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调教大宋_分节阅读_第737节
小说作者:苍山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5 MB   上传时间:2025-05-22 11:42:50

  啊呸!

  唐奕一口老痰淬王天真脸上。

  先进个屁!

  想法很先进,可是放在一千年前的大宋来实行,那就是愚蠢。

  首先,是这个“低额”的利息——“出息二分”。

  这里不得不说点题外话,后世的史学家常说,华夏各个朝代的更迭大多死于土地兼并,是有一定道理的。

  百姓失去土地,就等去失去了生活的根本,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的,掀翻王朝统治自然也就成了活命的选项之一。

  那么,土地兼并的根源是什么呢?农民傻吗?一过不下去就把饭碗卖了?然后去玩命?

  不是的,土地兼并的根源,其实就是高利贷。

  农民不会一上来就卖房子卖地,更不会傻到出卖活命的资本。大多数人对生活还是抱有幻想,对未来还是有憧憬的。

  所以,不会上来就血拼,直接卖地。

  他们会选择折中一点的办法,那就是抵押土地,向富户和地主阶级借贷来渡过难关。

  那这个利息是多少呢?

  很高,各朝各代基本在三成利息往上走,而且是利滚利,息滚息。

  也就是说,借十贯钱,年息三贯,明年还十三贯。若有赊还,再下年,就是十三贯为本,取息三成,概是十七贯。

  这还是按年利来算,有的地方月利借贷,一个月打个滚儿,就已经没边儿了。

  总之,这个借贷的高额利息,一般农户是难以承受的。

  要是收成好还好说,几年辛劳勉强可以还上。可是万一出现连年欠收的情况,那就除了破产拱手让出土地,绝无活路了。

  所以,每逢大灾之年,农户以质押土地求活,就成了土地兼并问题集中爆发的年景。

  这也是河北、京东诸路的豪族会眼睁睁地看着黄河决堤,冲毁农田,却一点不心疼的原因。

  按理说,河患一起,损失最大的就是手里土地最多的豪族。

  可是,恰恰相反,河患最重的时候,反而是地主豪族牟取暴利的最佳时机。

  田亩所出何以比肩借贷之利?

  ……

  回头再说青苗法中的“散与人户,令出息二分这句。”

  二分够低了吧?

  呵呵。

  别误会,此“二分”非彼二分,这可不是百分之二,这是两成!比后世的高利贷还要高。

  可想而知,那些濒临破产的自耕农能还得起这个利息吗?这就是在拿朝廷的钱去放高利贷!

  当然了,这个利息比北宋现今的民间借贷利率要低,而且不能用现代的思维去衡量,因为这个利息在古代是常态。

  可是,即使是两成的利息,依然是农民所不能承受的。

  而且,王介甫好像忘了个事儿……

  就是他这个青苗之法是要由官僚阶级去实施的。

  那谁的在民间放贷最多?谁的手里土地最多呢?当然就是这些有钱有势的当官儿的。

  这就好比,让一个杀人犯自己去审判自己,他会砍了自己的脑袋吗?

  所以,青苗法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一经实施,立马就走了样儿。

  下行至各州各县,简直就是花样百出,玩出花来了。

  有的州为了政绩,强行假借朝廷名义向百姓借贷的;有私抬利息,把二分变成三分、四分的。

  更有甚者,把青苗法变成了另一种夺取农民土地的工具。

  百姓本来过的好好的,结果被官府硬塞了一笔钱在手上,与之一同到来的,则是难以承受的利息。

  致使四方怨声载道、民不聊生。

  王天真本来是利民、利朝的青苗法,结果两头儿都没讨好。

  ……

  ……

  那么“募役法”呢?

  呵呵,青苗法是还拐了个转儿的暗抢,而募役法则是明抢。

  而且,王大神抢的还不是已经得罪光的劳苦百姓,抢的是自己的同僚。是在统治阶级有相当话语权的,地主阶级。

  这就尴尬了。

  “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到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

  王介甫的意思很明确,不是征不上来役吗?不是都罢役吗?那干脆就都出钱好了。

  “据家赀高下”,就是按照财产的多寡来评定户等,富户多出钱,穷户少出钱,雇佣劳力来充当徭役。

  估计王大神是为了杜绝地主瞒丁、隐户的问题,连单丁、女户都没放过。别家出多少,你们出一半,一样要拿钱助役。

  还是那句话,若是实打实的来评定,什么人是富户?什么人出钱多呢?

