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调教大宋_分节阅读_第468节
小说作者:苍山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5 MB   上传时间:2025-05-22 11:42:50

  唐奕闻言一窘,看来自己是有点学傻了,苏洵累病了,他竟然一点不知道。

  “那好吧……”说到这个份儿上,唐奕不应也不行了。

  “不过,有个事儿老师得想办法了。”

  “什么事?”

  唐奕一摊手,“解额的问题啊!”

  范仲淹沉默下来,“这还真是个问题……”

  唐奕苦笑,哪里是问题那么简单,这是个大问题!

  ……

  解额,故名思意,就是乡试取解名额的数量。

  放在往年,临考之前,朝廷会给各州府配发解额,也就是一州之地取解几人。

  这个数额不是每个州府都一样,而是按当地的教育水平来定的。

  比如河北诸州,文教昌盛,发解也就多,一般每州二三十之数;西北各州边夷为主,发解就少。前几科,像庆州、丰州这种地方,只取一二人。

  开封作为大宋首都,发解当然有照顾,一般百人左右,已经达到了庆丰二州的一百倍,多到爆炸。不然,大伙儿也不会削尖了脑袋想到开封来参加乡试。

  但是,今科却是不行了……

  一百多?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观澜这一科要应举的人数就得超过百人,按说太学每科应举的人数也不少,这一百多个放在哪年都不算多。

  但是,观澜的水平不一样啊!

  这帮牲口是什么水平,唐奕这个后来人最清楚不过。要是还按往年开封的发解名额来考,他敢保证,不说把开封府一百多个解额包圆儿了,估计也挤不进来几个外人。

  要真按往年的来,那还了得?大宋举朝上下就得炸窝。

  况且,就算把开封解额都让观澜拿了,观澜书院还是不够,得有落榜的。唐奕也不会干。

  所以,今年的解额必须得加,而且加少了都不行。

  可是,增减解额不是说加就加那么简单的,这本身就已经超出了科举的范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利益博弈。

  不单是观澜儒生占了京畿本地学子的名额,京师本地人不能干。

  而且,不管朝官也好,各方利益勾连的仕族大户也罢,谁不想自己的同族同乡考上的多?

  每年中进士的就那么几个,哪里的解额多,哪里就机会大。八百只眼睛盯着解额这个事儿,谁多发了解,别的地方肯定是不干的。

  往年为了一州一地增减一两个名额,朝堂上就能吵得不可开焦,何况今天一下多出一百多个妖孽?

  轻则打嘴仗,重则是要出乱子的。

  ……

  “你先把明年应试的人数统计造册吧!”

  范仲淹想了半天,觉得还是先把人数统计上来,看看有多少人要考,再去想加解额,加多少的问题。

  “剩下的事,老夫去与官家商量。”

  “行。”唐奕道。“老师放心,这两天我就把这事办了。”

  范仲淹点头,实在不行,就只能劝一部份儒生回乡去考,或者是再等四年了。

  ……

  事情说的差不多了,范仲淹看了眼依旧噘着小嘴儿,愤愤不平的苏小妹,欣然一笑,“小丫头,还谁都不服了?”

  苏小妹撇嘴,“服什么?就是不让我去考,不然谁也考不过我。”

  “好好好……”范仲淹顺着她说。“考不过你行了吧?不过啊,你也得能考才行喽。”

  “……”气得苏小妹恨恨地一跺脚。

  “哈哈……”范仲淹哈哈一笑,颇为享受这种后辈顽皮,使性带来的愉悦。

  不过,不想太耽误唐奕的时间,也就不再逗她,转身欲走。

  突然想起什么,又对唐奕道:“对了,纯礼最近似是也很用功,你有精力就带带他,说不准这小子也能有所建树。”

  唐奕应下,目送老师出院。

  苏小妹则是小声嘀咕,语气之中有着一丝委屈,“范老三那锒铛样子都能考,我为什么不能?”

  唐奕不接,这是社会现实,纵使他的观念不觉男女有差,但大势使然,他也无能为力。

  放下读书的心思,让萧巧哥陪着苏小妹“玩”,自己却是出了小院。

  统计户保麻烦着呢,要是不快点,等府衙人来的时候估计都弄不完。

  ……

第553章 死也死在这一科

  科举作为文人唯一的上升通道,可不是像后世那般有个学籍,报个名就可以考的。

  单以解试为例。

  因各地考生人数多少不等,差距大者,乃至上百倍。然无论多少,朝廷这些年在解额分配上已经达到了相对的平衡,分配给各州郡的录取指标亦已固定。

  但是,即使做得再公正,这偌大的国家也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端平,总会有的地方给的多,有的地方给的少。

