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805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比如招牌上的字,不论能不能写的出来,起码都能认得出来。

  最开始他还以为,这些人是习惯了周围环境,所以知道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字。

  后来将其中一些字拆开,单独拿给人看,大多竟然也都认识。

  这就说明,他们是真认识。

  而且这里的人,几乎都能熟练的应用加减法,很多还能用乘除。

  要知道,在乡下很多大地主家里,都找不到几个识字的人。

  很多地主家的管家,也就能写几个常用字,懂得简单的加减法乘除而已。

  这种种表现不仅让他疑惑。

  怎么做到的?

  他就去打听,很快就有了答案。

  书院开办的有初识学堂,教镇上的人读书识字。

  初识就是字面意思,教人学习一些基础知识。

  这让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陈景恪竟然这么做?

  这让他有些不敢相信事情的真假。

  于是亲自去初识学堂,进行实地考察。

  所谓初识学堂,其实就是一棵大桑树下搭了一个大木棚。

  没有课桌,也没有笔墨纸砚。

  教的人就站在一块黑板前,用白色粉笔写字。

  老师是几个半大的孩子——都是三所书院的学生。

  学习的人就席地而坐,手里拿着木棍在地面上写写画画。

  学生也不是固定的。

  谁都可以过来学,没有收费,没有人会过问,更没有人来阻止。

  新来的人自己找地方,不要打扰别人。

  有的人学会了,或者有事要走,就自己从一边离开。

  可谓是来去自由。

  他们中间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孩童,还有妇人。

  有衣着整齐,一看就是体面人,也有衣衫破旧的苦工。

  但不论是什么身份,此时此刻都围坐在一起学习,是那么的和谐。

  教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先讲一个简单的古人小故事。

  然后从故事里提炼出几个简单的常用字,教大家认识书写。

  算学方面,则是简单的加减乘除。

  几个孩子一遍又一遍的教,下面听讲的人一遍又一遍的学。

  看着这一幕,曹端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韩愈的一句话: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不正是先贤之言的真实写照吗。

  然后就想起《大同世界》里的一篇文章:

  知行合一。

  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陈景恪不只是提出了自己的道,还在践行道。

  这才是孔子口中真正的仁者啊。

  真应该早点来向他请教。

  就在这时,他发现有几个年轻人,正如他一般站在不远处,观察这边的情况。

  心中一动,就走上前去道:“在下渑池曹端有礼了,敢问诸位可是来洛下书院求学的?”

  曹端?

  几人都不禁有些惊讶,这个名字他们可是如雷贯耳。

  毕竟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没少被师长拿来做比较。

  可他不是理学门徒吗?怎么会来这里?

  心中这么想,表面却不敢怠慢,纷纷还礼:

  “在下建安杨荣……”

  “在下石首杨溥……”

  “在下兖州韩克忠……”

  -----------------

  送走学生回到办公室,陈景恪正准备了解一下书院的近况,却见程一民拿着一沓纸递过来:

  “既然都要见曹端了,何不多见几个人。”

  “向书院投递行卷者甚多,这些是我从中挑选出来杰出者,总共一十三份。”

  “我觉得都是可造之材,你不妨都见见。”

  行卷,是古代读书人求职用的东西,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写下来,送给达官显贵以求获得赏识。

  后来被广泛应用于拜师、求学之类的场合。

  陈景恪:“……”

  行吧,还要指着这老头干活呢,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于是就说道:“这些人都在镇上?”

  程一民说道:“应当都在镇上……能找到几个就先见几个吧,剩下的以后再见也不迟。”

  陈景恪:“行,你让他们都过来吧……我先看看他们的文章,免得到时候出丑。”

  之后他拿起文章翻看起来。

  杨荣?杨溥?

  这俩人陈景恪岂能不知道,正是永乐朝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二。

  之前见到杨士奇的时候,他就在好奇剩下的二杨啥时候出来。

  还担心过,这俩人别被蝴蝶的小翅膀给扇没了。

  现在看来是多虑了。

  对于这些人能出头,他一点都不奇怪。

  有些人能出头靠的是运气,有些人靠的是实力。

  只要天赋和能力还在,换个环境也一样能有所作为。

  三杨这样的人,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出头是早晚的事情。

  只是没想到,他们竟然给我投递行卷?

  尽管已经知道自己是大人物,可陈景恪还是觉得很兴奋。

  但更多的还是诡异。

  试想一下,如果将来内阁七学士,全是他举荐出仕并提拔上来的。

  啧……

  真想看看朱雄英是啥表情。

  此时他还不知道,杨荣和杨溥已经获得地方衙门举荐,是来京城参加考核的。

  不过区别不大。

  两人都来洛下书院求学了,这关系基本就确定了,是撇不开的。

  杨溥的文章没什么可说的,运用唯物论谈了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还是很有见地的。

  不过对现在的陈景恪来说,也仅此而已了。

  反倒是杨荣的文章,很是让他惊奇。

  写的竟然是军略,而且认知非常的中规中矩。

  这里中规中矩可不是贬义词,而是称赞。

  一个文人,还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就对军略有着清晰正确的了解,这非常不容易。

  可以说天赋异禀。

  稍加培养就是不错的将领……

  考虑到杨荣在前世的成就,妥妥的将帅之才啊。

  这不禁让陈景恪感到诧异。

  杨荣不是内阁学士、文臣领袖吗?还懂军事?

  上辈子没听说过啊。

  事实上,上辈子他也就知道三杨,具体就不甚了解了。

  况且,史书上也只是提过一嘴他习武,并没有做过多介绍。

  他不知道也属正常。

  不过现在了解也不晚。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805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05/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