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崇祯十七年秋_分节阅读_第641节
小说作者:话凄凉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98 MB   上传时间:2025-05-29 10:30:34

第1401章自己挖坑

  屋内几人闻语,见他手里紧攥着一份军报,堵胤锡、陈子龙不禁同时起身,但却是苏观生转过身来,先问道:“什么结果?”

  陈邦彦脸上漏出笑容,看着几人表情,故意顿了顿,才说道:“自然是大捷。”

  他的话一出口,几人一颗心便落地了,陈子龙从新缓缓的落座,堵胤锡和苏观生则几步上前,走到陈邦彦面前,接过军报,迫不及待的展开来看。

  两人迅速扫视一遍,脸上都出现了兴奋之色,神情振奋。

  看完之后,堵胤锡回座,苏观生则将军报递给陈子龙,然后说道:“监国在临潼大破二十万金贼,俘虏无数,豪格仅以数十人北逃。眼下大军分为三路,一路追击吴三桂,一路追击孟乔芳,监国则集结人马,直取长安去了。”

  陈子龙接过军报,看了一遍,有些激动道:“金贼主力溃败,监国拿下长安应该没有阻碍,如此关中可定。好,实在是太好了!”

  说完,陈子龙把那军报又来回看了几遍,还是有些激动得难以自持,“真是太好了,这一战后,金国应该无法再组织什么反击,关中的战事估计快结束了。”

  语至此处,陈子龙停了停,看向几人又开口道,“如果关中战事结束,百姓便可暂时不受劳役之苦,民夫归乡后,今岁的秋收应该不会受到影响,这样朝廷的赋税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堵胤锡和苏观生巡视一圈后,担心战事拖延下去,会影响生产,现在拿下长安,便表示大的战事已经结束,之后就算继续用兵,规模必然也会小很多,不会这么大的规模了。

  一时间,几人都不禁长长舒一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苏观生叹道:“从甲申至今,天下从分崩离析,到再次一统,回想起来真是不容易!”

  他这话让几人都一阵唏嘘,一个大帝国从崩溃,到涅槃重生,重新走向大一统,其中经历了多少苦难,又有多少人为之牺牲,怎不叫人感慨。

  想当初从南京退到杭州,从杭州又退到福建,最后一直退到广州才站稳脚跟,想着一路上,死了多少人,回想起来真是一路艰辛。

  一旁的苏观生和堵胤锡,方才对于战事还有些忧心,现在得到奏报,态度却立刻转变。

  不过几人高兴感叹之余,堵胤锡却忽然开口道:“诸位,既然监国已经向长安进发,想必长安很快就会拿下,到时候就该我们出手了。”

  陈子龙等人闻语,脸上笑容一收,方才听见击败金军,将要收复关中,光顾着高兴,却忘记了关中其实是个烂摊子。

  陈子龙脸色一变,点头道:“堵公说的对。现在怕还不是高兴的时候!我刚收到奏报,陕北饥民的叛乱已经席卷到山西北部,关中的情况恐怕也不会好,我们面对的情况,可能是拿下长安容易治理难!”

  陕北民变扩展到了山西,众人神情一下严肃起来。对于饥民暴乱,经历过崇祯年间大规模流寇作乱的明朝官员,对于饥民暴乱,可以说都十分敏感。

  当下众人不禁在座位上正了正身子,收起放松的姿态,纷纷都严肃起来。

  破坏容易,建设难,明朝之前玩阴招,把关中搞得一团糟,几人一想到要重新收拾,便觉得一头乱麻,必须要打起精神来才行。

  苏观生正了正身子,颔首道:“治理确实比打下难。关中之前曾短暂繁华,我们要想三秦归心,做的至少不能比金国差。”

  一个地方要发展起来,得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才行,关中经历了汉唐宋之后,土地已经相对贫瘠,比种地,自然是比不过其它省份,也似乎并没有什么特产,要怎么恢复,却真的是个问题。

