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附议!”
富弼和文彦博都已经表态了,庞籍、宋庠、丁度等人还等什么,纷纷出班附议。
别的朝官一看,几个当头儿的都已经站了立场,也别绷着了,说不定哪天,自己也得求着入观澜混个名声呢。
是以,多数朝臣也都出来附议。
孙沔、傅求他们几个反对也没法反对了,只得认了。
赵祯满意地看着下首百官的“识相”,笑着又道:“既然如此,那朕就答应了?”
文彦博正声道:“理应答应!”
“嗯!”赵祯点头。“要不,我看这样算了。”
“吏部那些待补官员,还有每年恩萌登仕之官,也是不盛枚举。虽都是贤能之臣,然政务、民生还属懵懂,左右闲着也是闲着,让他们得空去回山听听诸位爱卿讲授为政经验,也不失一桩美事。”
……
唐奕就纳闷了:
赵祯就那么一招和稀泥的本事,为什么就百试百爽,万试万灵呢?
谁也没想到,只是抛出一个观澜山长的噱头,就把事儿办成了。而且,那帮朝官连个“不”字儿都没说,就过了。
头天老师去找赵祯,回来还说,不好办,结果第二天中午,旨意就下来了。
“别高兴的太早!”范仲淹给唐奕泼起了冷水。
“陛下也只是以非官家的形式,让补官出观澜旁听,却是还没到正式的地步。”
唐奕撇嘴,这还是问题吗?只要有了事实,以后随便找个理由就变成官方正式的了。担心什么?
范仲淹不想看他得瑟的样子,岔开话头儿。
“你柳师父近来身体不错,多有好转,你多去陪陪他。”
唐奕点头,“老师放心,年前哪儿都不去了。”
范仲淹接道:“也什么都别折腾了!”
“遵命!”
唐奕知道老师是担心他管的太宽,让他停一停。
“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了,还不行吗?”
“唉。”范仲淹一叹。“也该收收心,把心思往学业上转一转了。”
“否则,下一科我看你怎么过!”
说到这儿,范仲淹一声冷笑,“到时候,你这个教谕没考过学生,我看你怎么有脸见人!”
唐奕一哆嗦,心说,这老头儿到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让他考科举这个事儿。
……
关键是,下一科可怎么考啊?
别说他水平一般,就算他认认真真,充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下一科也没法考啊!
你也不看看,下一科都是些什么畜生:
二章、二苏、二曾、二程、王韶、张载等等等等。
那可是千年科举第一科啊!!
上至隋唐,下至满清,就没有比这一科再牲口的了,堪称死亡之组!
唐奕琢磨,我考得过苏小轼吗?考得过苏小辙吗?考得过章家那对叔侄吗?
好像,特么他连二程都考不过吧?
连二程都有一个没上榜,何况是他?
但是,唐奕一个激灵,正如老师所说,要是他这个“小唐教谕”连学生都考不过……
哦靠!
那可糗大了,丢不起这个人啊!
……
“老师,您先忙着,我回去看书去了。”
范仲淹得意地看着唐奕落荒而走,不由抒怀一笑。
这个弟子,他还不了解,虽然对当官应举兴趣不大,但是,唐奕要强!
这要是真让学生给比下去了,估计,上吊的心都有了。
第420章 背书
要说唐奕读书这事。
好吧,自从拜了范仲淹为师后,这么多年,他就没正经学过东西。但是,唐奕也不是一点水平没有。
策论,自不用说,儒生们都得跟他学。
重生千年,最大的优势不是他有多少先进的技术,而是唐奕拥有超前的见识。和比这个时代先进得多得多的理念和眼界。
再说,唐奕本身的文笔就不算差,策论根本不在他担心的范围之内。
诗赋对唐奕来说,问题也不太大,跟着柳永、欧阳修这么多年可不是白混的。况且,这东西已经没有前几年那般的重要了,只要对仗工整、平仄有序就可以了。
再说了,就算唐奕诗赋不行,他还可以开挂嘛,往后一千年的绝诗美句随便用不是。
要说最让他没底的,其实就是经义。
经义不是有见识、有天赋就可以的,得完全靠死记硬背。
经史子集。
经,就是儒家十三经(《大学》和《中庸》还没被分出来,遂只有十三):《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史,即为从先秦到唐末的史部收录史书。比如,《汉书》、《晋书》、《唐书》等等。
子,指诸子百家的所有典籍和类书。除去儒学之外,主要包含了:道、释、法、兵、农、医、术、艺、谱、杂,还有类书、小说等等,主要14个大类。
集,就是诗歌文集。
这其中,科举主考儒家十三经,史、子、集涉猎并不多。
但是,作为生活在大宋的文化人,要是不把这些都吃透了,你还好意思出门?
可是,纵使唐奕只为科举专攻经义,那也有十三经之多啊!
如果唐奕没记错的话,看到是都看到过的,可是能背下来的,好像就一本儿《孝经》。
嗯,《论语》能背一半儿。
主要还是唐奕忙的跟个陀螺似的,哪有时间背这堆东西。
最让他绝望的是,他发现,就他那个经义的水平,别说和观澜儒生们比一比了,好像连个女人都比不过。
别说女人比不过,就连个娃娃都把他踩了!!
……
回到小楼,唐奕翻了半天,把压箱底的书本都翻了出来。
君欣卓和萧巧哥看着新奇,太阳这是从西边出来了?唐子浩也开始好好读书了?
萧巧哥忍不住问道:“你这是要做什么呀?”
“看书。”
“看……”巧哥有些骂笑不得地看着唐奕。“好好的,看哪门子书呀?”
“考状元!”
噗!
萧巧歌实在是没忍住,笑出了声儿。
关键是,唐奕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抱着一本《论语》,扬言要考状元,这事……
“我看难了。”
唐奕头也不抬地道:“怎地?不行啊!?”
“行。”萧巧哥揶揄道。“可是,小妹我十岁就把儒家经义都背下来了,要是唐家哥哥能考上状元……”
唐奕抬头白了她一眼:“看把你能的,非考一个给你看看!”
……
“谁要考状元啊?”
随着门外一声脆生生的欢叫,进来一个粉嘟嘟的小女孩,却是苏明允家的苏小妹。
平时唐奕不在,书院的孩子时常来找萧巧哥与君欣卓。
萧巧哥一见是这个古灵精怪的小丫头,笑着迎她近身。
“小妹来的正好,你唐哥哥要考状元呢!”
“考状元?”苏小妹瞪着杏眼。“状元不是被我二哥预定了吗?”
好吧,苏小轼现在狂的很,扬言,下一科的状元谁也别惦记了,就是他的了。
唐奕一阵头疼,决定教育教育这倒霉孩子。
“你二哥的话你也信?我是他的老师,他还能考得过老师?”
苏小妹煞有其事地点头。
“可是,唐哥哥怎么看的《论语》呀?那不是蒙学才背的吗?”
唐奕一口气没上来,差点背过去。
“你懂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