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调教大宋_分节阅读_第60节
小说作者:苍山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5 MB   上传时间:2025-05-22 11:42:50

  范仲淹等人则由一个曹府仆役领着,沿土路上了西山。

  西山当地人起名叫望河坡,山势平缓,高处也不过百多米,但视野极好,站山望水,回山秀美尽收眼底。不然,曹佾他爹曹玘也不会特意跑到这来建宅子。

  宅子范仲淹看过之后也是十分满意,曹家是京城巨富,自用的园子怎么可能差的了?

  曹玘当年显然是花了心思的,整个宅子占地十亩,就建在山坡的中段,掩映在林木之间。

  园内书斋、凉殿、花楼、宝阁样样俱全,后院引泉水积出小潭,水榭风亭端是曼妙,只要稍加改建,就可做书院之用。

  范仲淹和尹洙两个老头儿都对这宅子喜欢的不得了,更是商量起如何改动即可满足公用,又可不失原有美态。

  唐奕看他二人争得热烈也不好插嘴,悄然退了出去,围着院墙四下探查起来。

  他倒不是对这宅子有什么兴趣,后世看过集园林艺术于大成的明清园林,对于这种只能算一般水平的园子,唐奕根本没什么感觉。

  范尹二人觉得好,那是他们没见过,明清江南的那些大户都把园子建出花儿来了。宋园只是平铺过去,最多讲个意境,可明清园林玩的却是立体,讲的是一步一景,能比吗?

  他这么转悠是想看看,在这处院子之外能不能再建一片房舍。

  可是失望的是,这处宅子正好建在山腰的一处平地上,最多再阔建一倍就得把房子盖到斜坡上去了。

  唐奕无奈地一扁嘴,“看来,民学只能盖到山下去了。”

  “不过也好,和这帮老学究离得远点,也省得沾了迂腐气。”

  ……

  民学。

  唐奕想办民学不是一天两天的想法了,从忽悠范仲淹办学开始,他就突然生出了这个想法。他想办一所不专儒,只为百姓生计教学的学校。

  可以说,从第一次劝范仲淹致仕的时候开始,他就萌生了为这个老人做点什么,顺便为这个时代也做点什么的想法。

  可是,唐奕只有一个人……

  一个人能干什么呢?他能在某个‘点’上做出突破,但却不能改变大宋这个‘面’上的所有,更不可能牵动历史这条‘线’的最终流向。

  于是,唐奕想到了办学,效仿清末洋务运动中开办新学的方式,培养一批跳出时代思维的人才。只有身边有更多的助力,他才能有更大的动作。

  后世,有人说大宋最缺少的是铁血,缺的是金戈所指万族来朝的霸气。

  有人说,大宋最缺少的是运气,若无大金,则亡辽可期;若无蒙元,则一统天下可待。

  以前,唐奕也许会认同。

  但是,来到大宋一年多的时间,唐奕却不敢再说这样的疯话了。

  大宋最缺少的正是这些基础科学。

  他和大宋朝最顶尖的名人聊天下大势,和最底层的市井百姓品味民生。他发现,这个时代并不缺少热血,他们只是生活得太安逸了,以为全世界都和他们一样,吃的饱穿的暖,乐不思争。

  可是,宋朝的富足又处在一个极为尴尬的位置,既不能突破瓶颈进阶高级,又因为太富有而被一只只饿狼觊觎。

  它就像一个手握重宝的炼气巅峰修士,自以为练气期无敌,但却架不住一群炼气小修的围殴,只得用求和来苟活续命。

  但是,后来一个叫金国的修士终于筑成道基,瞬间就把它手里的宝贝抢走了。再后来,蒙古这个金丹大修横空出世,炼气大宋终于命丧金丹。

  那怎么改变这个局面呢?

  整军治武,那是唐奕碰触不到的层面,现在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让大宋更富。

  对!更富!

  换句装逼的话就是,提高生产力。

  只有提高生产力,才能让大宋突破练气桎梏,达到筑基,甚至是金丹大修。

  绝对的实力,衍生出绝对的欲望。

  只有宋的实力超脱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只有中原这片土地再也满足不了大宋的欲望,统治阶级才会对“天下”再生觊觎之心。到那个时候,很多现在看来是问题的问题,都将不是问题。

  ……

  而财富、观念、基础科学,这三大条件就是大宋突破瓶颈的筑基丹。

  财富,唐奕在累积。这需要很长时间沉淀,财富才可能大到足以撬动整个社会体制的程度。

  观念和基础科学就只能靠办学了……

第72章 民学

  目前唐奕手可用的牌,只有一张半……

  一张是邓州的严河坊,而那半张,就是即将建立的回山民学。

  严河坊的经营模式,有些类似于后世的农村合作社,虽不似后世为集体所有,但严河坊已起到了整合小自耕农的作用,把整个邓州的果农、花农全部串联了起来。虽然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结算生产营收,但是,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的模式已经形成。

  可以说,严河坊已跳出了以自然需求来支配供给关系的阶段。

  从果品种植到酿酒,再到销售、运输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已经开始改变邓州人的生产观念。相信随着严河坊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会认识到规模经营的好处,从中吸取经验。