  其实金国为关中找到了一条路,就是重起路上丝路,但这件事金国能做好,明朝要做起来,却比较难。

  关中是金国的核心,是重点关注之地,政治地位高,但到了明朝,关中只是一个普通的省份,政治地位下降,明朝也不可能给予太多优惠和特别的关注,再加上关中在朝中没有发声的官员,不像南方几省,基本把持了朝中的话语权,明朝的政策和资源,肯定会向南方倾斜。

  这样一来,关中想要恢复,其实很难。

  陈子龙到是还未想这些以后恢复的事情,他摇摇头道:“苏公,现在恢复到金国时期的水平,暂时不要谈。我现在是人穷志短,只想着先让关中安定下来,不要发生大饥荒就行了。”

  堵胤锡听了不禁问道:“怎么户部没钱呢?”

  “五十万大军,民夫百余万,何止是没钱啊!”陈子龙为难道:“户部已经债台高筑了。”

  “那还是要增加税赋,对于税制继续改革和加以完善。”堵胤锡开口说道。

  朝中的楚派处处偏袒五德号,之前对金国的经济战,五德号赚得盆满钵满,现在朝廷治理关中,他们应该出力。

  对于税制的完善,堵胤锡已经提过几次,可是都被利益集团否决,拖着不办。

  陈邦彦听了,不禁摇摇头,“堵公,就算赋税改革,完善税制,今年赋税也收不上来,眼下关中可是燃眉之急,必须马上解决,所以我建议可以在关中兴大案,查抄一批富户和权贵,这样可以迅速获得一笔数目不小的钱粮,应该足够朝廷稳定关中。”

  这里陈邦彦、陈子龙都是楚党,主要也是维护南方的利益,出的主意自然偏向南方。

  苏观生闻语,却帮着堵胤锡,他皱着眉头道:“在关中查抄一批金国权贵的家产,我不反对,但是这件事情不能扩大。眼下以安定民心为重,牵连太广,不利于关中的稳定,而且富户都抄了,如何恢复关中的经济?如果今后欲重开丝路,经营西域,没有富人参与,怎么行?”

  “这~”陈邦彦到没考虑这么多。

  陈子龙见此,忙打个圆场,“那就不扩大,只抄达官贵族,金国的土地和财富其实十分集中,抄一个孟乔芳,顶百十个普通的富户。等抄了之后不够,再按河南的例子,卖些地给江南的富户,应该勉强足够。”

  堵胤锡听了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在河南转了一圈,巡查后发现,河南许多土地,都在南方商人和大族手中,按着他们的要求,种植各种作物,本省的经济也基本被南方把持,用后世的话说,就跟经济殖民地一样。

  眼下这样还没出现什么问题,时间久了之后,地方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迟早要爆发。不过这个时候,堵胤锡只是意识到这样有问题,可是他却也并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毕竟他并不太懂经济。

  几人议事一阵后,便散去,堵胤锡与苏观生通行,两人走在路上,堵胤锡不禁问道:“苏公,你方才为关中富户说话,是不是想保存一点力量,对抗楚派士绅。”

  苏观生点了点头,“政治在于制衡,绝对的权力,必然招致绝对的腐败。在事物官与政务官分开之后,党派之争已经不再遮遮掩掩,早已摆在台面上。我觉得这样做也不错,但是必须实现两点,第一不能一党独大,第二监国的权力也要被限制,必须将大权交给内阁,我大明的政治才能清明,贪腐才能被最大程度的限制。现在南方许多士绅都支持楚派,而楚派为了获得他们的支持,不断为他们谋取利益,这实际上是损害了朝廷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站出来为其他省份的百姓说话,不然朝廷迟早要出问题。”

  堵胤锡不禁频频点头,“正是如此。监国最近越发刚愎自用,这次灭金之后,威望更甚,一旦犯起混来,没人能制的住。我赞成权力收归内阁,不能握于一人之手。”

