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调教大宋_分节阅读_第357节
小说作者:苍山月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35 MB   上传时间:2025-05-22 11:42:50

  唐奕闻声苦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给沈括使了个眼色,沈括上前,“相公,请随草民上前一观便知。”

  说完,带着吴育下到正在浇筑的一段河基。

  吴育更加确信之前的判断,这里的民夫数量明显比河里挖土的人多。

  沈括一指前方,“相公且看!”

  吴育细看,只见,除了往河基里垒砌巨石,还有推着独轮小车往来运送泥浆的民夫。

  更多的人,则是把一根根七八丈长的巨竹的一头儿插进新浇好的混凝土中,由三个精壮汉子牵引,在泥池里来回拖行。而巨竹的另一头,则是二三十个的民夫手持短棍大力敲击巨竹,发出梆梆的震天噪响。

  “这是……?”

  吴育当然看不懂这闹的是哪一出。

  唐奕解释道:“千里之堤毁于一穴,这水泥石浆筑堤确实结实,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

  “那就是,和灰混石之间难免有气泡和石料不够紧实的问题,所以,只能花大人力,用这种敲竹震动的办法,把里面的气泡震出来,把沙石之间震实。”

  沈括补充道:“实际挖河的民夫才一万多一点儿,但像这样震竹夯实的民夫,整个工地上也有近万人。”

  唐奕有些怨气地道:“朝廷以为三万人就够修河了,其实不然。相公别看这工地上有三万人多人,可是,实际挖土开渠的只有万把人。”

  在后世,一个工人手持一台电力震动机就搞定的事情,放到现在却只能用数十人力来填补这个空缺,再加上修堤的用工,实际用工量是大宋常规修河的三倍还多。

  ……

  天色不早,看完工地,唐奕等人没有返回阳桥,而是由吴大令安排,就近在一个村庄,挑了一家还算富裕的地主之家住了下来。

  再去村庄的路上,吴育没有坐车,而是与唐奕漫步在农田野地之间。

  走着走着,吴育猛然发声,“是老夫的疏忽啊,倒是要跟子浩赔不是了。”

  唐奕一怔,“相公,这是说的哪里话?”

  吴育看了唐奕一眼,不禁一笑。刚刚在堤上,唐奕话里话外的怨气他又怎么听不出来?

  “不瞒子浩,当初着令各州各府征调民夫修河的事情,是由老夫与韩稚圭一同负责的,没有足数满夫,确实是老夫失职啊!”

  唐奕沉吟了一下道:“此事不怪相公,朝廷下了令,地方不征役,这是地方属官的问题。”

  朝廷确实有监管不利的责任,但是,吴育再怎么说也是年近半百的老臣,向他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认错,唐奕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可是,不想吴育轻轻摇头,“不怪地方官吏,还是老夫的责任。”

  “……”

  吴育道:“子浩不知……”

  唐奕打断道:“叫子浩显得怪生分的,若是相公不弃,就同范师父、杜师父一样,叫我一声大郎吧。”

  “好。”吴育笑了。

  与这年轻人接触多了,发现这小子并没有表面的那般张扬。

  “就叫大郎。”

  “大郎不知,历来朝廷征夫地方都是那么回事儿。要一万给五千,要二万给一万,这都算好的了。”

  唐奕愣神道:“怎么,地方州府还敢抗旨不成?”

  吴育笑道:“那倒不是,只不过事出有因。”

  “什么因?”

  吴育不答,反而说起另一个话头。

  “去岁,陛下在观澜小住,老夫曾听范公说起过大郎的一套‘宋之疾’的理论。”

  唐奕虽然不知道他怎么突然拐到这上面来了,但还是谦虚道:“相公别听师父替小子鼓吹。那都是六七年前,小子还是个娃娃的时候说的疯话,当不得真。”

  “没有啊!”吴育笑道。“老夫反正觉得一针见血,精辟至极!”

  “特别是关于土地兼并的言论。”

  唐奕一怔,“相公的意思是?”

  吴育背手而行,缓声道:“大郎说的没错。范公、杜公庆历革新之所以会败,且败得那般彻底,归根结底还是动了太多人的利益。而这些人中,又以北方官吏为重。”

  说到这,吴育尴尬一笑,叉开道:“说来惭愧,老夫也在反对之列。”

  唐奕道:“当年旧事,相公何必再提?”

  吴育出生浦城,与章得象是同乡,有些偏帮再所难免。

  如今章得象已经西去,就连章得像的亲族后辈都进了观澜书院,还有什么是化不开的仇怨?

  “好,不提,接着说北方官吏。”

  “大郎这一点说的也很对,北方官吏之所以极力反对新政,是因为大多出身仕族大家、地主富户,范公动了这些人的根本,而问题的根缘就是土地兼并。”

  唐奕猛的顿住,他是多聪明的一个人,吴育只是一提,举一反三,一下就懂了。

  “相公是说,民夫征调不上来,与北方各州的土地兼并有关?”