  而未来的回山民学,则有另一番深远的意义。

  唐奕之所以迫切地想办民学,起因在没入京之前。

  因为唐奕要走了,以往都是由唐奕来归账的严河坊急缺一个账房先生。可就是这么一个账房,张全福找了一个月也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唐奕就奇了怪了,可着邓州城还找不着一个会算账的了?一问之下才知道,这个会算账的,还真就不好找。

  “账房”在大宋可是稀缺缺型人才。为什么呢?因为识字又精通数术的账房来源只有两个渠道。

  一是多年举业未成的老文生。这部分人中,大多数都是富人阶级,就算考不上,也不愁没饭吃。只有那些家贫的文生,才会为了生计出来挣钱养家。

  只是,读书人本来就少,缺钱的读书人就更少了。这样的人只要一出来,就有商家高薪聘用,抢都抢不着。

  第二种就是以师带徒,一个老账房收了徒弟,教上十年才能出徒走单。

  所以,不用细说,也知道多不了。

  第一种情况是没办法,古代教育成本极高,读书人即使是在文风最盛的大宋,也是十不足一的存在。在穷人之中更是低的令人发指,要不然也不会有寒窗苦读,一朝高中,就被传为千古佳话的事情了。

  第二种是实行一对一的单线教学,不但制约了普及率,而且还养成了藏着掖着的臭毛病。

  这件事让唐奕猛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华夏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现代为什么有多么大的不同。

  在后世。

  一直有人诟病华夏的教育体制,认为刻板的填鸭式教育,教出来的都是一些高智低能的流水线产品。

  殊不知,这正是大时代下的产物,飞速发展中的华夏最急需的。

  说白了,这就是让技术等人,还是人等技术的问题。

  技术我们可以进口,但是人还得用自己的。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行,成才慢、占用资源多,会极大制约整体发展。于是,只能用填鸭式的速成法去快度填充基层技术用工的缺口。

  至于高级创造型人才,则是靠进口或者干脆鸠占鹊巢,都送到西方去学老外。

  当然,也不排除流水线产品之中有基因突变的,蹿出几个能人为国争个光。

  而西方注重素质教育,精英模式,讲究的是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老师只是引路人,能学到什么,更多的是靠生学自己。

  是不是听起来很高大尚?

  是挺高端……

  但是,这套东西咱们其实已经玩了几千年了。

  唐奕发现,华夏古代的教育其实就是后世西方的教育模式,文人实行的就是素质教育和精英模式。老师更多扮演的是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的悟性。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理。

  这样的教育方式优点显而易见,就是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极高,只要过了科举这一关,个顶个的都是牛人,即使未能通过科举步入官场,也都属于精英阶层。

  但缺点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成本,把读书变成了富人游戏,精英阶层为了巩固地位,把读书变成了唯一的上升通道。

  而另一方面,高成本、精英模式,又大大地缩小了文化普及率。

  唐奕想雇个账房就费这么大的劲,要是放在后世,一声吆喝,应聘的能凑一个加强连。

  于是,唐奕发了狠,精英教育让范仲淹他们玩去吧,老子就建个流水线,就算是只培养账房,也不愁没人学。

  而且老子还免费!

  ……

  唐奕正琢磨着这个民学要怎么建,就见张晋文上到山来。

  “都交割好了?”

  “哪有那么快。”张晋文擦着脑门儿上的细汗,“只是和里正,还有几个店铺的掌柜见了一面,账还没过呢。”

  唐奕点点头,指着山下的谷地道:“来的正好,帮我参谋一下,把民学建在靠山角的地方好,还是码头边上好些?”

  张晋文一怔,“大郎还真要建啊?范公可还没同意呢。”

  据他所知,对于建民学,范仲淹可是极力反对的。一来怕唐奕误人子弟,自己还是个十五岁的娃娃,就想教别人?二来是担心唐奕分身乏术,耽误了正经学业。

  “没事儿,早晚能松口。”

  张晋文一听只好回道:“能建当然好,这是积大德的好事。我看建在山角挺好,还能沾沾书院的灵气。”

  唐奕不禁莞尔,他就是怕离书院太近被其影响,才想建远点的。

  “那田地的事问得如何了?”

  张晋文一拧眉头,“不太好,和预想的不太一样。”

  “怎么不一样?”

  “大郎你看。”张晋文指着谷地之中的大片农田道:“据曹府管事的描述,靠南屏的这面地势很低,夏天汴河水稍大一点就会倒灌,根本种不了旱田。就算水田,三年里也有两年涝得厉害。只有靠北屏山的小半边地势高,能种旱田,但却不足三百亩,根不够咱们开花田炼精油。”

  难怪曹佾送了园子,又送地的。这片谷地看上去有一千多亩田,但实际保产的只有个零头,勉强够回山村的佃农糊口。

  唐奕一叹,“三百亩太少了……”

第73章 清华大学

  见唐奕一筹莫展的样子,张晋文不禁问道:“大郎,干嘛非要在这炼精油?我看在这弄个酒坊正合适。”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3页  当前第6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0/10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调教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