下头。

  “俺的婆娘也死了。”一个汉子接着说,“她在举人老爷家做帮工,老爷家丢了东西,非说是俺婆娘手脚不干净,夹带出来,把人打了一顿送回来。俺家请不起大夫,没几天她就咽气了。”

  “俺家的地被员外老爷抢走了……”又一个中年抹了把脸,忽而恨恨地向墙上砸了一拳,“他们怎么会听咱们有多苦,他们巴不得咱们给他当牛做马!”

  “唉!咱们老百姓想好好过个日子,怎么就那么难呢?”

  元朝。

  写惯了底层悲哀关汉卿叹息着摇头:“原来异国的百姓也是一样苦楚……”

  天下悲愁,一笔怎生书得尽?

  北宋。

  范仲淹语气不无感喟:“闷闷无言,悲苦难听。天下如约纳与祥林嫂一般的苦命人不知凡几,老夫当真愧对这一身官服!”

  唐朝。

  青年杜甫苦闷地握紧了拳头,恨声吟诵:“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79页  当前第17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72/179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