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调教大宋_分节阅读_第874节
小说作者:苍山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5 MB   上传时间:2025-05-22 11:42:50

  这弄的宋、辽心里都是痒痒的,不知道这个泥脚子出身的新皇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过,这就够了,大宋只要求西夏“不战”,其它都好说。

  他只要不打,大宋就还撑得住!

  而大宋国内的形势,比之边事还要好上一些。

  朝廷财政虽然还是吃紧,可是,去岁一个惊天消息把整个大宋震的是外焦里嫩。

  涯州一地,田亩不过五十万之数,年收粮米……

  五百万石!!!

  ……

  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涯州哪怕按最基准的农税上缴,不加杂捐之钱,即可向朝廷交付农税五十万石粮米。

  五十万石粮,正好相当于每亩田地缴农税一石……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要知道,大宋全境有造册耕田一亿两千万亩,去除官田、学田、职田和私田,去岁收取粮税,算上杂捐苛税也不过两千四百万石。

  这意味着,全宋的田地除了涯州,把役钱、苛税都算进去,每亩土收给朝廷的产出也不过就是涯州的五分之一!!

  ……

  赵祯也好,文彦博也罢,连富弼这种老成持重的人都惊的一宿没睡着觉。

  朝堂上的相公们都不敢想,要是全宋的粮产水平都和涯州一样……

  好吧,纵然这里面有涯州每年可种三季的优势,可是,满打满数,把北方两季、天寒减产的因素都算进去,能达到涯州的一多半儿应该不难吧?

  那可就是原来农税的三倍啊!

  再加上这个捐、那个役,朝廷多收个千八百万贯银钱……那不就是玩儿一样?

  这还不算什么,粮食增产的意义可远不止朝廷的收入。

  农户手里余粮大增,那意味着整个大宋都要富起来了。

  不缺粮,就意味着民间抗灾能力的增强,朝廷赈灾成本的下降。

  百姓手里有了粮,第一件事干什么?

  生孩子!

  人口将会前所未有的大涨!

  从长远来看,暴增的人口又会拉动商业和其它方面的成长!

  ……

  而且,作为掌管王朝的皇帝和相公们,他们比普通人知道的更多,看的更深远,那就是:大宋的土地还远远没有开发完全。

  唐奕当年在观澜给儒生和相公们上财税课的时候,曾经给大伙算过一笔账,大宋现在的土地耕种率还远远没达到饱和。

  别说饱和了,连“物尽其用”都没达到!

  按唐奕的说法,大宋的土地耕种率还没到五分之一,有十之有八的土地不是荒芜闲置,就是还没被开发出来。

  什么概念?

  就是只要大宋想搞,再加上新粮种高产高收的诱惑,大宋的农税就大有可为,甚至可以大为特为!!

  ……

  直到此刻,赵祯、文彦博才真正明白,唐奕为什么耗资千万打造那支远洋舰队;

  才明白,祁雪锋、宋楷、王则海,这些冒着生死之险出海的年青一代对大宋意味着什么;

  才明白,唐奕为什么远击数万里也要把宋楷救回来,也要为祁雪峰报仇……

  只玉米一项,这些人、这个舰队就功在万代,就值得大宋劳师远征!!!

  ……

  ……

  这一次,大宋没有忘本,士大夫们也没有吝啬赞美。

  ……

  先是涯州丰收奏报一到开封,赵祯在命令迅速全宋推广的同时,第一件事就是给海州,给唐奕为远洋舰队立的碑上面御笔亲提——

  “丰功伟绩,千秋耀世!”

  然后……

  宋楷封祁国公,光禄大夫,世袭三代;

  王则海封庆海侯,左散侍都尉,赏金百两,绢五百;

  祁雪峰追赐沛国公,礼部尚书,谥号忠远。

  数万远洋勇士依军阶连升三级,赐有金银。

  另,于开封相国寺内设“宝华殿”,内有专伺放置异域异物的陈列室,还有为那些因寻找粮种造福大宋而死去的英灵设置的祭拜堂。

  ……

  赵祯和士大夫们这一次可谓是从里子到面子都做的十分到位,终还是没有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埋没那些真正的功臣。

  就连那些看不上唐奕,看不上远洋舰队的北方士族集团这一次也没跳出来搞事情。他们也是对赵祯的这道旨意没有半点异议,几乎全体赞同。

  实在是从美洲带回来粮种这个功劳太大了,不容忽视,也无法埋没!

