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带着网咖回1950年_分节阅读_第279节
小说作者:一斤小鳄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11 MB   上传时间:2025-08-21 10:37:52

旁边有年轻一点的村民笑道:“王大爷,你老糊涂了。现在哪里还有府台大人和县太爷啊。新中国都成立了,您老翻的是哪年的老黄历啊?”

王大爷摇摇头:“都一样,肯定都是大官的府衙。”

“现在不叫府衙,叫人民政府了。”有人给王大爷纠正道。

“都一样,叫啥政府他也是老爷。人家到时候来了这,你们不还得给人出入请安啊。修的这么大,这么豪华,多半是个贪官了。”

王大爷的话莫名的让人觉得有些道理。

于是在几个村子里就开始流传,这在高碑店修建的要么是个政府衙门,要么修的是个大官的宅邸。

甚至还有人说这是毛主席要在这里修一个夏宫。

就像是慈禧老佛爷修缮颐和园一样。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联想能力,他们他总是会把一件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传出天大的瓜。

一直到学校修好的那天,有人来挂牌放爆竹。

这又把四里八乡的老百姓们都惊动了。

农村可以看的热闹太少了,有这种大热闹看,大家都很好奇。忙完手上的事,四乡八村的老百姓都赶了过来。" 王大爷带着正在上初中的孙子也挤了过来。

爷孙俩刚刚挤到路边就看见好几辆汽车装满了人从道路驶过。

黄江等人坐在车里和王大爷爷孙擦肩而过。

王大爷指着职业学校的方向问着自己的孙子:“乖孙,这上面写的什么字啊?”

趁着星期六星期天回来村里帮家里干农活的王栋远远眺望着劳动职业教育学校的招牌,他缓缓念到:

“北京第一劳动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爷爷,不是大官的宅邸,那是学校呢。”

“学校?学校它修的这么大?!”王大爷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几百亩地叻!拿来修学校?它修的事啥子学校?给王爷贝勒念的吗?”

“哎呀,爷爷,都新中国的,你能不翻前清的老黄历了吗?”王栋也是很无奈:“要想知道,我们往前看看呗。”

其实想看这所学校的不仅仅是王大爷这对爷孙,还有很多周围的老百姓,呼呼啦啦的能有一两千人聚在学校门口围观。

这让本来简单的挂牌仪式居然变得很隆重一样。

只不过学校的招牌挂上了,爆竹也打了。周围的老百姓里有识字的,把学校的名字给念了出来。

当场就有老百姓对着刚刚搞完挂牌仪式的校长高声问道:“领导,给你打听个事呗。你们这学校事教啥的啊?”

校长高声回答道:“职业教育,就是各种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就像是工厂里的钳工、车工,农村里的木匠、瓦匠,甚至是种地都是要职业培训的。”

校长的话音刚落,周围数千名村民爆发出巨大的笑声,还有人起哄道:“学种地还要来这学校?在家里我不就教了嘛!”

周围村民爆发出一阵笑声。

“木匠也不用来这学校啊。木匠找村里的师傅拜师不就完了嘛。”

“石匠瓦匠也不用学嘛,送去曲阳当小工学徒不就行了嘛,干嘛还要上学啊。”

刚刚从车上下来准备参观学校的黄江等南洋子弟听见了周围村民们的起哄。

其中有些年轻人皱着眉头想要辩驳一番。

但是学校的校长却比他们都先开口道:“你们都说外面随便学学就好了是吧?这样吧,你们选一些人出来,我带你们参观参观我们的学校。然后你们在说是在学校学习好,还是去给人当学徒好。”

第二百六十五章 宽进严出

对于高碑店的村民来说,去这样的大学校参观那还是很新奇的一件事。

人在地位相对较低或者说比较穷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情绪。

就像是进城的农民工不敢进高级商场去逛,也不敢进建设的高大漂亮的图书馆里看书一样。

有时候建筑本身的气派就会震慑住一些人,让人心里下意识的远离这个地方,认为自己和这个地方并不匹配。

当地的村民看着这样看上去就很豪华的建筑,心里自然是下意识的觉得这地方是给城里老爷们准备的地方。

不过校长很显然是不想让当地村民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这个校长算是一个老党员了,他虽然对技术上的事情不是很懂,但是却知道怎么做群众工作。" 在延安时期就开展识字班和读报组之类的工作。

延安展开十一工程时,他就时主要推动人。(注:十一工程在前文写过。组建这个学校的时候,毛主席时亲自任命他担任校长的。

并且和他彻夜长谈过一次。

主要意思就是要让校长黄章注意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那就是必须要打破学校与生产的隔阂,尤其是要打破城市与农村的隔阂。

现在职业学校推进不到全国各地的农村去,甚至连小城市都去不到。但是在北京这里,至少要打破北京城里的市民和农村村民之间学习的隔阂。

因为越是研读李锐提供的后世资料,毛主席就越是对后世中的很多事情感觉触目惊心。

其中最让他感到不快的部分莫过于城乡二元化和学校彻底脱离群众这两件事了。

城乡二元化造成的问题暂且不提。就单说学校彻底脱离群众,彻底脱离生产关系,这件事就让毛主席非常不开心了。

要知道毛主席一生都在致力于打破高校与生产之间的隔阂。

多次发表过公开讲话和文章,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们不能每天就埋头在学校的一亩三分地里。

必须要抬眼看看世界,尤其是要参加生产建设。

因为彻底脱产和完全脱离群众所教出来的学生时什么样的?