  ……

第429章 瘤子

  吴育一提土地兼并,唐奕立刻就想通了朝廷为何征夫难。

  “相公是说,民夫征调不上来,与北方各州的土地兼并有关?”

  吴育一笑:“大郎是聪明人!”

  “没错!确与此事有关。”

  “大宋目前田产向富户、仕绅聚拢的问题确实十分严重,而最为严重的,就是北方各州。”

  “北方重农、宽贷,不论仕族豪绅,还是有余钱的富户,都以买地、放印(放贷)为积财首务。是以,河北、京东几路兼并最为严重,有产农户十不存三。”

  “再加上,大宋官属职田、学田、公田多在北方,致使大量百姓要么入城为工,要么依附仕族大家。”

  “所以,别看北方地大,但依宋侓,有官身、爵位的仕族多不出丁出役,有义务出徭役的百性,少之又少。”

  说到这里,吴育一声苦笑,“以往出役,朝廷也知道北方各州没那么多丁壮可出,只得夸大数字,用五千说一万。而靠正经征上来的,可能只有两千。”

  唐奕疑道:“那剩下的呢?”

  吴育道:“凭赏呗!地方仕族多多少少要给朝廷一点面子,看数目,各州各家出义丁充数。”

  “凭赏?”

  唐奕心说,有点扯蛋啊!看来,大宋不光皇帝窝囊,连朝廷也够窝囊的。

  吴育又道:“没办法,现在的仕族虽无唐前的风光,但是,北方广袤的大地历来是大宋的粮袋子、钱袋子,朝廷也不能强征强敛。”

  “你的老师不也是因为动了这一块的巨利才被赶出朝堂的吗?”

  唐奕苦道:“那也太少点了吧?朝廷要十万,就来了三万,还有两万是京畿路出的徭役。也就是说,北方各州就出了一万丁壮。”

  以前还能给一半儿呢,这次怎地?十分之一就打发了?

  “所以说,老夫要跟大郎致歉。”

  吴育坦然道:“当初,我与韩稚圭考虑的还是不够周全,以为按往年的旧例,北方各州要八万出四万,京畿路离的近,便于敦促,满丁两万,加在一起六万人,也够你修河了。”

  “我们却是忘了庆历八年那场大水。”

  唐奕一阵沉默,半晌才道:“那场大水把京东、河北洗了个遍,致使更多的有产农户破产,不得不质押田地依附于仕族富户。自然更征不来人了。”

  “没错。”吴育点头。“老夫忽略了这一点,加之这一年多朝中震荡,无力敦促……”

  “这不怪相公!”唐奕眉头不展。

  说到底,还是仕族持田自重。

  把土地的问题单拿出来,北宋现在的情况与明末很像,仕族官身不交税,不纳丁。大量的农户依附仕族,致使农税锐减。国财不振。

  举个例子,大宋最近的统计人口,全国在籍百姓是两千万户,有民四千万。平均每户才两个人。

  而依唐奕这么多年的了解,大宋绝不止四千万人口,起码要再翻一倍。也就是说,有四千多万的“隐户”。

  隐去哪里了?用脚后跟想也知道,都隐到仕族大家之中了。

  不过,好在大宋有商税,朝堂也没烂到根子里,比明末好上很多。

  吴育见唐奕脸色不善,以为唐奕为征不来丁的事情闹情绪,急道:“大郎放心,朝廷对通济渠用丁估算不足,一会儿安顿下来,老夫就写信回京,上请陛下,再征丁壮。”

  唐奕勉强挤出一丝笑意,“有劳相公了!”

  他想的远比征丁更多,北方仕族这颗大瘤子,早晚得除了!

  ……

  村舍农宅虽是简陋,但也没有人拣。将就一晚,第二天唐奕还想同沈括沿着通济渠新址再往前走走看看。

  吴育不用跟着他,再说,吴育也没心思跟着他了。

  他想好好在工地上呆几天,看看河工之务有什么还需要朝廷出力帮忙的,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好一并上报。

  唐奕自无不可,正好他去几天,回来的时候,吴育也看的差不多了。

  把萧巧哥留在这边,唐奕与宋楷、沈括等人一同上路,四五天才回来。

  而回来的时候,六七个大小伙儿子那叫一个狼狈,一身衣袍破破烂烂,还满身的泥水。

  吴育看的直犯嘀咕,“就去勘个河,你们这是怎么弄的?”

  宋楷摸了把脸上的灰泥,“幸好您老没跟着去,这几天我们都成野人了!”

  可不快成野人了呢?勘河又不是走大路,是沿着汴水一路向上。

  这么多年,黄河接连泛滥,殃及汴水,这一段河道多是淤积、泽塘,好走才怪!

  吴育轻笑,也不怪他恬燥,转向唐奕,“都看好了?”

  “嗯,看好了。”

  “可有什么需要老夫上报的?”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063页  当前第35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57/106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调教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