  打个比方:

  东南州军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竞争之惨烈可想而知。

  可是,西北州军取解,因文教不兴,应举者甚少,个别州郡不过百人,而因各种原因,解额给的却不能少,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那边是百里挑一,这边是百里挑十,肯定是这边容易中啊!是以,东南之仕假借西北户籍到西北应考的甚矣。

  所以,朝廷在调控解额,尽力争取平衡的同时,亦严抓户籍审查,让考生尽量在家乡取解,也就成了必然。

  现在,范仲淹交代给唐奕做的事情,就是考试之前户籍审查中的流程。

  作为大宋的都城,开封每科取解都是人满为患。除了“官二代”、“权二代”这些是没有办法的,对于普通考生的审查当属前宋最严。

  地方州郡要提前半年进行审查,而开封就要更早,尚有一年才到考期,就已经进入了审查程序。

  其中规定,应试考生报名要递交状纸,上列姓名、乡贯、三代情况等内容。

  开封府衙据此进行审查,其中乡贯的户籍要求很严格。依《贡举条例》,仅有户籍还不行,须实际居住在本贯才合格,名曰“查籍”。

  虽有户籍但久离本贯者,则要有命官担保方可,是为“户保”。

  而开封比别的地方不同的是,天圣七年定律,考生须有户籍7年以上,并实际居住“即许投状”;户籍不足7年,不住开封者,不在接收之限。

  也就是说,不但要有开封户籍,还要在开封实际居住七年以上才行。

  当然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考试,大宋这帮文人也是拼了,可谓花样百出。

  有的京师之中有亲戚,为了考试过继人子,取得户籍。更有甚者,即使认兄为父,也要在开封考试。

  还有的,比如王韶、章惇等人,早在当年随唐奕进京之时,家中就已经为他们铺好了路。在开封置地,落籍于此,等考的时候,也差不多七年了。

  所以,“学区房”这个概念可不是后世才有的,早一千多年就开始时兴了。

  唐奕要做的就是,把书院这一科要应试的儒生统计出来,再把状纸收归整理。有个别不合要求的,或是找范仲淹等人出据“户保”,或是走个“后门儿”。毕竟观澜的地位在这摆着,不管是谁,也不会在这事儿上不给面子。

  这事不难,就是麻烦,要查的精细,省得耽误了考试,却是耽误了人家的一辈子。

  一连忙了三天,到最后,唐奕脸都绿了。

  不是累的,而是这帮孙子今年都铆上了,统计下来……148人!!

  上一科,开封取解107人,也就是说,如果不加解额,就算107个坑都让观澜占了,还有41个考不上。

  可是就算加!?加多少?观澜考的越多,加的就得越多。

  “要不……你们几个再等下一科得了。”

  “姥姥!!”一听唐奕让他们再等四年,宋楷直接就骂娘了。

  “小爷这要是躲了,还不得让章子厚他们笑话死!?不行,死也死在这一科!”

  “可是……”

  唐奕苦着脸,抖着手里的一大捋考状,“你要是连解试都过不了,那不更丢人?”

  “那也不行!”宋为庸上来撅劲谁也拦不住了。“老子可以考上了不当官,但是必须得考!”

  “……”

  “要不等一科?”庞玉有些动摇。“我爹也跟我聊过了,说这科有点凶,可以避避风头。”

  丁源倾向于庞玉,“这事儿不是较劲的事儿,解试都不一定能过。别忘了,可还有复试呢!”

  宋律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也就是说,还得多考一场。

  唐奕接道:“你看看,还是等一科吧……”

  宋楷不说话了,攥着拳头运气。起早贪黑,捏着鼻子往死了学,不就是为了这一天吗?

  抬头看向范纯礼,希望这货说几句中听的。

  可是,他也不想想,贱纯礼这时候要是顺着他说,那就不叫贱纯礼了。

  范纯礼嘿嘿一乐,“你别看我,谁让你乐老子早不想办法?”

  好吧,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庆历七年,范仲淹退下来的时候,赵祯觉得愧对范仲淹,就把他一家都赐了散官。

  范纯礼是正九品上的“儒林郎”,连幺儿都有个从九品上的“文林郎”散衔。

  这东西没多少官奉,也不用上班管事儿,就是个虚名。可是,一旦进了考场,可就有大用了。

  不但不用跟宋楷他们考复试,而且可以进“别头场”。十取三,机会大大地。

  “……”

  宋楷瞪了他一眼,“什么东西!”

  贱纯礼不以为意,“要不你就跟正平学学,取个郡主皇亲啥的,也能进别头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3页  当前第4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68/10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调教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