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祯有点纠结了。
……
……
其实,这里不得不说,赵祯的心态变了,可惜视角却没跟上。
他已经年近五十,不再年轻。
人老了,不但要考虑生前,身后之事也越想越多。
所谓心态,可能赵祯当了近三十年的皇帝,又经历了庆历大败。在他的内心,能守住祖宗基业不倒,就已经是万幸了。
可是,突然冒出一个唐奕,突然再次点燃了大宋的改革之火,突然燕云回归宋土……
一个守成之君,突然间功盖祖先,成了建功立业、开疆扩土的不世明君。
单收复燕云这一条,就足以让赵祯在青史上位列宋皇之首。要是改革再成,中兴大宋,与唐宗汉武这种千古一帝比肩,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赵祯至少在内心,已经不把自己当成一个守成之君。
他想要更多!
说白了,有点开始好大喜功。
今天在宣德楼上,要是他能借此一举为澶渊正名,那又必是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得不说,辽使也会挑时候,趁着老头儿一激动,还真就答应了。
那又为什么说视角没跟上呢?
因为,赵祯说到底还是那个赵祯。心态再变,但是骨子里还是个仁慈、谦虚的皇帝。
再加上,多少年了,一直是辽强宋弱,突然变成了宋强辽弱,赵祯还没回过味来,下意识觉得占了便宜,总得给人家点好处,不然没法交待。
他就没有强盗思维,压根就没想过不用给好处,强摘果子的事。
“这……”赵祯一阵气短。“朕已经答应了,总不能……”
意思是,我都说出去了,你总不能让我这个当皇帝的再收回来吧?
“左右就是画几张画,随他去吧!”
文彦博一听,登时脸色一拉。
“陛下别忘了,这事儿要是癫王知道,可能又要想多了。”
之前,派石全海、石全安护送唐奕那个庶子,文扒皮就是极力反对的。
明明许多原本的汝南王系的官员已经开始摇摆不定,包括石家最近正是规规矩矩未有半点不妥。从那次魏国公逼宫就不难看出,石进武和贾昌朝一样,连面儿都没露。
假以时日,慢慢争取,必然会有转机,何必呢?
那个疯子唯一看重的就是一个“情”字,你何必使这种小手段招他烦?
好嘛,这回又来!?
要是让那疯子知道把阎王营又给卖了,你们这关系可就好不了喽。
“陛下还是慎重些吧,癫王毕竟是陛下视若亲子的晚辈。”
“呃……”赵祯还真听进去了。
想起那个小疯子,赵祯心里还是有亏欠的。
“爱卿有何高见?”
赵祯知道,文彦博肯定有办法。不然光是反对,却要皇帝食言而肥,文扒皮才没那么笨,给自己找不自在。
“依臣之见,陛下既然旨意已经下达,却是万难收回的。”
一句话让赵祯安心不少,文卿果然是为朕着想的。
“把阎王营送出京!”
反正阎王营现在不是重建的时机,找个理由调出京去,让辽人摸不着,那就不算我们食言了吧?
“送哪儿去!?”
“哪儿都行,就是不能让辽人如愿!”文彦博越来越笃定。
“阎王营的兵法绝不能让辽人学去!不然,以大辽的情况,必成我朝大患。”
赵祯脸色一白,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诏百官福宁殿议事!”
……
……
说起来,文彦博真是好心,可是好心却办了个坏事儿。
一时心急,只想到把阎王营调走。可是,文相公也没想想,调哪儿去!?这才是一个大问题。
而且,观澜系的官员对阎王营另眼相看不假,可是,汝南王系、魏国公一脉,包括满朝的中立文官,对阎王营可是没什么好感的。
……
大宋朝还是文官的天下,代表着武人抬头的阎王营怎么可能被他们所喜?
万民敬仰那是文臣的特权,他们恨不得阎王营永远消失在所有人眼前,还能让一帮军汉独得恩宠?
所以,这回文扒皮学了一把欧阳永叔,做了一回猪队友。
此事拿到百官面前一议,正中下怀。
文扒皮哪里想到会捅了马蜂窝,恨不得抽自己的大嘴巴。
这回倒好,赵祯没把癫王得罪到,不是全特么揽到自己身上来了?
阎王营被派到了一个既是最前线,看上去绝对不会弱了威名,又是天高皇帝远,辽使就算拿着大宋的圣旨去也没用;还是有仗打,能彰显大宋军威,而且又能养老、躲清闲的绝佳去处——
辽河口殖民营。
……
第790章 殿下回吧
起初,文彦博是想以番戍的名义把阎王派出去转一圈。等辽使一走,再回来便是。
但是,文彦博忽略了一点。或者说,他没想到这个官家一时失言,自己急心补救引出来的“小事儿”会有那么多人,有那么多的反应。
说白了,多少人正眼巴巴盼着,找个由头把这群军汉轰出京去,省得碍眼。出去转一圈儿,显然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于是,一场汝南王系、魏国公一脉、观澜系,还有中立文官之间的乱战就此展开。
出京,这是各方共识,无需多说。
可是,去哪儿却是大有学问了。
文彦博本意是寻防诸州,这样随时都可听调回京。
可是,后来都不用别人反对,他自己都没好意思提。
别说是声名大振的阎王营了,就算是普通禁军,如果没有平乱、戍边之职,也没有去各州寻守的,那是厢军干的事儿。
听上去挺威风,可是这就和文官犯错被贬出京去是一个道理。
阎王营功绩卓著,以贬黜的方式出京,是肯定不合适的。
而赵祯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提出的方案是南下涯州。
好吧,也是贬,不过唐奕那里正需人手,暂且过去帮忙,用时再召回来,也不失一个良策。
可惜,除了观澜系的官员,没有一个同意的。
汝王南系和魏国公自不用说,他们是必然反对,中立文官也不同意。
一个异姓王,你给他那么多兵做甚?
……
剩下的几个去处,一是西北边境,拒守西夏。
这个方案,文官没意见,够远就行。
观澜系也没意见,西夏现在老实的很,边境根本没有战事。若有召唤,随时可归。
可是,魏国公一脉却是打死也不干了。
西北是他的老巢,岂可让阎王营进驻?况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国公已经吃过一次阎王营的亏了,抵死不愿。
那没办法了,赵祯也不想通济渠的事刚将了魏国公一军,紧接着再触动魏国公敏感的神经。
况且,赵祯心里有一个更好的去处没说,只等朝臣们自己提出来。
而大伙儿想来想去,也就只剩一个入燕云守备大辽了。
其实,这才是赵祯乐见其成的。
燕云有狄青的二十万精兵,正好借此时机,从中选拔优秀勇士,补充阎王营的兵源。
对此,魏国公没意见,只要不去他的西北,爱去哪儿去哪儿;文官们也没意见,反正是出京,哪儿都一样,别回来就行。
观澜系更没意见。
可是,有一个人却提出了反对。
王安石。
王介甫只说了一句话:
“宋辽边境陈兵二十万,如果再把大辽视作洪水猛兽的阎王营派去燕云边境。辽朝会怎么想?到时,燕云可能再无宁日!”
赵祯吓了一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以阎王营对大辽的威慑力,把他们派到燕云,效果无异于再向燕云增兵二十万,大辽势必有所防范,很可能引起一轮军备竞赛。
这是大宋无论如何也不想看到的。
好好看了王安石一眼,对其的印象登时又好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