  就是这些天天与他一起上朝下朝的官呗。

  这就是打劫特权阶级。当然了,古代的所谓改革就是打劫特权阶级,可是这么明目张胆的直接要钱……

  谁能拥护你?

  你把大宋满朝文武,还有统治阶级得罪了个遍,你不让他们好过,他们能让你好过吗?

  ……

  是以,青苗法、募役法,再加上一个更得罪人的方田法。

  这三个“熙宁变法”的核心决策,既得罪了穷苦百姓,又得罪了统治阶级。

  拗相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拗相公是一个人在与整个大宋战斗!

  注定了“熙宁变法”的败亡。

  ……

  ……

  说实话,在唐奕看来,青苗法也好,募役法也罢,包括没有现世的方田法。要是换个朝代,把大宋官家换成李二、朱八爷这种狠角色,利弊暂且不说,但起码可以正常实施。

  因为,不但皇帝够狠,而且权力高度集中,谁敢呲牙?

  可偏偏出现在皇权不那么集中、士大夫与皇帝比肩的大宋,那就有点天真了。

  这帮文官能玩死你!

  ……

  如今,“熙宁”这个年号是铁定被唐奕玩没了。可是,“熙宁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募役法,这两根搅屎棍却再一次出现在唐奕面前,唐奕能淡定吗?

  真是宰了王安石的心都有。

  ……

  “不行,不能由着这头倔驴折腾!”唐奕坐不住了,“我这就去找他。”

  “回来!”范仲淹高声喝止,一脸狐疑。“怎么?青苗、募役两法,与大郎意见相左?”

  唐奕差点没哭出来。相左?你徒弟我就算再疯,也没想出这么激进的法子来啊。

  “师父,这不是与弟子意见相左的问题。”

  “这两法本身与咱们初拟的革新方向就是相左的!”

  “嗯?”四人一怔,范仲淹沉吟片刻才反应过来,脸色猛然一变。

  “你是说……”

  “温和。”

  “没错,就是这个温和!”唐奕用力点头。“竟庆历之败、陛下和您难道还不知道这个‘温和’有多重要吗?”

  “……”

  范仲淹沉默了,而唐奕则是急的握紧了拳头。

  连范师父都大赞王安石的两法之妙,可想而知,问题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说白了,一千年前就是一千年前,无法达到后世的多元世界的眼界。财富的累计一条路走不通,可以换一个眼光,投身到另一个财富循环之中去。

  这就好像房地产不赚钱了,可以去玩电影;电影赔了,可以去玩IT。就算国内没有发展空间,还可以把钱撒出去,去另一个世界寻找商机。

  而大宋呢?财富的终级奥义只有土地。土地是穷人、富人,所有人的终极目标。你直接动土地,没有人不和你拼命。

  汝南王聚拢北方豪族靠的是什么?魏国公能在西北呼风唤雨倚仗的又是什么?

  就是这个不能碰的土地。谁碰我的地,我就和谁翻脸,皇帝老子也不好使。这是根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大于皇权,大于一切理想。

  朝廷要动豪族的地,可是汝南王、魏国公却想方设法在保他们的地,这才是导致今天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

  而且,话说回来,就算是在后世,多元化了,全球化了。能够不靠武力打破、外力资助,自己革新强国的,也只有我大中华一家,别无分号。

  所以,从几年前赵祯下定绝心再兴革新之政的时候,唐奕就力劝赵祯“温和为本,平稳过渡。”

  “范师!”唐奕语重心长。

  “汝南王府有河北、京东诸路豪族为助,魏国公坐拥西北大势。”

  “看上去半个大宋都在与我们为敌,可是,咱们还有另一半,如何这两法真的付诸实施,那另一半也没了。”

  “……”

  “……”

  “……”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3页  当前第73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737/10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调教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