具体的不好说,但是莫名的自傲,自认为高人一等的情绪总是有的。尤其是在这个年代,大学生紧缺的时代,很多大学生在考上大学后就几乎确定可以拥有一个干部身份了。

再加上学校彻底的脱离生产和群众,让一群年轻人从学习的时候就变得超脱和漂浮了。

为什么新中国后来搞了院系合并,教育调整?这也是其中的问题之一。

更不用说之后毛主席还让高校学生必须要参与劳动生产(非上山下乡),为的就是让这群学生们不要活在云里。

不能脚踏中国的黄土地,天天活在洁白的云端,那么只会觉得双脚沾满泥污的农民时肮脏下贱的群体。

不过很可惜,在历史上中毛主席做的所有努力都付诸东流。

不仅仅是付诸东流,甚至很多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成长成为一方首脑后,公开批评这些政策。

认为让大学生参与生产融入群众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政策。

四十年后这样的批评声浪铺天盖地。

随之而来的便是对毛主席教育政策的全面否决。

其实这个政策错了吗?并没有,只不过是让一些人吃了些苦,他们不乐意了罢了。

调整新中国这辆大车容易吗?显然不容易。李锐清楚,看了李锐提供的材料的毛主席、周总理他们更清楚。

996和007可不是革命烈士舍生忘死建立新中国所渴望的新世界。

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只能从基层出发。

其中一个关键就在于,毛主席认为新中国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大学。

尤其是各种全科大学,数量巨大,但是成果却很少。

尤其是后世那种到处都是二本、三本和野鸡大学。

对科研用处很小,但是却占着国家的补助。

教出来的学生也基本上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很多时候二本大学里读机电、工程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

而且大概率他们这辈子也不会和机电、工程这些工作打交道。

既然如此,那么还不如从一开始就制定好政策,规划好新中国的发展。

集中本就不多的资源,努力搞科研型高校。更多的学生,不论是城市里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以后都以职业教育为主。

能不能彻底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不知道,但总要在这条路上闯一闯,每条需要走的路都要走。

而不是站在原地大吼:“这条路走不通!”

于是便躺在原地不动弹了。

高碑店附近的村民里选出了一百来个代表,也跟着南洋子弟们一起参观这所新建的职业学业校。

王大爷爷孙也在期间,因为王大爷的孙子今年刚好念初中最后一年了。

他马上就要面临人生最重要的选择,那就是继续读高中,还是直接毕业参加工作。

初中在这个年代也算是个高学历了。

要是参加工作的话也能去到北京城的街道社区直接参加工作。

一百多名村民代表和十几名南洋子弟在校长黄章的带领下进入学校参观。

这所职业学校占地面积巨大,和一所大学几乎没差别。

不过现在还有很多地方是待修建状态,没有全部修建完成。而且学校内还有大量的土地空置着,这些土地并不是打算用来盖房子的,而就是农田和水塘。

就像是黄章所说,学校真的教种地。

村民代表们瞪着眼看着这些已经开垦出来的土地惊讶道:“还真的在学校里种田啊!”

校长黄章笑着问各位村民:“大家都说种地不用学,看看我们学校老师搞出来的农田和你们村里的比比,是不是要更好点?”

黄章这话还真的不是吹嘘,为了搞这个学校,筹备了一年多的时间。

除了修建校舍外,最重要的就是各种师资力量了。

黄章从各地抽调了一些相关专业人士,这其中就有农学方面的专家。

培养农业技术人才也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事情。

这些农学方面的专家搞了一些试验田。

不仅仅是作为教学使用,同时也是在实验优化种子。

这些农田的涨势比农民们种的农田好了许多,禾苗笔挺,看着就健康粗壮。

“你们也都是操持庄稼的老手了,看看这田怎么样?”黄章笑着说。

王大爷凑到农田旁边看着,眯着眼睛仔细观察,片刻后抬起头说道:“怕是比咱家的地能多产个三五成啊。”

村民们都知道王大爷是料理农田的好手,他说的话在村里还是很有权威性的,他这么说村里人都惊了。

“能多这么多吗?”村民们震惊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81页  当前第27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9/14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带着网咖回1950年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