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_分节阅读_第387节
小说作者:见月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6:07

  上面不说话,下面的官吏又怎么敢得罪使节?

  现在朱雄英改变了这种情况,直接制定了完善的律法。

  以后接待外国使节,完全照章办事就行了。

  这种情况,反而是文官集团最乐于见到的。

  这还不算完,这套法律还对赏赐、国礼交换等做出了规定。

  赏赐是给正儿八经的藩属国的,全凭皇帝喜好。

  但一般不能超过藩属国进献贡品价值的三成。

  毕竟是赏赐给小弟的,不能落了大哥的面子,多给一点也能理解。

  国礼交换是给非藩属国准备的,必须等价还礼。

  也就是说,别人送一文钱的礼,大明就对等还一文钱,不能多也不能少。

  对于这个规定,文官集团更是举双手双脚赞同。

  大明暂时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但之前的朝代可出现过太多了,其中尤以汉武帝时期为最。

  别管是什么人,只要自称是某某势力的使节,带着一些礼物过来声称要朝觐天子。

  只要再说几句好听话,马上就能获得几十上百倍的赏赐。

  很多势力都将这种事情当做了生意,变着花样的来朝觐。

  他们心里真的敬仰天子吗?

  恐怕恰恰相反,这么好骗的大傻子,怎么就不多几个呢。

  官僚集团难道真的不知道这种情况吗?

  难道他们就真的愿意陪着皇帝当冤大头吗?

  答案是否定的。

  谁都不想当傻子,只是没人敢戳穿罢了。

  现在朱雄英自己主动将此事摆到台面上,官僚集团自然很乐于见成的。

  也因为这件事情,他再次获得了满朝文武的认可,个人威望也有了明显提高。

  这其中自然有陈景恪的功劳,准确说这套规章制度,就是在他的提议下才起草的。

  “中原王朝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未想过与他国平等相交,所有国家都是藩属国。”

  “所以也就无所谓外交制度,在这一块完全就是空白。”

  “但以后大明将要面对更加广阔的世界,要接触更多的国家。”

  “我们必须学会与他国平等论交,否则就是自绝于世界列国。”

  “这就需要一套完整的外交制度,既可以保证大明的利益,又可以与他国正常相处。”

  “我们大明的官吏与外国接触时,也有了律法章程可以依靠,处理外交事务就能更加从容。”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就决定,自己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就从这里烧起。

  陈景恪又说道:“第一把火从这里烧,也能避免触犯百官的利益,引起他们的不满。”

  “学政和科举是国之大事,自有成熟的章程在,且备受瞩目。”

  “你若在这里搞变革,必然会引起官僚集团的警惕乃至抵触,降低你在他们心目中的分量。”

  “外交则不然,这一块向来不受重视。”

  “你从这里着手,不会触犯任何人的利益,自然也就不会引起不满。”

  “又因为这是空白地带,你制定的规章制度只要不是太离谱,都是一份不小的功劳。”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就等于是白捡一份成绩。”

  “等到你的能力获得大家的信任,再插手学政和科举事务,就不会显得突兀。”

  “百官也会认真思考你的建议。”

  “可以说,从这里入手是最好的选择。”

  这番话朱元璋和朱标也听到了,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然后陈景恪提完建议,就再次隐藏在了幕后,将功劳让给了朱雄英。

  这一切朱元璋和朱标都看在眼里,对陈景恪愈发满意。

  尤其是朱雄英确实通过此举获得了更高威望,也让他的谦让变得更有价值。

  当然,陈景恪也没闲着。

  他抽空将学堂给开办了起来,给书院取了个名字:

  洛下书院。

  一个很普通的名字,没什么可说道的。

  第一期招收了两百名学生。

  权贵官僚出身的子弟只有不到二十人,这让陈景恪放下心来。

  他还真怕自己的书院变成权贵子弟学校。

  事实证明,自己还是太高看自己的名声了。

  当然,这其中‘技工学院’的流言,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相关谣言流传开的时候,不少人来问他是不是真的,他都没有否认。

  在这个文学至上的时代,‘技工学院’太非主流了。

  正常官宦人家自然不愿意将孩子送进来。

  也就徐达等核心勋贵才知道真相,将孩子送了过来。

  剩下的学生,一部分是收养的孤儿,他还特意收养了一些孤女。

  只要这些女孩子能有一个学有所成,在科学上有所建树,都可以作为榜样进行宣传。

  还有一部分学生来源于工匠子弟,都是原本隶属于朝廷的工匠家的子弟。

  他们对于研究百工技巧并不抵触,甚至还很高兴。

  人数最多的,还是形学研究班成员的家族子弟。

  他们才是真正了解陈景恪本领,又对杂学没有偏见的人。

  对此陈景恪也没有拒绝,相反他还很支持。

  一来是家学渊源,他们能学的更好。

  二来……就这么说吧,理科是一门有钱人才能深入研究的学问。

  没钱连实验器材都买不起,拿什么来研究。

  形学研究班的人,有一个算一个,没有一个是穷人。

  他们有那个物资条件,支持自家孩子深入研究。

  当然,如果贫民子弟中出现了天才,陈景恪是愿意自己出钱培养的。

  书院的先生,则全部由形学研究班的成员担任。

  现成的人才不用白不用。

  而且现在形学研究班规模也大了,常驻其间的就有百十号人。

  外放任职的就更不知道有多少了。

  大家平日里一起研究学问,没事儿就侃大山好不快活。

  得知书院需要先生,不少闲的无聊的人自告奋勇,表示一定将学生教导好。

  对于陈景恪提供的教材,他们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形学研究班现在腰杆子也硬了,准确说是算学圈子都硬气起来了。

  虽然不敢正面和儒家掰腕子,但也不再如以前那般被单方面吊打。

  而儒家也知道拿他们没办法,因为计官确实是朝廷需要的专业种类,无可取代。

  尤其是新政推行以后,金钞局几乎是计官一手把持。

  就算平日里的工作,很多账目只有专业的计官才能看懂。

  文官集团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既然无法将算学踢出去,也就没有继续针对的必要了。

  眼不见为净是最好的。

  你们算学也别想搞事,我们也不欺负你们,大家相安无事。

  在这种情况下,算学圈子的腰杆子可不就挺起来了。

  既然学习算学也一样能当官,那儒家那一套就不是必须的了。

  虽然不至于将儒家一脚踢开,但至少在算学圈子里,儒学经典的重要性日渐降低。

  陈景恪的教材没有传统的四书五经,而是节选各种文体,集合成语文科目。

  算学圈子的人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至于儒家,他们对陈景恪非常无奈。

  到了现在是个人都知道,陈景恪不是靠医术立足的,而是有实打实的真本领。

  皇帝、太子、太孙都对他非常信重。

  且背后又有徐达、蓝玉等勋贵支持,也不再势单力孤。

  户部尚书邱广安更是他公开的盟友。

  户部加金钞局加计官体系,彻底掌握了国家的钱袋子。

  文官对他就算再不满也没用,只能选择眼不见为净。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38页  当前第38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87/103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