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819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帖木儿帝国、金帐汗国、穆扎法尔国……都是伊教化的蒙古人。

  他们虽然还认同蒙古这个概念,可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都与当初的蒙古帝国没什么关系了。

  明人去了安西,学习安西本地文化,过上几十上百年那他就是安西人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朝廷必须要想办法强化华夏文化的教育。

  佛和道是肯定要去的,这是之前就说好的。

  之所以现在没动静,是因为强敌环伺,不想过分刺激本地宗教。

  一旦等秦晋两国站稳脚跟,佛道两教就会跟进。

  但华夏是世俗化的国家,不可能靠宗教思想来治理国家。

  就需要有世俗学派过去。

  让大同思想过去?

  别开玩笑了。

  就现在的大同思想过去,会被冲烂的。

  别说是安西,就算是炎洲、殷洲等地,目前都不适合推广大同思想。

  必须要用原滋原味的华夏传统文化,才能抵挡得住外来文化的冲击。

  数来数去,能承担得起这个任务的,只有理学。

  前面已经说过,理学是发展两千多年的儒学,与佛教碰撞之后的产物。

  在应对宗教冲击方面,它天然具有优势。

  毕竟它确确实实压倒了佛教和道教。

  把它丢到安西和那里的思想进行碰撞,想必是非常精彩的。

  先用理学思想去教化蛮夷,使其华夏化。

  然后再用大同思想整合过来,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就目前来看,大同思想对华夏以外的地方来说,太超前了。

  人家要么还处在原始社会,要么还处在封建奴隶时代。

  那些封建主和奴隶主,能接受的了这个思想才见鬼。

  领先半步是超前,领先一步会扯着淡的。

  所以,这个任务理学是最合适的。

  听完他的分析,老朱虽然还是很不乐意,却也不再反对。

  “你们两个也大了,这事儿自己看着办吧。”

  朱标却很支持:“如果真能让百万理学门人走出去,对大明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商榷,尤其是不可强迫他们去。”

  朱雄英说道:“我已经有了计划。”

  他的计划很简单。

  就在理学大儒们又一次上书,试图游说朱雄英的时候,他终于开口:

  “大明分封诸侯国,正值用人之际,真有能力何处不能施展才华?”

  “当年长春子以七十余岁高龄,西行万里求见成吉思汗,为道教求得了发展的契机。”

  “你们与其用语言来游说我,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们的用处。”

  这还是皇家第一次正面回应理学的请求,理学大儒们非常兴奋,连忙再次上书。

  不是我们不想去,而是朝廷打压理学,诸侯国也不敢用我们啊。

  这话正中朱雄英下怀,立即下旨:

  “云南、交趾、西域、辽东、北方草原,乃至南洋、秦、燕等地,都不得阻挠理学门人出仕。”

  他还特意给诸多藩属国国主写信,要求他们一视同仁的对待理学门人,不可歧视。

  这下理学门徒再无话可说。

  事情到了这一步,大家其实都知道了朝廷的打算,就是要让理学走出去。

  替大明教化四方。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大明对待佛、道两教的手段。

  先是打压,然后引导两教向四方传教。

  简直一模一样。

  那么理学派系对此是什么看法呢?

  他们心情很复杂。

  搁以前他们肯定不愿意,什么玩意儿就让我们去蛮荒之地搞教化?

  我们要的是主政天下,是引导华夏前进方向。

  但现在,他们已经没这个心气儿了。

  尤其是看看佛道两教现在的情况。

  庙观遍布大明势力影响范围内。

  各少数族群的部落,几乎都有传教的和尚、道士身影。

  很多部落甚至已经集体皈依了两教。

  对于大明的后续政策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两教也因此获得了数不清的好处。

  可以说,两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

  理学要是按照朝廷的计划,去边疆、去藩属国,不说能再次兴盛,至少不会被打压的没有生存空间。

  很多理学门人,选择了出去试一试。

  也有些理学门人,心中憋着一口气,朝廷不是看不上我们吗?

  那我就证明给你看。

  于是,也出发去了边疆或者藩属国。

  还有些人,想出去但找不到门路,又害怕被骗,犹犹豫豫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时,朝廷再次给出消息。

  但凡想出去的,可以找衙门报备,朝廷会给他们一个妥当的安排。

  还可以去各藩属国的使节馆求职,只要通过考核就可以直接去那里任职。

  对于各藩属国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

  纷纷派人前来大明,开出了优厚条件,吸引人才加盟。

  解缙更是广发信函给自己的好友,邀请他们来南洋开创全新局面。

  这一下,更多人选择了走出去。

  不过总的来说,选择走出去的依然只是少数。

  华夏人的乡土思想是非常重的,轻易不会离开家乡。

  就算离开了,终有一天也会回来的。

  这就是所谓的叶落归根。

  但凡有一点办法,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不过到了这会儿,他们也不好意思再抱怨朝廷了。

  不是没给你们机会,而是你们自己不愿意。

  就算他们抱怨,也很难再获得其他学派的同情。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陈景恪又对理学来了一场大型的PUA。

  他找了许多人,在报纸上贬低理学。

  然后话锋一转,你们这么差劲儿,皇上仁慈不嫌弃你们,愿意给你们机会。

  你们还不赶紧抓住,还不知道感恩,简直忘恩负义。

  活该被打压。

  大明周报,作为官方媒体,还是唯一的报纸。

  其影响力自不用提。

  不管真相是啥,反正现在大家都开始用异样目光看理学门人了。

  这让一众理学门人别提多憋屈了。

  再也没人提朝廷打压的事儿了,也再没人上书要求皇帝重用理学。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来到了年尾。

  就在大家以为,明昭二年平稳落地的时候,朱雄英的一道圣旨再次掀起了波澜。



第490章 治心治事

  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大家都开始忙着做一年的汇总。

  自从陈景恪提出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朝廷的工作量暴增。

  月底、年底成了最繁忙的时候。

  不过陈景恪倒是轻松了,大明的行政体系越完善他就越轻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819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19/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