  眼下位置转换,王彦以是腐朽的统治阶级,他之前嚷嚷着要限制皇权,现在却成了别人想要限制的对相,也算是自己挖坑。

  (迟了,厚颜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1402章长安献降

  临潼之战,明军击败近二十万金军主力,再加几十万屯军,只在战场便杀敌四万,俘虏数十万,金国仅仅有六万余人,跟随吴三桂和孟乔芳从南北两个方向逃脱。

  孟乔芳渡过渭水,于高陵收拢了三万残兵,未来得急休整,便得知李来亨并未攻打延安,而是舍了延安直接轻兵南下,已经杀至高陵北面的富平。

  陕北的明军得知孟乔芳南下,明白对面的敌人变成屯军之后,李来亨等将大惊失色,未与坚守营寨和城池的屯军纠缠,便选择冒险南下,救援护主。

  这使得在高陵收拢兵马的孟乔芳极度的震惊,而这时逃过来的豪格,又带来了另一个消息,明将刘芳亮以从渭水北渡,即将兵至高陵。

  这一下,又成了两面夹击的姿态,陕北是待不下去,豪格与孟乔芳顾不得许多,没等更多的溃兵过来,便领着一众残兵败将仓皇逃往平凉,并准备,一路西逃,投雍凉或者银州而去。

  南面吴三桂率领残部,退入蓝田,知道明军不会放过他,必然会发兵追杀,又担心汉中的明军包抄过来,断他西去之路,所以压根也没停留,便沿着秦岭北麓,直奔凤翔府而去。

  明军各路人马一路追杀,寻着金军的踪迹狂追,对于金军穷追猛打,也一路向西而去。

  长安城,战败的消息传来,城内哀鸿遍野。城内街道上挤满了背着大包小包,赶着车辆准备逃难的人群。

  现在各种关于明朝大军一路烧杀抢掠的消息,传入长安城中,有的人说明军已经到了城外,给城内百姓造成更大的恐慌。

  一时间,城中抢劫成风,地痞流氓乘势作乱,沿着街道到处可见被撞开的铺子和屋宅,街道旁四处倒地的尸体,也无人理会,数以万计的人拖家带口离开城池,向西奔逃。

  当然一些普通的百姓到是没什么好逃的,可是城中的富户和权贵,却不敢留在城内。

  以往但凡是灭国,国都必然经历一藩腥风血雨,敌兵站领都城后,不敲诈勒索,不烧杀抢掠,进行清算,几乎是不存在的。

  金国皇宫,大金太子齐正额两眼通红的走在宫殿内,豪格出征时,留他在长安监国。前线传回来的消息,有说皇帝已经被明军杀掉,有说皇帝向北逃脱,虽说消息很混乱,但是有一点却可以确定,那就是大金国败了。

  清晨,兵部送来一份明军正向西扑来,前锋距离长安不到三十里的消息后,整个长安城便陷入大乱。

  齐正额急忙让内侍,去招重臣来宫中商议,现在却还没有人来。

  此时他站在宫殿中,皇宫内的内侍和宫女,包括一些禁军都开始争抢着东西,宫中一片混乱,各皇子和后宫嫔妃们躲在宫殿内瑟瑟发抖。

  齐正额是豪格长子,做太子已有近十年,未想到还未登上帝位,大金的江山便已经完了。他这个处境,连秦二世都不如,齐正额听着外面的喧哗,在大殿中呆呆站立,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十年恍若一梦。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外传来,齐正额扭头看去,只见身形狼狈的勒度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太子,整个长安都乱了,城里的官员和富人都在往西逃,我们也快走吧!”勒度走进来,喘息的行礼道:“臣已经备好了快马,请太子赶快准备,迟了就来不及了。”

  “孔相还为来,城池是否可以坚守?真的到了放弃长安的时候么?”齐正额环顾宫殿,有些不舍,“这可是我大金十余年的基业啊······”

  勒度听了心急,忙道:“太子,汉臣差不多都跑完了,孔相现在闭门不出,也不知道是什么盘算,太子不能指望他们。现在陛下生死不知,臣得护着太子您杀出去,要是万一陛下有什么不幸,太子就是大金的皇帝,万不能有失啊!”

