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带着网咖回1950年_分节阅读_第278节
小说作者:一斤小鳄梨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5.11 MB   上传时间:2025-08-21 10:37:52

同样生产摩托车,而且是技术非常老旧,大家已经吃的非常透的125CC摩托车为例。

这种被称为本田王的摩托车。

在中国是保有量最大的一款跨骑摩托。

大量见于城市摩的和农村运货。

使用的是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技术。

中国国内有许多企业仿制本田125。

在技术与生产上与本田125没有任何差距。

生产设备和生产机床也比80年代的日本要好。

但是国产的125摩托车质量就是比不上本田生产的125摩托车。

而且关键是在于。国产125的价格并没有比本田125便宜多少。

这其中的问题当然不能全归咎于工人。

其中还有工资待遇还有企业管理,经营问题,保存问题等等各方面。但是将中国产业工人正规化,不仅仅是要将产业工人的待遇提上去。

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职业教育正规化。

要让全社会将职业教育的地位等同于大学教育的地位。

这方面,后世的德国显然有很多先进经验可以借鉴。

所以在1950年开始,北京已经开始建设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学校。

相比较普通的高中来说,职业教育培训学校需要准备的东西更多。

因为涉及到大量的实训。有大量的机械设备。还有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搞职业教育对中国来说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

所以整个的进展速度都非常慢。至于为什么选北京开始,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李锐也想把职业教育推广到更多的地方去,包括小县城小城市,甚至是农村。

但是很显然,现在的中国只有大城市才具备搞职业教育的硬性条件。

只能是从如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开始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师资力量,并且搞出一套完善的产业流程。

最后才能够推广到全国各地。所以当这批南洋子弟休息一晚,见过了外交部门的相关办事人员后。

办事人员给他们带来了一个,让他们有些惊喜和错愕的消息。“周总理想要见你们。这个消息来的有些过于突然了。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周总理为什么突然想要见他们。

但是大家还是很兴奋,很多人还翻箱倒柜的把自己带来的最好的衣服给换上了。

“李梅,你过来帮我看下我的领带打的正不正。”“哎呀,我的皮鞋还没擦呢。”

“你们知道那能借熨斗吗?我衬衫好皱啊!”一群年轻人搞的鸡飞狗跳,看的工作人员都忍俊不禁。

“各位,各位,不用这么正式。周总理说大家放松一点。他请大家吃烤肉惋的炙子烤肉。”

所谓炙子烤肉,相传是蒙古人留下来的一种烹饪方式。

蒙古大军征战在外,如果有战马或者牧畜死了,他们就会把动物的肉改刀切丝,然后架上火。

因为没有足够大的锅,他们就会用铁盾当锅来烹饪肉类。

所以这种炙子烤肉其实更像是一种炒肉。

在烧的烫烫的大铁盘上炒牛羊肉,这些牛羊肉都是提前腌制过的。

所以在铁板上稍微炒一炒便香气四溢。

这种烤肉吃起来就是一个热闹,黄江等人也没想道周总理居然以这种亲民的方式接见他们。

要知道在马来别说是见什么大官了,就是见个市长,人家的架子都大得离谱。

周总理和他们一起坐在圆桌上,不断的对他们劝菜:“吃肉吃肉,这家的烤肉很好吃的。还有吃烤肉配上我们国产的山海关汽水是绝配啊。”

黄江等人觉得周总理这话说的非常对。

烤肉这种油腻的食物确实和碳酸汽水就是绝配。

一边吃饭一边聊,周总理聊到了现在南洋华人的生存状况:“南洋的中国人现在还好吗?”

众人相互看了看,然后摇摇头。

黄江回答道:“周总理不算好。我们华人因为不忘本,所以我们在南洋有自己的祠堂祭祖,也修建了妈祖庙,这些严重得罪了英国人。英国传教士对我们恨之入骨。”

“尤其是我们的妈祖庙就修建在基督堂旁边,那洋牧师每次看见我们去妈祖庙上香,那眼神就恨不得吃了我们。”

周总理夹了一筷子牛肉细嚼慢咽,听完黄江的话后说道:“信仰本来应该是自由的。”

黄江却摇摇头:“周总理没那么容易。别说信仰自由了,连学习自由我们都没有。我们华人开办了中文学校,但是当地是不认的。

明明我们的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学生学的也更优秀。但是你想去当地政府部门上班,人家就只认英国人开的教会学校的学历。”

“而进教会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信仰上帝。认上帝是唯一的真神,而且不能是一个人信,要全家都信才行。”

