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727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主要是南方的水果罐头和沿海地区的鱼肉罐头。

  当然,这些罐头也不是主食,而是作为辅食来使用的。

  比如水果罐头,每周才能吃一次,还要一个小队的人一起分。

  鱼肉罐头要多一点,平均每天每个人都分到一块,主要是用来喝汤下饭。

  即便如此,比起以前只有粗粮吃,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只不过限于制作技术,目前罐头的可靠保质期为六个月。

  并不是说超过六个月就会变质,而是变质的概率会变高。

  实际应用中,六个月后约有三成左右会漏气变质。

  所以,大明一般会储备三个月所需的罐头,以应对突发情况。

  比如这次的东南台风,就会影响到罐头的生产。

  现在陈景恪要动用的,就是这三个月的储备。

  此举自然遭到了群臣反对,朝廷又不是没有粮食,就是运输慢一点而已。

  就为了争取这几天时间,动用军粮实在没必要。

  万一中间再发生别的事情怎么办?

  陈景恪也知道不能太激进,于是提出抽调一部分罐头投入到灾区。

  “肉比粮食扛饿,哪怕只是一点肉汤,就能节约许多粮食,能少饿死很多百姓。”

  最终在朱雄英的支持下,这条建议通过了。

  朱元璋下旨抽调五分之一库存的罐头调往灾区。

  罐头的运输速度,可比单纯的粮食快多了,很快一艘艘运输船出发南下。

  就在这时,东南抗灾的最新消息传回。

  共有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牺牲,其中一百一十三人连尸体都没找到。

  最惨烈的一次,一个总旗的人(50人)去山村救援。

  突遇山洪爆发,所有人无一幸免。

  这个数字并不多,随便一场遭遇战,伤亡都要比这多好几倍。

  然而,每一个看到这个数字的人,无不为之震惊。

  因为这个数字代表着一个信息:

  军队救灾之策成功了。

  朱元璋大喜,立即下旨对所有将士进行表彰,牺牲的将士封赏加倍。

  同时将此事通告全军,让全军学习他们的事迹。

  陈景恪既悲痛,又激动,找到解缙让他立即准备加刊。

  “将这一百六十四名将士的名字、籍贯、生平功绩等等,全部都写出来。”

  “要让全天下的人,都记住他们的功劳。”

  解缙二话不说,召集报社的人连天加夜的工作,务求以最快的速度将加刊印刷出来。

  这还不算完,陈景恪又找到老朱提出了两个建议:

  “在灾区立碑,将所有牺牲将士的名字可在上面,供天下人瞻仰。”

  “同时再制作一枚特殊的勋章,颁发给所有参与救灾的将士们。”

  老朱好奇的道:“勋章?是什么东西?”



第450章 明勋宗

  陈景恪就将勋章的大致情况讲了一遍。

  其实他也没研究过这玩意儿,并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只知道一个大概。

  “……勋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设勋章,一种是特定勋章。”

  “常设勋章就是固定的几种,按照贡献大小分为一二三级,类似于军队的几级功勋。”

  “对国家、社会、族群做出杰出贡献之人,可以颁发相应的勋章。”

  “还有一类是针对特定事件,对所有参与人员颁发的纪念性勋章,只此一次以后不会再颁发。”

  “比如这次东南赈灾,就可以制作特定勋章,颁发给所有人。”

  “赈灾过程中立下功劳的人,可以颁发常设勋章。”

  “特定勋章可以不用给予特权,就是纪念性质。”

  “常设勋章就要有特权了,比如最低一级的勋章可以见官不拜。”

  “最高级的勋章可以获得俸禄,逢年过节朝廷要给予奖赏,还要能惠及家人等等。”

  老朱自然能看到勋章的积极意义,对此非常感兴趣,但他也有自己的顾虑。

  “就怕后世子孙不屑,乱发勋章导致制度败坏。”

  陈景恪说道:“真要出了不肖子孙,就算没有勋章,制度该败坏还是会败坏。”

  “咱们不能因噎废食,至少目前它是有大用的。”

  老朱点点头说道:“言之有理,勋章的事情你和雄英商量着来吧。”

  “先拿东南救灾之事做个实验,看看实际效果,常设勋章的事情先不急。”

  见他答应,陈景恪非常高兴,立即找到朱雄英商议此事。

  还将前世常见的勋章设计图案画出来,给他提供参考。

  哪知,朱雄英对此也非常积极,兴致勃勃的画了十来种造型。

  你还别说,每一样造型都挺美观,还有意义。

  但陈景恪总觉得哪里不对,好半天才反应过来,好家伙莫非你想当勋宗?

  一想到明勋宗这个谥号,陈景恪就有些绷不住。

  玩笑归玩笑,两人合计了半天,最终还是选择了最朴实无华的圆形,整体以黄铜为材质。。

  正面图案则采用了大禹治水的典故。

  大禹头戴蓑笠手拿锄头,身后是一群奋战的勇士,众人的脚下踩着的是汹涌的波涛。

  背面有一行小字,黄历四零九零年建章五年,东南抗洪云云。

  作为图案的主要设计者,朱雄英自然是非常满意。

  陈景恪也觉得非常具有意义。

  毕竟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而大明派军队赈灾,也是开历史先河。

  用这个图案,具有多重意义。

  最终图案呈送朱元璋,他自然也没有异议,就下旨着工部赶制。

  等抗灾的将士们归来,就举行授勋仪式。

  -----------------

  很快,大明周报的加刊再次发行。

  这一期只有一篇文章,就是朱元璋亲笔写的讣告,对牺牲将士们进行表彰。

  并再次强调了对他们的封赏,一律按斩首十级计算。

  赏赐之类的,一并送往其家中。

  同时还决定,要在东南修碑,以纪念此次事件。

  所有牺牲将士们的名字,都将被刻在碑上。

  接下来就是牺牲的一百六十四名将士们的名字、籍贯、生平事迹等等。

  可以说,这一期报纸就是一个特殊的讣告。

  面向天下人的讣告。

  有人不以为然,认为那些人救灾确实有功,可也不值得朝廷如此高规格的对待。

  今日报纸上发讣告,以后再发生类似的事情,还要不要发?

  打仗牺牲了,要不要发?

  如果不发,战死沙场的将士们,会不会有意见?

  但这些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朝廷的目的,认为高规格对待树立规矩,是有必要的。

  尤其是民间,对这份讣告更是非常的认同。

  关键是,他们从讣告里看到了不一样的信息。

  原来大明的军队不只是能杀人,真的还能用来救人。

  对于牺牲将士们,充满了感激,主动传播他们的事迹。

  不少人采购了烟花爆竹纸钱一类的祭祀物品,在十字路口进行遥祭。

  牺牲将士的家人,也受到了乡邻的称赞。

  官吏是最能体察上意的,他们也立即出动,去慰问牺牲将士的家人,并在经济上给予了一定奖励。

  当这种情况传到其他军队的耳朵里,全军羡慕的眼珠子都红了。

  就是去救个灾,危险比上阵杀敌小多了。

  可是却受到了上下的一致赞赏,享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荣誉。

  换成谁不羡慕啊。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72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27/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