  ……

  不过,唐奕不这么看。

  宋内对于远洋舰队的礼遇看他看来,除了理所当然,还有一丝丝欣慰。

  文人集团虽然给他搞了不少的事儿,虽然可以说是大宋的毒瘤,但是,这个时代的文人至少还没失去尊严和节操。

  “不错……”

  “还有救。”

  ……

第882章 圣旨啊,全都是坎

  人们常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是这个“共治天下”,在后世多数人眼里也不过是一句口号罢了,最多显示一下宋代文人的地位有多高,是怎么样一个“共治”,几乎所有人都没有什么概念。

  以至于在大家的观念之中,还是保留着皇帝金口一开,莫敢不从的印象。

  大喝一声:“拟旨!”,然后口授几句圣意,随便叫个太监落于笔端,就成了至高无上的法律?

  扯蛋!

  特么除了满清,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是天威无所不决、无所不尊的独裁者,更何况是“共治天下”的宋朝呢?

  还是以圣旨为例,可以深挖一挖里面的门道,且单此一件就把共治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道天子诏书从草拟到生效,通常需要经过非常严密的程序。

  ……

  所谓圣旨,君王圣口之令也。

  可虽然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虽然授意拟旨是皇帝的特权,但是,这旨意能不能施行,可不是皇帝说了算的。前面提到过一次,大宋的宰相有权把圣旨驳回。

  其实,哪只宰相驳回这一道关卡,除了这一环,士大夫要是不想施行圣令,是有很多个地方可以卡死皇帝的。

  比如说,拟旨的人。

  这个前面也说过,除了中旨或者叫内旨,也就是皇帝的家事不用走政事堂。

  另外的国策施布、政令通行都是有专人起草的,别说是太监,就是首相、皇帝亲笔,那都是违法的,这有专属官职——知制诰。

  本来这个职位是东府相公轮职担任,可是,由于赵祯朝这十几年来东西府相公稳如太山,上去就不下来,官属职权也相对稳定,所以这个知制诰的职官一直在给事中归班手里握着,之前是吴育,现在是范镇。

  一道旨意,不管是皇帝授意,还是相公们把政令建策以奏折的形式呈到皇帝面前,需经庭议通过之后,皇帝才能命令拟旨官起草圣旨。

  当然了,不光庭议这一关,还要相公、朝臣们把关,拟旨这里也是一道坎儿……

  拟旨官员不是复印机,他要是不高兴,不印还算轻的,甚至有权以草旨不合法度为由“封还词头”。

  不管这旨意是宰相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意思,只要老子不高兴,谁都特么不好使,这是大宋律法明确赋予知制诰的权力!!

  所以,当初范镇在唐奕赐婚拟旨的时候摆了文彦博一道,文扒皮一点脾气都没有。

  赵祯更没脾气,他不但没脾气,而且还得讨好范镇,否则这货哪天把他的旨意也封还回来,那就难受了。

  当然,范镇是“自己人”,不会没事儿就为难赵祯。

  而且,这个位子上一定要是“听话的自己人”,最好是老好人吴育那样。

  吴春卿能在给事中归班的位子上一蹲就是十年,凭的就是一个听话,赵祯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可是,问题来了,要是不听话怎么办?

  生办!!

  非常难受。

  比如,熙宁变法时期,也就是王安石差点把大宋折腾散架子那一次,知制诰就不太听话。

  王安石想把变法的坚定拥护者李定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皇帝自然同意,毕竟大家是“一个团队的”。

  可是,知制诰宋敏不干了,李定这家货人品有问题,名声也很臭,这种人怎么能做监察百僚,督导政令的言官呢?

  于是,宋敏干脆利落地把李定的任命诏书封还词头,直接把宰相和皇帝一起怼了。

  而且,为了表示愤慨,宋敏还干脆辞职不干了。

  呵呵,拗相公怕你这个?正巴不得把宋敏换下去,好让李定上来呢。

  结果,拗相公又失策了,新上来的苏颂、李大临也有脾气,以“爱惜朝廷之法制”为由,又把李定的任命封还回去。

  没办法了,拗相公只有“放大招”一途,把苏颂和李大临全部罢免,找了个“听话”的放在了知制诰位置上,李定的任命才算通过。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3页  当前第874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74/10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调教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