“陈嘉庚先生之前在厦门开办了厦门大学,回到南洋后我们华商准备凑钱在南洋开办一个华人的中文大学。

但是审批直接被压了下来,马来政府不批,英国人不准,就连菲律宾、新加坡等地都尝试过,也都不行。”

“其实我们华人在南洋的上升通道已经被锁死了。我们不管是做生意、搞学问做研究、还是想要从政,基本上都是没有空间了。”

“其实很多人都想要放弃了,准备向英国人低头。去读英国的教会学校!了。”

黄江的话说着似乎轻松,但是周总理却知道这其中的含义。

如果南洋华人不再坚持中文教育,而是低头上英国人的教会学校,那么长此以往南洋华人也就只是一群外国人了。

虽然还是黄皮肤,虽然祖上流着中国人的血。但他们已经和中国没关系了。

这是另一种方式的剃发易服。

是从精神层面将南洋华人和中国进行切割。

所以周总理放下筷子对众人说道:“其实国内也有很多机会。你们愿意从基层干起吗?”

黄江等人对视一眼,然后黄江代表众人问道:“周总理,那我们能干什么呢?”

“去学校当老师,你们愿不愿意?”周总理说出了早就做好的打算。

第二百六十四章 理解上的差距

“当老师?可我们没学过怎么当老师啊。”黄江等人有些手足无措。

周总理却笑笑的摆摆手道:“不是让你们教中文、数学的那种老师。是想让你们当职业教育培训的老师。”

职业教育,或者说技校这个概念现在是很多中国人并不了解的。

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曾经开设过很类似于技校的专门学校。

当时主要是为了培养北洋水师的人才而开创,称为艺圃。而在北洋覆灭,满清退位后,这昙花一笑的专科学校也随之消亡。

后有一些企业自己搞工人培训班,勉强算是技校的前身。

但那些都不是李锐心中所想的职业教育培训应该走的路子。

这样的路子未免太窄了。

实际上李锐心中所构想的现代职业教育,应该走的路子要向德国学习。

德国在1823年就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化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德国柏林技术高等专业学院。

之后类似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在德国遍地开花。

后世之人常说一战德国士兵的战斗力之所以高,是因为德国士兵是所有参战国家中知识最高的,人均小学毕业,一个排里最少有三个初中毕业生。

在一战时,其他国家士兵大多属于人均胎教毕业的教育水平相比,德国士兵在学习能力和战术理解水平上是呈现碾压的。

不过很多人忽略了在这种全民化教育的背后,德国有一整套完整的产业培训机制。

从粉刷工到木匠、铁匠,再到车床工、铣床工、城建工等等,强而有力的产业技能培训造就了德国强大的制造业。

在德国,学生们是读大学还是读职业学校,更多是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兴趣 和自己规划的职业发展。

而不是单纯的好学生去上大学,坏学生去读职校。综合性的职业学校开办起来,不是为了分流好坏学生,而是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所以当周总理把这些情况和南洋子弟们说了一遍之后,这些南洋子弟开始兴奋。

“如果是当这样的老师的话,那我觉得我可以!”

“这也行啊,不过我的专长是电器维修啊。这个专业有人吗?”“电工也行吧,我是学电工的。”

周总理呵呵笑道:“自然都是可以的。我个人认为,你们的特长和专业在中国都大有可为。这样,你们明天去看看我们的校舍吧。”

当晚,这群南洋子弟们在兴奋中昏昏睡去。

对于他们,其实中央是希望表现出一种姿态。一种欢迎的姿态,并且也要让他们看见新中国的发展。

这样才可以让南洋华人支持新中国的发展。

甚至不仅仅是南洋,而是整个海外华人群体。

要知道从清中晚期开始就有大量的华人移民国外,而到目前为止,这些海外华人还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他们都是新中国需要争取的力量。

这所被命名为北京第一劳动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校址位于北京四惠河边的高碑店村(并非河北的高碑店市)。

现在的高碑店村是个默默无名的小村子。

不过在几十年后会成为北京甚至整个华北地区最大的红木家具批发零售一条街。

而在高碑店西边在过去一点,那则是后世传媒大学所在地。不过现在这里还是连片的农田,远没有后世那么发达。

现在的高碑店村因为第一劳动职业教育培训学校的兴建而变得热闹了起来。

在1950年开始修建校舍开始,高碑店和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们就会三不五时的跑过来看看。

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工程修建,而且还是修在他们的家门口。

百姓们纷纷猜测这修建的是啥玩意儿。

“这是修衙门口吧。这规模,少说是府台大人吧?县太爷住不了这么大的房子,应该僭越了。”

有村里的老人如此说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481页  当前第27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78/1481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带着网咖回1950年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