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大唐天将军_分节阅读_第500节
小说作者:落叶凋谢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23 MB   上传时间:2025-04-13 16:51:51

  永阳坊是长安城西南角紧靠着外郭城的坊。

  此堪比长安“郊区”,纯粹的平民坊,里面找不到一家权贵。

  长安的布局是“东贵西富”,“南虚北实”。

  有权有势的府邸,一定是在太极宫和兴庆宫周围。

  哪怕同在一城,也如天上与地下。

  “噔噔……”

  男子来到深巷的一家小酒肆,驻足停顿以后,搓了搓手,轻轻地敲了一下门。

  “咯吱……客人里面请……”

  小酒肆门被打开,一股温暖扑面而来,男子微微点头,进入酒肆之中。

  “杜二来了……”

  这小酒肆里,围炉坐着十几名文人,男子进入后,有人喊了一声。

  此正是制科落第的杜甫。

  以此方式落第,杜甫心灰心冷,对李林甫玩弄权术,感到不忿。

  “博士,上一壶浊酒……”

  杜甫向在场的人一礼后,缓缓向管店博士说道。

  在此酒肆的,基本都是生活比较拮据的落榜文人。

  科举落榜以后,他们租住在长安的平民坊,以图来年再考。省去来回赶路的时间。

  但文人们要面对衣食住行等,哪怕是士族,囊中羞涩比比皆是。

  如杜甫这种,京兆杜氏。

  但父亲去世以后,失去生活来源。

  杜甫的祖父是杜审言,父亲是朝议大夫、兖州司马。

  按照惯例,杜甫可门荫入仕的。因为杜甫的兄长夭折,他就是家中的长子。

  但杜甫将门荫入仕的机会,让给了自己的弟弟杜颖。

  他做到兄长的职责,对自己的四个弟弟和妹妹都很关爱。

  所以文人们一听说杜甫把门荫入仕让给弟弟,都非常尊敬杜甫。

  在大唐,生活一般和饮酒并不冲突。

  因为酒是大唐上至王公,下至百姓的必需品,更高于茶。

  好酒喝不起,名酒更买不到,但未过滤的浊酒想喝到还是很简单的。

  “诸位在议论何事?”

  杜甫坐下以后,向周边的文书问道。

  他们经常到这个深巷酒肆,非常熟络。

  “天水王在华清宫被拜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且掌修书,修国史。此非首席宰相,亦有大相之权……”

  一名文人向杜甫说道。

  他们都知道天水王在中秋夜宴上,亲自到文人的区域见杜甫。

  所谓向王公“行卷”,跟这种待遇比起来不值一提。

  只叹时也命也!

  “这是好事!要恭喜天水王了。”

  杜甫由衷地高兴。

  李瑄拜相,就有人能制衡大奸臣李林甫了。

  他之前信誓旦旦的向李瑄说制科及第后,就去辅助李瑄,完成心中的抱负。

  现在则没有信心再去寻求李瑄。

  “李相颁布常平新法……还从华清宫传出两首诗。”

  有消息灵通的文人又说道。

  “为何诗?”

  杜甫连忙问道。

  他对李瑄的诗有强烈的兴趣,仅仅是诗文上,他觉得李瑄的才华不次于李白。

  《水调歌头》的体裁,开了先河。

  别说咏月,哪怕是秋词中,都难有比拟。

  “悯农……”

  那士人取出一张纸,在灯烛下缓缓张开,将两首诗念读出来。

  “这两首诗,不如之前的名作啊!”

  一名文人感叹一声。

  他觉得此诗不是盛唐气象,没有大唐的飞扬。

  盛唐诗歌所表达的艺术性是积极向上的。

  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浑厚雄壮。

  如“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的豪迈奔放。

  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兴象玲珑。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清新雅致。

  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的暗藏玄机,意境深远。

  而两首悯农,在众人看来,艺术性不太高。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然此时杜甫却自顾自地念一遍,深深地陷入思索之中。

  他感觉到这两首诗很特别,像是触动他内心深处一样。

  那种灵魂颤动,产生共鸣。

  这两首诗绝非不好,它表达的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思想。

  语言虽通俗质朴,但却异常地厚重。

  这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无病的呻吟。

  杜甫能理解诗中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还能看到李瑄在慨叹之中,凝聚了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感情。

  李相能将自己的笔落在如蝼蚁一样的百姓身上,肯定他们的勤劳,看到他们的艰辛,讽刺了王公贵族。

  这对杜甫的震撼,甚至超过人人称颂的《水调歌头》。

  心中复杂的杜甫,灵光一现,似乎产生一些不同的想法。

  虽杜甫还无法深入去体会,但杜甫心中已经埋藏种子。

  求什么功名呢?哪怕能在李相手下为流外官,刀笔吏,也心甘情愿。

  “大家怎么看待常平新法,我们都是贫寒的文人,可以不必有顾虑。”

  在杜甫思考《悯农》的时候,文人士子讨教常平新法。

  “单从新法的内容上看,此乃利国利民的大计,李相用心良苦啊。如果能完成,天宝之盛,必超开元。”

  一名文人回答道。

  “常平新法实施,对我等贫寒之士,或许是好事!诸位发现没有,常平新法主要是抑制土地兼并,次要是使百姓摆脱饥寒,使国家富裕。这一定会受到豪强大族,以及一些与大族有牵连的官吏的抵制。李相正是用人之际,我等前去拜谒,或许会有更多进身之阶。”

  又一名文人说道。

  “我赞成刘兄的说法,此乃我辈之幸,国家之幸。”

  底层的文人,很难有晋升之机,特别是在科举的时候,如果不是士族出身,进士及第概率极低。

  所以文人们会想方设法,要么成为边帅,甚至军使的僚属。

  要么会投靠各地太守、都督,哪怕成为一个流外官,步步为营。

  盛世文人都想求官,但想出人头地太难。

  “杜二,你说是不是呢?”

  有人征求杜甫的意见。

  “新法实施起来困难,但李相志在图变,为国为民。如有机会,一定鼎力相助。”

  杜甫向众文人回答道。

  就像他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样。他怎么会因为困难,而知难而退呢?

  如此妙法,任何阻拦它实施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国家蠹虫。

  “我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论能不能被李相看上,我们举杯一饮吧!”

  文人们一起点头,举杯将酒饮尽。

  接下来的话,依然自然是围绕着新法议论。

  不论什么时候,都不缺少讨论时政利弊的人。

  不同于永阳坊的偏僻,长安平康坊一家青楼内,生活富裕的士人聚集在一起。

  在妓女的陪伴下,本应该讨论诗文。

  但此时却是一场争辩。

  “如今国家土地兼并难以阻挡,李相公之法如久旱甘霖,既可使平民百姓免受高利贷盘剥,又可为国家增财,有何不可为?”

  一名衣着光锦的士人,起身大声朗道。他在反驳一名说常平新法不好的士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47页  当前第50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00/1047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大唐天将军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