  齐正额听了这话,身子不禁一颤······

  这时长安城内的街道上,已然到处都是疾走的人群,满城喧哗,人们惊惶失措的纷纷往西门逃去。

  城门处一队衣甲不整的骑兵,却护着一名文官,疾驰着冲入城池。

  “都让开,挡道者死!”前面的骑兵挥舞马鞭,大声疾吼,为文官开道,引得街道上一阵鸡飞狗跳。

  骑兵一路横冲直撞,不多时,便从城外奔驰到了宫门,清瘦的文官与骑兵纷纷翻身下马,然后直接闯入宫殿。

  进入宫殿,四处都是慌乱奔跑的身影,文官揪住一名宦官,发出与他身形不对称的怒吼,“泾阳王在哪儿?”

  内侍抱着包袱赫赫发抖,颤声道:“泾阳王应该在韩贵妃的咸福宫······”

  文官将那内侍一推开,然后扭头吩咐道:“走去咸福宫。”

  说完,他便领着几名士卒,疾步向东去咸福宫,显然对于宫中比较熟悉。

  咸福宫是金国的后宫之一,住的是韩贵妃,乃是韩朝宣之女。豪格为了笼络汉臣,与金国的汉族士绅实行联姻,韩朝宣的女儿进宫后不久,就被封为了贵妃。吴三桂和孟乔芳因为势力太强,如果再成为外戚,那就太恐怖了,所以对待这两人,豪格则是把公主嫁过去,或着是促成他们与满族贵族的联姻。

  此时整个后宫一片混乱,咸福宫也不例外,内侍和宫女乱做一团。

  一个不到三十的贵妇,护着一个五六岁的男孩,身边跟着几个宫女,躲在寝宫内瑟瑟发抖,忽然门一下被士卒推开,那文官领着几名士卒进来。

  男孩是豪格第九子,汉名赵鼎安,他见来人立时挣开妇人,跑向那文官,嘴里喊着:“舅舅,舅舅。”

  贵妇也惊呼一声,“哥哥不是随着父亲在大散关么,怎么回到了长安,难道······”

  文官是韩朝宣长子,叫韩国栋,他将赵鼎安抱起,然后急声说道:“何腾蛟和郝摇旗攻打大散关甚急,我奉父相之命回长安催粮,遇见了从长安西逃的队伍,知道了现在的情况,所以快马赶来长安。”

  说着,他看了看空旷的宫殿,心里有些唏嘘,不过现在不是感伤的时候,明军随时会杀到长安,他对韩贵妃道:“娘娘,现在不是多说的时候,我们必须赶快离开长安,迟了就来不急了。”

  ······

  五月初三,王彦领着大军,兵临长安城下。

  这里是关中的核心,十多年间,做过李自成的都城,又做过金国的都城,城池甚为高大巍峨。

  明军中一众顺系将领,时隔多年,还记得当初仓皇撤离的凄惨景象,如今他们又杀了回来,只是身份已经变了。

  望着长安城,众将士不禁都一阵感叹,拿下长安,动荡不安的时代,便结束了吧。

  李过骑马在军前,远远打量了长安城一会儿,然后拔马回来,到王彦身前行礼道:“监国,让大军立刻进攻么?”

  王彦眺望长安城,这时城中忽然一道浓烟升起,紧接着长安的城门却忽然大开。

  “不用打,城门开了!”王彦见此骑在马上笑道。

  李过闻语,扭头看去,果然见长安东城缓缓打开,数十名官员列队出来,站在城门两边,一名金军将领奔出,没带兵器,一直到前军被拦下,不多时,被带到王彦身前拜下,“小人奉孔相公之命,前来献降,恭请大明监国殿下入城。”

  王彦微微一笑,颇为自得,“孔闻褾人呢?”

  那将领低头痛声道:“孔相公在家中自缢了·····”

  王彦闻语不禁一愣,心里有些不快,这他娘的算什么,他这是想临危一死报金国,还能博个好名声不成?那孤王算什么呢?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648页  当前第641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41/648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崇祯十七年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